孙一水

学生故事

孙一水

她说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努力成为最会玩的数学家


 

毕业高中:山东省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
  • 牛津大学统计学硕士
  • 芝加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计算硕士
  • 圣母大学直博(全奖)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能与许多学科融合。其实大二定专业的时候,我曾一度在数学与数据科学之间纠结。在咨询了很多教授之后,也考虑到我未来有读博的想法,我还是选择了数学。我认为在本科阶段打下一个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数学专业以后的选择机会很多。学数学本身也是一件很酷且很有挑战的事情,让我想要尝试去突破自己。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自高中起,剑桥大学就是我的白月光,所以我很庆幸过去四年在DKU的积累能让我实现与剑桥的双向奔赴。我计划前往剑桥大学攻读Part III应用数学方向的硕士。这是全球最古老、最顶尖、也最难的数学项目,我希望借此机会打下更加坚实的数学基础,并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

 

Q: 独具特色的学习体验?

我在学校的自主学习经历对我帮助很大,这也是DKU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项目,分为课程导向(Independent Study)和研究导向(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学生可以从兴趣出发,在征求教授同意后选定某一个分支学科或研究课题为学习目标,由学校批准后便可开展自主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我个人就有过三段自主学习经历,它的灵活之处就在于我可以和教授自行商定学习时间以及具体的评分标准。整个学习过程也是由学生来主导,比如我和其他两位大四的同学一起在学习的泛函分析。教授帮我们定好教材后,每周会分派一位同学来主讲一个章节,并带领大家讨论,教授也会一同参与,在必要时予以补充或指正。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锻炼,因为要想给大家讲明白,我自己首先就要吃透所有的知识点,并要学习如何去组织语言、把控课堂的节奏。再加上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我自己觉得很有价值的,我就更有动力去钻研,并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更加善于独立思考、逻辑清晰、谈吐自信的学习者。

 

Q: 受益良多的科研经历?

本科期间,我一共有三段科研经历。我从大一刚入学就坚定地想做科研,开始积极地联系教授寻找机会。很幸运在大一下学期参与了DKU Data+X项目,在高嵩教授和李昕教授的指导下利用Python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空气污染机理及主要污染物影响。非常感谢两位教授引领我正式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大二时,我有幸结识了徐士鑫教授,他是我本科学术生涯中的“贵人”。从大二暑假开始到现在,我都在和徐教授一起做项目,主要利用常微分方程(ODE)构建数学模型,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这种细胞内细胞器与细胞外空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许多研究的主题,因为它们的功能障碍与许多代谢性疾病有关,如肥胖、中风和偏头痛。为了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生物学和病理机制,我们通过数学模型和MATLAB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结果可视化。去年暑假,我们在徐教授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分享了学术成果,目前也在合作撰写论文。

除此以外,我在大三暑假还参与了DKU组织的暑期研究学者项目(Summer Research Scholar)。在徐霄乾教授的指导下,我与另一名同学一起利用偏微分方程(PDE)模型,研究了信息素对酵母细胞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中 rho-GTPase 酶浓度的影响,并撰写了学术报告。 

 

Q: 科研期间的成长收获?

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完整的科研流程有了清晰的认知:从一开始确定研究选题,然后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方法和发现,分析其优点与不足并从中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再去建模调参,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真实的实验数据,从而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这中间的每一个步骤我都反复摸索过,综合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

在和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深被他们时刻旺盛的求知欲与学习动力所折服。两位教授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书,他们总是积极阅读、参与学术会议、还组织研讨班,鼓动学生一起养成主动学习、内化知识的习惯。从他们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何为业精于勤,活到老学到老。

对待科研问题,他们也是一贯地严谨审慎,入木三分。我可能会满足于偶尔误打误撞中得出的正确答案,但教授们会刨根问底,直到弄清楚具体的过程。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我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像教授们一样,一直保持勤思敏学的状态。

 

Q: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大学四年,我一共参加过三次数学建模比赛,很幸运每次都能小有成就。第一次是在大二,我带领团队参加了2020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当时其实就想感受一下比赛的流程,为大三参赛做准备,没想到却取得了荣誉奖(Honorable Mention)的称号。

同年,我拉上了两个学数据科学的朋友,又向国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发起了冲击,最终取得了本科组国家二等奖提名以及江苏省一等奖 (全国前 5%) 的好成绩。2021年,我再次与两位学数据科学的朋友组队参赛,并在五天四夜的奋战后,荣获特等奖提名 (Finalist,全球前 1%) 的优异成绩,也为DKU创造了一个记录。

竞赛之余,从大二起,我便在学术资源中心担任统计学的同辈辅导员(Peer Tutor),到现在已经累计帮助了超过100名学生,使其明确课程重点内容,学会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成为独立的自主学习者。去年10月份,我还获得了美国大学阅读与学习协会(CRLA)国际导师培训项目认证(ITTPC)。

我非常享受辅导同辈的过程,不仅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复习和梳理之前学过的内容,更因为它促进了我与学弟学妹之间的交流。我们不仅仅是辅导与被辅导的关系,更是朋友。有好几次在晚上7至9点辅导,会有体贴的学弟学妹怕我没有吃饭给我带三明治和咖啡,真的十分感动!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便是去看学弟学妹们留的辅导日志,大家给我的反馈都很积极,觉得和我交流很有帮助也很愉快。我也非常荣幸地获得了DKU 2021杰出同辈辅导员的称号。


 

Q: 大学四年之间的成长?

大二下学期刚好赶上疫情在家上网课,同时又刚选定专业,一学期排了四节高级别的数学专业课,难度系数直线上升。当时我对满绩点有着近乎疯狂的追求,无法接受成绩单上出现除了A/A+以外的成绩,所以就拼命学,平均睡眠可能一天也就四五个小时。但即使这样,还是经常会有不明白的点和不会做的题,期中考试发挥也很不好。那段时间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每天都哭,感觉天都塌了。

所幸有家人、朋友和教授们的支持与陪伴。很多人开导我,我自己也开始反思学习的意义。后来我也慢慢想明白了,成绩真的不是一切,活着也不是为了拿满绩。我开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上,考了驾照,学了街舞,开始健身,还去了互联网公司实习,感觉整个人的状态焕然一新。

现在的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不再会对成绩过分苛求而迷失自我,可以从容地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也乐于开发新的兴趣爱好,不断丰富、平衡自己的生活。希望未来我可以成为最会玩的数学家!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不要因为害怕数学难就不敢去尝试,但也不要仅仅因为别人说学数学很有用就逼迫自己去学数学。不要过于功利,只注重GPA,更多要去享受学习的过程。I might be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stop walking. 学习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青春很美好,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多花时间出去走走,体验生活,学好的同时也要玩好。




宋勃霖

学生故事

宋勃霖

他说要明确所爱,找到自己的栖息地


 

毕业高中: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 哈佛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硕士
  • 哈佛大学生物信息学硕士
  • 麻省理工学院商业分析硕士
  •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硕士
  • 巴黎高等商学院运筹学博士(全奖)
  • 华盛顿大学运筹学博士(全奖)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从小非常热爱数学,高中曾获得2016年新加坡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Contest (IMC) 国际数学竞赛银牌。进入昆山杜克大学之后,我通过探索发现了数据科学这个融合了数学知识、计算机编程技巧、以及自然及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并深深地被它广泛的应用领域所吸引,因此确定了学习数据科学的想法。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三到大四期间,我和我的室友王晓宇主导过一个使用机器学习和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优化新冠疫苗接种方案的项目。在数据科学孙鹏教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构建一个动态感染模型,为新冠疫苗接种方案提供了一个政策性指导意见。它结合了不同省份的人口特征和感染状况,并最小化了三个成本因素:疫情的持续时间、死亡人数以及政府在购买疫苗上的预算。同时,基于印度的真实数据,我们将模拟结果与来自机器学习预测的政府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我们模型的优越性。相比较政府原有的的疫苗配给方案,我们的模型缩短了预计13%的疫情周期和政府预算。去年9月份,我们也在分布式仿真领域的IEEE/ACM DS-RT学术论坛上,发表了学术成果。

于我而言,做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是能将之前在数据科学和数学建模课程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去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专长对于社会的价值所在。同时,我也从这个项目中意识到医疗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上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在疫情控制上所取得成果的艰难和不易。

在项目最开始的阶段,我们对传染病建模的认知还非常浅显。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我们很快发现了现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确定了建模思路。后期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地向不同学科的老师寻求了帮助,并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应用数学的徐士鑫教授就对我们的模型改进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我们也在孙鹏教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将一篇非专业的学术报告改进成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并获得国际学术论坛的认可。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要善于整合资源,聚焦于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去探索,发现可以突破的方向并创造价值。科研的魅力便在于此。



Q: 梦寐以求的实习经历?

我从小就梦想能在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工作。大二期间,我通过求职论坛了解到这些公司的实习生招聘计划,特别是它们对于候选人在专业才能和团队沟通上的综合能力需求。有了清晰的目标后,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做准备,一方面在各种学术项目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一些模拟面试和线上招聘会不断打磨自己的面试技巧。最终,我在重重面试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分别获得了苹果和微软公司的实习机会。

 

在苹果公司,我担任数据分析实习生,负责产品供应链及生产环节的数据分析,并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供应链环节的问题,从而优化团队决策。在微软实习期间,我在技术解决方案顾问团队,日常工作主要负责运用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相关的技术服务,参与若干个企业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并与实施团队共同合作,给予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技术支持。通过在两家科技巨头的实习,我的数据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我也认识到大数据在工业界的广泛应用,看到了一些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这些都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继续深造的想法。

Q: 昆杜四年间的成长?

我认为我最大的成长是变得更擅于沟通交流和展示学术成果。高中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整天埋头刷题,除了日常上课以外很少和其他人接触。但来到DKU之后,我获得了更加多元的视野。通识博雅教育让我得以广泛地接触到这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并以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同时,在各种学术和业界讲座和研讨会中,我学会了如何做好学术项目,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向其他教授和同学展示、讨论,从而实现更高的提升。



Q: 有什么建议给到有相似兴趣的同学?

尽早做好自己的学术规划。通识博雅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的领域,但对于年轻的DKU学子来说,重要的是随着探索明确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找到自己的栖息地(niche),并尽早开始与之相关的科研和实习活动。




邱婧怡

学生故事

邱婧怡

她说勇于尝试,读博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


 

毕业高中: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机构与治理(经济学方向)

斩获Offer: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信息学直博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上经济课(Econ101)时,教授用很多经济学原理,非常巧妙地解释了很多生活现象。印象深刻的是第一节课,教授说:“非常感谢你们选择来上我的课,因为你们的选择其实是有机会成本的。上课的时间其实可以用来打游戏或者睡觉,但是你们选择来听这节课,说明你们认可它的价值。”教授的话给了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我一种全新的思路——虽然作为学生的我们下意识认为上课是强制性的规定,但它其实也是我们在经过权衡后主动做出的选择。从那以后,我就觉得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影响力的学科,我也在大二下学期坚定了攻读经济学博士的想法。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去年三月份,受DKU导师的启发和鼓励,我主动联系到卡耐基梅隆大学一位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深有建树的教授,开始和他一起研究受众好奇心如何驱动信息接收。我们聚焦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什么样的微信标题能更有效的激发好奇心,即带来更高的文章阅读量。这个课题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数据科学,是我一直特别想研究的方向,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初步尝试。

从学术角度来看,我们的研究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和教育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每天都要接触大量不同的信息。我希望我们的研究所得,可以给信息传播带来优化的思路,使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更加有效地触达它的目标受众。目前我和导师已经完成了论文初稿,后期可能还会增加一些实验,我也会在今年8月在美国加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分享研究成果。

当时我能联系到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这位导师,也是在发了很多封邮件以后才有的结果。那个时候每天凌晨等教授们的回复,真的挺焦虑的,但我还是选择不断地去尝试。很幸运后来能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去和自己心仪的导师合作。这也跟DKU一直鼓励我们跳出舒适圈有关。

 

Q: 你在昆杜获得的帮助?

DKU给我提供的支持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课程。在DKU,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自由选择课程。因此,我自主选修了很多计算机和数学统计方向的课程,为我之后做研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另外,DKU七周为一学期的课程设计也很好地提升了我短期内快速学习的能力。在之后做研究的过程中,我可以很快地了解并掌握需要的内容,自然语言处理就是我当时自学的。

另一方面是教授。DKU的教授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让我意识到就是读博做学术是一件非常酷、非常有魅力的事情。上大学之前我没有想过要读博,是从大一开始然后接触很多优秀并且非常平易近人的教授以后,才慢慢坚定了读博的想法。我特别想感谢四位教授:

1)第一位是Scott,我们的学术副校长。大一时我上过Scott的社科101。这门课激发了我对社科的兴趣(因为我本身是个理科生),也奠定了我后面学经济学的基础。我印象特别深,当时我有一篇论文因为引用的时候没有打引号得了C-,特别沮丧。按道理来说,我应该特别难过,然后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后面我找到Scott,他告诉了我引用的重要性,然后不断的鼓励我,最终我也通过不断努力拿到了A的好成绩。

2)第二位是王宇导师,她是我的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从大一开始,王宇导师就一直鼓励我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哪怕我的很多探索都是跳出舒适圈,甚至在别人看来是非常有风险的。我在美国杜克期间选了一门博士课。这对于本科生上杜克的博士课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很有可能会挂科并且影响到后面的申请,但是王宇导师一直都非常鼓励和支持我。

3)第三位是任丽琦博士。我大二的时候有过创业经历,当时想创办一个平台,提供很多教授对于各个学科专业的介绍视频,从而帮助高中生更高效地选择专业。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在丽琦的指导下和另外两个朋友国琦和陈孛一起主导了一个大创项目。虽然当时我们的很多视频收到了观众的好评,但浏览量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想。这让我开始思考信息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播,引出了我后续的研究方向。

4)最后一位是Jiang Long教授。特别感谢他启蒙了我对计算机的热情,让我从计算机小白逐渐变得勇于尝试和挑战更难的计算机课程。我刚开始学计算机CS201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代码不断报错但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真的很崩溃。于是我就在Piazza(一个教学平台)上请教了教授,没想到早上6点多就收到了回复。当时我很震惊——既然教授们都这么努力,那我还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努力。那件事情特别鼓舞我,后来也就一直咬牙坚持学了下去。

此外,我也非常感谢能在DKU遇到志同道合、患难与共、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们,特别是邱玥和杜一楠,以及一直包容并支持我的家人,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能够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今年8月份前往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攻读信息学博士,继续通过大数据计算研究我所热爱的行为经济学。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拒绝,也不要怕失败,说不定就有惊喜呢。

 

 

 

卢映竹

学生故事

卢映竹

她说别怕弯路,拥抱不确定也会收获小确幸


 

毕业高中:中国台湾台北市私立薇阁双语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宗教学硕士
  • 哈佛大学神学硕士全奖
  • 耶鲁大学宗教学硕士全奖
  • 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主要是因为大一的时候上了一节Kaley Clements教授的视频剪辑课。在那节课上,我发觉了自己对摄影和纪录片制作的兴趣,所以后来就选了媒体艺术作为我的专业,但我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这个领域。后来选修的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以及我参与的科研项目,激发了我对宗教文化和人类学的兴趣。我的镜头也变成了我捕捉并呈现人文发展痕迹的窗口。

Q: 新鲜有趣的艺术项目?

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James Miller教授的环境伦理课,领略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如道学、儒学等与生态伦理之间的联系。那堂课让我深受启发,便尝试以实验短片的形式将课上的所学所悟分享了出来。正巧Miller教授也看到了短片,后来就邀请我和另一位同学加入了宇宙伦理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Planetary Eth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做研究员,隶属于学校的人文研究中心(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我们协助James Miller教授一起推广宇宙之旅教育项目(Journey of the Universe)。这是一部由耶鲁大学的教授制作的获奖纪录片,以一种诗意的视觉形式,娓娓道来孕育地球生命的宇宙历史,从而引发观众反思在面临气候变迁和环境破坏时,个体对于一切生命形态的责任。

围绕这个项目,我们也在探索媒体艺术与人类历史以及生态保护之间的融合。几经讨论后,我们在校园发起了一个群体艺术活动,邀请了200位同学拿着手机或其他的手电筒,以学生宿舍为起点,行经湖心亭和会议中心,最后抵达创新楼,一路上形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并通过航拍将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整个过程非常壮观,也是一次新颖的尝试,希望通过北斗七星映射宇宙演化的七个阶段。这段经历也加深了我对于宗教人类学与生态之间的研究兴趣。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选修了人类学专家吴科萍教授的一门课,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到人类学,了解到中国民族志的制作方法和过程。那年暑假,我也有幸参与了吴科萍教授领导的民族志研究项目,探索城市化对昆山周边农村地区寺庙拆除或搬迁的影响。这个项目最终也延伸成为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

印象中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骑电动自行车,整个暑假都穿梭在各种寺庙之间,用影像与文字记录寺庙的现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寺庙管理人员交流。我和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整个下午都待在一起收集和汇总信息,因此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最终,我们也把照片和信息整理制作成了一份在线档案。整个过程对我而言是新奇又有意思的,在吴科萍教授的鼓励下,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最初选择DKU,主要是被这里的学术实力吸引,在本科阶段与教授密切合作进行研究的机会非常宝贵。来到DKU之后,我很惊喜地发现学术之余的大学生活也同样丰富多彩,有很多有趣的课外活动。

大一的时候,因为发觉了自己对摄影的爱好,我与同学联合创办了摄影社团,并担任社团主席,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摄影作品的展示平台。我们与学校的不同部门以及学生组织合作,举办了很多学生摄影展,有自然风光,也有街头摄影等很多不同的主题。同时,我也参与组织了DKU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筹划了展览、讨论会、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无论是社团运营还是活动策划,针对种种细节与不同人沟通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都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除此之外,我对江南水乡情有独钟,大学期间也曾和其他国际生同学一起走访过巴城、锦溪等昆山周边的水乡,用照片和影像记录当地的民俗文化。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昆山水乡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就萌生出与水乡联合,挖掘出其独特之处拍摄成宣传纪录片,以助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想法。虽然这个项目后来受疫情影响没能继续推进,但本科阶段就开启的商业尝试对我而言还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经验。

Q: 大学四年之间的成长?

在昆山杜克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是我生命中迄今为止蜕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我在校园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同学,都非常友善、富有爱心,带给我很多启迪。

过去四年,我不仅开发了新的兴趣爱好,更是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在中学时代,我曾梦想成为一名律师,那时从未想过自己会对学习人类学产生兴趣。但DKU却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如今我选择的这个方向也许从世俗观念上来看并不是非常成功,而且过程似乎也有些蜿蜒,从媒体艺术突然转折到宗教人类学,但我自己深知这其中的奇妙。我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知识,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这些经历在冥冥之中串联了起来,启发了我,也完整了我。

如今的我与四年前全然不同。我变得更有动力,更加独立,也更愿意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基于实地调查,记录并分析当代中国宗教的演化历程,以及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基层人民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与实践。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大一,我会告诉自己,不要担心失败、不要担心自己性格内向或者不那么合群。在昆山杜克,你完全可以做自己。




陆晨阳

学生故事

陆晨阳

他说生活就像解题,深思熟虑后总能找到最优解


 

毕业高中:上海市七宝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统计学硕士
  • 芝加哥大学统计学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
  •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在我的世界观里,数学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其实都可以运用数学及统计的方法去模拟分析,以寻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创造社会价值。我很喜欢这种实用性。加之我从小在数学上的学习能力就相对优秀,继续在这个领域钻研可以更好地开发我的潜能。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之前在做股权投资实习的时候,我深刻认识到了统计与数学在投资领域内的重要性。考虑到现阶段对一级市场投资较为感兴趣,未来可能会踏入这个领域,我计划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统计学硕士,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以便未来能更好地运用在工作中。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从大二开始,我就对一二级市场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三时便试着自己去搭建股票价格预测模型,而这个课题最终也成为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过往的股价预测研究大多关注在预测方法的改良上,而我的模型则融入了更多基本面元素,包括多种股价指数的分析。同时,我也借助了很多流传于股市中、被广大股民们总结出来的“结论”,通过数据判断其是否合理,如合理则将其纳入预测模型。找出真正会影响股价的因素之后再进行预测,便可有效保证结果的准确度。

搭建模型的过程其实还挺曲折的,我记得第一版的模型预测准确度非常低,让我一度怀疑做这个课题是否有意义,项目也搁置了挺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机缘巧合,我浏览到一篇研究文章,给我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改进后的模型预测准确度大幅提高。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做研究需要极强的耐心与毅力。有时候看似山穷水尽,但或许只需要再多坚持一下便能柳暗花明。

 

Q: 意义非凡的创业经历?

大二暑假,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蒋晓汇和朱家昇共同创办了长江浪教育与知识分享平台。我们自己搭建了平台的小程序,成功创办了多次线上论坛,并收获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关注。这个项目也很荣幸被评为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

之所以想做这样一个平台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面临线上转型。我们希望可以搭建一个线上知识分享平台,打破空间上的束缚,避免线下接触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一方面为有需要的中小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一系列大学本科申请及生活分享论坛。

创业的过程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毕竟当时我们完全没有相关经验。刚开始办线上分享论坛的时候,来参加的同学只有寥寥几位,后来通过拓宽宣传渠道,联合自己的初高中进行推广,才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关注度。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创业不易,但重要的是要保持灵活的思路和乐观的心态,再难的事终究也是有解决办法的。

 

Q: 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我本身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来到DKU之后,我也能时刻感受到学校对于跨学科、跨领域探索的倡导与支持。于是,在数学学习之外,我先后在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和普华永道(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习过,并在过程中坚定了日后在投资领域深入探索的想法。在我看来,投资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基本的盈利需求,更要善于发掘目标公司的潜在价值,通过资金去推动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大三做股权投资(PE)实习期间,我协助投资经理考察了5个投资标的。考察一家目标公司,需要对所获得的有限信息进行缜密的推导,尽可能地还原公司和所在行业的真实运营状况,从而判断公司的盈利模型是否可行。这需要极强的逻辑性,以及娴熟的数据处理能力。

目前投资机构较为普遍的估值方式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一级市场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任何细小的误差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能够掌握扎实的统计及建模能力,逐案搭建最贴合目标公司的模型,或许能得到更为准确的估值,从而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这也是我打算在研究生阶段加强统计知识的原因。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生活就像是在解题。

首先,在做重要决策时,要多去推演其中的逻辑,思考不同选择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再去确定适合我们的最优解。

其次,做完一件事后要记得复盘梳理,看看过程中有没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或者做的好可以延续的地方。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对我们提升自我有很大益处。

 

 

 

刘雪逸

学生故事

刘雪逸

她说以史为镜,要做心态开放的终身学习者


 

毕业高中: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化中国研究(历史方向)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
  • 南加州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 乔治城大学数据与公共政策硕士
  • 西北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
  • 纽约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从小就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但更多是出于爱好,并不确定是否要系统地去学习历史。来到DKU之后,我了解到全球化中国研究这个专业下设有历史分支,也咨询过一些老师的意见,发现这个分支在DKU具备独特的优势。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历史专业,也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学科知识,非常强调跨学科学习。同时,它的研究视角相对宽泛,任何与中国相关的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自由度很高,总体来说很合适兴趣多元的我。最重要的是,学校很多教授的科研背景与兴趣都或多或少与中国研究挂钩,教学和科研资源尤其充沛。所以综合来看,能在DKU以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研究我所热爱的历史,的确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Q: 豁然开朗的文化史研究

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在学校人文研究中心(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下设的自由实验室(Freedom Lab)做研究助理,并在朱倩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历史学术研究,主要探索的是民国时期新村运动的发展脉络。最初拿到这个课题时,我对 “新村”概念毫无头绪。但是,朱倩教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启发我去搜寻、阅读、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闻报道和政府文件,并引导我有效地利用网络历史数据库和上海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档案研究,自己去勾画出新村的轮廓。

刚开始,我用“新村”这个关键词对二三十年代的历史文件进行搜索,找到的材料多是关于“新村小区”的房地产广告。我将我的发现反馈给朱倩教授后,她并没有告诉我对与错,而是建议我继续深入探索。后来,在更换了几个数据库和检索方式、并拓宽研究对象后,我获得了更多信息。我发现新村运动在二十年代初期,是受全球无政府主义浪潮影响下,中国左翼运动家所构想的实现现代化“新生活”的一种途径;但随着其主张中激进倾向的逐渐淡化,“新村“最终演变为一种西方式的理想居住形式的代名词。

历史研究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需要阅读大量资料,并从中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新课题的切入点。而我这项研究的难点就在于以新村运动为题的学术文献比较稀缺,所能提供的参考有限。我只能大部分依赖于一手历史材料的支持。而有些历史材料囿于时代、技术的限制,无法得到妥善的保存或清晰的呈现。比如,有些文献的字迹比较模糊;有些文字排列的方式与我们现在的阅读习惯不同,当时的确花了一番功夫去研读。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有机会在一个较少人关注过的领域进行独立研究,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最终这个课题也延伸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

从最初完全没有头绪,到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新村运动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直至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史,这样的研究经历在我看来是很具有价值和魅力的。我也很感谢朱倩教授并没有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我,而是一步步引导我自己去还原历史的脉络,并从中找到自己研究的角度。

 

Q: 指明方向的经济史研究

之前在一门关于中国工厂历史的专业课上结识了曾召金教授,后来便有幸在他的指导下,与同专业的尹清怡同学合作发表了研究成果。当时我们研究的课题属于经济史范畴,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下的经济政策给山西当地钢铁厂的生产规划所带来的影响。这段科研经历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小至一家工厂的经营和发展是如何应对时代环境的变换,映照出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它激发了我对公共政策领域的兴趣,也为我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俗话说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参照,正所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本来就是一个总结前人经验的过程,在决定下一步怎么走时,我们总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线索和方向。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则根植于对过去的解读;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也同样如此:一项好的政策定要顾及地域和人文过往的发展,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很感谢能在DKU锻炼钻研过去,放眼未来的思维,我也会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秉承这一精神。

 

Q: 开阔眼界的多元文化课堂

大一有一节必修课是全球中国研究(Global China),这门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时在课堂上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和研讨中国历史,真的是全球多元化视角的碰撞与交融。我记得在学习二战历史的时候,很多外国同学表示很有收获,因为此前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在反法西斯历史中的付出与贡献。这让我看到了全球化中国研究的另一层价值,即历史传播和文化输出。我想这也是DKU办学宗旨–培养有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价值体现。

 

Q: 大学四年间有哪些成长?

首先,学术上的成长肯定是巨大的。刚入学的时候,我还不会写学术论文,但现在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学术思维与研究能力了,这是非常明显的进步。另外,心态上我也变得更加开放了。初入大学时,我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我很快就领略到了以研讨式课堂的魅力。大家因为不同的成长乃至文化背景会对同一话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各种类型的“唇枪舌剑“经常发生,但这种争论本身其实非常有意义,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我就从中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也改变了很多原先看待事物的方式。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刚开始准备申研时,我其实是想在东亚研究这个方向上继续探索的,但在了解了相关项目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发现大部分项目的重点更多放在语言和文学上,而我个人的兴趣点则更偏向于社会学和政策。本科期间,我也选修过很多政策、经济、法律相关的课程。所以硕士阶段,我计划在公共政策这个方向深入研究。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不要轻易地把自己限定在一个领域中,然后只选那个领域的课,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DKU既然给了我们一个自由探索的机会,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大一大二的试验期,多去体验。就像我曾经认为自己对生物专业毫无兴趣,但上了一节选修课后,我发现神经科学其实很有意思,现在我也经常会去看相关的讲座,说不定未来某个点我所做的事就会开始与这个领域相交。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存有一定的好奇,争取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林海彤

学生故事

林海彤

她说走独木桥未必更快,沿途的风景最为珍贵


 

毕业高中:广州市执信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康奈尔大学 x以色列理工学院信息系统双学位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集成创新产品与服务专业硕士
  • 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专业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信息科学专业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其实刚进入DKU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数据科学这个专业,因为我一直以来都不能算是一个对数学或计算机相关领域特别感兴趣的人。大学的前两年里,我尝试了媒体艺术、经济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课程。

大二时,在Dennis Quan教授的CS201(编程导论与数据结构)这门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编程相关的知识,也发现了科技其实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且十分需要跨学科视野的领域。我因此对进入科技行业产生了兴趣,于是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在今年8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工校区(Cornell Tech)就读其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办的双学位硕士项目,继续在信息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进行学习与探索。毕业后,我希望能在互联网领域从事一些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综合性工作,如产品设计、体验研究等。同时,我也非常期待未来能有新的挑战与机遇。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大三时,我在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阎丽静教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学期的自主学习项目(Independent Study),用机器学习算法协助研究长者寿命与吸烟等生活习惯的关系。同时,我在杜克大学的城市可视化实验室(Visualizing Cities Lab)担任首批本科规划研究助理,为杜克大学人文学部的新课提供阅读材料、课程活动等方面的构思。

大四这一年,我在学校人机交互实验室(DKU HCI Lab)佟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结合心理学、数据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探索测量焦虑与压力的创新手段。

我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不同的项目,致力于把专业知识与不同的人文、社会问题相结合,而这些经历也帮助我进一步锁定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在校期间,我有过很多段工作经历,比如在学术辅导中心做同辈辅导员,在迎新周当志愿者,在招办做学生大使,在学生中心当助理等,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创办昆杜中国舞社(Duke Kunshan Chinese Dance)的经历。我从小就学习舞蹈,于是大一便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中国舞社。

虽然高中时也有比较丰富的社团活动经验,但这是我第一次成立一个全新的学生组织。从撰写社团章程到准备宣传材料,再到招新、规划安排日常活动与训练,我和团队都亲力亲为。眼看着社团一天天发展壮大,接到来自校内外越来越多的演出邀请,我心中的成就感也在不断 叠加。

在我心中,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在勇敢果断与细心体贴间找到平衡:既要关注每个人都情绪与看法,也要能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胆地为团队做出决策。成为一个这样的领导者也是我未来的目标。

 

Q: 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因为想在互联网领域从事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于是去年我向数家科技公司投递了简历,最终在四轮笔试与面试后获得了腾讯产品方向的暑期实习工作机会。

当时,我所在的团队希望我能在协助日常工作之余,在实习期间完成一个自己的项目,而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产品经理通常是为团队提出需求、积极对接各个岗位的统筹者,并不像工程师、设计师那样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需求规划自己的工作。

因此,在我实习期间,并没有人告诉我每一天应该做什么,我需要非常了解且主导自己项目的工作,同时学会与团队里的其他同事进行高效沟通。实习期间我也积极参加了公司内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公开课,结识了很多有趣的小伙伴们,整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Q: 新奇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我在DKU的核心必修课(Common Core)上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同学,其中就包括我的好朋友兼宿舍邻居Karen。大二寒假时,她邀请我和她回美国一起过圣诞与新年。她家在缅因州,位于美国最东北,在冬天会下特别大的雪,这对于来自南方的我来说是特别新奇的。我也希望疫情能快快好转,能让我邀请我的国际生朋友们到广州来旅游。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是一个比起结果更加注重过程与体验的人,所以很开心在DKU的四年能收获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通识博雅课程体系让我能自由地选择任何我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小而精的课堂让我不用为资源竞争而过度焦虑,同时还能结识同届的每一位同学。

2022届的同学们是DKU的首届本科生,是一个独特且具有开拓性精神的群体。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大家每个人都勇于挑战与探索,也在积极为学校的成长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昆山杜克与老师们和同学们相处的记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希望大家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要带着过强的目的性,也不需要过分焦虑。通往对岸的路不止独木桥,而走独木桥也未必比别人更快更好。我们的想法、兴趣、体验远比别人的看法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希望DKU的同学们都能成为有趣的人。

 

 

李上

学生故事

李上

她说要做多维度发展的六边形青年,活出向往的生活


 

毕业高中: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研究方法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育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SMART硕士
  • 范德堡大学认知心理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上大学前,我就认定要选数学专业,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数学。首先它很漂亮,数字符号在我看来比语言文字美得更有力量;再者它很奇妙,包罗万象,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数学来理解和表达;另外它也很通达,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它跨越地域和种族被人们所认可;同时它还很实用,可以帮助我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看世界的角度,这一切都太酷了。

曾经我的成就感来自于弄懂了一道数学题,或者教会了别人一道数学题。而进入昆山杜克大学后,随着探索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我的“野心”越来越大。我开始希望能够教会更多人更多的数学知识,于是我开始关注数学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和心理学的交叉相融,这样的结合让数学更有温度。我期待未来可以深入研究儿童数学学习, 构建出自己的教育理论,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DKU设有学生体验式学习奖学金项目(Student Experiential Learning Fellowship),专门用于资助学生在暑期开展与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有关的研究和实践。2021年暑假,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我主动联系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亚洲数学教育中心进行了暑期科研。

在这期间,我参与组织并参加了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有幸与范良火教授和李淑惠博士一起进行了国际比较教育的研究。我们研究的题目是关于我国高考数学是否应该引入计算器,基于对30个国家和地区高考政策和实践的调查及思考。当前,除上海外,我国大陆其他地区高考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但是,科技时代越来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将计算器引入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的研究旨在了解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考试中有关计算器使用的现状,希望可以助力解决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给高考改革提供相关建议,并为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参考。在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位研究者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相关数据收集工作,研究论文预计今年年底之前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

Q: 与众不同的创业经历?

大二暑假在DKU创新创业中心的帮助下,我顺利拿到省级大学生创业经费,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尝试。我一直认为DKU值得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所以我就开始在B站运营频道“嘿李艾琳”。我想通过vlog的方式向大家“科普”最真实的DKU,也以此回击网络上对DKU的质疑。

做自媒体博主对我而言是个挺大的挑战,但我也因此成长了很多。频道初期,我自学FCPX视频剪辑,看了大量片子进行模仿练习,并探索个人的视频风格。同时,我也在尝试克服镜头恐惧,研究表述、神情、动作,学着在镜头前更自然清晰地表达自己。随着关注量的增长,我又开始面对各种声音,包括回应“喷子们”的评论和私信,并学会消化这种负能量。

这个频道我将一直做下去,用它来记录我的成长,也希望它可以帮助我变得更好。同时,我也希望它能给予同样处于探索和迷茫的同龄人一些慰藉、一些启发。

Q: 弥足珍贵的跨文化友谊?

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搏击社, 并成了三十多人里面唯一的中国人。当时因为教练不会英文,每次训练我都需要充当翻译,翻得很认真但也很糟糕,所以经常笑声不断。我也因此与搏击社社长Remi成为了很铁的朋友。

2018年寒假,我邀请Remi到我的家乡烟台:我们一起顶着几乎要被刮飞的海风,体验被困在郊区需跋山涉水才能回家的超级暴雪,逛人山人海的赶海市场。2019年我又去到美国德州,和她一家共度圣诞:在森林木屋里一动不动八个小时蹲守野猪,开着越野车去打野鹿,制作得克萨斯烤肉,体验各种美国家庭的日常。我们打破了彼此对于对方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加深了对中美的了解。虽然现在我们在大洋两端,但也时常保持联系,相互鼓励。

Q: 爱上DKU的理由?

我很喜欢DKU的约束与自由。约束在于它的规范与严谨,在学术上帮助我成为了更合格的科研人,在生活上也确保了我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努力争取给予我们最大的自由。

DKU的每位教授既是厉害的科研人,也是真正的教育家,时刻以开放的姿态回应学生们的好奇,也在认真陪着我们成长。我刚入学后就加入了John Ji教授的课题组,和来自南京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环境暴露评估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大三时我对于同学们选择EAP(学术英语)老师的标准和偏好十分好奇,便联系了几位授课老师,其中John Harper老师在交谈后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表示我们可以真的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最终我们也真的发表了这篇有趣的研究!

高中时代我曾认为成绩就是一切,但过去四年学习、创业和科研的经历让我明白,若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要把自己培养为“六边形青年”,不再总是执着于某个单一的目标,而是追求各方面发展的动态平衡。如今四年过去,现在的自己多了一份从容和“静待花开”的心态。在追梦路上尽力而为,无论结果如何,我已成为更好的自己。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短期内,我将于今年秋季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信息研究院,攻读社会研究方法硕士学位,我想将定量思维融入社科问题分析, 进行数学教育和心理测量研究。长期来看,我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做“斜杠青年/中年/老年”,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同时,继续我的博主生活。对我而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研给予我生活的“灵魂”,是我vlog的“原料”;而vlogger的身份又给我的生活增添佐料,帮助我掌握工作与生活的动态平衡。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加入DKU将会是你人生中最酷的事情之一!学校生活或许并不一定完美,但它一定很完整:要大胆参与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探索、碰壁和改变,开发自己的无限可能。所有的一切都将是你宝贵的人生财富。

卷王不一定快乐,但躺平也会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动力源、学习习惯以及核心竞争力,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努力调试自己生活的重心,活出向往的生活。

 

 

汤澜

学生故事

汤澜

她说去海外工作打开了人生新可能


 

毕业高中:上海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麦肯锡美国亚特兰大办公室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上大学之前,我心中对环境学科就有颗小小的种子。大一时探索了四五个专业方向,最后发现环境科学专业果然是最契合我的,一方面可以储备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政策研究,培养自己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和能力。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目前我准备直接工作。其实刚开始有在升学和就业之间权衡,毕竟现在本科生直接工作不算是主流的选择。通过亲身尝试和请教他人,我意识到学术道路并不是最适合我的。我虽然喜欢分析、探索问题,但做研究需要长时间跟自己相处,我可能没有那么“坐得住”。而且我挺早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方向,希望能尽早积累实战经验,我想申请的岗位对学历也没有硬性要求。

总的来说,我发现自己享受不断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向往有紧密团队合作并不断为人们带去积极影响的工作。顺着这个思路,我在大三先是积累了很多快消行业市场营销的实习经历,后来幸运地收到了麦肯锡美国亚特兰大办公室的商业分析师Offer,所以毕业之后将会从事营销与销售方向的管理咨询工作。长远来看,我心里也有创业的小火苗,希望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有机会去尝试创立一个自己的可持续品牌(Sustainable Brand)。

 

Q: 精彩纷呈的校外实习经历?

我开始正经实习是在大二暑假。当时先是在一家精品咨询公司的医药组实习,后来被选为高盛学者参加了一个短期的项目。大三的时候,我先是被欧莱雅打开了快消世界的大门,后来为了验证我的兴趣,我又分别去了3家消费品公司实习(爱茉莉太平洋,百胜中国和联合利华)。有的是远程工作,有的是利用课余时间频繁辗转昆山和上海,还是蛮拼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联合利华的暑期实习。我在多芬的品牌发展部,也就是“生小孩”的产品开发部门。我负责的是多芬进中国的第一款产品——多芬香块的一个新项目。从最开始的市场和消费者调研,到提出新的产品定位,再到后来概念测试和新包装设计,整个链路我都有参与。

有趣的是,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基本不用香皂洗澡,但整个项目下来,我已经成为了多芬香块的忠实用户,去旅行的时候包里常备一块,当时办公桌上也是堆满了十几种不同的香皂。现在回看,我还是很珍惜在联合利华的时光,因为我不仅在那里见识到了消费品做生意决策前后的种种环节,而且还学习到如何与公司内外的stakeholders(项目参与方)有效沟通并达成一致。最宝贵的是通过实习结识了非常好的老板和伙伴,我至今和他们都还保持联络。

Q: 收获满满的校内工作经历?

学校里有很多工作机会。我一共打过三份校内工,它们对我之后找工作以及培养职业素养都有很大帮助。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学校的传播办公室,协助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运营,当时参与制作的多篇阅读量上万的爆款推文为我之后找市场营销方面的实习做了很好的背书。第二份工作是在学校住宿生活部门做Resident Assistant(学生生活助理),负责社群管理和活动策划,在这过程中我的领导力和应变力都得到了锻炼。第三份工作是在IMEP(国际环境政策)张俊杰教授和Kathinka Fürst 教授的团队做Research Assistant(助理研究员)。做研究时时刻刻都在破解“未知”,这段经历很好的锻炼了我快速学习的能力。

 

Q: 你在昆杜如何发挥领导力?

Resident Assistant(RA)是我最难忘的领导力经历。RA其实是DKU一个蛮有特色的工作,也是最难申请的校内工作之一。每一位RA会管理约40位同学,按楼层分配。我们的主要工作一部分是照顾同学,帮助解决大家学习或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包括每周要执勤(On Duty)待接紧急电话,出面调解室友摩擦等;另一部分的工作是组织活动,每个月需要举办两次以上的活动。

印象深刻的是20年疫情刚稳定下来,大家隔离后重返校园时,我带领另外5位RA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午餐配对活动(Random Lunch Match)。这也成为了当时学校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活动之一。我们一周内匹配了将近200个来自各个年级的同学,帮助大家借午餐认识新朋友,最后收到的调研反馈也获得了将近95%的好评率。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团队非常用心的设计和执行。我觉得优秀的领导者一方面要能激发团队共创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善于识别并组合成员的长处,使大家在一起能达到1+1>2的效果。

 

Q: 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导师?

在我申请麦肯锡的过程中,有两位老师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一位是李含果老师,他是学校Career Service(职业发展服务)帮我匹配的一对一导师。李老师跟我分享了很多他自己在贝恩的工作经历和杜克MBA的生活,帮助我分析在不同行业就业的利弊,也鼓励我尝试去申请顶尖的战略咨询公司。另一位是Charles Chang教授,他是我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的导师。在我一段非常迷茫、怀疑自己的时期,他鼓励我要相信自己,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我其实之前从来没想过去能海外工作,是他帮我看见了这个可能性,并鼓励我去争取适合我的路。

Q: 一个关键词分别总结在昆杜的四年?

大一:开眼界

结识了不同国家的教授和同学,暑假去南非,台北和北京参加学生峰会,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多样

大二:向内看

探索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向往什么,做了很多研究项目和校内外实习,开始寻找未来方向

大三:为爱拼

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并全力以赴,疯狂积攒经验,让自己在热爱的领域拥有竞争力

大四:转折点

在美国杜克和朋友团聚,拿到了海外工作的机会,慢慢打开新世界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Find something that excites you and then work hard to excel at it.

找到令你兴奋的事情,然后努力把它做得很好。




贾子康

学生故事

贾子康

他说秉持信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全奖直博
  • 明尼苏达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宾州州立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佛罗里达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我喜欢数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其实有在数据科学和数学之间摇摆,但探索过后我还是觉得学数学是最有感觉的,做数学题时思路也比较活跃,包括后来参加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坚持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跟同学和教授聚在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可能比较枯燥,但我却享受其中,也多次领略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短期内我计划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积累并拓宽数学思路、知识和技巧。博士毕业之后,我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因为数学应用面比较广,包括科技、金融、环境在内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用数学来提供解决方案。

Q:你在昆杜主导过哪些研究项目,获得过哪些优秀的学术成果?

我对家乡的空气污染情况一直比较关心,高中的时候就一直想去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后来到DKU之后,我认识了高嵩教授,他是空气污染领域的专家。大一下学期,我有幸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做一个空气污染相关的项目。这个项目周期比较长,一开始是我自己在做,主要是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各城市建立的基站数据,监测并分析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之内的6种污染物的浓度趋势。后来,我发现有些学者会利用卫星获取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于基站,卫星的数据量更大,覆盖面积更广。结合这个方法,高教授组建了一个团队,由我和两位分别是数据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同学,一起通过建模的思路去拓展项目维度。

 

在高嵩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把研究焦点放到了疫情上。2020年疫情爆发,在大规模封城连带很多企业停工停产的期间,我们明显感觉空气质量有所提高,但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哪些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了,又有哪些影响因素。于是,我们研究了2020年初一些主要的中国城市群,分析封城政策对城市二氧化氮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利用机器学习知识建模,排除掉气象、春节假期等其他影响因素,以获得一个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最终,我也有幸在2021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EGU21)上做口头报告,分享了研究成果。

 

Q: 做研究有哪些收获?

大二的时候,高嵩教授带我参加了一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的环境、健康及发展论坛(FORHEAD)。在距离参会只剩两三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之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错误,因为分析的方法有些问题。当时如果想隐瞒,其实很可能就瞒过去了,因为不仔细去推导也很难发现。但我觉得这样做不好,所以就主动跟高嵩教授说明了情况。他告诉我不要着急,耐心地把错误的部分重新做一遍。好在问题不大,数据很快就更新了出来,我也成功地赶在参会前修正了结果。这段自我纠错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做科研最关键的是要诚实,就算结果出现错误,也不要选择隐瞒,要坦然地面对,严谨地对待。

 

Q: 从昆杜的教授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在DKU校内校外获得的很多研究机会都得益于结识了高嵩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本科生做研究,尤其是接触一些最新的研究领域,其实心里很没底,因为学识和经验毕竟还有限。有时候做研究找不到方向很迷茫,看到其他人做的研究都很高大上,自己也会产生焦虑,但高嵩教授就会鼓励我说“Do what you can do first. 从你能做的开始做,思路是慢慢形成的。” 他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在做项目时秉承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另一位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导师是徐霄乾教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数学。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开设了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读一本数学领域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主讲去讨论书中的内容。刚开始讨论也许会觉得无聊,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观点发生碰撞,生涩的概念在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楚,整个过程就如盲人摸象一般,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徐教授一直陪着我们讨论,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概念,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也鼓励我们多去参加讲座及研讨会,并勇于提问,通过和专家交流去了解数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人脉。

 

Q: 从昆杜的教授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在DKU校内校外获得的很多研究机会都得益于结识了高嵩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本科生做研究,尤其是接触一些最新的研究领域,其实心里很没底,因为学识和经验毕竟还有限。有时候做研究找不到方向很迷茫,看到其他人做的研究都很高大上,自己也会产生焦虑,但高嵩教授就会鼓励我说“Do what you can do first. 从你能做的开始做,思路是慢慢形成的。” 他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在做项目时秉承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另一位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导师是徐霄乾教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数学。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开设了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读一本数学领域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主讲去讨论书中的内容。刚开始讨论也许会觉得无聊,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观点发生碰撞,生涩的概念在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楚,整个过程就如盲人摸象一般,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徐教授一直陪着我们讨论,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概念,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也鼓励我们多去参加讲座及研讨会,并勇于提问,通过和专家交流去了解数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人脉。

Q: 来昆杜前后最大的变化?

高中因为备战高考,学校的整个氛围都是竞争驱动的。我那时不太与人交流,也不太会合作,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经验基本为零。来到DKU之后,我发现DKU的同学们都比较有想法,大家会自发地组织各种创新的活动。学校也很支持,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尝试。我也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变得更擅长与人沟通,组建团队,与大家一起通力协作去完成一些事情。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以此为动力,全身心投入。面对各式各样的机会,不一定要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要知道你所热爱领域的核心工作有哪些,并努力争取参与其中。

如果对数学感兴趣,一定要坚持。数学是非常需要打好基础的一门学科,这个过程免不了枯燥和无聊,但它确实很有价值,因为它锻炼的是我们的思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甚至人生历程中,数学思维都能够启发我们。

另外,也要保持对数学的热爱。高考出身的我们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有时可能会过于关注成绩,“钻牛角尖”,却在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学数学讲究细水长流,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地积累,并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