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逸

学生故事

刘雪逸

她说以史为镜,要做心态开放的终身学习者


 

毕业高中: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化中国研究(历史方向)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
  • 南加州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 乔治城大学数据与公共政策硕士
  • 西北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
  • 纽约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从小就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但更多是出于爱好,并不确定是否要系统地去学习历史。来到DKU之后,我了解到全球化中国研究这个专业下设有历史分支,也咨询过一些老师的意见,发现这个分支在DKU具备独特的优势。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历史专业,也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学科知识,非常强调跨学科学习。同时,它的研究视角相对宽泛,任何与中国相关的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自由度很高,总体来说很合适兴趣多元的我。最重要的是,学校很多教授的科研背景与兴趣都或多或少与中国研究挂钩,教学和科研资源尤其充沛。所以综合来看,能在DKU以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研究我所热爱的历史,的确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Q: 豁然开朗的文化史研究

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在学校人文研究中心(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下设的自由实验室(Freedom Lab)做研究助理,并在朱倩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历史学术研究,主要探索的是民国时期新村运动的发展脉络。最初拿到这个课题时,我对 “新村”概念毫无头绪。但是,朱倩教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启发我去搜寻、阅读、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闻报道和政府文件,并引导我有效地利用网络历史数据库和上海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档案研究,自己去勾画出新村的轮廓。

刚开始,我用“新村”这个关键词对二三十年代的历史文件进行搜索,找到的材料多是关于“新村小区”的房地产广告。我将我的发现反馈给朱倩教授后,她并没有告诉我对与错,而是建议我继续深入探索。后来,在更换了几个数据库和检索方式、并拓宽研究对象后,我获得了更多信息。我发现新村运动在二十年代初期,是受全球无政府主义浪潮影响下,中国左翼运动家所构想的实现现代化“新生活”的一种途径;但随着其主张中激进倾向的逐渐淡化,“新村“最终演变为一种西方式的理想居住形式的代名词。

历史研究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需要阅读大量资料,并从中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新课题的切入点。而我这项研究的难点就在于以新村运动为题的学术文献比较稀缺,所能提供的参考有限。我只能大部分依赖于一手历史材料的支持。而有些历史材料囿于时代、技术的限制,无法得到妥善的保存或清晰的呈现。比如,有些文献的字迹比较模糊;有些文字排列的方式与我们现在的阅读习惯不同,当时的确花了一番功夫去研读。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有机会在一个较少人关注过的领域进行独立研究,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最终这个课题也延伸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

从最初完全没有头绪,到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新村运动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直至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史,这样的研究经历在我看来是很具有价值和魅力的。我也很感谢朱倩教授并没有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我,而是一步步引导我自己去还原历史的脉络,并从中找到自己研究的角度。

 

Q: 指明方向的经济史研究

之前在一门关于中国工厂历史的专业课上结识了曾召金教授,后来便有幸在他的指导下,与同专业的尹清怡同学合作发表了研究成果。当时我们研究的课题属于经济史范畴,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下的经济政策给山西当地钢铁厂的生产规划所带来的影响。这段科研经历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小至一家工厂的经营和发展是如何应对时代环境的变换,映照出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它激发了我对公共政策领域的兴趣,也为我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俗话说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参照,正所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本来就是一个总结前人经验的过程,在决定下一步怎么走时,我们总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线索和方向。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则根植于对过去的解读;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也同样如此:一项好的政策定要顾及地域和人文过往的发展,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很感谢能在DKU锻炼钻研过去,放眼未来的思维,我也会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秉承这一精神。

 

Q: 开阔眼界的多元文化课堂

大一有一节必修课是全球中国研究(Global China),这门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时在课堂上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和研讨中国历史,真的是全球多元化视角的碰撞与交融。我记得在学习二战历史的时候,很多外国同学表示很有收获,因为此前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在反法西斯历史中的付出与贡献。这让我看到了全球化中国研究的另一层价值,即历史传播和文化输出。我想这也是DKU办学宗旨–培养有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价值体现。

 

Q: 大学四年间有哪些成长?

首先,学术上的成长肯定是巨大的。刚入学的时候,我还不会写学术论文,但现在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学术思维与研究能力了,这是非常明显的进步。另外,心态上我也变得更加开放了。初入大学时,我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我很快就领略到了以研讨式课堂的魅力。大家因为不同的成长乃至文化背景会对同一话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各种类型的“唇枪舌剑“经常发生,但这种争论本身其实非常有意义,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我就从中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也改变了很多原先看待事物的方式。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刚开始准备申研时,我其实是想在东亚研究这个方向上继续探索的,但在了解了相关项目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发现大部分项目的重点更多放在语言和文学上,而我个人的兴趣点则更偏向于社会学和政策。本科期间,我也选修过很多政策、经济、法律相关的课程。所以硕士阶段,我计划在公共政策这个方向深入研究。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不要轻易地把自己限定在一个领域中,然后只选那个领域的课,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DKU既然给了我们一个自由探索的机会,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大一大二的试验期,多去体验。就像我曾经认为自己对生物专业毫无兴趣,但上了一节选修课后,我发现神经科学其实很有意思,现在我也经常会去看相关的讲座,说不定未来某个点我所做的事就会开始与这个领域相交。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存有一定的好奇,争取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林海彤

学生故事

林海彤

她说走独木桥未必更快,沿途的风景最为珍贵


 

毕业高中:广州市执信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康奈尔大学 x以色列理工学院信息系统双学位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集成创新产品与服务专业硕士
  • 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专业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信息科学专业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其实刚进入DKU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数据科学这个专业,因为我一直以来都不能算是一个对数学或计算机相关领域特别感兴趣的人。大学的前两年里,我尝试了媒体艺术、经济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课程。

大二时,在Dennis Quan教授的CS201(编程导论与数据结构)这门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编程相关的知识,也发现了科技其实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且十分需要跨学科视野的领域。我因此对进入科技行业产生了兴趣,于是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在今年8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工校区(Cornell Tech)就读其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办的双学位硕士项目,继续在信息科学、人机交互等领域进行学习与探索。毕业后,我希望能在互联网领域从事一些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综合性工作,如产品设计、体验研究等。同时,我也非常期待未来能有新的挑战与机遇。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大三时,我在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阎丽静教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学期的自主学习项目(Independent Study),用机器学习算法协助研究长者寿命与吸烟等生活习惯的关系。同时,我在杜克大学的城市可视化实验室(Visualizing Cities Lab)担任首批本科规划研究助理,为杜克大学人文学部的新课提供阅读材料、课程活动等方面的构思。

大四这一年,我在学校人机交互实验室(DKU HCI Lab)佟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结合心理学、数据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探索测量焦虑与压力的创新手段。

我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不同的项目,致力于把专业知识与不同的人文、社会问题相结合,而这些经历也帮助我进一步锁定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在校期间,我有过很多段工作经历,比如在学术辅导中心做同辈辅导员,在迎新周当志愿者,在招办做学生大使,在学生中心当助理等,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创办昆杜中国舞社(Duke Kunshan Chinese Dance)的经历。我从小就学习舞蹈,于是大一便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中国舞社。

虽然高中时也有比较丰富的社团活动经验,但这是我第一次成立一个全新的学生组织。从撰写社团章程到准备宣传材料,再到招新、规划安排日常活动与训练,我和团队都亲力亲为。眼看着社团一天天发展壮大,接到来自校内外越来越多的演出邀请,我心中的成就感也在不断 叠加。

在我心中,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在勇敢果断与细心体贴间找到平衡:既要关注每个人都情绪与看法,也要能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胆地为团队做出决策。成为一个这样的领导者也是我未来的目标。

 

Q: 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因为想在互联网领域从事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于是去年我向数家科技公司投递了简历,最终在四轮笔试与面试后获得了腾讯产品方向的暑期实习工作机会。

当时,我所在的团队希望我能在协助日常工作之余,在实习期间完成一个自己的项目,而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产品经理通常是为团队提出需求、积极对接各个岗位的统筹者,并不像工程师、设计师那样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需求规划自己的工作。

因此,在我实习期间,并没有人告诉我每一天应该做什么,我需要非常了解且主导自己项目的工作,同时学会与团队里的其他同事进行高效沟通。实习期间我也积极参加了公司内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公开课,结识了很多有趣的小伙伴们,整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Q: 新奇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我在DKU的核心必修课(Common Core)上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同学,其中就包括我的好朋友兼宿舍邻居Karen。大二寒假时,她邀请我和她回美国一起过圣诞与新年。她家在缅因州,位于美国最东北,在冬天会下特别大的雪,这对于来自南方的我来说是特别新奇的。我也希望疫情能快快好转,能让我邀请我的国际生朋友们到广州来旅游。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是一个比起结果更加注重过程与体验的人,所以很开心在DKU的四年能收获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通识博雅课程体系让我能自由地选择任何我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小而精的课堂让我不用为资源竞争而过度焦虑,同时还能结识同届的每一位同学。

2022届的同学们是DKU的首届本科生,是一个独特且具有开拓性精神的群体。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大家每个人都勇于挑战与探索,也在积极为学校的成长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昆山杜克与老师们和同学们相处的记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希望大家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要带着过强的目的性,也不需要过分焦虑。通往对岸的路不止独木桥,而走独木桥也未必比别人更快更好。我们的想法、兴趣、体验远比别人的看法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希望DKU的同学们都能成为有趣的人。

 

 

李上

学生故事

李上

她说要做多维度发展的六边形青年,活出向往的生活


 

毕业高中: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研究方法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育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SMART硕士
  • 范德堡大学认知心理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上大学前,我就认定要选数学专业,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数学。首先它很漂亮,数字符号在我看来比语言文字美得更有力量;再者它很奇妙,包罗万象,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数学来理解和表达;另外它也很通达,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它跨越地域和种族被人们所认可;同时它还很实用,可以帮助我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看世界的角度,这一切都太酷了。

曾经我的成就感来自于弄懂了一道数学题,或者教会了别人一道数学题。而进入昆山杜克大学后,随着探索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我的“野心”越来越大。我开始希望能够教会更多人更多的数学知识,于是我开始关注数学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和心理学的交叉相融,这样的结合让数学更有温度。我期待未来可以深入研究儿童数学学习, 构建出自己的教育理论,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DKU设有学生体验式学习奖学金项目(Student Experiential Learning Fellowship),专门用于资助学生在暑期开展与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有关的研究和实践。2021年暑假,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我主动联系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亚洲数学教育中心进行了暑期科研。

在这期间,我参与组织并参加了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有幸与范良火教授和李淑惠博士一起进行了国际比较教育的研究。我们研究的题目是关于我国高考数学是否应该引入计算器,基于对30个国家和地区高考政策和实践的调查及思考。当前,除上海外,我国大陆其他地区高考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但是,科技时代越来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将计算器引入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的研究旨在了解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考试中有关计算器使用的现状,希望可以助力解决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给高考改革提供相关建议,并为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参考。在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位研究者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相关数据收集工作,研究论文预计今年年底之前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

Q: 与众不同的创业经历?

大二暑假在DKU创新创业中心的帮助下,我顺利拿到省级大学生创业经费,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尝试。我一直认为DKU值得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所以我就开始在B站运营频道“嘿李艾琳”。我想通过vlog的方式向大家“科普”最真实的DKU,也以此回击网络上对DKU的质疑。

做自媒体博主对我而言是个挺大的挑战,但我也因此成长了很多。频道初期,我自学FCPX视频剪辑,看了大量片子进行模仿练习,并探索个人的视频风格。同时,我也在尝试克服镜头恐惧,研究表述、神情、动作,学着在镜头前更自然清晰地表达自己。随着关注量的增长,我又开始面对各种声音,包括回应“喷子们”的评论和私信,并学会消化这种负能量。

这个频道我将一直做下去,用它来记录我的成长,也希望它可以帮助我变得更好。同时,我也希望它能给予同样处于探索和迷茫的同龄人一些慰藉、一些启发。

Q: 弥足珍贵的跨文化友谊?

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搏击社, 并成了三十多人里面唯一的中国人。当时因为教练不会英文,每次训练我都需要充当翻译,翻得很认真但也很糟糕,所以经常笑声不断。我也因此与搏击社社长Remi成为了很铁的朋友。

2018年寒假,我邀请Remi到我的家乡烟台:我们一起顶着几乎要被刮飞的海风,体验被困在郊区需跋山涉水才能回家的超级暴雪,逛人山人海的赶海市场。2019年我又去到美国德州,和她一家共度圣诞:在森林木屋里一动不动八个小时蹲守野猪,开着越野车去打野鹿,制作得克萨斯烤肉,体验各种美国家庭的日常。我们打破了彼此对于对方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加深了对中美的了解。虽然现在我们在大洋两端,但也时常保持联系,相互鼓励。

Q: 爱上DKU的理由?

我很喜欢DKU的约束与自由。约束在于它的规范与严谨,在学术上帮助我成为了更合格的科研人,在生活上也确保了我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努力争取给予我们最大的自由。

DKU的每位教授既是厉害的科研人,也是真正的教育家,时刻以开放的姿态回应学生们的好奇,也在认真陪着我们成长。我刚入学后就加入了John Ji教授的课题组,和来自南京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环境暴露评估与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大三时我对于同学们选择EAP(学术英语)老师的标准和偏好十分好奇,便联系了几位授课老师,其中John Harper老师在交谈后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表示我们可以真的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最终我们也真的发表了这篇有趣的研究!

高中时代我曾认为成绩就是一切,但过去四年学习、创业和科研的经历让我明白,若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要把自己培养为“六边形青年”,不再总是执着于某个单一的目标,而是追求各方面发展的动态平衡。如今四年过去,现在的自己多了一份从容和“静待花开”的心态。在追梦路上尽力而为,无论结果如何,我已成为更好的自己。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短期内,我将于今年秋季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信息研究院,攻读社会研究方法硕士学位,我想将定量思维融入社科问题分析, 进行数学教育和心理测量研究。长期来看,我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做“斜杠青年/中年/老年”,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同时,继续我的博主生活。对我而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研给予我生活的“灵魂”,是我vlog的“原料”;而vlogger的身份又给我的生活增添佐料,帮助我掌握工作与生活的动态平衡。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加入DKU将会是你人生中最酷的事情之一!学校生活或许并不一定完美,但它一定很完整:要大胆参与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探索、碰壁和改变,开发自己的无限可能。所有的一切都将是你宝贵的人生财富。

卷王不一定快乐,但躺平也会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动力源、学习习惯以及核心竞争力,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努力调试自己生活的重心,活出向往的生活。

 

 

汤澜

学生故事

汤澜

她说去海外工作打开了人生新可能


 

毕业高中:上海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麦肯锡美国亚特兰大办公室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上大学之前,我心中对环境学科就有颗小小的种子。大一时探索了四五个专业方向,最后发现环境科学专业果然是最契合我的,一方面可以储备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政策研究,培养自己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和能力。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目前我准备直接工作。其实刚开始有在升学和就业之间权衡,毕竟现在本科生直接工作不算是主流的选择。通过亲身尝试和请教他人,我意识到学术道路并不是最适合我的。我虽然喜欢分析、探索问题,但做研究需要长时间跟自己相处,我可能没有那么“坐得住”。而且我挺早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方向,希望能尽早积累实战经验,我想申请的岗位对学历也没有硬性要求。

总的来说,我发现自己享受不断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向往有紧密团队合作并不断为人们带去积极影响的工作。顺着这个思路,我在大三先是积累了很多快消行业市场营销的实习经历,后来幸运地收到了麦肯锡美国亚特兰大办公室的商业分析师Offer,所以毕业之后将会从事营销与销售方向的管理咨询工作。长远来看,我心里也有创业的小火苗,希望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有机会去尝试创立一个自己的可持续品牌(Sustainable Brand)。

 

Q: 精彩纷呈的校外实习经历?

我开始正经实习是在大二暑假。当时先是在一家精品咨询公司的医药组实习,后来被选为高盛学者参加了一个短期的项目。大三的时候,我先是被欧莱雅打开了快消世界的大门,后来为了验证我的兴趣,我又分别去了3家消费品公司实习(爱茉莉太平洋,百胜中国和联合利华)。有的是远程工作,有的是利用课余时间频繁辗转昆山和上海,还是蛮拼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联合利华的暑期实习。我在多芬的品牌发展部,也就是“生小孩”的产品开发部门。我负责的是多芬进中国的第一款产品——多芬香块的一个新项目。从最开始的市场和消费者调研,到提出新的产品定位,再到后来概念测试和新包装设计,整个链路我都有参与。

有趣的是,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基本不用香皂洗澡,但整个项目下来,我已经成为了多芬香块的忠实用户,去旅行的时候包里常备一块,当时办公桌上也是堆满了十几种不同的香皂。现在回看,我还是很珍惜在联合利华的时光,因为我不仅在那里见识到了消费品做生意决策前后的种种环节,而且还学习到如何与公司内外的stakeholders(项目参与方)有效沟通并达成一致。最宝贵的是通过实习结识了非常好的老板和伙伴,我至今和他们都还保持联络。

Q: 收获满满的校内工作经历?

学校里有很多工作机会。我一共打过三份校内工,它们对我之后找工作以及培养职业素养都有很大帮助。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学校的传播办公室,协助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运营,当时参与制作的多篇阅读量上万的爆款推文为我之后找市场营销方面的实习做了很好的背书。第二份工作是在学校住宿生活部门做Resident Assistant(学生生活助理),负责社群管理和活动策划,在这过程中我的领导力和应变力都得到了锻炼。第三份工作是在IMEP(国际环境政策)张俊杰教授和Kathinka Fürst 教授的团队做Research Assistant(助理研究员)。做研究时时刻刻都在破解“未知”,这段经历很好的锻炼了我快速学习的能力。

 

Q: 你在昆杜如何发挥领导力?

Resident Assistant(RA)是我最难忘的领导力经历。RA其实是DKU一个蛮有特色的工作,也是最难申请的校内工作之一。每一位RA会管理约40位同学,按楼层分配。我们的主要工作一部分是照顾同学,帮助解决大家学习或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包括每周要执勤(On Duty)待接紧急电话,出面调解室友摩擦等;另一部分的工作是组织活动,每个月需要举办两次以上的活动。

印象深刻的是20年疫情刚稳定下来,大家隔离后重返校园时,我带领另外5位RA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午餐配对活动(Random Lunch Match)。这也成为了当时学校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活动之一。我们一周内匹配了将近200个来自各个年级的同学,帮助大家借午餐认识新朋友,最后收到的调研反馈也获得了将近95%的好评率。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团队非常用心的设计和执行。我觉得优秀的领导者一方面要能激发团队共创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善于识别并组合成员的长处,使大家在一起能达到1+1>2的效果。

 

Q: 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导师?

在我申请麦肯锡的过程中,有两位老师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一位是李含果老师,他是学校Career Service(职业发展服务)帮我匹配的一对一导师。李老师跟我分享了很多他自己在贝恩的工作经历和杜克MBA的生活,帮助我分析在不同行业就业的利弊,也鼓励我尝试去申请顶尖的战略咨询公司。另一位是Charles Chang教授,他是我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的导师。在我一段非常迷茫、怀疑自己的时期,他鼓励我要相信自己,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我其实之前从来没想过去能海外工作,是他帮我看见了这个可能性,并鼓励我去争取适合我的路。

Q: 一个关键词分别总结在昆杜的四年?

大一:开眼界

结识了不同国家的教授和同学,暑假去南非,台北和北京参加学生峰会,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多样

大二:向内看

探索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向往什么,做了很多研究项目和校内外实习,开始寻找未来方向

大三:为爱拼

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并全力以赴,疯狂积攒经验,让自己在热爱的领域拥有竞争力

大四:转折点

在美国杜克和朋友团聚,拿到了海外工作的机会,慢慢打开新世界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Find something that excites you and then work hard to excel at it.

找到令你兴奋的事情,然后努力把它做得很好。




贾子康

学生故事

贾子康

他说秉持信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全奖直博
  • 明尼苏达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宾州州立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佛罗里达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我喜欢数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其实有在数据科学和数学之间摇摆,但探索过后我还是觉得学数学是最有感觉的,做数学题时思路也比较活跃,包括后来参加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坚持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跟同学和教授聚在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可能比较枯燥,但我却享受其中,也多次领略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短期内我计划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积累并拓宽数学思路、知识和技巧。博士毕业之后,我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因为数学应用面比较广,包括科技、金融、环境在内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用数学来提供解决方案。

Q:你在昆杜主导过哪些研究项目,获得过哪些优秀的学术成果?

我对家乡的空气污染情况一直比较关心,高中的时候就一直想去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后来到DKU之后,我认识了高嵩教授,他是空气污染领域的专家。大一下学期,我有幸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做一个空气污染相关的项目。这个项目周期比较长,一开始是我自己在做,主要是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各城市建立的基站数据,监测并分析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之内的6种污染物的浓度趋势。后来,我发现有些学者会利用卫星获取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于基站,卫星的数据量更大,覆盖面积更广。结合这个方法,高教授组建了一个团队,由我和两位分别是数据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同学,一起通过建模的思路去拓展项目维度。

 

在高嵩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把研究焦点放到了疫情上。2020年疫情爆发,在大规模封城连带很多企业停工停产的期间,我们明显感觉空气质量有所提高,但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哪些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了,又有哪些影响因素。于是,我们研究了2020年初一些主要的中国城市群,分析封城政策对城市二氧化氮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利用机器学习知识建模,排除掉气象、春节假期等其他影响因素,以获得一个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最终,我也有幸在2021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EGU21)上做口头报告,分享了研究成果。

 

Q: 做研究有哪些收获?

大二的时候,高嵩教授带我参加了一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的环境、健康及发展论坛(FORHEAD)。在距离参会只剩两三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之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错误,因为分析的方法有些问题。当时如果想隐瞒,其实很可能就瞒过去了,因为不仔细去推导也很难发现。但我觉得这样做不好,所以就主动跟高嵩教授说明了情况。他告诉我不要着急,耐心地把错误的部分重新做一遍。好在问题不大,数据很快就更新了出来,我也成功地赶在参会前修正了结果。这段自我纠错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做科研最关键的是要诚实,就算结果出现错误,也不要选择隐瞒,要坦然地面对,严谨地对待。

 

Q: 从昆杜的教授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在DKU校内校外获得的很多研究机会都得益于结识了高嵩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本科生做研究,尤其是接触一些最新的研究领域,其实心里很没底,因为学识和经验毕竟还有限。有时候做研究找不到方向很迷茫,看到其他人做的研究都很高大上,自己也会产生焦虑,但高嵩教授就会鼓励我说“Do what you can do first. 从你能做的开始做,思路是慢慢形成的。” 他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在做项目时秉承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另一位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导师是徐霄乾教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数学。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开设了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读一本数学领域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主讲去讨论书中的内容。刚开始讨论也许会觉得无聊,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观点发生碰撞,生涩的概念在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楚,整个过程就如盲人摸象一般,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徐教授一直陪着我们讨论,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概念,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也鼓励我们多去参加讲座及研讨会,并勇于提问,通过和专家交流去了解数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人脉。

 

Q: 从昆杜的教授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在DKU校内校外获得的很多研究机会都得益于结识了高嵩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本科生做研究,尤其是接触一些最新的研究领域,其实心里很没底,因为学识和经验毕竟还有限。有时候做研究找不到方向很迷茫,看到其他人做的研究都很高大上,自己也会产生焦虑,但高嵩教授就会鼓励我说“Do what you can do first. 从你能做的开始做,思路是慢慢形成的。” 他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在做项目时秉承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另一位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导师是徐霄乾教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数学。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开设了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读一本数学领域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主讲去讨论书中的内容。刚开始讨论也许会觉得无聊,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观点发生碰撞,生涩的概念在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楚,整个过程就如盲人摸象一般,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徐教授一直陪着我们讨论,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概念,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也鼓励我们多去参加讲座及研讨会,并勇于提问,通过和专家交流去了解数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人脉。

Q: 来昆杜前后最大的变化?

高中因为备战高考,学校的整个氛围都是竞争驱动的。我那时不太与人交流,也不太会合作,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经验基本为零。来到DKU之后,我发现DKU的同学们都比较有想法,大家会自发地组织各种创新的活动。学校也很支持,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尝试。我也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变得更擅长与人沟通,组建团队,与大家一起通力协作去完成一些事情。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以此为动力,全身心投入。面对各式各样的机会,不一定要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要知道你所热爱领域的核心工作有哪些,并努力争取参与其中。

如果对数学感兴趣,一定要坚持。数学是非常需要打好基础的一门学科,这个过程免不了枯燥和无聊,但它确实很有价值,因为它锻炼的是我们的思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甚至人生历程中,数学思维都能够启发我们。

另外,也要保持对数学的热爱。高考出身的我们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有时可能会过于关注成绩,“钻牛角尖”,却在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学数学讲究细水长流,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地积累,并享受这个过程。




黄立瀚

学生故事

黄立瀚

她说梦想不分性别,爱环境研究的女生很酷


 

毕业高中: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生物地球化学方向)

斩获Offer:

  • 美国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 加州伯克利大学环境工程硕士(专排1)
  • 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研究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有个人情感上的因素,有高中时期生物竞赛方面的积累,同时我也看中环境研究的跨学科特质,可以融合我多领域兴趣和才能。

 

Q: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我在DKU其实做过很多研究,其中一个课题是关于太湖水体病原体的环境驱动因素。当时我们生物地球化学课的教授林亚娟老师有这样一个研究水体病原体的项目,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它做成了我的标致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

从学术价值上看,太湖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现象普遍,有很多研究表明这类水问题与水中的病原体有很相关性,但还没有研究聚焦于太湖这片水域。我的课题就是通过采样,水样过滤,DNA提取测序等实验去分析太湖的环境变量和病原体多样性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看,太湖病原体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而太湖又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娱乐用水。人们在进行水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跟水有直接的肢体接触,很有可能会感染病菌。这也是我希望通过研究去印证,从而呼吁人们避免的。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水污染越严重越容易滋生病菌,这就牵涉到我们能否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污染进一步扩散。

Q: 做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我们团队有三个女孩子,还有一位大三的男生。当时去太湖采样的时候是夏天,那边的藻华是很严重的。我们有尝试通过手动划皮划艇的方式到湖中采样,也有带着能伸长到7米的长杆和保温箱徒步到岸边采样。当时这个项目一共做了四轮采样,每一轮算上交通来回都要花一天的时间,回到学校还要去实验室分析,因为有些样品需要立即处理以保留新鲜度。整个过程无论是从体能还是心态上来说都挺有挑战的,但我们最终都很好的完成了。我觉得我们团队每个人都非常厉害,我们三个女生也非常女汉子。

做研究给我带来成长的主要在于自我驱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我其实在生物信息学方面是没有太多课程上或研究上的背景,当时教授分配的一些任务甚至是我闻所未闻的,我需要通过自学去理解概念。另一方面,大四其实会有好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时间一定要规划好。我自己的习惯是把任务分配到每周有条理的去完成。很多时候不等教授找到我,我自己就会去找到教授询问下一步要做什么。DKU的教授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只要带着问题去找他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

Q: 爱上DKU的理由?

DKU让我在学术上一点点获得成就,从而更加自信,愿意在我擅长的领域承担领导者的身份。举例来说,在Professor Wanggi的课上,学生汇报演示的主要过程都是我来主导的,包括引导同学发言,总结他们的观点,搭建报告的框架等。DKU不仅给了我空间让我发挥我骨子里做领导者的潜力,同时也在学识和技能上丰富我,使我拥有与领导者相匹配的实力。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数据分析是环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块,因为它是支撑我们最后得到证据和结论的基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我想继续通过数据去做环境研究。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常人都说学环境是天坑,户外研究很辛苦。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有类似的成见。无论是体能上,还是学识上,我们女生是完全ok的。只要你能在一个研究领域当中做到你能做到的极致,都是有出路的。

 

 

 

黄哲轩

学生故事

黄哲轩

他说要时刻做好准备,未来值得主动争取


 

毕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昆山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公共政策管理硕士(数据分析方向)
  • 哥伦比亚大学应用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高中毕业后,我其实对未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打算出国读研究生,之后回国工作。本科学习选择DKU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刚入学时我本来计划学数学,但后来在数据科学入门课(STATS 101 & 102)上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编程。我觉得用数据和逻辑去解决问题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自己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再加上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比较好,就决定在数据科学领域深入学习。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在数据科学领域进一步探索。我申请的项目会利用数据统计的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研发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样的结合很新颖也很实用。硕士毕业后,我希望能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用数据优化流程、赋能业务,积累相关经验。

 

Q: 受益良多的科研经历?

去年暑假开始,我在孙鹏教授的指导下,独立主导了一个受遮蔽情况下行人识别的研究项目,并有幸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孙鹏教授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经验,他鼓励我去大量阅读这个领域的相关文献,并从中挖掘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分支作为研究课题。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自动驾驶的汽车通常是根据物体识别系统发出的指令进行对应的操作,以保证安全驾驶。物体识别系统包含很多种不同的探测器,有专门识别车辆的,也有专门识别道路、指示牌、行人的。其中,行人识别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了,但核心难点在于现实情境的多样性,比如在行人被路旁的大树、垃圾桶、其他车辆或是行人所遮挡的情况下,探测器就无法准确识别。

我研究了近年来业内比较热门的几套支持探测器运作的神经网络系统,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汇总。考虑到行人识别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样重要,我提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优化方案,包括与其他的传感器相结合降低成本,根据不同的环境(城市或者乡村地区)具体应用不同的网络来提高准确性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主导一项研究,我很感谢孙鹏教授给予我的自由。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对我的耐力是很大的考验,但整个过程下来我并不觉得枯燥。这种能在实际应用场景发挥作用、解决问题的研究项目反而让我觉得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Q: 创意十足的标志性成果?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是和另外三位同学(王洪硕、周欣悦、陈孛)组队,一起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嵌入中国教育内卷元素的冒险游戏。游戏的设定是在学校,主人公是一名初中生,他的目标是要逃离学校。玩家可以控制主人公在不同的教室里移动,通过翻阅文件以及和NPC交流收集线索,破解谜题,并在过程中揭开学校高层的秘密(未知生命体作为学校领导,通过操纵学生内卷从而汲取能量)。

在商定游戏选题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从学生视角出发,做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对内卷趋势的映射主要是结合了我们的自身经历,以及国内一些学校的真实现状,在游戏中做了更为戏剧化的融合。游戏里一些人物对话确实能引发共鸣,但我们并不想让玩家沉浸在内卷的情绪中,而是通过一路过关斩将勇敢跳出这个怪圈,接纳自己和他人。

在具体的游戏制作上,我们四个人分工还挺明确的:陈孛和欣悦两位媒体艺术的同学负责游戏背景故事的创作,以及游戏中各种人物、道具等美术资源的设计。洪硕主要负责整体游戏架构和关卡的设计,而我则负责从技术层面搭建游戏逻辑,和洪硕一起实现所有的创意。当然,我们的分工彼此之间也多有交叉,很多游戏的细节都是大家一起反复脑暴敲定的。

因为项目本身就是游戏,再加上大家相处起来也非常融洽,整体的工作氛围都很轻松欢乐,随时都有新的创意迸发出来。我们的导师Benjamin Bacon教授在设备配置以及创作思路上也都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支持。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学习之余,我也参与过学校创新孵化器(DKU Innovation Incubator)选拔和大学生创业项目。我和另外5位好朋友(陈冠甫,喻灏鑫,曹俞航,尤计成,王洪硕)一起做了一个英语学习平台(Everyone Speaks English),最后也很荣幸被评为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

当时我们在和学校一些国际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愿意去教小朋友英语,所以我们就发起了ESE项目,以俱乐部的形式对接昆山当地有提高英语口语需求的小朋友们。每周日,我们都会在学校附近的大渔湾活动场地,组织小朋友们和国际生同学们进行趣味互动和聊天。虽然后来受疫情影响,这个项目没能一直持续下去,但从家长和小朋友那收到的积极反馈还是让我十分欣慰。

除了创业尝试,我还是学校滑板社的创始人之一。当时成立这个社团就是想为学校里同是滑板爱好者的大家创造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疫情稳定的时候,我们每周六都会到学校的空地集中玩一下,训练一下技巧。这种从兴趣出发形成的圈子在DKU并不少见,DKU就像一个绚丽多姿的万花筒,鼓励每一个圈子按自己的形状自由变换,发散出独有的光辉。

 

Q: 学以致用的实习经历?

大二大三暑假期间,我分别在中邮信息所和中石化研究院实习过,都是做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当时在中邮参与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物流项目,主要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全国的邮政规划进行优化。之前的物流配送策略主要是基于各地行政区和配送站点的划分,在实际运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绕远的情况。快递来回辗转于多个集散中心,配送总距离可能远超寄收两地的实际距离。这个项目研发的算法打破了行政区的局限,对配送中心进行了重新划分,提高了整体配送效率。全新的邮政规划后来也在双十一期间投入了使用。

实习最大的挑战和收获在于每天都在接触新内容,不仅能巩固之前课上所学,还需要去自学很多进阶的知识,好在跟着项目实操上手很快。记得实习结束后回学校上课时,有一节课上的内容我大部分已经借实习提前掌握了,所以实习真的是非常高效的实践学习机会。

 

Q: 大学四年之间的成长?

我在昆山杜克收获了更为清晰的人生规划,也许未来我的想法还会改变,但至少此刻,我找到了一条让自己舒服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现实考量的路,一条可以激励我不断学习却又无需过分焦虑的路。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不要被动前进,而要主动争取。机会稍纵即逝,一定要时刻做好准备,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

 

 

胡雨彤

学生故事

胡雨彤

她说莫以传统世俗为解,人生贵在自得其乐


 

毕业高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方向)

斩获Offer:

  • 哥伦比亚大学企业风险管理硕士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营销硕士
  • 罗彻斯特大学营销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父母都是商人,受他们的影响,我天生便对商业比较敏感,也很感兴趣。再加上我的个性比较外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也很喜欢结交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我看来,学识广博,善结人缘,且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是是成为一名成熟商业人士的核心条件,而这也是我选择来到DKU学习的原因。

大一的时候,我通过DKU的通识博雅课程探索了很多不同的学科。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视角,我也很享受推理并解决难题的过程,但综合考虑后,我认为选择广袤且实用的经济学为日后去商学院深造打好基础最为合适。我相信这个融合了经济学原理、国际政治与文化体系以及数据科学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能够赋予我辩证的思维和扎实的技能去理解并适应千变万化的商业世界。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企业风险管理硕士。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正在逐年上升,这个专业本身也结合了金融和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宽学习思路的同时也能扩展我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

 

Q: 丰富多彩的实习经历?

大一下学期,我参加了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举办的首届Career Fair招聘会。招聘会上,我一眼就相中了WPP旗下广告公司Mindshare提供的实习机会,想看一下自己外向且乐于挑战的性格与快节奏、以创意为核心的营销工作是否适配。实习期间,我分别在两个部门工作:一个是营销策略规划组,负责分析品牌客户的广告浏览量、交易量等数据,并输出可行的营销方案;另一个是营销执行组,主要帮助客户肯德基落实营销方案并做好广告投放合算。

这份实习给了我的天马行空一个用武之地,也让我对营销通路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看到了消费者心理及行为习惯如何影响他们的消费偏好。

大三下学期,我在同学的推荐下拿到了一份普华永道咨询部门的暑期实习工作。这份实习让我全面了解了管理咨询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带我的姐姐非常亲切也很信任我,让我直接参与到项目中进行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咨询的工作帮助我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归纳总结和专题汇报等职场人士必备技能,我的商业敏感度也在接触不同行业的客户中获得了提升。

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经历,我在杜克学长创立的创意科技公司做一些从0开始的营销企划,从中更全方位地了解到如何更好营销一个品牌或者IP,锻炼了创意输出能力。最近,我还拿到了海通证券投资部门的暑期实习机会,负责帮助客户企业上市,这又会是一段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体验。在我看来,实习是非常宝贵的机会,要尽可能多去尝试,亲身体验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从而识别出自己真正的兴趣方向,同时主动去结识行业里优秀的前辈。

 

Q: 你如何在昆杜发挥领导力?

我在大三加入了学校的Campus Activities Board(CAB,校园活动委员会)并担任文化艺术总监。CAB团队需要定期策划并举办有趣又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同学们和教职工学习工作之余的生活。印象深刻的策划万圣节活动,当时我们想玩一点创新的形式,决定布置一个鬼屋来活跃节日气氛。

学校提供了充足的预算给我们购买各种道具,我们也联系了专业的供应商帮助我们规划场地,最终利用两间连在一起的小教室设计了一个密室类型的鬼屋。从策划到执行,我们修改了三四版不同的方案,每个团队成员都付出了充足的脑力和体力。很欣慰的是,万圣节当天,鬼屋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欢,本来计划只营业3个小时的鬼屋最后延长到了5个小时。

在我看来,一个团队要做到配合无间并高效产出,需要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具备主动性,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且愿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则懂得营造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与支持的协作氛围。As a team, we can bring out the best in others and in ourselves. 作为团队,我们可以发掘并联合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一面去创造价值。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一直觉得大学的意义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并学会与他人相处。DKU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学术与实战机遇,同时也集结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我不仅通过这些机遇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与未来目标,更是深受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启发,了解到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跨文化经历和人脉。

比如大一时因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结识的Li Xin教授,他一直鼓励当时还是小白有些束手束脚的我多去学习。后来帮他的研究生项目做宣传时,他还请我们几位同学一起吃了大闸蟹。我和李昕教授一直保持着联络,大三时还出于对数字营销的兴趣找他咨询过,他也和我分享了很多关于行业、未来学业选择及就业的意见。

再比如大三下学期,我加入了朋友在学校Innovation Incubator(创新孵化器)支持下的创业项目,以营销伙伴的身份运营一个职业发展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个创业项目,我结识了年级里很多优秀的同学,在他们的引荐下拿到了普华永道的暑期实习机会。

很多时候,缘分与机遇彼此串联,只要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真诚以待,为共同的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价值,更多的惊喜自会涌向我们。我非常感谢在DKU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期待我们在未来的某些个时间点,再次产生交集,彼此赋能。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日益内卷的大环境下难免会焦虑不安,甚至会有好高骛远、投机取巧的想法。但我们要学习去平衡内心的浮躁,隔绝外界的杂音,脚踏实地向着目标前进。

Life is too short to do boring things。人生贵在精彩纷呈,自得其乐。不要受传统所桎梏,也不要以世俗为正解,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吧。

 

 

国琦

学生故事

国琦

她说人生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永远不会错


 

毕业高中: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生物方向)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耶鲁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流行病学硕士
  • 埃默里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高中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我大学会学生物,因为我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了解也比较多,还参与过生物竞赛。而上大学以后,我发现我其实也很喜欢交流,希望以后的所学所做能多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全球健康的生物分支就很好地结合了我的学术兴趣和性格特质,课堂上所涉及到的一些关于人权、平等的讨论更让我深有感触。记得大一上全球健康101这门课的时候,教授讲到了非洲一些国家卫生条件非常落后,水源极度稀缺,甚至无法保证护士在接生间隙进行基本的手部清洁,导致当地生产死亡率上升。我听到这样的例子一方面感觉非常震惊和难过,另一方面也在内心种下了一份责任与动力。我觉得如果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推动一些积极的改变,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一定非常值得。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流行病硕士,更深入地去研究癌症与癌症预防相关的课题。我希望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最终能转化为实践,为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带来一些实际的改变。

 

Q: 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

本科阶段我最喜欢的科研项目是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因为这是我从个人研究兴趣出发并主导了整个研究过程的项目——宫颈癌疫苗(HPV)接种情况及效益分析。最初对这个课题产生好奇是在美国杜克学习期间,我发现在当地接种宫颈癌疫苗非常简单,而在国内则要困难许多。阻碍主要是因为供应有限,且进口疫苗价格非常高,好在随着国产疫苗的研发,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免费对适龄女性开放接种。宫颈癌是病毒型癌症,通过传染性途径传播,在中国其实是造成很大负担的一种癌症,但值得庆幸的是,它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通过一些成本较低的手段有效阻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我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假设疫苗接种计划免费,我想看看哪些因素会影响适龄女性接种的可能性。其次是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假设在我们在全国范围开放疫苗接种,实施这个项目所需的花费以及它能带来的健康收益。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我发现女性是否选择接种宫颈癌疫苗受很多社会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另外,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如果将接种后所收获的健康转化为金钱价值,宫颈癌疫苗的全国接种就算保守估计也能带来很高的收益。近几年,人大代表也在倡议将宫颈癌疫苗纳入全国接种计划,我的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项政策的必要性。而社会因素则在提醒我们,哪怕是在大面积免费接种的条件下,还是会有部分人群难以被覆盖。在完善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特性,给予正向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Q: 科研期间的收获?

全球健康的Benjamin Anderson教授是我的指导老师,他有做疫苗成本效益及模拟情景分析的经验,在研究方法上给了我很多指导。他知道我很关注这个课题,所以即便宫颈癌疫苗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还是非常支持我去探究,且他的支持不仅是出于言语,更是落在行动上的,这令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他一直非常积极地利用他的人脉资源帮助我联系可用的数据源,包括后来把我引荐给美国杜克的教授,让我参与到那边做宫颈癌早期筛查的研究项目,从而对宫颈癌预防策略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

在我看来,做科研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尤其是当一个项目是从自己的一次突发奇想出发的,中间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做Signature Work之前,我参与的其他科研项目大都是由教授或学长带领着完成的,前路已经铺好了,我只需要一步一步去完成就可以。而Signature Work则更多需要我自己去摸索,不管是方法上还是数据上遇到问题,我都需要自己去反思原因,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大的收获。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在一家全球领先的药企(阿斯利康)市场部实习,负责一款肿瘤药物的推广,日常工作主要是追踪药物的销售情况,同时输出一些公司商业发展策略相关的洞察报告。当时我在微博上浏览病患及家属的用药评论,很多人说用药之后非常不舒服,也有人把这个药当作他们生命最后的希望。看到这些评论,我内心非常难受,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借助药物治疗癌症也许并不是最理想的途径,而预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治疗更加关键。刚好疾病预防正是全球健康专业所专注的领域之一,受这段实习经历所触动,我也坚定了想在癌症领域深入研究的想法。

 

Q: 爱上DKU的理由?

之前借一个创业项目的契机,我采访过Daniel Lim教授,他本科和硕士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后来又转修了哲学博士。我很好奇他为何会有跨度如此大的转变,而他的分享也确实令我印象深刻。他说:“If you enjoy what you do,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如果你真的享受你所做的,接下来的每一天对你来说都不会仅仅是工作。不论别人怎么说,不论你的父母和你身边的人如何定义成功,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你每天早上起床是否会因为你即将要做的事情而满有活力。” 人生其实有很多条路,我们不一定非要选择大多数人认可的、最快成功的那条路。在DKU这样一个汇聚了很多可能性的环境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信念感。绕一点路没关系,走慢一点也不要紧,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就好。

记得大三那一年压力比较大,因为要申请研究生,准备标准化考试,上课做科研的同时又要找实习积累经验,整个人很焦虑。当时因为实习的缘故,我每周都要往返上海,很多邮件和课堂作业都是在地铁和高铁上完成的,那段时间还挺崩溃的。但值得感恩的是,我在DKU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周中一起忙碌,周末一起解压,大家在彼此扶持中也一同坚持了过来。申请季的时候我恰好在美国杜克,大家哪怕不是一个专业的,也会聚在一起互提建议,共享资源,为对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开心。我很幸运,在DKU收获了能持续一辈子的友谊。

 

Q: 有什么建议给学弟学妹?

大学四年真的可以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很大的改变,趁着这段时间,勇敢去探索。做选择的时候尽可能不要过多地受外界的声音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生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永远不会错。

 

关舒怡

学生故事

关舒怡

她说别怕试错,在实践中找寻热爱


 

毕业高中: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量化商业管理硕士
  • 麻省理工大学商业分析硕士
  • 哈佛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数据科学硕士
  • 康奈尔大学运筹学硕士
  • 剑桥大学机器学习与机器智能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一直以来,我都对数学相关的领域有着浓厚兴趣。高中分班到数学/计算机实验班,最初选择DKU时就对学校的数据科学专业充满了期待。大一期间,我选了李明教授的数据科学101,接触到很多数据和机器学习的相关应用,真切地看到了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领域本身也处于快速发展期,各个行业都需要用数据赋能业务流程和增长,未来必定蕴含着丰富的机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在今年8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商业分析硕士,进一步提升应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选择上,我希望能在硕士期间有更多的探索。数据科学和咨询行业的结合是我目前非常想做的事情,同时我也对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比较感兴趣,包括顺应元宇宙风口的VR/AR应用。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非常有趣,是和我的好朋友&室友冷雨从大三开始做的AI编舞模型。在输入一段音乐后,模型会自动生成一系列舞蹈动作,出现一个虚拟人物在3D空间跳舞的画面。之所以想做这个项目,是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很喜欢跳舞。我们觉得如果能结合机器学习的算法研发自动编舞的模型程序,帮助舞蹈爱好者编出独一无二的舞段,一定会很有意思!

然而,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还是充满挑战的,因为这个项目结合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包括音乐信号处理、深度学习和机器人学。最初能够参考的开源模型也很少,我们的导师邹东勉教授也在跟我们一起探索可行的方案。同时,这也是我们两人第一次自己主导科研项目,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如何适应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接受暂时的失败,反思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也正是这段珍贵的“挫折教育”,让我们在心态上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搭建模型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难点,是市面上并没有公开且完善的3D舞蹈动作数据集,而这对算法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于是我们决定自建数据集弥补空白。因为需要用到专业的动作捕捉设备完成数据集录入,我们主动联系并沟通了几个团队,很幸运地获得了使用一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捕设备的机会,最终花费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数据采集。目前,我们仍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清理和标注,未来也希望将数据集开源,帮助到其他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团队,这也算是我们项目的一个核心贡献。申请硕士时,我发现面试官们也对这个项目特别感兴趣,或许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收到梦校Offer的一个加成吧~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我的实习经历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兴趣和试错的过程。大一大二的时候尝试过金融量化、互联网算法方向的实习,觉得不是特别符合我的兴趣。后来机缘巧合加入了李昕教授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与一家业内领先的宠物医疗集团合作,帮助运营团队搭建算法模型来预测零售销量。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对业务增长产生价值。

明确了自己向往的方向后,我决定去互联网产品团队实习,深入业务去分析用户偏好,提高产品表现。我先后去了小红书和LinkedIn领英做数据科学方向的实习,这两个平台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欢且高频使用的,因为我觉得找到产品优化方案的前提是对产品本身有足够了解和热爱。

其实找到领英实习的过程还蛮奇妙的。领英本身是一个职场社交招聘的平台,当时我看到一位领英同事的档案有提到他们在招实习生,就主动把简历私信过去,后来通过五轮面试幸运地获得了实习机会。我所在的团队是领英中国数据科学部门,总体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找到产品和业务的优化点。我在实习期间也参与搭建业务指标体系、设计数据产品项目和不少的A/B实验。

这段实习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公司扁平的组织架构给了实习生更多了解业务并选择感兴趣项目的空间。同时我也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数据科学家不仅需要掌握编程、数学统计的硬核技能,还需要具备优秀的产品思维和沟通合作能力来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输出高质量的数据洞察,并推动项目落地。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DKU非常多元、灵活、包容,有很多资源,特别是有很多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且愿意分享经验的教授,真的会被他们的学术热忱与人格魅力所感染。如果发现自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一定要多去尝试,虽然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这些都是独特的人生体验,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