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婷

学生故事

王诗婷

昆杜在我眼中的浪漫与高远

一、未曾想象的大学生活


 

当在昆山杜克的脸书主页上看到“Welcome, Class of 2024!”的贴图时,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所大学里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时光了。这一年里,我上了十多门课,探索了六七个专业方向,也做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翻译了两本书,成为了英语流利说最年轻的课程设计师,讲了十二场线上英文脱口秀,与中信出版社合作了一本小书,还完成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行为艺术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收获肯定是跟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还认识了许多厉害又好玩的教授。我特别想写一篇荡气回肠的“大文章”,好好地讲一讲这所学校了不起的气质,以及自己在其中碰见的惊奇故事;但真到了落笔的时候,想到的却只有许多件可爱的小事。我想,也许正是无数个小而美的细节,构成了昆山杜克独有的浪漫与高远。

二、不遗余力地创造学习条件


 

我想到的第一件小事,是昆山杜克的宿舍分配系统。你也许已经知道,昆山杜克并不存在真正的“集体宿舍”,只有单人间与双人间的区别。在分配双人寝室时,学生事务办公室的residence life(住宿生活团队)会让我们填一张长长的调查问卷,上面列举的条目可谓细致入微:从对室友国籍的偏好,到对熬夜与早起的态度,乃至对空调温度的要求,都会得到尽量的满足与尊重。在这样近乎“私人订制”的寝室环境里,我们自然能更好地专注于学习与生活。这种便利在其他的生活琐事上也时有体现,比如conference center(会议中心)的每一层楼里都有独立的洗衣房,还配备了熨斗与烘干机,大大节省了学大大节省了学生的时间——我陪家人在传统高校的宿舍里生活过一小段时间,亲眼目睹了学生们每天在排队洗衣、晾衣、拿快递上花费两三小时的时间;而在昆山杜克,这块时间能被节省下来,用于学习和休息。

昆山杜克大学学生宿舍

除了宿舍以外,昆杜的公共空间也很叫人喜欢。比如说,每层楼里都有好几个供学生使用的team room(小组工作室),既可以作为上课时进行小型讨论的空间,也可以当做自习室来使用。每次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时,就会抱着电脑钻进team room,效率往往非常高。在传统高校里,这种独立性强、安静整洁的私人空间也许就比较难得

team_room

昆山杜克大学team room

三、细致入微的保护与照顾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昆杜把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都照顾的非常好。学校的医务室设施很齐全,校医与护士也很体贴,好几次送我小贴画与糖果。我有慢性胃窦炎,不得不长期吃药,在家里的时候都尚且需要定期跑一趟医院或药房,在学校却只要花五分钟走去医务室就能开到了,节省下很多时间。有一回,我夜里十点多突然胃病发作,疼得连路都走不了,于是拨了学校的紧急呼叫电话向医务室求助。那天是周末,时间已很晚,但二十分钟之内,拎着医药箱的校医就出现在了我寝室门口。她为我做了检查,又叫来学校的车,送一位好心陪同的同学与我去医院吊水;还嘱咐我开药时记得要发票,因为可以拿回学校来报销。我不是江苏本地人,连最近的医院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那天要不是得到了这么及时的照顾,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每次有喜欢昆杜的高中生家长和我聊天,我都忍不住把这次经历拿出来讲,因为说到底,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多少东西主要凭自身“造化”,外部环境不一定能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知道这所学校能提供细致及时的保护与照顾,肯定是很让人心安的。

既然说到昆杜照顾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不得不提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我想,从在学生心理健康上倾注的资源来看,大陆应该没有几所学校能与昆山杜克媲美——CAPS(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两周都会举办小型活动,有鼓励学生倾吐情绪的游戏专场,帮助学生缓解想家情绪的专题茶歇;在临考前,还会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犬来到校园里供大家快乐猛撸,光是想想都会开心起来。

CAPS为学生举办的正念冥想活动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开始为一个app做课程设计师,与一群了不起的同事一起工作。当时,整个团队里只有我没有硕士学历,工作进度又很紧,再加上学业的负担,我的心理压力几乎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好在CAPS的咨询师杨老师给了我及时的支持,她每周都为我做一次电话诊疗,并仔细地记录了我的状态;在那段最忙碌又黑暗的日子里,CAPS给了我最有力的帮助。

四、更安心,更有归属感


 

这么多零零碎碎的事情汇聚起来,便形成了所有昆杜人共同的归属感。我们能时刻感觉到,昆山杜克大学是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它会全心全意地保护你,也很愿意把你托举到更高的地方。一年前离家来昆山读书时,我心里既不舍又害怕,很担心自己不能融入新的环境。一年过去,昆山杜克已然成为了我舒适区的一部分,它不再是一座等待被征服的高山,而更像能带给我支持与动力的家。

我想,人的成长,其实也就是一个逐渐离开家的过程。我们会离开儿时住的房子,前往更广阔的天地,离开熟悉的环境,扑进陌生的人潮。如果我们能在年轻的时候,从一个小社会里得到一些坚实的爱,那么以后走到哪里都会更有底气,人生的奔忙也就不能轻易把我们击倒。昆山杜克大学,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泵出爱与温暖的地方。

潘时禾

学生故事

潘时禾

“通识博雅”教育,让我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高三承受巨大择校压力的时候,我第一次听说了昆山杜克大学“通识博雅”的教育理念。一年之后的秋天,我有幸能够踏入这所年轻的大学,亲身体验这里独特的教学模式。如今,精彩纷呈的大一生活已然过去。在此,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分享一些我的亲身体验和对“通识博雅”更深入的理解。

panshihe
我对昆杜“通识博雅”教育的理解与实践

当我深入地去了解“通识博雅”教育时,我才明白其中的“通识”和“博雅”严格地讲是两回事。借用昆山杜克大学第一任校长刘经南院士的话,“通识”指的是学科、知识的交叉,而“博雅教育更强调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包括责任意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还包括你的德性和品格”。在昆山杜克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中,我对这两者都有了非常真切的体会。

刚进入昆山杜克大学时,我以为所谓的“通识”教育仅仅存在于大二下学期选专业之前的两年时间里,分完专业后学校就会回归国内传统高校的分专业教学模式。但在进入学校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学校“通识”的理念将一直贯穿我的四年大学生活,甚至是一辈子的学习生涯。

作为一名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我惊叹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学院,也不属于任何班级。换句话说,我是校园里一个完全独立“行走”的个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可以在四年内的任何一个学期选择任何一个专业的任何一门课。惊叹之余,我开始自主规划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学科探索路线。如何在上完基础课的同时接触未知领域的新鲜事物,如何把文、理课程合理搭配,如何给偏内向的自己穿插一些沟通与演讲的课程,这些是我在大一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我惊叹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学院,也不属于任何班级。换句话说,我是校园里一个完全独立“行走”的个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可以在四年内的任何一个学期选择任何一个专业的任何一门课。惊叹之余,我开始自主规划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学科探索路线。如何在上完基础课的同时接触未知领域的新鲜事物,如何把文、理课程合理搭配,如何给偏内向的自己穿插一些沟通与演讲的课程,这些是我在大一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

 

昆山杜克大学的“博雅”教育更让我惊叹。拿学校的课程来说,一年学习下来,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课并不是我的理科专业课,而是两门所有大一学生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EAP, 学术英语)以及China in the World(中国与世界)。

 

EAP是专门为中国学生设计、为期一年的英语写作课。但是与传统照本宣科的英语课程不同,以内容、文化为依托的EAP课程不仅提高了我的英语写作能力,更锻炼了我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激起了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文化的研究热情。

 

我的第一位EAP老师Anna Scholl是一位对学术相当严格的教授。她不曾漏过我写的文章中的任何一个错误。不仅是语法,连标点、字体、大小写、行距都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规范。在她的影响下,如今我每次写文章时都十分注重学术和写作规范。我的第二位EAP老师是带着典型英国口音的Laura Davies教授。在她的情景式教学中,我感觉教室变成了一个舞台,我每节课都在舞台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小组里用不同的姿势倾听与表达。最让我感激的是教授在写作课里专门加入了好几次演讲任务,内容很多都与我们课后写的文章相关。本来不擅长演讲的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演讲成绩也从一开始的B到了最后的A。

 

第三个小学期伊始,EAP课程的主题从如何学习英语写作转变到了如何利用写作表达文化。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竟然是中国文化。虽然从小在中国文化中长大,但真正想要表达时我却发现非常难,更别说是用英语了。不过很有幸,我选到了“中国通”Don Snow教授的课。作为一个研究了中国文化几十年的美国学者兼作者,他在课堂上跟我们探讨“什么是文化”、“怎样准确而又有趣地表达文化”等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这让我对文化有了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

 

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EAP老师莫过于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Austin Woerner教授。作为一名对中美文化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者,他在我的心中架起了一座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鼓励我们去批判性地理解和研究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教授的引导和从大量阅读中获取的理论支撑,我突然发现我可以尝试分析中美文化一些表象下的内在原因了,甚至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中美的合作与冲突了。这是我在读高中时不曾想过的。
于是乎,在四位风格迥异的教授的引领下,我这一门看似普通的英语写作课就这样变成了一次激发潜能、探索文化的旅行。回过头来,我也十分诧异地发现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也许这就是昆山杜克大学课堂的神奇之处吧!

 

如果说EAP课程激发了我这个理科生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那我的第二门必修课China in the World(中国与世界)让我彻底领略了人文学科的魅力,尤其是历史学和社会学。这门课着手近代中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科学、贸易与战争等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充分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古为今用。与高中历史课的“死记硬背”截然不同,它充分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想象能力。只要理由充分、逻辑正确,任何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想象都会得到教授和同学们的尊重。还记得期末最后一篇论文的题目是“2040年的中国”,每个人大胆而又不失根据的想象让我深刻意识到拥有超前的世界观和未来观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的理解中,昆山杜克大学“通识博雅”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无论你是偏文还是偏理,无论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昆山杜克大学都会鼓励你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在未来的世界,“全面”可能将不再是一种卓越的品质,而是一种必备的素质。如果我就读于其他普通高校,或许我可以对我所在的专业研究得深入、透彻,成为一个真正的“理工男”,但是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全面的人,而这在未来是不“完整”的。

panshihe_lab
和同学一起实地考察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

什么样的人适合昆山杜克大学的“通识博雅”教育?

想要全面发展的人

想要在昆山杜克大学获得良好的体验,我觉得首先必须要认可“通识博雅”的教育理念。“通识博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全面的人。而想要成为一个全面的人,通常要对所有知识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敬畏心。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当中,有像我一样尚未确定专业的人,也不乏在报考前就明确专业方向的人,但这都不妨碍我们学习非本专业的,或者不是很感兴趣的课程。俗话说:“世事皆相通”,学科之间也是这个道理。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也许就会对我们产生帮助,给予启发。因此,无论选择专业与否,我们都不会偏执于一两门学科,而会利用昆山杜克大学的资源优势,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自主学习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人

在我看来,全面的人并不是所谓的全才。没有特长的人往往会成为“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精”的人。因此,明确专业方向、确立学科特长并不是我们昆山杜克大学学生所逃避的,而是非常受重视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拥有极大选课自主权的同时,有较强的学业规划能力,并且爱钻研、肯钻研。我认为只有这样,我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就读于昆山杜克大学一年期间所得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大一期间,我所经历最遗憾的事可能就是受疫情影响,我一年的学习时光有小半年是以网课的形式度过的。但是想到八月份又可以回到那个美丽的校园,我喜不自禁。当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在秋天的昆山杜克大学校园里看见你们的身影!

吴天语

学生故事

吴天语

努力成为一名“有根的世界公民”

第一次接触到“世界公民”一词是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一次演讲之中,他谈到,“作为千禧一代的我们,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不仅仅需要依靠单个人的目标和使命感,更需要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从本土的社群做起,建立起一个连接的世界。”这番话在我的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直到我遇到了昆山杜克大学。

自觉走出舒适圈

依稀记得初中的时候,我走在上海的街头,遇到外国友人向我问路,紧张地连一个单词都蹦不出来,两个人在路边的尴尬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我第一次失败的跨文化交流经历,也会是最后一次。

 

昆山杜克大学提供的全英文浸入式的学术环境,使得我能够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成为同学,结交为朋友。如此开放包容的环境下,我慢慢地,自然而然融入到不同的圈子中去,用渐渐流利的英文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授、职员和学生交流,话题能从兴趣爱好一直聊到时事政治,这样的变化是我以前难以想象的。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一年生活中,我通过课堂、社团、项目经历以及实地调查等诸多形式努力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些经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学校创新中心所举办的“教育x创新”论坛,那一次我有幸结识到了来自PEER毅恒挚友的刘泓先生,他对于县城教育的创新型理念是我之前从未领略到的,会后我也有幸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曾经的我对于教育话题总会敬而远之,避之不谈,可这次偶然的邂逅却让我对教育,尤其是县城教育以及教育公平的议题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为这样一个偌大的话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今年8月我也随同刘泓先生前往了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为其两周的教育活动,真真正正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

 

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校园里,每一次机会、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启发,在不知不觉中迈出自己的舒适圈。

学会重新审视自己

还记得第一个小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创意写作课(WOC 190:创意写作),讲师是耶鲁大学毕业的Austin Woerner(温侯廷)教授。当时选择这门课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即提高我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可是随着课堂的深入开展,我渐渐发现我所收获到的远远不止这些。这堂课的标题叫做Creative Writing:People and Places,也就是说,写作的重心在于所描写的人物和他(她)所处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讲师的引导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经历,并尝试抓住那些以前未曾关注过的细节,用精准的语言生动地将其展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如身临其境一般。正如教授所说,他心目中期待我们的作品是specific(详细)的,能够“让读者如同躺在沙发上观看一部带来强烈共鸣的影片”。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Woerner教授时常会以追问的形式帮助我不断地挖掘出任何可能忽视的细节,一个又一个问题袭来,有的时候会让我不知所措,可最后听到他对我的回答说出“Exactly”的时候,那种感觉犹如任督二脉被打通一样神清气爽。

 

在他的指导下,我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发掘出了很多或有关文化或有关精神的生活细节,从而以小见大,将平凡的小事与看似晦涩深奥的文化现象有机结合,形成一篇完整的2000余字的文章。而有心的Woerner教授也会将我和同学们的文章收录下来,并在今年装订出版,我相信这会是我在努力成为“有根的世界公民”这条路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作品了。

学会批判性思考

昆山杜克大学的课程设计非常符合我这样一个对很多学科领域都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在这里的第一年里,我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探索了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经济、心理、历史、人文等各领域的课程,深切感受到跨学科学习对我成长发展的裨益。wutianyu_01

 

虽然作为一名理科(Natural Science)学生,我喜欢徜徉在数学符号以及数据驱动的世界中,但我也渐渐享受阅读历史学文献的乐趣。在大一学生必修的通识课China in the World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如此“痛并快乐着”的经历。每周我要花上约十多小时去完成上百页的阅读任务,并在学校的Sakai网站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地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过去的历史,学会通过比较既得论据的真实性,以更加学术化的角度重构了自己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每周我还会去我的小组讨论课教授Kolleen Guy的Office Hour(办公室时间),和她交流自己对于这些阅读材料的看法。与此同时,她也经常基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我交流她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立场。虽然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只能够通过小小的电脑屏幕进行远程交流,但这些却一步步促使我向成为一名“有根的世界公民”的方向前进。

China_in_the_world
China in the World课程荣誉证书

正如昆山杜克大学前校长刘经南院士所说,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既要求学生的思想根植于本民族文化,也应当拥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从而做到用世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所以我很感谢五位教授对于China in the World 这门通识核心课的设计,不仅让我大胆的进行批判性思考,还引导我用论文和Presentation(展示)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进步。

 

昆山杜克大学给我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在家门口接受纯正美式教育的机会,更是一段其他学校不能提供的,帮助我成为我理想中的具有“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历练。感谢与你的相遇,愿未来三年我们继续并肩前行。

郑雨若

学生故事

郑雨若

昆山杜克:小课堂、大视野,绽放自我的万花筒

昆山杜克大学(DKU)坐落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昆山。校园虽不大,但处处透着优雅别致,尤其是池塘中的簇簇荷花,让你每每在舒爽的清晨感受到江南气息。

 

初到DKU学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我们这个年级总共只有三百多名同学,这些同学来自25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五湖四海”。我们的课堂一般20人左右,有些专业课人数更少。所以,在DKU的小课堂里,每个人都会成为“焦点”。

 

有个著名的汽车广告“想想还是小的好”,这正是我对DKU小规模的真实感受。在DKU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位教授做导师(advisor),如果是Freshman同时还有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提供帮助。我很喜欢我的导师William Winner,他是环境科学的教授。我会定期和我的导师会面,当然目前我还无法和他讨论什么专业问题,我大多是就最近的学习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选课等方面的想法征求他的意见,而他会对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搭配课程给出我一些很好的建议。即使是疫情期间,我和导师依然通过Zoom 保持联系,和他聊天我很开心。

我认为最好的课后辅导资源是学校语言中心(WLS)提供的写作辅导。对于非英语母语的我而言,英文写作是一大难点。在完成各类paper的过程中,WLS在过去一年中为我提供了重要帮助,使我在文章结构、用词准确、逻辑清晰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zhengyuruo

在DKU的一年,小课堂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我“惊喜”,而透过小课堂体现出的大视野更是让我“惊奇”。在DKU的课堂上,处处体现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比如在Global Culture 105课上,我读到不同的人对ideology 的各种定义;在China in the World 课上,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我从阅读材料里看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站在各种角度的理解。每一门课我们都会走出课堂,进行实践体验。DKU以她特有的方式让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解不同的观点,用更广阔的视野观察和研究我们所处的世界。DKU鼓励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更理性、更缜密、更全面的思考未来我们可能遇到的种种未知。

 

此外,DKU每周末都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演讲和交流,茶歇提供的甜点绝对和讲座内容一样精彩不可错过!

DKU的 “大” 还体现在个性发展的选择上。DKU的选课单从数理化到人文历史,从社科经济到天文物理,总有一款适合你!选择越多,决策越困难。DKU的课程全部是由同学自己选择并根据时间做好安排,也就是说在DKU,课程表是自己安排的。这种安排本身就是一种运筹能力的锻炼,需要在学习资源、时间以及个人发展需求之间做好平衡。

 

除了学术发展空间大,DKU的才艺发展平台也很多,从各种运动到音乐艺术,丰富多彩。我在秋季学期参加了小提琴基础课,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经过14周学习,如愿以偿加入了学校的乐团。DKU提供的丰富资源让我实现了学习小提琴的愿望,而乐团又让我认识了新朋友, 我也有幸能作为乐团的一员在学校举办的春节晚会上演奏《新春乐》,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在DKU一年的成长和进步。此外,DKU的各种社团还会举办各类有趣的活动,比如做月饼,彩虹跑,印染等等。重要的是通过在这些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或者组织者,我们不仅锻炼了工作能力,而且学习了如何更好的和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的队友合作。

 

最后,我想说:DKU,小课堂、大视野!心系天下的你,快来加入我们吧!

李亭仪

学生故事

李亭仪

无意撞开昆杜的大门

我进入昆杜经历像是在无意中收到的礼物,在一次又一次在道路岔口的选择,巧妙地让我迈向了这所学校。

得知昆杜招生的消息是偶然划过学姐转发的一篇推送。昆山杜克大学招本科生了?我还有个学姐在?几年前便听说过美国顶尖名校杜克大学来中国办学了,这么好的机会可惜只给了研究生,模糊的记忆里这事儿也就翻篇了。没想到机会就这样突然出现,惊喜与意外的背后是对一条未知路的好奇和内心说不出的感慨。我从小就读于国际学校,朋友们大多也都陆续出国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一所中国传统高中,心中总留有一丝遗憾,如今这样一个机会又能让我弯道绕回来,在家门口读美本,看到这条推送时,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litingyi

 

回到家,我一整晚都泡在学校官网:强大的师资力量,跨学科交融的专业设置,通识博雅教育,首页上划过的每一篇介绍、每一位教授、学生的故事都令我心动不已。“我想考昆杜。”那时距离报名截止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了,又正巧碰上春考忙碌的时候,但跟自己讲定了想试试便不再有多余的顾虑,每天挤出点时间,就这样申报了。

 

说来也觉得惭愧,一直到校园日当天,我才觉得我有亲自去了解昆山杜克大学。那天父母把我丢在门口便走了。闲暇的时间,同学三三两两讨论学校,也有人在向父母背自我介绍,我什么都没准备,也无结伴来的朋友。不过我想这也没关系,我在寻找适合我的学校,DKU也一定在寻找适合它的人。把我真实的样子展现给DKU,便能知道我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人。现在有机会一个人安静,不如让我亲自“体会”校园,或许胜过所有宣传。我独自在校园里晃悠,走过一间间教室和共用空间,阅读陈列的排排展板和走廊里的图画,看着简洁大气的教学楼发呆,几乎是逛遍校园里能走的所有地方。尽管我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的了解,但DKU自由大气的氛围让我觉得非常舒服。

 

高考也没有出现大波折,出分当晚便收到了昆山杜克大学和上海985高校招生老师电话。在这里我会说我选择昆山杜克因为它的教育模式给了我们探索不同领域、发现自我的机会;我喜欢挑战未知,与昆杜这所新学校一起书写未来。确实如此,不过开学后迎接我的是远远超出预期的高压挑战。

自由教会我管理

大学一切靠自己,在昆杜更是这样,没有辅导员拍拍,没有家长拍拍,没有准备好的课表,没有人告诉你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一切信息都藏在邮件和官网。学习生活的自由度是极大的,因而更需要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

 

litingyi_group

很多人都说读大学轻松,但在昆山杜克大学,课业、讨论、实践让我感到在每一门课程上付出的时间都是充实且有收获的。在第二学期我选了中国与世界和物理这两门课,面对扑面而来的阅读资料和每两周一篇的实验报告,我常常忙到凌晨,抬眼望去到处都能看到在肝reading的朋友。我逼着自己按照列出的清单一项项绝不拖拉的完成任务,和室友两个人一起相互监督,每次约好读完多少页才能休息。但光每天打卡的程度是远不及的,因为要规划的远不止是学习生活、兴趣爱好这些,而是这一段时间,我有什么目标,大学里我想做什么。重心从读好书,变成如何提升自我,当我开始思考这些时候,着实是迷茫、焦虑的。

 

优越的师生比和教育资源提供了“五彩斑斓“的平台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孩子。每周都有无数的讲座、课外活动、社团……一开始我很兴奋,刚开学的几周,我去过各种活动,也听了无数讲座,但逐渐我发现,过多的选择也会让我无措,也意识到在时间管理之上,自我管理是一门必修课。

在这里发现自己

优秀的环境促使人进步,在昆杜让我深有体会。这所“精致”的大学提供给我们很多实践、学生工作、实习、参与组织各个项目的机会。在开学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很多朋友开始做研究助理、助教等等。坦白说,刚入学时我什么也没想过,我不会编程,也不怎么接触宣传方面的编辑,更不擅长写文稿,这里却又是人才济济,我总想着那么多大佬,就这几个名额,能轮上我么?每次看到各类招聘信息上列举的条件就开始打退堂鼓,简历也迟迟未写,每当听说谁谁又有了工作,只能投去艳羡的目光:好厉害啊。

 

直到第一学期快结束,我才第一次投了简历,报名了学生中心准备新成立的学生活动组织Campus Activity Board。学生事务处的助理院长Damian,在面试的最后和我说:“不用害怕去尝试。我在你身上看到了特殊的地方,你自己没有看到,希望以后你可以慢慢发现。“或许只是一句鼓励我的话,但昆山杜克的确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无所顾虑地尝试的平台。我不需要现在就出类拔萃,但我可以在这些经历中不断学习,因为成长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过程。简历总是从空白开始,而在这里第一步可以早早迈出。

关舒怡家长

家长感言

缘起八年前杜克大学的遇见

| 2022届浙江本科生关舒怡家长

感谢昆山杜克大学开辟“家长说”栏目,让大家交流分享报考昆山杜克大学的心得。

女儿成长中,我和孩子爸爸有个共同感受:很感谢女儿让我们有机会成为她的父母,这是目前我们最珍惜和骄傲的身份。没有比见证和陪伴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更让我们激动的了!与其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女儿很多,不如说我们收获了更多,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欢乐和幸福。细数女儿的成长和与昆山杜克结缘的点点滴滴,有太多的故事历历在目。在”家长说”里,我很愿意把女儿与昆山杜克结缘的趣事同大家分享。

2018年,我们做的最正确的抉择是支持女儿报考昆山杜克大学。当然这一决定更是女儿综合全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朋友建议、SWOT 分析(优劣分析法)后的必然选择

guanshuyi_01
1、缘起,遇见杜克大学

因工作需要,2010年下半年,我带着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踏上了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访学之路。在夏末十月的教堂山,女儿开启了就读 Glenwood 小学五年级“插班生”生活。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与十多名不同肤色、不同年级、高高低低的小邻居,一同乘上绕了小区一大圈的校车去学校。初到教堂山,异国的环境,俭朴的学校、不同肤色的同学让她感到新奇和别样的冲击。和蔼可亲的老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富于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里,短短三个月,女儿就基本适应了新的校园生活。

教堂山与达勒姆相邻,UNC 与杜克大学之间每天有多趟定时班车往返。稍有闲暇,我便带女儿去杜克大学走走,或偎依图书馆看书借书,或驻足一隅欣赏大学之美、或肆意畅游迷人校园。不经意的与杜克大学美好遇见,冥冥中似乎为女儿开启了结缘昆山杜克的序幕。十个月的教堂山小学五年级“插班生”生活,让女儿对美国的教育、文化有了切身的感受,不仅视野开阔了,还结交了很多美国小伙伴。女儿变得更加阳光、谦和、自信和独立。

2、尊重与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011年初夏回到杭州,按照女儿的意愿又安排她回学校原班级就读。面对现今高考指挥棒下的“竞争”教育,我们时常感到焦虑和矛盾。因为我们鼓励女儿依心愿去实践、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了很多花费大量时间且与考试无关的活动。2015年2月,住在台北的堂兄一家携友人来杭州过春节。他早年博士毕业于塔夫兹大学,是位资深且卓有建树的学者。畅游西子的闲暇,时常与他聊起教育的困惑。他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之前一直在做的是陪伴式教育,他很赞同这个理念!

纪伯伦的《论孩子》一诗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答疑解惑了父母之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和陪伴,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更不能妨碍他们做自己。

女儿是我们的“天使”,我们对女儿没有特别的要求,从她的名字就可见端倪——舒怡。舒怡两个字,表达了我们平和的期许。我很喜欢“舒”这个字,是舍和予的组合,有舍才有得,有予才有获,很有思辨的韵味。我们希望女儿一生舒心快乐。舒心快乐是人生的较高境界,一生能真正做到这两个字也并不容易。我们希望这个平凡、简单、没有压力的名字能带给女儿充实、快乐的一生。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对女儿的教育曾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大事。我们曾潜心研究的各种育儿法、人生规划法最终也没在女儿身上应用。究其原因,是面对每天那么活泼可爱的女儿,不忍心用一知半解的规矩和方法拿女儿做“实验”,当“小白鼠”,最终我们选择了尊重与陪伴。我们相信尊重和陪伴是给予女儿最好的爱和教育,鼓励女儿大胆做她想做的事。诚然,这种教育比起直接指引女儿走一条“康庄大道”要慢得多。虽然可能是一条“弯曲的小路”,但也可能会体验到路上诸多的“迂回”,还可欣赏沿途“风景”。从困惑与懵懂到选择尊重和陪伴,我逐渐释然。看着女儿跟随自己的内心做想做的事,我也更加安心,在一路的陪伴中见证了女儿的成长。

shuyi
3、去欧洲看世界

13岁时,女儿突发奇想,说未来想当甜品师,让我陪她去英国、法国自由行看看,目的是去品尝甜品。由于我没有时间做功课,女儿就自告奋勇做旅行规划。2013年暑假初,女儿就动力十足地开始了她的“逐梦”行动。除了快速完成暑假作业,她还每天对着电脑,在各网站间穿梭,刷游记、查地图、看排名,订机票、选酒店,斟酌比较制定计划,为此经常“工作”到午夜。

八月份我们俩启动了27天在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的旅行。15天英国,3天巴黎的自由行是女儿策划的。行程计划细化到去白金汉宫内部参观时间、注意事项,禁卫军交接典礼安排,伦敦塔桥开合时段等等,竟没有一处错误,当然也少不了计划她最想去的甜品店。周密的计划让我们感受了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英国与法国的文化、艺术、建筑、风光等等,品尝了数十种经典与创意风格的名品店与大众店的各式甜品。很庆幸可以陪伴女儿体验并完成她梦想中的一个选项。这次旅行收获的意外,是她发现自己不再想当甜品师,把这个梦想从“列表”中划去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我们带女儿看世界的方式。欧洲之行让女儿不但开阔了视野,领略了异国风情,更增长了知识,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既看到她的美好,也能包容和体谅她的不完美。进一步理解了谦卑、宽容、平和,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当然,旅行也让女儿养成了迅速准备好需携带物品的能力,做事更加有条不紊,干净利落。

4、中学生活的别样色彩

说起女儿的学习,我们对成绩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她尽力认真学习就行。一路走来,她既有出类拔萃的领先科目,也有相对均衡发展的其它学科,总体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小升初时,因舍不得女儿年小住校,就去了离家几百米的公办初中就读。

读初中的女儿,依旧在课外参加了很多集体和个人活动。去参加唱歌比赛、主持英语配音比赛,组织排练舞蹈,参加艺术节,组织设计班级运动会入场式等,忙得不亦乐乎。初二初三期间,女儿参加了两届 Destination Imagination 比赛(目的地想象比赛)。2014年获得浙江省的第一名,并代表浙江去北京参加国际邀请赛。

当时正值学习任务繁重的初三上学期,在老师指导下,女儿和两位同学历时近半年,编写剧本、编排舞蹈、制作服装、购置道具,为增强故事情节与展示效果,编写4-5份“剧本”脚本,按个人特点改稿、排练剧本。这期间女儿成长进步很快,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和一起奋斗的队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初三下学期,女儿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参加中考考上杭州最好的高中希望很大,我们希望她参加中考,但女儿却选择了保送。她认为保送的高中非常不错,足够给她良好的教育,选择保送还会多出两个多月时间能够自己支配,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这样更有意义。为此,女儿迎来了史上最长暑假。

假期前两个月,除了在学校给迎考同学答疑解惑,女儿还自学 Photoshop 和 Premiere,牵头组织采访任课老师录制寄语视频,收集整理照片制作海报,制作合成“中考加油视频”专辑,组织策划班级毕业典礼。忙忙碌碌的两个月,为自己充实的初中生活划上了圆满句号。假期的后两个月,她还自学高一主要课程,并在高中开学入学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年级竞争最激烈的“数学实验班”。

高中期间,女儿除了日常参加校数学竞赛辅导,还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如学校艺术节舞蹈表演、歌曲组合大赛、英语演讲比赛,G20 杭州峰会宣传,加入 TED 字幕翻译组、参加模拟联合国,组织校模联社培训、参加哈佛峰会等等。高一第二学期,女儿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介绍哈佛 AUSCR 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文章,很感兴趣,告诉我们想去体验一下。申请哈峰时正值期中考试。

为了如愿,她用两个周末时间完成了申请资料和文书撰写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接到哈峰录取之后,女儿又紧锣密鼓忙着选课、撰写大智汇创新项目开题报告。峰会期间除了学习所选的四门课程,她还参加了很多活动。女儿告诉我们,“哈佛学生的全能给我感触很深,让我突然在平凡的高中生活里感觉到不同色彩,也让我真正感受了一回国外大学的教育方式。”

5、缘定昆山杜克

我本人对教育十分感兴趣,对各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略有研究,很认同通识博雅教育,也曾希望女儿能去美国读大学。但女儿喜欢她的高中,喜欢她的老师同学,很想在中国读大学,研究生再去美国读。

2010年的女儿还不懂何谓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地位,也不懂国际影响,只是知道杜克大学是一所好大学。记得那美丽的校园,庄严的教堂,风格迥异、大量藏书的图书馆,带给她乐趣与欢笑的杜克花园、杜克森林。当时的女儿一定不会想到,八年后会在中国昆山这个美丽的城市,与教堂山同读小学的同学重遇,再次成为同学,还有机会与杜克大学再续前缘。

我本人第一次听说昆山杜克大学的名字是在2015年暑假。北卡的一个朋友来杭州看望父母,闲暇时一起聊天中无意说起。她说杜克在昆山建了一所大学,名字叫昆山杜克大学,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了,还说女儿这一届有可能赶上学校的首届本科生招生。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也很意外。这次不经意的邂逅,种下了将昆山杜克和女儿今后报考大学连在一起的种子。

2017年高三上学期的一个晚上,女儿晚自修回家后非常兴奋地跟我们说,昆山杜克大学来她们学校宣讲了。宣讲老师讲到的与杜克大学有关的内容,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共鸣。老师讲到的很多地方,她都曾经去过,脑海中迅速切换到那时的场景。她听着听着就激动地哭了,一下就喜欢上了这所崭新的大学,很想试试。

女儿报考大学是一件大事,我听了马上上网查询昆山杜克的相关信息。昆山杜克的通识博雅教育和有两个学期在美国杜克学习的机会深深地吸引了我。为了帮助女儿选择,在接下来的周末,我们全家出发去昆山杜克实地考察。由于没有提前预约,到了校门口,被保安礼貌地拦下。正在我们感到失落、准备返程的时候,走来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我迎上去说明来意,想向她了解些学校情况,没想到她说可以带我们进去参观。经交流,了解到她是一名昆山杜克全球健康专业硕士生,本科就读于某知名“985”高校,即将毕业。

在校园内她全程带领我们参观了教室、会议中心、图书馆、食堂、校园等,走进了昆山杜克研究生宿舍楼,热心地回答了女儿的疑问。女孩阳光知性,气质谈吐不凡,温和讲解中抑制不住对昆山杜克的赞美和喜爱,特别是她说来这里后才真正学会了学习,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

6、统筹兼顾,郑重申请

确认过“眼神”,女儿决定申请。作为“理性”的家长,我们还是有些顾虑。面对紧张的高考复习,昆山杜克的第一届招生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女儿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申请是否值得?学校老师也一再表示,女儿成绩不错,主要精力应放在高考上。女儿明确表态,而且态度坚决,不仅要申请昆山杜克,而且要全力以赴。

接下来在跟紧学校高考步伐的同时,女儿连续请了两个星期的晚自修假,在家准备申请材料。CA 的网上申请很好完成,耗时且难的是文书撰写。女儿开足马力,网上查阅资料,研究文书撰写,梳理自己经历、提炼自己想法,确定选择题目等等,期间还咨询了几个“出国党”同学。为了把文书写好,女儿为此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最终定稿提交。

之后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个人陈述一遍遍地讨论修改了4个版本;主题内容契合、语法用词等细节,修改打磨了30多遍。做事认真而且高效的女儿,有条不紊地统筹着她高考前难得的空余时间。期间她还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国家一等奖;以及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浙江省赛区一等奖。

二月底女儿如约收到校园日通知,随即又投入了校园日的紧张准备。为了预留出充足时间准备浙江四月初选考(计入高考成绩),女儿决定参加第一批校园日面试。在仅有的15天时间里,除上学以外,女儿把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练口语、习发音、重流畅,精心准备。

校园日期间在与教授的交流互动和活动参与中,女儿对昆山杜克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自己校园日的表现比较满意,更加坚定了来昆山杜克的决心。四月浙江选考前两天,女儿收到了校园日活动结果通知邮件。热情洋溢而不失严肃的邮件,带来的是面试综合成绩浙江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面试成绩给女儿进一步增添了信心,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女儿信心满满。

7、SWOT分析,坚定目标

女儿高中母校和老浙大坐拥西子湖畔东与西,杭州最美的北山路,将他们一“脉”相连,是何其相称啊。依发榜后的高考成绩,女儿完全可以进入浙大等国内知名“985”高校。但是昆山杜克,是女儿心中首选的理想大学啊!

经过前期申请、校园日的体验,女儿越来越喜爱。为了慎而又慎,我们建议她对心仪的“985”大学逐一梳理,将感兴趣专业列表排序,比较研究。最后,我们三个人经头脑风暴,用宏观决策常用的 SWOT 分析法对昆山杜克和知名“985”高校进行全面比较。期间虽有些许纠结,但女儿义无反顾选择了昆山杜克。女儿说:“仔细比较,虽然这些‘985’高校也非常好,但直觉告诉我,不来昆山杜克,我一定会后悔。”那么,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报呗!

下面是我们当时所做的分析:

8、昆山杜克,我来了!

2018年8月13日,满怀兴奋与喜悦的女儿,与来自27个国家的259名学生一同来到了昆山杜克大学,一所她确认过多次的,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想来女儿的大学之路,缘起于八年前在达勒姆杜克大学的遇见!缘定于昆山杜克,缘来缘起,“缘”来如此!

从入学到现在2019年初,时间已过去半年多了,原来我们的诸多担心根本就不存在或不明显,第一届学生受到学校教授们相当多的关爱,享用着更多资源。我们相信,这半年来是女儿和她的同学们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蜕变。

在这里,女儿每天都兴致满满,通识博雅教育、小班化、探究式教学、多学科融合给予她最大探究自己兴趣的可能性。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富有挑战的学习、畅快的体验,女儿说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忙,也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充实、更快乐。昆山杜克让女儿全方位提升自己,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说来有趣,女儿如今“涛声依旧”,时常去做志愿者,做兼职,当主持人,听“大咖”讲座,去建模,去商赛,去表演和演讲,与异国室友夜聊至凌晨。

与女儿偶尔视频,看到她兴致勃勃讲述新的思考和收获时,自己作为一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心中油然而生对昆山杜克的深深谢意:昆山杜克大学,一所年轻的大学,这里有一群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孩子疯狂爱着这所学校,爱着学校里有情怀、有魄力、多才多艺、阅历丰富的老师们。这里有思想碰撞、有拼搏上进、有交流合作,其乐无穷,孩子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这是一所教授、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多元化大学。

很幸运我的孩子能成为昆山杜克大学的首届本科生,进入她心中最理想的大学校园。感谢这所大学缔造者的远见卓识,感谢所有建设者的付出,为你们感到骄傲!

刘一点家长

家长感言

让儿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 2022届北京本科生刘一点家长

昆山杜克大学能够帮助我们继续护持一个强大自我,仅此一点就已经让我们非常满意。

1、为什么选择了昆山杜克

大学去哪儿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我们选择昆山杜克最大的考虑是,这里符合儿子对向往大学的想象,也是我们的梦想——不是希望儿子赚更多钱,又或光宗耀祖,而是成长为一个健康真实的人。

这个梦想很早就有,从荣升父母开始。

更确切地说,自从意识到自己没有一个正常的自我。

这也许是自我过于渺小,被压制的结果;又或是自我过分强大,被宠爱的结果。邓公曾说,要反对左倾,也要防止右倾,偏离正轨,都是病态人格。缺乏真实自我是个什么样子呢?啰嗦几万字不一定面面俱到,况且太多心理学家都有更好论述。但可以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当发现外物并不能带来真心快乐时,就意味着这个自我是可疑的。外物,无论是他人,还是物质,快乐总是暂时的,它只是掩盖了永恒的悲伤。

我们这一代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和制约,家庭、学校、社会,近些年又多了一个朋友圈。但根源还在家庭,原生家庭不爱或者太爱,质量太低,一定就会毁掉一个原本真实自然正常的自我。

2、眼中确认的,的确是对的

也曾羡慕人家的财富,也曾嫉妒过人家的成就。然而,最羡慕的其实是人家的自然真实的人格。一个人坐在海底捞吃火锅,吃罢也不发朋友圈。怎么咱就做不到?

更羡慕人家父母的正常人格。父亲宽容,民主平等。母亲有原则有底线,大事不糊涂,小事有耐心。圈定投胎的标准,给十个亿也不换。最厉害的当属吴承恩,他对各种外在束缚和制约之害的感受肯定比我还强烈,干脆不要父母,天地所生,丁点儿束缚都没有,这才有了天赋异禀、潜能无限的孙悟空。

很庆幸意识到了这个关键,更庆幸一直在尽量改正自己的错误。来自原生家庭的错误里也有积极因子,正因为自己的自我被严重束缚和扭曲,所以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可怕。于是,养育儿子,更多心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儿子一路快乐成长,直到面临高考。之前的网上申请,预备和寄送各种材料,都是儿子在妈妈协助下完成的。昆杜的校园日活动,是妈妈陪着儿子一起去的。我对昆山杜克大学的了解,仅限于网络可见的一些资料。但是,最终确定,即便分数够得上国内一流大学,即便没有拿到昆杜的奖学金,我们仍然选择她。好吧,我们省却了所有焦虑,轻松迎接高考。

八月十三日,开学送儿子报到,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校园,亲身经历这所新大学。两天时间里,我跟学校的教职工有过短暂但非常愉快的聊天,开学典礼时见到了校长和教授,在校园里溜达时迎面走来的人都会对我报以微笑和点头。细节最真实,人的内在气质会显现在脸上。看着这样的师资和环境,我们知道选择是对的。大学不是大楼,是大师。大师不是头衔,是领路人,引导和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面对朋友的疑问:“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甘说道:“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DKU AB building
昆杜教学楼

接下来的“迎新周 (Orientation Week)”,未曾亲历,从昆杜官方宣传、家长们的朋友圈和孩子们的分享中看了大概。昆杜总是能让我联想到《窗边的小豆豆》中记载的一次运动会。小豆豆发现,无论在哪个比赛项目,即便全校同学都参加的项目,无论大家如何拼尽全力,可最后的冠军,总是个子最矮,四肢最短的高桥同学。小豆豆知道,这是校长小林宗作特意的安排,他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再不起眼的孩子,也有他独特的优势和长处——这也是我们对一所大学的最大期待。

我们并不奢望一所大学能够在本质上改变孩子,这是强人所难。我们的希望是,这所大学能够帮助我们继续让孩子保有一个正常的人格,继续完善和强大他的真实自我。所谓好的学校,是锦上添花,我们不能强求人家雪中送炭。

关键是儿子喜欢啊。之前,说起是第一届本科生,可能会有各种这个那个之类吧啦吧啦吧啦。儿子说:我的想法倒相反,我倒想试试第一届。

接下来的选课,上课,作业,各种挑战,我们不操心具体,更不担心焦虑。有自我的人,一定会做出最佳选择,一定会自主学习。因为他有强大的自知和能动力量。他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感受,就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最适合自己。即便贵为他的父母,越来越发现,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儿子。更没有资格否认他的真实感受,替他做主。

3、我们越渺小,儿子越强大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们习惯倾听,尽量不做评价。见面第一句往往是: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儿?从前他放学回来必须要一口气说完今天经历的所有事情,不听还不行。而现在越说越少,开心的事儿也不说了。这是好事儿,说明儿子越长大,越自足,完整,统一,独立承担的事情也越多。

当爹当娘的得随时调整自己的爱之策略,总结说:再多控制一些爱之欲望,儿子的自我就会越来越强大。

儿子进入昆杜已经三个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只操心了三件事儿。第一件,开学报到带物品。我跟儿子说,分享一个经验,你列个清单,想起什么就写下来。我觉得这比替孩子收拾物品,也比一件一件随时想起来告诉他都好。果然,该带的都带了,无一遗漏。

第二件,还没入学,几个同学商量着已经搞起了一个公号:昆山杜克2022学生成长日记。开学前已经发布了几篇,我心想,不管文章写成什么样儿,哪怕写成了垃圾,写成了杀马特,也是个大好事儿。之后儿子开学忙起来,公号更新速度明显慢了。思量几次,我觉得还是跟儿子聊聊比较好。趁着国庆节回家,我们父子俩恳谈了一次。

我说,首先,不管你们创立公号的目的为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途径。所以,要站在这个高度看待你们的公号。第二,目前只是少数人写作和编辑,大家功课一多,更新就慢。况且,有些校园活动不是每人都参与,不参加自然就写不出。所以,应该加强策划和组织。关键是,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向上向好的内驱力。缺乏的就是一个恰当的对接方式。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的优势,同学间形成良性竞争,这是最好的成长环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爱之质量越高,孩子的自我越强大,能量越正,越大

第三个事儿,在儿子的公号里看到了对学校的吐槽,对学校一些设施和服务的吐槽。学校不完美,有些问题当然该指出。但批评人人都会,缺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更重要的,包容差异的能力——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不能简单认定就是错。你们是昆杜发展的重要一员,“不止于批评”才显出真正的主人翁意识。

估摸着儿子的确遭遇了瓶颈,我会主动提出建议。这是责任,也是权利。但我无权强迫他将我的话当作唯一标准答案,接受不接受建议是他的权利。

其他的,我觉得都是不算事儿的事儿。日常联系,儿子说恋爱了,好,恭喜儿子,有好女孩儿欣赏你。我们希望分享你们恋爱的快乐和美好。儿子有时候觉得压力大,比如课程紧张,作业多,得熬夜,我和太太就回一句“儿子你的确感觉很辛苦”,“儿子你感觉很累很困是吧?”接纳他的情绪,这就够了。因为儿子也知道,终究得自己面对。经验表明,放大焦虑,也不是儿子的需求。反复追问,过度保护,再有不如意的孩子就不愿意跟咱说了。

4、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他当然会犯错。这是成长,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的自我逐渐强大起来的必经之路。借用赫拉克利特的话,“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我稍作演绎,成长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很多事情表明,儿子自己的选择恰好就是最适合他。根本不能用好或不好评判。很多时候会忍不住想,儿子你真的命好啊。再想想,可能有运气的成分,但我更觉得,因为他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相信自己,这才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了真实的自我,就连毛病和缺点也显得那么自然。反而是我们这些苛求完美的,总是极力掩饰错漏疏忽,让人看见倒像是故意犯坏了。

如此,越来越放手更多。此前的太多经历也表明,放手,原来双方都如此轻松。再深思,之前的太多焦虑和爱,其实都是自私,说着是为了儿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希望自己的期待在儿子身上都能实现。

儿子未来如何?我就想,如果他觉得做个泥瓦匠最有价值感,每天都真心快乐。我就每天给他擦瓦刀,擦得铮明瓦亮。每次路过他砌的墙,我都要留影,分享儿子的成就。

如果他想做个大学者,天天在家思考,我就天天给他做饭,只要有我吃的,他就不会饿着。我最多伺候他一年,因为一年时间足够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想明白自己是不是霍金了。再说,用一年时间想明白了以后数十年自己的选择,值。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金庸先生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离开”。这肯定是一个有清晰自我的人生。没有自我的,看着他人活,活给他人看,根本就不知道该闹什么,闹得对不对。于是东施效颦一通便离开,真谓可怜的人生。

有没有足够强大的真实自我,从这条标准看,儿子比我们更接近我们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相似度更高。所以,在儿子面前,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谦恭,尊重人家的选择。而我们受到的束缚和制约远远大于他们,也就没有建立独立完整清晰的健康自我。悲哀的是,很多时候,那些自以为是真正自我做出的选择,却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自我选择。

有太多太多我们不敢相信的“感谢”,但我们依旧相信儿子。如果连我们都不相信他,他怎么相信自己,并建立起自我?最终不还是得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倾向于相信所有的年轻生命。一个生命,自带风采,从小就有自我,一生都如自然,这应该是父母给予一个生命最好的礼物。

生命的意义?父母的责任?我个人觉得父母的使命就是:高质量地延续宇宙中这个奇特的物种。如此,希望儿子成为什么人,首先自己就得成为什么人,尽量。希望孩子接受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育并成为践行这些理念的人,自己就得跟孩子讲民主,讲平等。多看到差异,少评价是非。儿子的选择?只要坚守基本的底线,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不违背公序良俗,他的选择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尊重就是。

5、做谦恭的父母

想起禅宗两位大佬的两个偈子,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嗯,我觉得两人说得都特别对。神秀说的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父母,被束缚和制约太多,然后又习惯自加杠杆,直至不堪重负,还得一层一层做减法,扒皮一样疼。慧能说的就是儿子吧,至少希望是如此。本来就是纯纯然然来到世间,没有任何束缚和制约。不加束缚就是慈悲的加持,自我会越来越强大。所以,我跟儿子说,如果你觉察父母的爱有毒,就坚决切割开。

为找回真实自我而持续跟各种束缚作战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一直感恩儿子的到来,也感谢我们自己,尽量维护了儿子的真实自我。他就像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明镜台,照出我们的尘埃。好吧,一家人不客气,你在发展自我,我们在寻找自我,这就是共同成长。

儿子,我们和你一起感谢昆山杜克,她正让你的自我越来越强大。

蒋楚涵家长

家长感言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 2022届重庆本科生蒋楚涵家长

只要不放弃努力,野百合也有绽放的春天。因为,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丫头龙年出生,扑闪着宝蓝色般的眼睛,安静地坠入我的怀抱,五行缺木缺水,故小名唤做樱子,孩子她爸为学名楚涵赋诗释义:蒋吉紫气自东来,楚渝吴山共长天。涵煦春风和美意,雅与琴瑟乐陶然。

用心读好三本书

在书香世家、和美大家庭中长大的女儿,打小起就懂事、善良、孝顺,一直照顾小三岁的表弟,陪伴年迈的外婆,爷爷生病住院,四岁的小小年纪,硬是不眨眼守候到凌晨才疲倦入睡,因为“他们是我最亲的人,我爱他们”。

学习、读书是孩子自然的工作任务,我们和女儿一起遵守规则:努力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书。在她的床头,时常会变化摆着《平凡的世界》、《物理世界奇遇记》、《2040大趋势》、《射雕英雄传》、《郎咸平说》等风格迥异的书籍。在书香散发的时间轴和无限的空间里,有字之书成为最知心的好朋友。她满怀希冀地描绘着自己的轨迹,十二年的经历,让她从一个简单明快的女孩,成长为有家国情怀,目标清晰,自主自控,喜欢探究,重视反思的孩子。

女儿的学习能力自然是不劳我操心的,成长之路一直都是戴着光环的“主角”。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艺术展演比赛、创新英语和语文作文大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奖励20多项。她特别在意的生物学科竞赛,虽未能入选8人的省队,仅获一等奖,但却种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不出意外的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女儿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艺术特长生双重身份保送巴蜀中学初高中。

一路陪着孩子成长,有许多事让我印象深刻。初三毕业考试前夕,探寻世界的好奇之心促使她一举拿下第十五届CCTV“希望杯”创新英语大赛(海外赛)重庆赛区总冠军,代表重庆中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为期15天的CCTV海外创新英语总决赛和游学,斩获最佳竞争者、最佳才艺奖等多项大奖。高二会考之前,作为全市遴选出的12名高中生之一,代表重庆中学生赴日本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樱花科技计划)活动。这两次海外经历给了她深刻的感受,科技、学术是没有国界的,是世界语言,她相信,有一天,崛起的中国科技、学术也一定会成为世界通用语。

高中阶段,作为全校两个理科清北班之一的学生,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年级1700多名同学中始终保持在前5%以内。尽管有高考、生物学科竞赛和声乐训练等多重压力,但她明白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道理,弹好时间的“钢琴”,并不为高考而高考。她是MC音乐社、重庆市模联成员,不仅发起创建了巴蜀中学SKY生物社团,担任首任社长,还把自制的叶脉书签、精油香皂等作品义卖所得善款连同自己的压岁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山区的贫困儿童,让他们吃上更可口的营养午餐。作为重庆市绿叶协会(志愿者)成员,每当放假时,她总会挤出时间,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卖报为山区大学生筹款、去福利院看望老人……这些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得2016年年三十那天,当别人在家享受着年味时,她却在重庆高铁站做志愿者。听到一拨又一拨急切回家团圆的人在吃完她手中热腾腾的汤圆后,真诚地说出“谢谢妹妹,过年好”,她的内心涌起股股温暖,做志愿者,真好!

给孩子看世界的艺术眼光

女儿天生酷爱音乐。记得两、三岁时,繁星漫天的夜晚,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滴答滴答的漏水声,在我们听来是入耳不和谐的噪音,让我惊奇的是,女儿悄悄的说:妈妈,你听,多好听的声音啊。那一刻,我知道,孩子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已经超出了我对她的认知。六岁时送孩子进入市少年宫“小萝卜头”艺术团,老师说她是“固定耳朵”,音准好、节奏感好,很快就成为合唱团的台柱子,六年童声、语言训练,在市级、国家级的多个音乐、朗诵大赛中屡获大奖。高二下期开始,师从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为期一年(实际是仅有寒暑假)系统的美声专业训练,孩子收获了浙大、上交、复旦、中山等多所高校艺术特长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20至重本不等的降分。

音乐带给孩子艺术的灵感,在更多的地方得以展现,多次主持市级、校级文艺演出和比赛,她用四年、三年、一年时间分别获得古筝十级、钢琴九级、美声十级证书。闲暇之余,看多彩晚霞映天际,追随云卷云舒的浪漫,改编或自创乐曲,她的心灵从不缺美好。艺术之路是艰辛的,但孩子却从不叫苦累,反而是乐在其中,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深刻。

有人问她:什么是艺术?凭窗眺望长江、嘉陵江交汇而成的炫彩景象,她思索片刻,用毕加索的话反问:“什么不是艺术?”她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完整清晰地表现一个人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生活,像明镜,真实地反映着人类及自然的一切;艺术又高于生活,像钻石,或明丽,或诡谲,或暗殇,或淡泊,色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直将世间最精华的面貌呈现,无论看似多么简单,幽藏在深处的复杂总会令人震撼。

我欣欣然,这是孩子透过艺术看世界的独特眼光,也是她处理班级事务的视角。记得学校高一年底的艺术节,当时正值全校备战期末考试、面临决定着是否能分到清北班的关键时刻,班上没有志愿参加比赛的同学。她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仅凭着对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喜欢,牵头临时组建了一支跨班级中西混搭的乐队,废寝忘食主导改编高难度音乐《夜莺》,连续15天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排练。在一举拿下全校器乐类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那一刻,她感觉,艺术化的高中生活是多么美好。事后,同学们说她拿清北班做赌注,太疯狂,但作为班干部,她认为值得。

自信面对未来

选择昆杜,是偶然中的必然。孩子她爸在高校工作,没少给她讲高校的学科、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现在全国本科教育共有92个专业类、630种专业、56,818个专业点,如何选择?她认同我们的观点,都认为至少应当满足两个必要条件,而并不在乎是什么类型的学校。一个是这个学校要有情怀格局,要有足够的全球优质学科专业资源,能帮助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另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而不是大类招生下的年级学分制。

在偶然听了昆山杜克的宣讲后,一拍即合,没有迟疑,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主要备选项。在校园日的面试过程中,女儿与面试官谈笑风生,规定的面谈时间不知不觉早已过去,还意犹未尽。结果是可喜的,全额奖学金。但是否去?我们给她说:黄埔一期,意味着创造,也有未知的风险,前行之路并不平坦,众多选择,你自己定。从小不服输,敢于挑战,敢拍板做决定的她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昆杜之路,就是这样一条神奇之路。入学四个月,女儿选择性地参加了学术讲座等多项活动,还组建了合唱团。作为理科生,所选择的七门课程(含体育)几乎都是人文社科类,对其选课,Advisor仅用一个字评价:累。而阅读上个世纪晦涩难懂的文字,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写小论文并不容易,几乎两三天一次的视频聊天,让我看到了孩子艰难却笃定前行的自信笑容,嘴角边浅浅的小酒窝装满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自省境界。收获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目标、快速提升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当然还有不错的GPA。尽管新学期所选课程被称之为“死亡之课”,但用她的话说:“确认过眼神,我在DKU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无所畏惧!”对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她直言道:国际化平台、世界级大咖、还有我们——更好的DKU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