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静筠

学生故事

金静筠

星光不负赶路人,相信你终会发光


 

真正在DKU开始学习和生活之后才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样契合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待。在DKU的生活让我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幸福,因为我能看到自己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向梦想中的样子贴合。

01  缘起昆杜

Hi,正在备战高考的你:

一段文字可以以很多种方式开启,思虑良久,我还是决定让这段文字以信件的方式与你见面。这几个月来我相信你一定经历过无数种心情吧,兴奋,快乐,失望,无助,焦虑,迷茫…… 我知道现在的你一定非常忙碌,但是你是否曾停下想过,你期待的未来是怎样的?在这里,我想把我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启发。

 

我很幸运,在高中的暑假就有幸参观了DKU的校园,知道了这就是我期待的大学,脑海里勾勒出了我未来的模样。于是,我一切的努力都有了方向,奋斗的路上也不再迷茫。我想这一切的源起,是因为我是一个对未来有期待的人,我也曾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兜转于各大高校之间,迷茫着,选择着,但唯有DKU给我带来了别样的新鲜感。正因此,我选择了DKU,因为昆山这座小城的宁静美好,能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独处,从而认识自己本真的模样。因为DKU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可以让我有机会结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教授,和他们的思想进行碰撞,点燃不一样的火花。

就算有了目标,或许走着走着也会迷失方向,因为梦想太遥不可及。好在DKU的申请流程已经为我准备好了许多小目标。一轮、二轮选拔,每一次的入选消息对于当时正在备考的我来说都是小目标的达成,让我感知到付出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最终的梦想。对我激励最大的是二轮入选后收到的来自DKU的包裹,当我的名字和DKU的校徽出现在同一个包裹上时,心中洋溢的是别样的欣喜。当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里面是DKU的介绍,还有一张手写的明信片,上面写着“预祝你高考取得好成绩,希望在DKU校园见到你”。在我那段彷徨的日子里,正是因为这张贴心的卡片,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它让我感觉到自己离梦想已经非常靠近了,只要稍一努力梦想就可以实现。自那天起,我就将那张明信片摆在了书桌上,每天学习累了看看它,就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终于,我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再次来到了DKU的校园,成为了DKU的学生。

02   来昆杜,探索多元的学习生活

再来说说我进入DKU后的故事吧。真正在DKU开始学习和生活之后才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样契合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待。在DKU的生活让我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幸福,因为我能看到自己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向梦想中的样子贴合。首先,由于不受专业的限制(DKU是大二才选择专业哦),在大一可以有机会探索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会了解到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以我自己来说,我很喜欢生物学。在大一,我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神经科学和全球健康的课程,还探索了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Inequality(不平等)和人文领域的公共课Global China(全球中国)。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课对拓宽视野很有帮助,Global China让我用全新的视角认识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Inequality则让我对女权主义、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不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课程之外,DKU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吸引着我。DKU校园里有丰富的实习机会,在这里,我第一次当起了“打工人”。在Environmental Health & Safety部门的学生工作中,我负责起了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并有幸接待了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老师。这份工作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参与实验室工作,更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和快乐。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还是和教授们一起做科研的机会。在一次和阎丽静教授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医疗不平等问题时,她主动邀请我加入她正在进行的新冠疫情下对慢性病的研究,让我意外而又欣喜。作为一名大一新生能加入教授的课题研究真的让我很开心,同时我也很感激DKU的教授愿意付出他们的精力手把手带领我走上科研的道路,这是很多其他大学所不具备的。当然,多彩的课外活动也丰富着我的生活。和好朋友一起做义工教小朋友音乐知识,在绿茵场和伙伴们一起踢足球、打垒球、参加mini term(迷你学期)和 field trip(户外教学)实地调研,甚至各种节日的party和讲座都让我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快乐。

03   仰望星空,亦当脚踏实地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憧憬着成为一名DKU的学生,来探索这里属于你的不一样的美好呢?但是切记,仰望星空,亦当脚踏实地。梦想谁都有,但是实现梦想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分享一些现在的你或许能用到的学习经验吧。首先,准确的认知自己,千万不能突发奇想的给自己设立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样难免会让自己因为实现不了目标而沮丧,焦虑。第二,学习是持续性的,要有一个一贯的学习习惯。如果熬夜不可避免,至少要保证有一个规律性的作息习惯。如果工作日学习压力很大,可以选择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补充一下睡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老师的要求相差很大,一定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执。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我高考完的感受。高考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历程,高考完我才发觉,只要是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并且一直为之努力的人,大多数无论分数如何都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说起来可能有一点唯心主义,但是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努力是会有回报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千万不要因为一次的成绩失去信心或者太过焦虑。信心,甚至一些盲目的自信,是很有助于调整你的心态的。希望很快能在DKU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

 

 

钱扬

学生故事

钱扬

遇见“你”,竟发现了“我”


 

我在DKU的第一节课是媒体艺术212,电影视频剪辑(MEDIART 212, editing for film and video)。那是我第一次上Kaley的课,但已经是第二次见到他。在迎新周的一次纪录片放映与Q&A活动中,Kaley带着他的作品Low Hanging Fruits与我们第一次见面。现在想起来好像只记得纪录片里骑摩托车的人、夜间铁丝围栏旁巡查的灯光和那些avocado,但这部纪录片可能对我整个大学的专业兴趣和选择都有影响,它拓展了我之前对纪录片的认知。“哦,还有人在拍这样的作品诶。这是怎么拍的呢?为什么要拍这些?去一个地方待几个月拍作品是什么感受?” 这是我当时看完那部纪录片的想法。接下来在DKU的学习生活,给我提供了机会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说让我保持了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欲。

课程的教授和同学都对我很有启发。第一学期的期末周,Kaley组织了一堂拓展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加餐”,其实也就是分享自己喜欢的影片,交流感受。一开始,只有我和Anisha去了,她是一位非常有艺术上flare的同学。后来又有Kevin王洪硕加入。那天我们和Kaley一起看了一部纪录片,苦艾草 Wormwood。Wormwood把剧情片的表现手法和纪录片形式结合起来,又让我对纪录片有了新的理解。

 

我在DKU的第一门课为我以后的专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拓宽了我对大学专业的视野。下面我想分三块儿具体讲讲我的体验。(这篇文章的表达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和感性,但在DKU,请允许我和你们聊得理想主义一点儿。)

01  DKU媒体艺术学什么?——“我们不是电影学院”

“我们不是电影学院。” 是的,DKU不是电影学院。在这里,媒体与艺术专业的课程更注重作品的概念(concept)和背后的一切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相关议题。这正是我喜欢DKU媒体艺术专业的原因。我不想局限于媒体技术与表达形式,而更想探索如何把自己在学了更广泛的人文学科之后的思考诉诸这些表达形式。

 

这两年,我上的课程以媒体艺术和哲学伦理学居多。DKU的这些课程,让我会在看电影时想起福柯的《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让我会在看昆曲后进行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探讨,也让我会在哲学课期末作业用video essay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思考……

 

然而,在DKU,完全不用担心学多了理论,说话“掉书袋”。DKU的媒体艺术课程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在这两年中,我也上了一些实践类课程。那些实践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双脚着地的踏实感,与组员们激烈讨论故事想法、探索拍摄地、拿着设备拍到半夜、聚在一起剪辑的时候,都让我感到一种实践的幸福

还记得在媒体与艺术210课程中,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作品。在课程的第一阶段,我选择了和Bill, Mark, Nancy, Alicia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部小短片。这可以说是我们第一次以“剧组”的形式完成视频作品。当我们经历两天三夜的头脑风暴构画出故事情节后,我们就扛着设备向住宿地一处神秘拍摄地出发了。我们手里拿着相机、摄影灯、三脚架和柔光板反光板,被黑暗空旷场地中的扬尘呛得直咳嗽。但我们在那边一待就是两个凌晨的几小时,同一个镜头过了一遍又一遍,主演Bill的裤子在满是灰的地上摩擦了一遍又一遍(剧情需要)。在课上公开展示前的那一个凌晨,我们是一起在teamroom度过的,陪伴我们的是汉堡王,Final Cut Pro,Arctime……当然,还有我们对艺术的一腔(即使淳朴的)热情。

02  跨学科的价值——不能聊哲学的媒体艺术学生不是一个好的电影爱好者

一个人的“交叉价值”是最宝贵的。交叉价值越高,代表他/她的不可替代性越高。我相信,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得更有“人性”。每个人应该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丰富的人来竞争,而不只是一个由经历和数据描绘出来的“空位候选者”。有广泛的兴趣和一两项可以仔细谈论的爱好,才能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可能很多人会问,认识有趣的人有什么用呢?可能没什么功利性的作用,但是认识有趣的人就是认识有趣的人的最终目标(end)。那些有趣的、优秀的朋友能时常给我启发,让我保持对有意义的事物的思考,就已经达到了好的目的。

 

其实,大一那年,比起媒体艺术课,我上了更多的哲学课。当别人问起我对专业的选择,我总是说:“我现在其实就在纠结是学哲学还是媒体艺术。” 但当我发现自己在哲学课上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在媒体艺术创作时,我终于明白,比起写paper,我更愿意用视频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探讨一些哲学上的概念。

 

我申请USC夏校时的文书就是写的关于哲学与我、与电影的关系。

“Bear in mind that enthusiasm for watching films, descriptions of your favorite films and the involvement in filmmaking process is common in most candidates. As a result, we encourage that you focus on your individuality.” (“记住这一点,对看电影的热情,对最爱的电影的描写和参与影片制作的过程,这些特质在大多数候选者中都很常见。因此,我们鼓励你突出你的个人特征。”)

 

这是USC官网申请要求中的一段话。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果你只是个电影爱好者,那你如何在一群电影爱好者中突出你的特殊性?对吧,这时候我的哲学学习经历,就为我提高了独特的交叉价值。

03  专业选择 ——因为自己不擅长某事而“放弃”,完全不是件丢脸的事

 

不管是高中选文理,还是大学选专业,我们可能都会被问这样的问题:“你是因为真正喜欢这个专业才选它,还是因为其他的学不下去呀?”这看似是个犀利的问题,第一次被这样问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但当我真正明白我想要什么后,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就显得莫名其妙了。我的回答可能是:“我选这个专业,首先是因为喜欢,而且其他的似乎学不下去。”我们并不应该为“某学科学不下去”而感到羞耻。其实,选专业就是选自己喜欢且觉得学得下去的。在这里,“学得下去”指能维持付出的努力和回报的基本平衡。

 

探索专业选择时有两种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1 :  学习上面临巨大困难时,感觉自己可能不适合学某专业——肯定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别人学得下去呢?那我也要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学好的。

思维方式2 :  学习上面临巨大困难时,感觉自己可能不适合学某专业——我们不合适诶,不是谁的错,那就换一个吧,再探索下。

其实,两种思维方式并无孰是孰非,但是在DKU,我们有探索的机会,那就趁年轻,多多探索人生的不同可能吧!

 

 

周荟源

学生故事

周荟源

意料之中的选择,意料之外的体验


 

昆杜当然能帮助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未知与转变时显得从容不迫。

01  非典型理科生的DKU之旅

高中阶段,虽然我早已决定我要选择理科道路,高考时也选择了物理+化学的理科组合,但是我像是个理科生中的“另类”:我在英语学科上尤其突出,同时我也被优雅的中国古典诗词,深厚的古今历史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深深吸引。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我不得不将重心主要放在理科的学习上,但是我对这些人文学科的兴趣始终未曾消磨,这也为我后来进入DKU埋下了伏笔。

02  情定《缘起昆杜》

从小良好的英文基础和对欧美文化的接触让我对国外的教育模式十分向往,然而高昂的学费以及遥远的路程让出国留学的路变得遥不可及。对于我来说,国内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对自身的精准定位和对分数的最大化利用。我的父母和我在明确了我的学科优势和性格的情况下,早在高三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外合作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的全英文授课方式和通识博雅的教育理念一是符合我的英语学科优势,二是符合我兴趣广泛,热爱探索的性格特点。我的父母和我主要还是按照师资力量和教学实力的标准来确定目标。其中,常年被多所机构评为全美前十的杜克大学和在中国稳居前十的武汉大学合办的昆山杜克大学获得了全家人的一致认可,最终我选择同时申请包括昆杜在内的两所学校。

 

在提交完所有申请材料,完成多邻国测试后,我还没有特别明确自己未来的道路:到底是选择国内传统高校,还是坚持中外合作大学的方向?之后发生的两件事坚定了我选择昆杜的决心。在收到入围通知后不久,昆杜向我抛来了全额奖学金的橄榄枝,意味着我如果最终能进入昆杜学习,家中的经济负担能减轻不少。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从昆山邮寄到常州的《缘起昆杜》和一张本科招办院长李含果博士亲手写的明信片。收到《缘起昆杜》的当天晚上,我一口气看完了所有的学生故事。放弃哈佛的海岛男孩Alberto,高中放弃保送曹绮桐学姐…他们的优秀经历和对校园生活的精彩描述让我对昆杜产生了无比的向往。夹在《缘起昆杜》里的是一张李院长手写的明信片。李院长在明信片的第二行上祝我“ace the exams!(拿下所有的考试)”李院长的话不仅激励了我,更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能被一所大学如此重视。我将那张明信片插进笔袋里,在我高三备考剩下的时间中,每当我遭遇低谷我都会抬头看一眼那张明信片上的话语,告诉自己,昆杜在那里等着我,现在到我奋力奔跑与它相遇的时候了。

03  意料之外的体验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在入校前已经通过《缘起昆杜》和学长学姐们拍摄的视频对校园生活略知一二,但是真正在昆杜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实际体验仍然让我无比惊喜。我想主要围绕什么是通识博雅和什么是大学生活来分享我在昆杜的学习感受。

我眼中的通识博雅教育

通识博雅的理念是昆杜的教育基石,可是到底什么是通识博雅?“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拥有活跃和全面的视角”听上去仍然有些抽象。在大一的尾声,经历了接近四个短学期(每学期分为两个短学期)的学习,我想我对这四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首先体现在选课上:在昆杜,没有严格的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概念,在保证毕业和专业要求的情况下,选课是相对自由的,我前三个短学期的课表除了必须选择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剩下两门课基本是按照一门理科+一门文科来搭配。很难想象在传统的大学中,我能一边学习着中国古代历史,一边学习着化学。一边钻研着代码,一边扛着相机学习媒体艺术。其次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灵活上:理科的课程并不都是刷题,文科的课程并不都是读写文章。例如我上过的CS101(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课程虽然是学习Python这门编程语言,可是最终我们需要完成一个团体项目,并做相关的书面和口头报告,团体项目和有关报告的分数占到了总成绩的五分之一。教授重视的不仅是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高度重视我们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最后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我在准备公共政策课程的课前作业时,发现正好能借用在英语学术写作课上学习过的文化维度的概念。而我在秋季学期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课程也为我目前正在上的“中国与世界”课程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昆杜的大学生活

有人把大学生活过成了“高四”,有人把大学生活过成了“极乐世界”,而我可能在这中间。我在昆杜的生活追寻的不仅是高等教育,更是个人的成长。这所小而精的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机遇。值得一提的是覆盖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从学期的开始到结束,学校会不断邀请各类嘉宾来分享学科知识或相关专业经验。他们中有来自哈佛,耶鲁等知名高校的教授,有原外交部副部长,有中国疾控中心主任,还有B站up主。有时候一周两三个讲座同时进行,而我又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时,我真希望自己有赫敏的秒表,可以回到过去参加多个讲座。

其次我想介绍昆杜给学生提供的校内工作机会。我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每周都能收到新的学生岗位的通知,在工作内容描述的最后都会要求附上简历,有时候需要附上求职信发送给指定的邮箱。在来到昆杜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个人简历,写过正式的求职信,更别说用英文完成。而我的一些同学们在高中就有类似的经验,显得得心应手。尤其是身边同学纷纷收到offer而我依然“赋闲”在房间的时候,我有些不安。但是在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的帮助下,我从零开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投出了第一封求职信,并在模拟面试中领会面试要点。从一开始担心自己可能四年都找不到岗位,到现在成为同时打三份工的“打工人”,离不开昆杜独特的student worker(学生工作者)的设置和相关资源的支持。

“我们不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

我记得高考结束后校园参观的时候,我和招办的老师说,我以后想当注册会计师,请问昆杜有这样的课程吗。招办老师的回复直截了当,她说昆杜培养的不是未来的注册会计师,而是为你将来选择任何领域打下基础。昆杜当然能帮助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未知与转变时显得从容不迫。招办老师的回答在我在DKU学习的几个月中不断得到验证,我从未后悔过当时签写志愿协议的果断,在昆杜生活的时间越长,我越相信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希望明年我也能在校园见到你们的面孔,与你们一起开启这段妙不可言的昆山杜克之旅。




何仔仪

学生故事

何仔仪

到这里之后,我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来到这里之前,我很害怕我不优秀,担心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到这里之后,我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他可以是学霸,可以是身兼数职的“打工妹”,可以是体艺明星,可以是有趣的灵魂……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光,在这样的氛围里,都是你鼓励我、我鼓励你,大家一起前行。

01  校园日收获奇妙友谊

去年7月11日,当我一查到昆杜的录取信息,除了给我的亲人、好友分享喜讯,我还将这一消息分享给了David Huang(黄英强博士),一位我去年三月份参加校园日认识的医学物理教授。校园日当天,一位重庆的学姐说要带我们去见一个教授,而这位教授就是David。在与他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们他从美国回来到DKU任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国内医学物理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他想趁这个机会将这个行业再往前推进。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虽然没有执教本科生,却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当时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着这样的想法:即使到大二才确定专业,大一的课程选择也要为大二的专业选择打下基础,而我目前还没有决定要选择怎样的专业,如何才能在大一选择合适的课程呢?David笑了笑,回答我说:“DKU的通识博雅课程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学科兴趣。在大一,你就应该尽量多体验不同的学科,直到你找到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虽然我们都说人要有目标,但没有目标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你没有确切的目标,所以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才能看得更宽,对沿途的风景更加敏锐。”我听后豁然开朗,在我们没有确切的目标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感到焦虑,但何不将它转换为动力呢?我们都在努力奔向一个个目标:在读大学前,我的目标是高考;大学后,则是专业;毕业后,是工作。在这个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或许会看不清目标,或许会迷路,但我们都要相信这不是终点,我们一直都在前行。我们会走过更多的路,也可能会碰许多的壁,但都会变成我们的阅历,最后沉淀到人生中。

认识David也算是机缘巧合,但这场缘分,却坚定了我选择昆山杜克大学的决心,我迫不及待想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学校,我有时会去找David聊天,小到生活琐事大到时事政治。每次临走前他还不忘给我塞几颗巧克力。国庆节他从美国寄来的明信片,中秋节给我的月饼,日常的问候,都让我觉得作为教授和学生的严肃感和距离感慢慢变小了,相处反而更像是朋友。这也正是DKU的魅力所在,你可以和任何人成为朋友,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而也正是因为David和我在校园日的对话,作为文科生的我也敢尝试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即使写代码到凌晨三点,日后想起也算是与众不同的一段经历了。

02  人生第一份工作

在DKU,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位根据自己专业偏好匹配的Academic Advisor(学业导师)。由于我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我的导师刚好是我的经济学教授张晓晨。学完ECON101之后,我的成绩还算不错,萌生了应聘这门课的tutor(辅导老师)的想法,于是便去咨询了张教授。可惜他告诉我说现在已经有两个tutor了,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换人了。他问我为什么想找工作,我说想充实自己,让大学生活更丰富。他说如果我想工作的话,可以帮他工作。于是乎,我就这样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研究助理。

 

由于当时还是大一,专业知识还未储备,所以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张教授再三告诉我这点,并且让我自由决定要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即便如此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何况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都是从最简单的做起。

 

当时他正在做一份关于城市地铁站点设置对滴滴打车运营的研究,而我的任务便是收集并汇总全国地铁里程排行前12的城市站点的具体地理信息。他教我如何在一个专业的网站上查询地铁站的准确的经纬度位置,并导入到Excel表格里面。最开始这个任务还是很简单的,用它内置的批量导出方法可以省不少时间。可当这个功能不能用之后,问题便来了。由于每一个站点都需要谷歌,百度,腾讯三方的经纬度数据,以及准确的地理位置,一个地铁站点需要的信息就是7条(三方的经度,纬度数据和地理位置)。当不能批量处理数据之后,我就只能一个一个复制粘贴。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可想而知。结束工作后,我便在想,如何将这种机械化的数据处理变得更高效呢?事实上确实是有方法的,那就是网络爬虫,通过编写代码来根据一定的规则抓取网络上的信息。我之前所提到的批量工具,便是运用到了网络爬虫。后来张教授也告诉我,学会网络爬虫对之后学习经济分析数据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这个暑假,我便开始了解有关于爬虫的知识,尽管还是初学阶段,我相信最后肯定会有很多收获。

 

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很简单,只是处理数据,但是却让我不断地反思:如何将我做的工作变得更高效快捷?一份工作,重要的不仅是完成任务,还需要在回顾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如果做着简单的工作却抱怨着为什么这么简单而重复,一个人是不能在这份工作中成长与收获的。可如果能去思考怎样用工具代替冗杂的人力,并且去实现这个工具,那么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这便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简单却给了我思考与前行的空间。

03  追着时间过日子

在昆杜一年的时间里,我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充实。曾经我以为上了大学之后会闲暇许多,万万没想到在昆杜的这一年里,是我追着时间过日子。每周无数的阅读任务,期末周的论文有时有三篇,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去听各种讲座,参加有趣的工作坊,拍vlog……

 

来到这里之前,我很害怕我不优秀,担心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到这里之后,我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他可以是学霸,可以是身兼数职的“打工妹”,可以是体艺明星,可以是有趣的灵魂……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光,在这样的氛围里,都是你鼓励我、我鼓励你,大家一起前行。在这里你也可以和任何人成为朋友:格鲁吉亚小哥哥在线教学格鲁吉亚语,和保加利亚乒乓球国家队小姐姐一起聊天,和美国的小伙伴一起去看冰雪奇缘吃海底捞。去年圣诞节,我和其他九个朋友组团到重庆来旅游。当然你还能感受到昆杜教职员工的关怀与温暖:主厨教你如何打台球,教授结课时请全班吃披萨,校长叫你多穿点别着凉……

总之,来到这里,你就要做好被大学生活填满、时间不够用的准备。关于昆杜,有太多说不完,它的魅力也远不止于我的文字描述。

 

或许我们都无法预计未来将要去哪里,但我知道,我们都将在昆杜扬帆起航。期待与你在校园相遇!

 

 

 

何思樾

学生故事

何思樾

在神奇的DKU,做一个知道自己方向的开拓者


 

在DKU一年,我在不断找寻,在撞南墙,也在过长江。找寻的价值在于结果,也在过程,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新东西,开拓新道路。而开拓是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如果你不想走已经铺好玫瑰,可以一眼望穿的花路;那么请到这里,我们一起寻找,“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我们,就是无限可能。

 

缘起

故事的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我也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考中外合办大学的高考生。

我的高中生活与众多高考学子如出一辙:刷题,考试,面壁思过,继续刷题,然后考试,再次面壁……枯燥无味,平凡朴素,艰苦卓绝——我觉得从这几个关键词里面挑一个来形容我的高三,哪一个都不为过。身在重庆名校巴蜀的文科拔尖班,压力自然是很大的:周围的朋友老师都真是勤勉过硬,优秀过度,因为大家都卯足了劲,削尖了脑袋往名校冲,希求飞向更好的未来 。我却过得有些迷茫,我在这里学得那么努力,我真的能看到一点好的未来的苗头吗?就算去了一个众口称赞的名校,我能过得快乐吗?我真的有去了解过自己的内心,问问它,你想去哪里,你又能去到哪里?

翻看2018年秋天的日记 ,我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心慌得像狂风吹过水面,泛起的浪恍惚不能停止。本来,我的生活陷入困境,陷入一种不思改变,沉溺迷惘的困境。但忽然有一天,母亲的一句推荐,朋友的亲身经历,把我从温水煮青蛙的噩梦里突然拉了出来:“也许中外合办大学或者港校可以是一个适合你的选择。”中外合办大学和港校是什么?它又能给我带来什么?昆杜,上纽,港大,港科大,港中深,一个个名字突然回响在我的脑海,有点震耳欲聋的意味。

自主了解这些学校的路途开始了。从地理位置,名望声誉,学校性质到招生路径,我和母亲渐渐开始上道。既然我的英语不错,也热衷于了解国际文化,而且这类学校招生不仅限于应试分数而是看综合评价,那我为什么不去试试?没想到当初的“试一试”在后来开始慢慢改变我,激励我,让我在高考路上也走得更稳,也更安心。这一句“试一试”让我开启了“开拓”的旅途——它在我以为只有一条独木桥的时候,让我知道这世上不仅仅还有另一条阳关道;在必要的时候,冒点险蹚水通过也不失为一条有趣的道路。

11月底的重庆有点湿冷,我开始准备起面试。和英语老师Hanny的沟通很顺畅,我们一起了解昆杜,准备“战略”,也谈点人生。我记得12月的某个周六她分享了她的大学故事:她本来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然而对英语的热爱让她在得到工作实习offer后,转而投身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她觉得她有更好的选择,也不想受困于之前的决定。她开始真正地去认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在这路上慢慢摸索,写下了自己的足迹。她胆子很大——因其触碰了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行业。但她也做的很好——开拓精神给了她努力的动力。

下课了,我小跑着返回学校。站在教学楼的下面,我深吸了口气,掏出手机跟母亲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有多么被Hanny老师的故事打动,多么激动。“我觉得当一个知道自己方向的开拓者好酷!我真的挺喜欢说英语听英语,也享受国际文化的洗礼。我感觉我好像有点方向感了。”教学楼外的暖光灯照在地上,我有点开心,脸还是烫烫的。

3月如约而至,昆杜的校园日不同于所有我参加过的其他面试:昆杜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参观交流的机会,更面向家长,让他们跟我们一起了解这所学校,这个大家庭。DKU校园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家庭大聚会,来自四海八方的人儿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家长,教授,孩子与校长和气融融打成一片,权力距离感少了,人文关怀感多了。第二天的活动也令人耳目一新。我从来没听说校园日有体育活动的,不过DKU就是这样干了,毕竟身体素质对学生来说也尤为重要。模拟课堂的经历也颇为有趣。课堂不再是教授一个人孤独的狂欢,而是由师生共同参与,齐面问题与挑战的博弈游戏——教与学相长也。DKU将自己展现在我的面前,她的开放,她的共情,她的温暖如春,给了我那么多理由去执着,去努力。

缘成

6月23日,高考成绩发榜了,昆杜招生老师很快打来电话询问,并在第二日告诉我录取希望很大。我心里很是开心,也接受了老师下一步的面谈。

高考完,担心的便是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和招办老师聊天绕不过专业的问题。DKU通识博雅的教育理念很强烈地吸引着我,因为我还不用在大一那么着急地去选择一个不了解的专业去学习。我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样对专业选择感到困惑的高考毕业生:由于热门或者亲友推荐而选择专业,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深,以及对自己心仪大学的专业也没做太多深入调研。表达了自己的部分疑虑后,老师很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了在DKU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你将拥有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自己考虑,尝试和体验不同专业的课程。除开核心课程和一些必要课程外,课表都是由学生自己制定,可以选择跨专业的课程学习,到大二上半学期结束宣布专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亲身体验与思考,而且也能与教授和专业主管交流谈话,以便更明确自己的方向。

后又谈到学校毕业生去向以及社会认可度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大学时着重考虑的一点。招办老师的几句话非常打动人:“毕业生去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考虑,因为关乎申研和就业等都是很重要的事宜。DKU的确是一个很新的学校,对你们来说也只不过是第二届,但是社会认可度是一个长远来看的指标。你看,你去申研,你去工作,研究所和公司单位不仅仅是看你的本科学历的,更看重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当你的学姐学长做得很好了,你也做得很好了,学校自然也就受人认可了。DKU是一个非常新的地方,但正是由于她很新,才有很多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她会培养你,你也会塑造她。”

那晚回了家,辗转反侧。看到好多评价说去一所全新的学校是试验品,是小白鼠。但若没有人尝试,那还有什么结果可论呢?若要理想化来说,做一个开拓者,我们就是勇气,我们就是旗帜,我们能够留下的,是自己寻找过的答案,是扎根过的痕迹,也是沉淀的基石。现实点说,我们不是“试验品”,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年轻可以是一种资本,敢不敢试,试了会不会错,都是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和DKU都是还在成长的孩子,我们牵着手,我会是你DKU“簇新的理想,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我相信DKU会成为“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缘续

在DKU一整年,虽然因为疫情影响,有半年时间都在线上度过,但我要感谢这个地方,这个大家庭,这个小世界,这个神奇的,改变我那么多的地方。

DKU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理解细致,耐心与严谨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第一、二个小学期过得有些糊涂,而且因为选课课业量(workload)的严重不平衡,导致我在第二学期整个人时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情绪也是忽涨忽落,因而绩点也不太理想。我常常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花在作业、作品上的时间不够,所以我第一学期的成绩才如此尴尬。但那么多的课上下来,才慢慢发现,那么多次不理想的成绩,有时是对课业要求(instruction)的疏漏,对提交时间的错记而致期末成绩直接下滑。这么多东西梳理下来,慢慢发现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自己不够细致,不够严谨。我并不厌烦,反而很感谢那些给我低分的教授,让我更能够在这些失误中反思自己,鞭策自己,让我更看得清自己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我要谢谢学术英语(EAP)教授Anna Scholl,Kevin Sprague和媒体艺术教授Kaley Clements给我详尽的反馈,指出那么多不足。我更要感谢历史教授Titas Chakraborty,虽然第一篇论文打了C这样令我汗颜的分数,但是却在一步步地,耐心地,细致地,引导我如何读懂历史,写好文章。而我也很高兴没有辜负她,尽管在指导我修改期末论文的时候她远在印度,我仍能从她视频里的话里听出那么一些喜悦,与小小的骄傲。

DKU这神奇的地方,更让我站在世界公民的地平线上,更多元化地思考。不管是SOSC101,还是GCHINA101,这两门大文科课都给了我太多新鲜的东西去咀嚼,去探索。Lincoln Rathnam教授的和蔼,Zach Fredman教授的激情,赋予了这两门课不同的色彩,但是相似地,他们的的确确将人引导去更远的地方。我从来没想过的是:优生学能与人口素质这个话题发生联系,抑或是女权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因果思考。这些一点点影响我们生活,甚至我们的公民身份的“小”问题,往而习惯性的被我忽略,而在这里,又被重新拾起,燃起我的一点探究火苗。

在DKU,除了国际化的课程设计,还有国际生与中国学生密切的互动,培养了我对世界公民这个词汇的点滴认知。日常与国际朋友的对话,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去了解他们的国家,了解这个世界。我记得日本同学Reika对中国红包文化浓厚的疑惑与兴趣;也记得摩洛哥小哥Othmane告诉我他有“四个妻子”时我的震惊(不过这是玩笑话,他手上有个戒指);我也会永远记得,那次去找乌克兰朋友Tanya聊天的时候,她开门时眼角的泪痕——那是她在一次又一次阅读乌克兰创伤性文学后,回忆中的伤与痛。我身边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生命,这些人,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你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你也属于世界,属于我们。这些学术上与生活上的冲击,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别人家孩子眼里的中国,还有我慢慢成长的另一身份:世界上的人,地球上的公民。

最深刻的,来源于DKU的影响,是教会我去思考意义与自我,而不再盲目地去冒险去追逐。这些影响主要来源于我的教授们和我身边的朋友们。Dr. O’Brien第一学期的mindfulness心理学课给了我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也让我对我和身边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知——通过试探性的,过滤性的问题,我收到的答案赋予了我更多的对自己的信心,也看到了别人眼里的自己——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调节生活,左右人生。

在第二学期这个压的我喘不过气的小学期,我却也意外的收获了很多东西。Kaley的课是其中之一,因为初次接触编导摄影演员剪辑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我的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本身创作这件事就让人血脉贲张啊,写那么多奇怪有趣的剧本,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不管是最初自己写的双重人格,还是后来和同学拍的柠檬历险记,或是“摄影专家”Honey带我们拍的MV,以及最后我导的未来空间AI情感测试,都让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我第一次感受到创作是多么痛苦,但又是多么美丽。我想,在这里,学习的意义是知识的摄取和思维的培养,而知识的摄取和思维的建构则为今后自由的创作而奠基。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在DKU不仅遇见了启迪思考的教授们,还有那么多厉害和有趣的朋友。我和邻居们的深夜茶话会,GCHINA课程小型座谈会,还有我们的各种生活分享,誊写了我DKU life的数行句摘。还有一些学生自创的时事群聊,“奇怪”而敏感的聊天话题总会勾起一些情绪,驳斥和赞同的波澜之间是辩论的精彩,也是各国思维的碰撞。朋友们追求的“意义”,在谈天中被放大,而我站在他们的身边,或者对面,逐渐看到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生活态度隐隐浮现的全貌,也看到不同选择带来的价值与遗憾。

在DKU一年,我在不断找寻,在撞南墙,也在过长江。找寻的价值在于结果,也在过程,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新东西,开拓新道路。而开拓是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如果你不想走已经铺好玫瑰,可以一眼望穿的花路;那么请到这里,我们一起寻找,“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我们,就是无限可能。

 

 

韦伊瑶

学生故事

韦伊瑶

她说是昆杜给了我底气,在选定的路上自由绽放


 

毕业高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化学方向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环境工程硕士
  • 康奈尔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的家乡是无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07年,无锡太湖区域的蓝藻水华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差,甚至全城大部分的自来水都无法正常使用。自那一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关注太湖水况,也逐渐开始对环境科学产生好奇。选择大学时,我看中了DKU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因为我知道它可以给我这个一直对理科感兴趣的文科生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于是大一那年,我选择了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这门课对我非常重要,不仅让我接触到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也看到了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学理科,再结合我对环境保护的情怀,最终决定选择环境科学作为我的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环境工程水处理方向的硕士,更深入地去研究水污染及水治理相关的课题,希望未来能够为治理家乡的水污染贡献一份力量。长远来看,我也希望能有机会成为一个环境知识的传播者,提供客观的事实和分析,帮助大家树立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知,同时促进更多资源流向环境保护工作。

 

Q: 增长学识的实习经历?

对我而言,实习是非常长见识的一段过程,短时间内集中研究一个环境议题,对它的成因、社会影响、政策及相关技术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大三的时候,我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农业部门实习,参与了华北平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项目。这段实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农业知识,对农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华北平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片农业产地,如果能引进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便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健康,降低农业耗水,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输出报告,通过收集世界范围内相关的资料与数据,把这项创新性技术的优势与效果呈现出来。另外,我也会参与一些公众号内容创作及推广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有针对性地突出不同的数据,来迎合不同受众的关注点。对内,整个项目组的关注更为宏观,更加注重这项技术对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外,我们对接的是农业合作社,而他们关注的则更多是这项技术对他们日常产量的影响,以及投入成本的减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一直饱受关注。通过这段实习,我很欣喜地看见农业技术正在飞快革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相互借力,实现共赢。

其实我决定学环境的时候,心里还有点不确定,因为很多人都说环境是“天坑专业”,人才饱和且投资回报率不高。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大家甚少对环境议题显露出强烈的热情。社交媒体上报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时,甚至会有声音表示不信任,认为这些问题只是在小题大做。面对这些言论,我其实挺沮丧的。但这段实习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态度,并深深为之感动。原来真的有人在乎环境,一直在努力去吸纳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用实际行动去改善环境。而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也坚定了我在环境保护的路上持续走下去的信心。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有幸加入了环境科学高嵩教授参与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并作为共同作者之一,在顶级综合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项研究的切入点是《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是1987年达成的一项国际协议,限制了消耗臭氧层物质( ODS) 和氢氟碳化物( HFCs)等化学原料的生产和使用。这些化学原料本身就会破坏臭氧层,加剧气候变化,而我们通过研究还发现,它们的制成品会产生出多种塑料、橡胶和其他耐环境降解的物质,对大气、土壤和海洋环境也会造成污染。通过收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则,我们便有机会缓解塑料污染、平流层臭氧消耗和气候变化这三大全球环境问题。

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从高嵩教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最令我钦佩的就是他长远的目光与灵活的思路。他帮助我意识到很多环境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对一方面进行政策上的干预也可能作用于其他方面。正是因为他在学识和经验上有着深厚的积累,才能在一些熟悉的问题上发现新的研究视角,这也大大激励了我更用心地去钻研环境议题。

来DKU之前,我一直觉得教授和学生之间有很强的距离感,但和高嵩教授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非常耐心,且非常愿意倾囊相授。当初我犹豫是否要选择环境科学作为专业的时候,就曾找他咨询过科研以及就业方面的问题,他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后来也真的给了我机会去锻炼我的能力。我非常感谢他的辅导与支持。

 

Q: 大学四年间的成长?

因为高中选择了文科,所以刚来DKU的时候,我对自己学习理科的能力是不确定的,整个人也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但通过探索、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我逐渐摆脱了文理的限制,也明确了自己对环境科学的热爱。另外,DKU是一个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的学校,很多课上讨论以及课下作业都需要大家去分享不同的观点并合作达成目标。我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在四年间也获得了很大提升。总的来说,DKU给了我一份底气,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Q: 给兴趣相似同学的建议?

  • 每个人都在改变和成长,高中时期的经历并不能定义我们的未来,所以不要自卑,DKU有充足的自由度和专业度帮助你对你感兴趣的领域建立足够的了解。
  •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价值,选定了就不要摇摆和后悔,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 尽早地和教授进行交流,也要尽早地去体验不同的工作内容,前辈的忠告和你亲身的体验都可以帮助你确定自己的方向。

 

 

朱廷龙

学生故事

朱廷龙

他说在适合自己的路上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毕业高中: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硕士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对声音也很感兴趣。最初对声音的探索可能是通过电话的背景音判断父亲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父亲还有多久到家。有的时候也会模仿一些影视剧中的角色,初中的时候我甚至可以模仿女声。来到DKU后,我了解到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李明教授的实验室将语音领域作为研究重心,就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申请并加入了李明教授的实验室。

 

Q: 毕业之后的计划?

我本科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声纹识别,通过采集并分析声纹信息来判断声音来源,即是否出自本人。我也参与过语音合成的项目,根据文本信息和提取到的声纹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语音合成,模仿同一个人的声音或转换成另一个人的声音。未来,我会继续在语音领域深耕,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深造,也希望以后能进入互联网企业的研发部,参与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在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做过一个神经网络结构轻量化设计的研究项目,主要用于优化声纹识别模型的计算速度。之所以要做轻量化设计是考虑到一些低性能的边缘设备,比如手机闸机,缺少强大的算力,不足以运行高性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这时就需要对网络进行轻量化处理。在李明教授的指导和师兄的帮助下,我对深度网络进行了二值化(通过±1模拟浮点数权重)处理,在保证系统不损失过多性能的同时,成功将模型缩小了大约32倍,大幅减小了高性能模型的算力需求。

通过这次锻炼,我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做适当调整。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一个网络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训练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段研究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声纹系统以及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机制。最终,我也有幸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语音会议(Interspeech 2021)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大三暑假,我在北京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实习(Cloud + AI 语音合成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联合训练提升语音合成系统的性能。这个项目主要是基于之前的研究者提出的Speech Chain by Deep Learning,主要思想为模仿人的言语链,将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系统联合训练,从而达到同时提升这两个系统性能的目的。这就好比边听边说的学习效果远胜于单独训练听或者说,因为听说互相交叉所产生的信息反馈是极富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聋哑人进行流畅沟通要比普通人困难许多。我的研究是在深度学习的言语链中加入声纹模块,让语音合成模型不仅能准确的发音,同时也能够模仿各种人的音色和腔调,优化现今TTS模型模仿特定声线需要大量调试的缺陷。

虽然实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我受益良多。在微软我不仅接触到了企业级的集群,还体验到了国际顶尖大厂的企业文化以及工作模式。和我同组的实习生都非常优秀,正式员工更是大佬云集,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但也正是在和大家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Q: 意义非凡的创业经历?

我是精英之路(Elite Path)项目的创始人。这个项目的成因要追溯到大一暑假,当时我参与了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我们的任务是要发掘潜藏的市场需求。通过组内讨论和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正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埋头学习,到了毕业之际并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有很多同学有感兴趣的行业或工作,但并不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与之匹配。网上的信息繁杂、分散且容易过时,缺乏系统的介绍与分析。

于是,Elite Path应需而生,面向有职业规划辅导需求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付费咨询服务。我们和一家高端猎头公司合作,有专业的导师来根据同学们的背景和经历进行职业发展路径诊断,帮助同学们了解目标行业的格局、前景及核心人才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经验。同时,我们还提供一些硬技能和软技能方面的培训,帮助同学们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服务的对象包括DKU的同学,也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和一些985大学的同学,收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也创造了较为可观的营收。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有意义和成就感的创业尝试。

 

Q: 爱上DKU的理由?

首先,DKU和国内的大学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优势,就是教师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大学,本科生进实验室独立主导一个研究项目是非常困难的。前有博士生、研究生和大四学长,教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带大一大二毫无经验的菜鸟。但DKU的教授们愿意在我们身上投入,给我们机会去学习和历练,这是非常大的区别。我非常感谢DKU和教授们能提供这些宝贵的研究机会。

其次,DKU的专业设置有别于传统大学,注重交叉学科学习,赋予学生更多元的视角。跨学科甚至跨行业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狭隘,能够更加理性且开放地看待各类问题。从就业角度来看,实际工作中的很多项目其实都牵涉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比于从零培训新人,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厂,显然更为青睐有经验直接能上手干活的同学。而DKU数据科学专业的同学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也有丰富的跨学科实战经验,正好和市场的需求相匹配。这也是为什么在高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同学去了清北复交的趋势下,我并没有选择传统的985高校,而是鼓起勇气奔赴了DKU。而今回首,我的选择也的确不负所望。引用动漫里的台词:“これはSteins;Gateの選択!一切都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我最喜欢的动漫作品FLCL里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什么新奇的,只有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发生。”凡事都有定律。比起盲目地坚持,要思考并明确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掌握方法才能游刃有余。

 

 

朱家昇

学生故事

朱家昇

他说要疯狂跑出舒适区,追寻自己的长久价值


 

毕业高中:浙江省宁波中学

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方向)

斩获Offer(升学/就业):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量化商业管理硕士
  • 杜克大学普莱特工程学院金融科技工程硕士
  • 耶鲁大学资产管理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
  • 康奈尔大学金融工程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在刚上大学时还没有想好要学什么专业,就单纯对学理科感兴趣,为严谨的逻辑和简洁优美的符号表达所吸引。感谢昆山杜克的通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让我得以在大量吸收各种各样知识的同时,探索和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兴趣所在。

大一大二我尝试了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基础科学(如理化生)、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等,最终找到了自己最大的兴趣所在——经济学。经济学站在所谓“理科”和“文科”的十字路口,既基于数学框架、注重量化思维与分析能力,又强调辩证思考和严谨论证,需要海量的阅读摄入和知识吸收,还需要紧跟时事,用发展的眼光与实证的态度使用经济学这把宝剑。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在本科期间的学术科研经历还是非常丰富的,参与过不同学校的数个科研项目,也特别感谢各位恩师的谆谆教导。

我和我的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or)张露瑶教授共同搭建了一个行为经济学实验室的平台,并围绕行为经济学、区块链、数字资产、投资、经济学教育等主题展开了多个跨学科科研项目。其中,我最有兴趣的一个项目是分析数字资产投资是否可以委托给人工智能操作(Delegate AI or Not: Investment in Digital Assets Market)。在这个科研项目中,我充分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数字资产、AI投资的特性、以及AI在数字资产投资应用的现状,并在露瑶教授指导下设计了一个行为经济学实验,来更好地对比和观察AI投资和人类投资的优劣。

在与露瑶教授以及威廉姆斯学院的Sarah教授合作的经济学教育研究中,我又进一步运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用学术研究的手段严谨地讨论主动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的有效性、享受程度等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课程设计者提供深层次的参考与见解。我们合著的论文已经被两个国际会议接收。我的PATHWAY TO SUCCESS(成功之路项目)导师崔静波教授也给我很多学术上的引导,带领我夯实了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文献阅读等等基础却最重要的研究技能。

在昆山杜克大学,科研项目本身就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张晓晨教授的POLECON 490、Peter Sattler教授的ECON 303、曾召金教授的POLECON 302、Joseph Mazor教授的ETHLDR 202等课堂都参与过不同领域科研小项目,见识过各种风光,感受过不同美好。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我非常自豪于自己身为首届本科生的身份,因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在创造历史。我们今天创立的社团、发起的活动、设计的Logo,也许都将成为宝贵的遗产和传统。

2019和2020连续两年,我和 40 余人的领导迎新团队一起,展开了为期半月的开学典礼策划以及一系列迎新周活动组织,迎接了来自50 多个国家的新生。我当时带着第一位到校的2023届同学参观校园的照片至今还在学校官网滚动播放。

我也曾参与策划组织 20 余项各类校园活动,包括运动派对(Sports Party)、中华诗词大赛、中药之旅、 “数据+”研究分享大会、DKU TALK 演讲大会等,并给学生事务处、媒体中心等贡献了许多篇微信稿。但最令我感动的是能作为毕业典礼委员会的一员,力所能及地参与创造”传统”的过程。当我试穿昆山杜克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套本科生毕业学术袍的时候,我眼睛热乎乎的:那是历史性的时刻!

 

我特别感谢学校授予我的年度智慧领导力奖项。智慧领导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7大原则之一,而这个奖项的设置则是为了表彰言行上能够体现出每一原则之精神的同学们,由师生共同提名决定获得者。这是对我在校期间努力的宝贵认可,更是对我未来的鞭策,激励我在面对更为复杂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引领身边人,实现可延续的正向创新。

 

Q: 难以忘怀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有一颗大树,一面向阳发新芽,一面深入地下根系发达。发新芽的叫昆山杜克:第一届本科生刚毕业;古色古香的是两百年历史的美国杜克,盘根错节,四通八达。如果说昆山杜克更像是一所College,精致、创新、现代化、与教授同学高浓度深度交流;美国杜克则是一所University,博大、包容、历史感、仰望人类的高度,渺沧海之一粟。两者的结合是杜克体系的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不仅选修到符合个人兴趣且更为多元的课程,也见到了阔别两年的老朋友,得以体验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最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动的是北卡主校区师生们对DKU学生的热情。犹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刚认识的美国小哥对我说的话:“We are all part of Duke!” 结合当时我们聊天的语境和他的神态,我觉得他的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与你们同在。”

 

Q: 选择昆山杜克的理由?

选择DKU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相信杜克的教育品质。二是因为向往成为开拓者,有使命感。我在DKU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多角度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下定义。很多跨文化、跨学科情境下的矛盾并非真的矛盾,而是角度不同造成的,就像盲人摸象那样,都对,也都不对。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同理心、积极沟通交流,都是走出困境的法宝。DKU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卧虎藏龙的同时大家都很勤奋努力,都在“疯狂”地跑出舒适区。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打算去耶鲁大学资产管理硕士项目就读,向领域内的大牛教授和专家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结识全世界最优秀的志同道合者,并借助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更扎实的投资技能创造长远的价值。

我研究生项目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wensen先生,正是鼎鼎大名的耶鲁大学基金会的前掌门人,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大家。David在接管耶鲁大学基金后,耶鲁大学基金会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长期业绩最好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该基金的规模从1985年的1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294亿美元,足足增长了22倍,过去20年平均年化收益超12%。耶鲁基金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学捐赠基金”,而David所创的“耶鲁模式”也因此备受推崇,经久不衰。

我深深地仰慕David与耶鲁大学基金会的成就,也希望能在这样的卓越平台开阔自己的眼界,沉淀自己、突破自我,同时为自己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发现价值是各行各业的永恒命题,每个人也应追寻自己的价值。如果说DKU的教育价值已经被验证了,我想热情地邀请你加入进来,发现自己的长久价值。

 

朱澄佳

学生故事

朱澄佳

她说永远不要因为惧怕未知而放弃心中所爱


 

毕业高中:上海市位育高中

本科专业:机构与治理(经济学方向)

斩获Offer: 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

Q: 你对心理学的热爱是如何形成的?

刚来DKU的时候,我和大部分刚毕业的高三同学一样,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非常迷茫,不知道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得益于昆杜的通识博雅课程体系,我尝试了很多不同专业的课程,是 O’Brien教授和王珊教授的心理学课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Abnormal Psychology(非正常心理学)这门课上,教授和我们讲授了很多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并辅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每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教授让我们自己写一个关于心理疾病的案例分析。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我再次真切地意识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比以往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却也更容易被人们忽略。

从那以后,我就默默下定决心,计划未来要在心理学领域深入研究,希望能为每一个因为心理疾病而痛苦挣扎的人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为了更多人的笑容而努力,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Q: 你如何实践你的热爱?

本科期间,我曾在DKU Peer For You项目担任同辈沟通者(Peer Responder)。这是一个由DKU学生自发组织,隶属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APS)下的心理辅导项目,旨在为DKU同学提供同龄人互助的心理疏导。

在与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沟通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疏导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这些经验对于我未来学习发展心理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参与这个项目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加随和、更有耐心且更注重他人感受的人。

提升能力的同时塑造品性,这就是DKU设计和举办活动的奇妙之处,也是价值所在。我很幸运能受益于此,也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传予他人。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最近,我正与复旦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一起研究”直升机父母”是否具有代际传承性。”直升机父母”通常对孩子抱有高要求、高期望,管教十分严格,而且会为孩子安排好大部分事情(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这种养育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利于培优,却也同时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在成长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

之所以想要研究这个课题是受日常生活的启发,因为我爸妈就算是比较典型的“直升机父母”。成长过程中体验了酸甜苦辣的我,经常好奇自己以后是否也会倾向于类似的养育模式?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一系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直升机父母”确实具有一定的代际传承性,但程度因人而异;不同性格特质以及其他因素(如家庭经济条件、子女个数等)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来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兴趣出发去开展研究,总是能充满干劲,享受其中。我期待未来能够找到新的研究视角,继续探索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议题。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白月光,所以在我确定了研究生方向后,她便成了我唯一的奋斗目标。很开心的是,我成功了。我计划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开启我的心理学生涯新征程,学习更多地专业知识,未来带着自己拥有的知识储备和资源回到国内,为国内心理健康事业出一份力。

 

Q: 申研期间有哪些挑战?

我的申研经历其实比较特别。虽然很早就确认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但很可惜,心理学专业未对2022届本科生开放,我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经济学专业。我很不想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所以思虑良久,我最终决定跨专业申请心理学。这条路对我来说是一座独木桥,是孤独的,因为我是2022届唯一一个选择这样做的同学。

跨专业申请的困难之处在于竞争力的差距,因为和其他本科就学习心理学的同学相比,我可能会缺少很多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为了弥补差距,也得益于DKU灵活的课程体系,我选修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同时,我也主动与学校心理学的教授们建立了联系,经常向他们取经,并在他们的建议下,大量阅读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巩固学识基础。我还主动参与了科研项目,和北大心理学教授一起完成了论文发表,在学术成果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我特别感谢王珊教授和导师Andrew Field教授的帮助,是他们的鼓励和建议,让我能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如果不是身在DKU这样一个鼓励自由探索且倡导跨学科学习的环境中,我想我的跨专业申研之路也不会如此顺利圆满。感谢DKU让我看到了自我认知以外的世界,真正成长为一个放眼全球的世界公民。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成长的关键在于努力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勇敢尝试新鲜领域,去接受自身认知以外的事物。
  • 学习本就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什么时候做出新的选择都不晚。永远不要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而放弃自己心中真正喜欢的东西。

 

 

 

 

周子昂

学生故事

周子昂

他说要勇于突破,在挑战中超越自己


 

毕业高中:四川省绵阳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Q: 视角独特的科研经历?

我在上大学以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直到大学才拥有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与数据科学结缘主要得益于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不同学科,并在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己对编程和计算机的兴趣和天赋。记得大一的时候我选了李明教授的STATS102(数据科学基础),那门课对于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其实很有挑战性,再加上刚开学的时候对全英文教学还处在适应期,所以我在第一个月学得非常吃力。现在回过头看,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去理解程序的逻辑和语法,一点一点把基础啃了下来。挺过了那段时间之后,仿佛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向我打开,我对于编程产生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兴趣。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DKU选择数据科学专业的同学们通常会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种是偏向Business Analytics(商业分析),深入咨询行业,用数据分析赋能商业策略,会需要经常对接客户,需要出色的沟通能力。第二种方向专注于数据科学本身,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增删改查的命令、数据可视化等,且研究生也会继续围绕数据领域进行探索。 第三种是在编程上不断积累,未来希望往计算机科学领域发展,利用数据和算法去搭建模型,解决人类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挑战。我的个人规划属于第三种,会在今年8月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智能信息系统硕士学位。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在大一暑假有幸加入了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做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副语言属性,简单来讲就是研究语音中的非语言信息,包括通过语音进行心理健康或疾病的检测,也包括对动物语音的检测与识别,比如深海里的鲸声,或是森林里的鸟声。之所以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健康和生态紧密相关,并且有明确的应用场景。

大二的时候,李明教授邀请我主导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鸟声检测和分类研究项目。这是一个校企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保障自然保护区内受鸟类筑巢影响的电网传输稳定性,同事降低人工维护成本。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电网周围安装一种可以识别鸟声的设备。一旦有鸟靠近且发出鸟鸣,设备便会检测到鸟类活动,进而锁定鸟的种类,并通过播放该种类天敌的声音,实现无人驱鸟,保障电网的电力传输稳定性。目前,我们也在申请相关的专利,虽然鸟声分类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但我们的解决方案首次尝试了软硬件结合,并在算法上进行了创新。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如果将来这种设备能得到推广,我们就可以采集更加丰富的实地鸟声数据,供全球的鸟类爱好者进行科学研究。

这个项目工程量大,多模块协同性要求高,对于当时实战经验欠缺的我来说算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通过参与整个算法的设计和落地,我的编程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也对engineering(工程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遇到综合性强的任务时,优秀的程序员往往会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念。编程能力的提升,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效率的提升。前者更多需要经验的积累,后者则需要思考如何做减法,以保证代码的干净度和可复用性。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去年三月份,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组织了一场字节跳动线下参观活动。我幸运地获得了实地参观的机会,并从分享嘉宾(同在李明教授团队的师兄)那里获得内推,最终通过多轮面试拿到了字节跳动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暑期实习Offer。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开发一个方言翻译模块,应用于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剪辑APP剪映。开发这个功能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短视频后期配音的需求。创作者可以自如地输入普通话,借助翻译和语音合成功能转换成地道的方言,比如四川话,广东话,上海话等。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看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模型性能的追求上的差异性。学术上追求的核心更多时候是从模型的效果、精确度出发,但工业界则更加看重效果与效率的平衡。实习初期,我有从效果最优的角度出发提出过一个模型,但最后发现模型体量太大,难以部署上线,后面还是考虑到效率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个人来讲,我很认同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寻找一种最优解。换句话说,如何利用更少的计算资源和时间,达到相似的模型效果,从而控制时间和能源成本。这次宝贵的工业界实习经历,给我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从无到有的创造带来的成就感,更让我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想要深造的方向。

Q: 大学四年间的成长?

大一的时候方向不算清晰,能力也比较欠缺,好在大二的时候逐渐在计算机方面找到了方向,同时已经开始担任一些课程的助教。到了大三,有幸获得了不错的实习经历,有机会去推动一些团队核心项目的落地;大四在杜克修习了一些高质量的课,也能够平衡好硬核的课业与紧张的研究生申请,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进入大学之后的每一年,我都会花时间去回顾和思考,想想今年的自己是否会让去年的自己为之骄傲。很开心的是从大一到大二到大三,再到今天即将毕业,我都做到了。无论是学习、做项目还是实习,我都有寻求突破,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己。感恩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幸运,未来会再接再厉。

Q: 有什么建议给有相似兴趣的同学?

  • 如果对计算机科学的某个领域感兴趣,就多去上这个领域相关的课,并认真对待所有的作业和项目。打好基础,不管是对科研还是实习,包括以后获得理想的Offer,都会非常受用。
  •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输出。从积累到输出的过程就是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这样不仅可以帮到更多人,在积累影响力的同时也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我最近也开始尝试做自己的技术博客,时不时地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最近做过的有意思的项目,或是新发现的编程小技巧。内容输出是一个非常有助于自我积累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