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荟源

意料之中的选择,意料之外的体验

学生故事

周荟源

意料之中的选择,意料之外的体验


 

昆杜当然能帮助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未知与转变时显得从容不迫。

01  非典型理科生的DKU之旅

高中阶段,虽然我早已决定我要选择理科道路,高考时也选择了物理+化学的理科组合,但是我像是个理科生中的“另类”:我在英语学科上尤其突出,同时我也被优雅的中国古典诗词,深厚的古今历史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深深吸引。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我不得不将重心主要放在理科的学习上,但是我对这些人文学科的兴趣始终未曾消磨,这也为我后来进入DKU埋下了伏笔。

02  情定《缘起昆杜》

从小良好的英文基础和对欧美文化的接触让我对国外的教育模式十分向往,然而高昂的学费以及遥远的路程让出国留学的路变得遥不可及。对于我来说,国内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对自身的精准定位和对分数的最大化利用。我的父母和我在明确了我的学科优势和性格的情况下,早在高三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外合作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的全英文授课方式和通识博雅的教育理念一是符合我的英语学科优势,二是符合我兴趣广泛,热爱探索的性格特点。我的父母和我主要还是按照师资力量和教学实力的标准来确定目标。其中,常年被多所机构评为全美前十的杜克大学和在中国稳居前十的武汉大学合办的昆山杜克大学获得了全家人的一致认可,最终我选择同时申请包括昆杜在内的两所学校。

 

在提交完所有申请材料,完成多邻国测试后,我还没有特别明确自己未来的道路:到底是选择国内传统高校,还是坚持中外合作大学的方向?之后发生的两件事坚定了我选择昆杜的决心。在收到入围通知后不久,昆杜向我抛来了全额奖学金的橄榄枝,意味着我如果最终能进入昆杜学习,家中的经济负担能减轻不少。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从昆山邮寄到常州的《缘起昆杜》和一张本科招办院长李含果博士亲手写的明信片。收到《缘起昆杜》的当天晚上,我一口气看完了所有的学生故事。放弃哈佛的海岛男孩Alberto,高中放弃保送曹绮桐学姐…他们的优秀经历和对校园生活的精彩描述让我对昆杜产生了无比的向往。夹在《缘起昆杜》里的是一张李院长手写的明信片。李院长在明信片的第二行上祝我“ace the exams!(拿下所有的考试)”李院长的话不仅激励了我,更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能被一所大学如此重视。我将那张明信片插进笔袋里,在我高三备考剩下的时间中,每当我遭遇低谷我都会抬头看一眼那张明信片上的话语,告诉自己,昆杜在那里等着我,现在到我奋力奔跑与它相遇的时候了。

03  意料之外的体验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在入校前已经通过《缘起昆杜》和学长学姐们拍摄的视频对校园生活略知一二,但是真正在昆杜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实际体验仍然让我无比惊喜。我想主要围绕什么是通识博雅和什么是大学生活来分享我在昆杜的学习感受。

我眼中的通识博雅教育

通识博雅的理念是昆杜的教育基石,可是到底什么是通识博雅?“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拥有活跃和全面的视角”听上去仍然有些抽象。在大一的尾声,经历了接近四个短学期(每学期分为两个短学期)的学习,我想我对这四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首先体现在选课上:在昆杜,没有严格的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概念,在保证毕业和专业要求的情况下,选课是相对自由的,我前三个短学期的课表除了必须选择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剩下两门课基本是按照一门理科+一门文科来搭配。很难想象在传统的大学中,我能一边学习着中国古代历史,一边学习着化学。一边钻研着代码,一边扛着相机学习媒体艺术。其次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灵活上:理科的课程并不都是刷题,文科的课程并不都是读写文章。例如我上过的CS101(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课程虽然是学习Python这门编程语言,可是最终我们需要完成一个团体项目,并做相关的书面和口头报告,团体项目和有关报告的分数占到了总成绩的五分之一。教授重视的不仅是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高度重视我们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最后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我在准备公共政策课程的课前作业时,发现正好能借用在英语学术写作课上学习过的文化维度的概念。而我在秋季学期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课程也为我目前正在上的“中国与世界”课程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昆杜的大学生活

有人把大学生活过成了“高四”,有人把大学生活过成了“极乐世界”,而我可能在这中间。我在昆杜的生活追寻的不仅是高等教育,更是个人的成长。这所小而精的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机遇。值得一提的是覆盖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从学期的开始到结束,学校会不断邀请各类嘉宾来分享学科知识或相关专业经验。他们中有来自哈佛,耶鲁等知名高校的教授,有原外交部副部长,有中国疾控中心主任,还有B站up主。有时候一周两三个讲座同时进行,而我又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时,我真希望自己有赫敏的秒表,可以回到过去参加多个讲座。

其次我想介绍昆杜给学生提供的校内工作机会。我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每周都能收到新的学生岗位的通知,在工作内容描述的最后都会要求附上简历,有时候需要附上求职信发送给指定的邮箱。在来到昆杜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个人简历,写过正式的求职信,更别说用英文完成。而我的一些同学们在高中就有类似的经验,显得得心应手。尤其是身边同学纷纷收到offer而我依然“赋闲”在房间的时候,我有些不安。但是在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的帮助下,我从零开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投出了第一封求职信,并在模拟面试中领会面试要点。从一开始担心自己可能四年都找不到岗位,到现在成为同时打三份工的“打工人”,离不开昆杜独特的student worker(学生工作者)的设置和相关资源的支持。

“我们不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

我记得高考结束后校园参观的时候,我和招办的老师说,我以后想当注册会计师,请问昆杜有这样的课程吗。招办老师的回复直截了当,她说昆杜培养的不是未来的注册会计师,而是为你将来选择任何领域打下基础。昆杜当然能帮助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好的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未知与转变时显得从容不迫。招办老师的回答在我在DKU学习的几个月中不断得到验证,我从未后悔过当时签写志愿协议的果断,在昆杜生活的时间越长,我越相信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希望明年我也能在校园见到你们的面孔,与你们一起开启这段妙不可言的昆山杜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