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瀚

学生故事

黄立瀚

她说梦想不分性别,爱环境研究的女生很酷


 

毕业高中: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生物地球化学方向)

斩获Offer:

  • 美国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 加州伯克利大学环境工程硕士(专排1)
  • 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研究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有个人情感上的因素,有高中时期生物竞赛方面的积累,同时我也看中环境研究的跨学科特质,可以融合我多领域兴趣和才能。

 

Q: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我在DKU其实做过很多研究,其中一个课题是关于太湖水体病原体的环境驱动因素。当时我们生物地球化学课的教授林亚娟老师有这样一个研究水体病原体的项目,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它做成了我的标致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

从学术价值上看,太湖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现象普遍,有很多研究表明这类水问题与水中的病原体有很相关性,但还没有研究聚焦于太湖这片水域。我的课题就是通过采样,水样过滤,DNA提取测序等实验去分析太湖的环境变量和病原体多样性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看,太湖病原体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而太湖又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娱乐用水。人们在进行水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跟水有直接的肢体接触,很有可能会感染病菌。这也是我希望通过研究去印证,从而呼吁人们避免的。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水污染越严重越容易滋生病菌,这就牵涉到我们能否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水污染进一步扩散。

Q: 做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我们团队有三个女孩子,还有一位大三的男生。当时去太湖采样的时候是夏天,那边的藻华是很严重的。我们有尝试通过手动划皮划艇的方式到湖中采样,也有带着能伸长到7米的长杆和保温箱徒步到岸边采样。当时这个项目一共做了四轮采样,每一轮算上交通来回都要花一天的时间,回到学校还要去实验室分析,因为有些样品需要立即处理以保留新鲜度。整个过程无论是从体能还是心态上来说都挺有挑战的,但我们最终都很好的完成了。我觉得我们团队每个人都非常厉害,我们三个女生也非常女汉子。

做研究给我带来成长的主要在于自我驱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我其实在生物信息学方面是没有太多课程上或研究上的背景,当时教授分配的一些任务甚至是我闻所未闻的,我需要通过自学去理解概念。另一方面,大四其实会有好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时间一定要规划好。我自己的习惯是把任务分配到每周有条理的去完成。很多时候不等教授找到我,我自己就会去找到教授询问下一步要做什么。DKU的教授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只要带着问题去找他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

Q: 爱上DKU的理由?

DKU让我在学术上一点点获得成就,从而更加自信,愿意在我擅长的领域承担领导者的身份。举例来说,在Professor Wanggi的课上,学生汇报演示的主要过程都是我来主导的,包括引导同学发言,总结他们的观点,搭建报告的框架等。DKU不仅给了我空间让我发挥我骨子里做领导者的潜力,同时也在学识和技能上丰富我,使我拥有与领导者相匹配的实力。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数据分析是环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块,因为它是支撑我们最后得到证据和结论的基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我想继续通过数据去做环境研究。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常人都说学环境是天坑,户外研究很辛苦。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有类似的成见。无论是体能上,还是学识上,我们女生是完全ok的。只要你能在一个研究领域当中做到你能做到的极致,都是有出路的。

 

 

 

黄哲轩

学生故事

黄哲轩

他说要时刻做好准备,未来值得主动争取


 

毕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昆山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公共政策管理硕士(数据分析方向)
  • 哥伦比亚大学应用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高中毕业后,我其实对未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打算出国读研究生,之后回国工作。本科学习选择DKU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刚入学时我本来计划学数学,但后来在数据科学入门课(STATS 101 & 102)上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编程。我觉得用数据和逻辑去解决问题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自己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再加上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比较好,就决定在数据科学领域深入学习。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在数据科学领域进一步探索。我申请的项目会利用数据统计的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研发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样的结合很新颖也很实用。硕士毕业后,我希望能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用数据优化流程、赋能业务,积累相关经验。

 

Q: 受益良多的科研经历?

去年暑假开始,我在孙鹏教授的指导下,独立主导了一个受遮蔽情况下行人识别的研究项目,并有幸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孙鹏教授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经验,他鼓励我去大量阅读这个领域的相关文献,并从中挖掘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分支作为研究课题。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自动驾驶的汽车通常是根据物体识别系统发出的指令进行对应的操作,以保证安全驾驶。物体识别系统包含很多种不同的探测器,有专门识别车辆的,也有专门识别道路、指示牌、行人的。其中,行人识别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了,但核心难点在于现实情境的多样性,比如在行人被路旁的大树、垃圾桶、其他车辆或是行人所遮挡的情况下,探测器就无法准确识别。

我研究了近年来业内比较热门的几套支持探测器运作的神经网络系统,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汇总。考虑到行人识别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样重要,我提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优化方案,包括与其他的传感器相结合降低成本,根据不同的环境(城市或者乡村地区)具体应用不同的网络来提高准确性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主导一项研究,我很感谢孙鹏教授给予我的自由。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对我的耐力是很大的考验,但整个过程下来我并不觉得枯燥。这种能在实际应用场景发挥作用、解决问题的研究项目反而让我觉得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Q: 创意十足的标志性成果?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是和另外三位同学(王洪硕、周欣悦、陈孛)组队,一起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嵌入中国教育内卷元素的冒险游戏。游戏的设定是在学校,主人公是一名初中生,他的目标是要逃离学校。玩家可以控制主人公在不同的教室里移动,通过翻阅文件以及和NPC交流收集线索,破解谜题,并在过程中揭开学校高层的秘密(未知生命体作为学校领导,通过操纵学生内卷从而汲取能量)。

在商定游戏选题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从学生视角出发,做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对内卷趋势的映射主要是结合了我们的自身经历,以及国内一些学校的真实现状,在游戏中做了更为戏剧化的融合。游戏里一些人物对话确实能引发共鸣,但我们并不想让玩家沉浸在内卷的情绪中,而是通过一路过关斩将勇敢跳出这个怪圈,接纳自己和他人。

在具体的游戏制作上,我们四个人分工还挺明确的:陈孛和欣悦两位媒体艺术的同学负责游戏背景故事的创作,以及游戏中各种人物、道具等美术资源的设计。洪硕主要负责整体游戏架构和关卡的设计,而我则负责从技术层面搭建游戏逻辑,和洪硕一起实现所有的创意。当然,我们的分工彼此之间也多有交叉,很多游戏的细节都是大家一起反复脑暴敲定的。

因为项目本身就是游戏,再加上大家相处起来也非常融洽,整体的工作氛围都很轻松欢乐,随时都有新的创意迸发出来。我们的导师Benjamin Bacon教授在设备配置以及创作思路上也都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支持。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学习之余,我也参与过学校创新孵化器(DKU Innovation Incubator)选拔和大学生创业项目。我和另外5位好朋友(陈冠甫,喻灏鑫,曹俞航,尤计成,王洪硕)一起做了一个英语学习平台(Everyone Speaks English),最后也很荣幸被评为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

当时我们在和学校一些国际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愿意去教小朋友英语,所以我们就发起了ESE项目,以俱乐部的形式对接昆山当地有提高英语口语需求的小朋友们。每周日,我们都会在学校附近的大渔湾活动场地,组织小朋友们和国际生同学们进行趣味互动和聊天。虽然后来受疫情影响,这个项目没能一直持续下去,但从家长和小朋友那收到的积极反馈还是让我十分欣慰。

除了创业尝试,我还是学校滑板社的创始人之一。当时成立这个社团就是想为学校里同是滑板爱好者的大家创造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疫情稳定的时候,我们每周六都会到学校的空地集中玩一下,训练一下技巧。这种从兴趣出发形成的圈子在DKU并不少见,DKU就像一个绚丽多姿的万花筒,鼓励每一个圈子按自己的形状自由变换,发散出独有的光辉。

 

Q: 学以致用的实习经历?

大二大三暑假期间,我分别在中邮信息所和中石化研究院实习过,都是做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当时在中邮参与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物流项目,主要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全国的邮政规划进行优化。之前的物流配送策略主要是基于各地行政区和配送站点的划分,在实际运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绕远的情况。快递来回辗转于多个集散中心,配送总距离可能远超寄收两地的实际距离。这个项目研发的算法打破了行政区的局限,对配送中心进行了重新划分,提高了整体配送效率。全新的邮政规划后来也在双十一期间投入了使用。

实习最大的挑战和收获在于每天都在接触新内容,不仅能巩固之前课上所学,还需要去自学很多进阶的知识,好在跟着项目实操上手很快。记得实习结束后回学校上课时,有一节课上的内容我大部分已经借实习提前掌握了,所以实习真的是非常高效的实践学习机会。

 

Q: 大学四年之间的成长?

我在昆山杜克收获了更为清晰的人生规划,也许未来我的想法还会改变,但至少此刻,我找到了一条让自己舒服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现实考量的路,一条可以激励我不断学习却又无需过分焦虑的路。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不要被动前进,而要主动争取。机会稍纵即逝,一定要时刻做好准备,注重平时经验的积累。

 

 

胡雨彤

学生故事

胡雨彤

她说莫以传统世俗为解,人生贵在自得其乐


 

毕业高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方向)

斩获Offer:

  • 哥伦比亚大学企业风险管理硕士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营销硕士
  • 罗彻斯特大学营销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父母都是商人,受他们的影响,我天生便对商业比较敏感,也很感兴趣。再加上我的个性比较外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也很喜欢结交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我看来,学识广博,善结人缘,且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都是是成为一名成熟商业人士的核心条件,而这也是我选择来到DKU学习的原因。

大一的时候,我通过DKU的通识博雅课程探索了很多不同的学科。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视角,我也很享受推理并解决难题的过程,但综合考虑后,我认为选择广袤且实用的经济学为日后去商学院深造打好基础最为合适。我相信这个融合了经济学原理、国际政治与文化体系以及数据科学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能够赋予我辩证的思维和扎实的技能去理解并适应千变万化的商业世界。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企业风险管理硕士。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正在逐年上升,这个专业本身也结合了金融和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宽学习思路的同时也能扩展我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

 

Q: 丰富多彩的实习经历?

大一下学期,我参加了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举办的首届Career Fair招聘会。招聘会上,我一眼就相中了WPP旗下广告公司Mindshare提供的实习机会,想看一下自己外向且乐于挑战的性格与快节奏、以创意为核心的营销工作是否适配。实习期间,我分别在两个部门工作:一个是营销策略规划组,负责分析品牌客户的广告浏览量、交易量等数据,并输出可行的营销方案;另一个是营销执行组,主要帮助客户肯德基落实营销方案并做好广告投放合算。

这份实习给了我的天马行空一个用武之地,也让我对营销通路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看到了消费者心理及行为习惯如何影响他们的消费偏好。

大三下学期,我在同学的推荐下拿到了一份普华永道咨询部门的暑期实习工作。这份实习让我全面了解了管理咨询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带我的姐姐非常亲切也很信任我,让我直接参与到项目中进行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咨询的工作帮助我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归纳总结和专题汇报等职场人士必备技能,我的商业敏感度也在接触不同行业的客户中获得了提升。

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经历,我在杜克学长创立的创意科技公司做一些从0开始的营销企划,从中更全方位地了解到如何更好营销一个品牌或者IP,锻炼了创意输出能力。最近,我还拿到了海通证券投资部门的暑期实习机会,负责帮助客户企业上市,这又会是一段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体验。在我看来,实习是非常宝贵的机会,要尽可能多去尝试,亲身体验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从而识别出自己真正的兴趣方向,同时主动去结识行业里优秀的前辈。

 

Q: 你如何在昆杜发挥领导力?

我在大三加入了学校的Campus Activities Board(CAB,校园活动委员会)并担任文化艺术总监。CAB团队需要定期策划并举办有趣又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同学们和教职工学习工作之余的生活。印象深刻的策划万圣节活动,当时我们想玩一点创新的形式,决定布置一个鬼屋来活跃节日气氛。

学校提供了充足的预算给我们购买各种道具,我们也联系了专业的供应商帮助我们规划场地,最终利用两间连在一起的小教室设计了一个密室类型的鬼屋。从策划到执行,我们修改了三四版不同的方案,每个团队成员都付出了充足的脑力和体力。很欣慰的是,万圣节当天,鬼屋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欢,本来计划只营业3个小时的鬼屋最后延长到了5个小时。

在我看来,一个团队要做到配合无间并高效产出,需要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具备主动性,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且愿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则懂得营造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与支持的协作氛围。As a team, we can bring out the best in others and in ourselves. 作为团队,我们可以发掘并联合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一面去创造价值。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一直觉得大学的意义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并学会与他人相处。DKU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学术与实战机遇,同时也集结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我不仅通过这些机遇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与未来目标,更是深受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启发,了解到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跨文化经历和人脉。

比如大一时因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结识的Li Xin教授,他一直鼓励当时还是小白有些束手束脚的我多去学习。后来帮他的研究生项目做宣传时,他还请我们几位同学一起吃了大闸蟹。我和李昕教授一直保持着联络,大三时还出于对数字营销的兴趣找他咨询过,他也和我分享了很多关于行业、未来学业选择及就业的意见。

再比如大三下学期,我加入了朋友在学校Innovation Incubator(创新孵化器)支持下的创业项目,以营销伙伴的身份运营一个职业发展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个创业项目,我结识了年级里很多优秀的同学,在他们的引荐下拿到了普华永道的暑期实习机会。

很多时候,缘分与机遇彼此串联,只要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真诚以待,为共同的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价值,更多的惊喜自会涌向我们。我非常感谢在DKU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期待我们在未来的某些个时间点,再次产生交集,彼此赋能。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日益内卷的大环境下难免会焦虑不安,甚至会有好高骛远、投机取巧的想法。但我们要学习去平衡内心的浮躁,隔绝外界的杂音,脚踏实地向着目标前进。

Life is too short to do boring things。人生贵在精彩纷呈,自得其乐。不要受传统所桎梏,也不要以世俗为正解,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吧。

 

 

国琦

学生故事

国琦

她说人生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永远不会错


 

毕业高中: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生物方向)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耶鲁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流行病学硕士
  • 埃默里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高中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我大学会学生物,因为我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了解也比较多,还参与过生物竞赛。而上大学以后,我发现我其实也很喜欢交流,希望以后的所学所做能多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全球健康的生物分支就很好地结合了我的学术兴趣和性格特质,课堂上所涉及到的一些关于人权、平等的讨论更让我深有感触。记得大一上全球健康101这门课的时候,教授讲到了非洲一些国家卫生条件非常落后,水源极度稀缺,甚至无法保证护士在接生间隙进行基本的手部清洁,导致当地生产死亡率上升。我听到这样的例子一方面感觉非常震惊和难过,另一方面也在内心种下了一份责任与动力。我觉得如果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推动一些积极的改变,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一定非常值得。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流行病硕士,更深入地去研究癌症与癌症预防相关的课题。我希望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最终能转化为实践,为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带来一些实际的改变。

 

Q: 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

本科阶段我最喜欢的科研项目是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因为这是我从个人研究兴趣出发并主导了整个研究过程的项目——宫颈癌疫苗(HPV)接种情况及效益分析。最初对这个课题产生好奇是在美国杜克学习期间,我发现在当地接种宫颈癌疫苗非常简单,而在国内则要困难许多。阻碍主要是因为供应有限,且进口疫苗价格非常高,好在随着国产疫苗的研发,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免费对适龄女性开放接种。宫颈癌是病毒型癌症,通过传染性途径传播,在中国其实是造成很大负担的一种癌症,但值得庆幸的是,它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通过一些成本较低的手段有效阻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我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假设疫苗接种计划免费,我想看看哪些因素会影响适龄女性接种的可能性。其次是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假设在我们在全国范围开放疫苗接种,实施这个项目所需的花费以及它能带来的健康收益。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我发现女性是否选择接种宫颈癌疫苗受很多社会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另外,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如果将接种后所收获的健康转化为金钱价值,宫颈癌疫苗的全国接种就算保守估计也能带来很高的收益。近几年,人大代表也在倡议将宫颈癌疫苗纳入全国接种计划,我的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项政策的必要性。而社会因素则在提醒我们,哪怕是在大面积免费接种的条件下,还是会有部分人群难以被覆盖。在完善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特性,给予正向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Q: 科研期间的收获?

全球健康的Benjamin Anderson教授是我的指导老师,他有做疫苗成本效益及模拟情景分析的经验,在研究方法上给了我很多指导。他知道我很关注这个课题,所以即便宫颈癌疫苗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还是非常支持我去探究,且他的支持不仅是出于言语,更是落在行动上的,这令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他一直非常积极地利用他的人脉资源帮助我联系可用的数据源,包括后来把我引荐给美国杜克的教授,让我参与到那边做宫颈癌早期筛查的研究项目,从而对宫颈癌预防策略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

在我看来,做科研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尤其是当一个项目是从自己的一次突发奇想出发的,中间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做Signature Work之前,我参与的其他科研项目大都是由教授或学长带领着完成的,前路已经铺好了,我只需要一步一步去完成就可以。而Signature Work则更多需要我自己去摸索,不管是方法上还是数据上遇到问题,我都需要自己去反思原因,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大的收获。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在一家全球领先的药企(阿斯利康)市场部实习,负责一款肿瘤药物的推广,日常工作主要是追踪药物的销售情况,同时输出一些公司商业发展策略相关的洞察报告。当时我在微博上浏览病患及家属的用药评论,很多人说用药之后非常不舒服,也有人把这个药当作他们生命最后的希望。看到这些评论,我内心非常难受,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借助药物治疗癌症也许并不是最理想的途径,而预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治疗更加关键。刚好疾病预防正是全球健康专业所专注的领域之一,受这段实习经历所触动,我也坚定了想在癌症领域深入研究的想法。

 

Q: 爱上DKU的理由?

之前借一个创业项目的契机,我采访过Daniel Lim教授,他本科和硕士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后来又转修了哲学博士。我很好奇他为何会有跨度如此大的转变,而他的分享也确实令我印象深刻。他说:“If you enjoy what you do,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如果你真的享受你所做的,接下来的每一天对你来说都不会仅仅是工作。不论别人怎么说,不论你的父母和你身边的人如何定义成功,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你每天早上起床是否会因为你即将要做的事情而满有活力。” 人生其实有很多条路,我们不一定非要选择大多数人认可的、最快成功的那条路。在DKU这样一个汇聚了很多可能性的环境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信念感。绕一点路没关系,走慢一点也不要紧,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就好。

记得大三那一年压力比较大,因为要申请研究生,准备标准化考试,上课做科研的同时又要找实习积累经验,整个人很焦虑。当时因为实习的缘故,我每周都要往返上海,很多邮件和课堂作业都是在地铁和高铁上完成的,那段时间还挺崩溃的。但值得感恩的是,我在DKU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周中一起忙碌,周末一起解压,大家在彼此扶持中也一同坚持了过来。申请季的时候我恰好在美国杜克,大家哪怕不是一个专业的,也会聚在一起互提建议,共享资源,为对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开心。我很幸运,在DKU收获了能持续一辈子的友谊。

 

Q: 有什么建议给学弟学妹?

大学四年真的可以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很大的改变,趁着这段时间,勇敢去探索。做选择的时候尽可能不要过多地受外界的声音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生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永远不会错。

 

关舒怡

学生故事

关舒怡

她说别怕试错,在实践中找寻热爱


 

毕业高中: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量化商业管理硕士
  • 麻省理工大学商业分析硕士
  • 哈佛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数据科学硕士
  • 康奈尔大学运筹学硕士
  • 剑桥大学机器学习与机器智能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一直以来,我都对数学相关的领域有着浓厚兴趣。高中分班到数学/计算机实验班,最初选择DKU时就对学校的数据科学专业充满了期待。大一期间,我选了李明教授的数据科学101,接触到很多数据和机器学习的相关应用,真切地看到了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领域本身也处于快速发展期,各个行业都需要用数据赋能业务流程和增长,未来必定蕴含着丰富的机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在今年8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商业分析硕士,进一步提升应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选择上,我希望能在硕士期间有更多的探索。数据科学和咨询行业的结合是我目前非常想做的事情,同时我也对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比较感兴趣,包括顺应元宇宙风口的VR/AR应用。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非常有趣,是和我的好朋友&室友冷雨从大三开始做的AI编舞模型。在输入一段音乐后,模型会自动生成一系列舞蹈动作,出现一个虚拟人物在3D空间跳舞的画面。之所以想做这个项目,是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很喜欢跳舞。我们觉得如果能结合机器学习的算法研发自动编舞的模型程序,帮助舞蹈爱好者编出独一无二的舞段,一定会很有意思!

然而,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还是充满挑战的,因为这个项目结合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包括音乐信号处理、深度学习和机器人学。最初能够参考的开源模型也很少,我们的导师邹东勉教授也在跟我们一起探索可行的方案。同时,这也是我们两人第一次自己主导科研项目,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如何适应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接受暂时的失败,反思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也正是这段珍贵的“挫折教育”,让我们在心态上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搭建模型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难点,是市面上并没有公开且完善的3D舞蹈动作数据集,而这对算法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于是我们决定自建数据集弥补空白。因为需要用到专业的动作捕捉设备完成数据集录入,我们主动联系并沟通了几个团队,很幸运地获得了使用一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捕设备的机会,最终花费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数据采集。目前,我们仍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清理和标注,未来也希望将数据集开源,帮助到其他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团队,这也算是我们项目的一个核心贡献。申请硕士时,我发现面试官们也对这个项目特别感兴趣,或许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收到梦校Offer的一个加成吧~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我的实习经历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兴趣和试错的过程。大一大二的时候尝试过金融量化、互联网算法方向的实习,觉得不是特别符合我的兴趣。后来机缘巧合加入了李昕教授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与一家业内领先的宠物医疗集团合作,帮助运营团队搭建算法模型来预测零售销量。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对业务增长产生价值。

明确了自己向往的方向后,我决定去互联网产品团队实习,深入业务去分析用户偏好,提高产品表现。我先后去了小红书和LinkedIn领英做数据科学方向的实习,这两个平台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欢且高频使用的,因为我觉得找到产品优化方案的前提是对产品本身有足够了解和热爱。

其实找到领英实习的过程还蛮奇妙的。领英本身是一个职场社交招聘的平台,当时我看到一位领英同事的档案有提到他们在招实习生,就主动把简历私信过去,后来通过五轮面试幸运地获得了实习机会。我所在的团队是领英中国数据科学部门,总体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找到产品和业务的优化点。我在实习期间也参与搭建业务指标体系、设计数据产品项目和不少的A/B实验。

这段实习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公司扁平的组织架构给了实习生更多了解业务并选择感兴趣项目的空间。同时我也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数据科学家不仅需要掌握编程、数学统计的硬核技能,还需要具备优秀的产品思维和沟通合作能力来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输出高质量的数据洞察,并推动项目落地。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DKU非常多元、灵活、包容,有很多资源,特别是有很多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且愿意分享经验的教授,真的会被他们的学术热忱与人格魅力所感染。如果发现自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一定要多去尝试,虽然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这些都是独特的人生体验,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

 

龚绪晨

学生故事

龚绪晨

她说专注于自身节奏,流水争的是滔滔不绝


 

毕业高中: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数据科学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 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得益于DKU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我在大一大二上了许多生物、计算机、环境等方向的初级课程。这些课程逐渐打消了我对文科转理科的畏怯,也转变了我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计算机科学101这门课上,我对编程的”bug出有因”产生了兴趣,并通过担任这门课的Peer Tutor(同辈辅导员)巩固了基础,实现了知识的输出。在随后的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中,我进一步接触了统计和机器学习并加深了对这方面的兴趣,于是在大二下学期选择了数据科学作为我的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数据科学硕士,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本科时,在机器学习上我着重于方法实现和应用研究。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增强数理背景,在理论机器学习上有所成长。

 

Q: 受益良多的科研经历?

大二暑假,我有幸加入了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开始学习计算机视觉及其在自闭症诊断领域的应用。我认为自闭症研究上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可比性的方向。现实意义上,它的供需还不平衡,其落地能帮助到很多家庭和整个社会;学术上来说,我发现支撑它的一些识别任务已有不错的效果,是情感计算的研究课题中适合落地的题目。

自闭症组的研究设计一系列多模态的行为识别任务,即通过图像、音频等行为数据检测人在活动中的特征,包括手势识别、动作识别、眼神估计等。比如,我们需要判断受试儿童是否在听到自己名字后和自闭症儿童一样表现出更少的注视转移、是否能迅速准确地完成指认物品的任务等。

我先是通过基于视频监控检测电梯内的异常行为这一研究课题对动作识别任务进行了初步实践。在李明教授和程铭助教的指导下,我和队友陈欣萌采用了“多模态训练,单模态推理”的方法,在降低数据获取和计算成本的同时,有效保证了识别效果。随后我们也有幸在ACM ICMI会议上发表了这项成果,研究团队也申请了相关专利。

后来,在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中,我开始学习自闭症自动诊断的另一重要任务——注视区域估计。三维中的眼神识别任务旨在检测受试者的眼神注视方向,然而注视方向本身还不能体现出此刻受试者关注的区域。通过比较该区域的语义信息,我们便可以检测受试者任一时刻出现的注意力转移,进而初步评估他们的反应能力。

 

Q: 科研期间的成长收获?

首先,我在研究汇总体会了构建和测试想法带来的兴奋感。品读现有的高质量论文并由此展开头脑风暴是一种享受,激励我去找网上的课程资料补充知识,变成一个主动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也多了一份虔诚,少了一份功利。

其次,科研经历也帮助了我去探索和明确自己的价值。DKU数据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自闭症组的研究课题偏应用,让我得以更快地理解手头工作作为实际产品产生的影响力。了解到行为信号处理在虚拟现实和社交机器人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队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推动,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更是多了一份信念和热忱。同时,我也开始关心产品落地所面临的算法上的挑战,逐渐明确了毕业后的学习目标。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最令我感动的是DKU在各个方面一直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上,通识博雅教育体系给所有同学一个不以高中文理背景为标准的专业探索和选择机会。在学业规划上,学校设有Flunch活动,提供经费以鼓励学生邀请教授共进午餐、促进交流。在科研资源上,DKU设有暑期研究学者(Summer Research Scholar)和学生体验式学习奖学金项目(Student Experiential Learning Fellowship),为学生提供资金和专业指导。

此外,DKU的教授们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发展。李明教授是我大学四年的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or),加入他的实验室是我四年里学业上最大的幸运和机遇。无论是在学术指导、选课规划、研究生项目申请及选择还是毕业设计上,李明教授的科研眼光和专业内功总是令我深受启发。

 

Q: 大学四年之间的成长?

  • 在探索中逐渐找到意义感。高中时,我的目标仅是一场考试,并想当然地认为大学的KPI考核就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录取通知。刚来DKU时,我的视野又局限于单科成绩,没有把自己放在时间这根轴上仔细衡量自己的位置。我很高兴在多次徘徊后逐渐摆脱短视,理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找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和自身的价值。
  • 找到自己的节奏,慢慢建立自信。刚学编程时,我发现自己不属于反应很快的同学,也不是从小就展现出天赋的小孩。因此在这段时间,我意志摇摆,不相信自己的决策。随着不断积累和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人各有自己的开窍节点和适合的学习方式。我逐渐不再为速度而焦虑,专注于自身的节奏和动力源,“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本科阶段,主要的变强途径还是上课。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作业,及时发现并解决疏漏,收获的便不止是成绩,还有扎实的基础、惊喜的灵光乍现、潜在的合作机会、更高的发展平台。
  • 有规划地探索。在计划的框架内尝试各个领域,方可在试错时更笃定、更高效。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让自己变得值得,时光便不会辜负。

 

李家圆

学生故事

李家圆

他说想成为现实世界的蝙蝠侠


 

毕业高中:上海市延安中学

本科专业:分子生物科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方向)

斩获Offer:德勤SAM战略咨询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想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蝙蝠侠!从6岁开始读蝙蝠侠漫画以来,我就一直很憧憬能成为蝙蝠侠那样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因此医疗健康一直是我感兴趣和持续关注的领域。在大学本科选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也是想打好自己的学识基础,为将来能在相关行业有所贡献做准备。后来因着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战略咨询,也确定了毕业之后将从深入企业的另一个维度来实现我的理想。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在21年的秋季招聘中,我通过七轮淘汰筛选幸运拿到了德勤SAM战略咨询的Offer,即将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战略咨询师。

Q: 你在昆杜如何发挥领导力?

我是DKU的篮球社团的创始人兼首任社长,和另两位副社长与男女篮队长一起,将篮球社逐步发展到学校规模最大的学生组织之一。在社团设立之初,我对社团的发展就有着清晰的规划,不仅设立了独特的3V3篮球赛策划“老带新”领导团队交接机制,还确定了篮球社不同于学校其他社团的3大差异化优势。我们设计的DKU杯3V3篮球赛也成为了学校秋季的体育传统之一。我认为优秀的Leader需要内外兼修,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并有着良好的情绪管理,同时在思维方式和沟通表达上也能和团队成员有效配合,形成高效且和谐的团队氛围。

Q: 不断实践创新的校内工作经历?

我是学校创新中心的第一位Student Worker(学生工作者)。当时由于创新中心刚开始建立,有非常多可以提出自己对于活动的设计想法并落实的机会。我对创新创业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有积极去拓展network,邀请创业者与企业家进行访谈,举办分享会及工作坊,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也积累了许多专家和实践者们的经验与智慧。

学校创新中心的负责人任丽琦博士也给了我很多帮助。首先,作为设计与创新领域的专家,她带给了我来自设计角度的全新思维,并激发了我对于创新创业的潜力与兴趣;其次,作为我的老板,她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去主动思考和实践。我也时常请教她如何更好地带领团队,学习到了很多领导者的管理技巧和多学科相融合的(transdisciplinary)全局思维。

 

Q:明确心之所向的校外实习经历?

在大三的暑假,我在普华永道思略特参与了一个战略咨询项目的实习。通过研究政策,前沿医学论文和KOL访谈提炼出行业洞见,我协助团队完成了某全球500 强医疗技术公司市场准入战略与市场模型。这段实习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向往的战略咨询师的真实生活状态:每天上午10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的高强度工作、咨询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与默契配合、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当时最不适应的就是咨询师对于细节一致性的极致追求,小到字体、大小、标点符号、中英文输入法、网格线对齐等,好在同事们都非常愿意当面直截了当地点出我的问题。我的专业精神,也在一次次犯错和避免重复犯错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锻炼。虽然兼顾实习和学业有些辛苦,但看到同事们每个人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便更加笃定这就是我在毕业后想要体验的生活。 

Q: 一个关键词分别总结在昆杜的四年?

大一:创造

作为昆杜的首届本科生,入学之后从0开始创建篮球社,和团队成员们共同实践,把想法一点一点转化为现实。

大二:迷茫

虽然过去一年在通识博雅教育的框架下探索了不同学科,但对于专业前景和自身潜力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此时的自己正通过不断地实践试错,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

大三:历练

通过实习经历确定了毕业后加入咨询行业的目标,兼顾学业的同时完成了三段实习,也经历了异常激烈的秋季校园招聘,不断打磨自己向目标迈进。

大四:学习

拿到工作的Offer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有着明确的未来规划,现在的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也更加认同“学习从来都不会因为离开学校而停止”。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养成阅读、反思和做笔记的好习惯
  • 想到就去做,说到就要做到
  • 保有好奇心,做一个有趣的人
 

 

曹俞航

学生故事

曹俞航

他说切莫盲从,遵从本心才是最快乐的


 

毕业高中:西安市铁一中学

本科专业:分子生物科学(生物物理方向)

斩获Offer(升学/就业):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全奖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电子工程硕士
  • 康奈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对物理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想要去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想去追寻身边看似平常物质的本质。

DKU的生物物理专业以物理为主,同时涵盖数学、生物和化学等课程,并将这些学科知识整合到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层次,从而开拓了我们推理科学问题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本科期间在做电路量子电动力学相关的数值模拟时偶然接触到了量子信息的概念,觉得十分新颖和有趣。所以毕业后我将前往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读电子工程硕士,具体的研究方向是光学和光电子。未来我计划继续攻读光学与量子信息方向的博士学位。

 

Q: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科研经历主要是探究一种双耦合电路QED(量子电动力学)系统,观察光子在该系统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之前有研究发现初始的光子不平衡会导致光子在两个谐振器之间震荡,我们的课题便要来重现和验证这种实验结果。一开始我们利用Python进行数值模拟,但是运行一组数据的时间通常就需要一天以上。后来,在Myung-Joong Hwang教授的指导下,我利用左右对称以及奇偶对称的概念,研发了一种能够提高数值模拟时间效率的程序。尽管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但是我仍然从这段科研经历中收获了许多。

首先就是自学能力的提升。大多数时候我们新加入一个课题组所接触到的都是未知的背景,我们需要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点和原理,才能尽快跟上小组的进度。

其次是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科研中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要用合理的心态去面对,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很轻易地陷入到自我否定中。

最后是跨学科应用能力。在这项研究中,我不仅需要有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编程技巧,可见交叉学科学习在如今的学术研究中越来越重要。

 

Q:爱上DKU的理由?

当初选择昆山杜克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刚进入大学时,很多专业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甚至完全不知道要学什么。通识博雅课程设置不仅给了我一个缓冲期,更让我有了更多的选课自由。在修完了专业课的基础上,我还广泛地学习了许多计算机和数学的课程,甚至还上了德语课,并选修了美国杜克的钢琴课。

来DKU之前,我的自我定位一直是很“理”的理科生。我认为掌握了理科知识就是理解了世界,并有了赖以生存的本领。但DKU的公共核心课以及生物伦理课打开了我的认知,让我真正开始思考世界上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的东西。面对一项新科技的出现,我不光能够看到其优点,同时也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地去审视它能给世界格局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我眼中,DKU的每一位教授都非常敬业。就以我们的德语老师Mr. Tebbe为例,除了每周的两节德语课之外,考虑到语言学习中听和说的重要性,他还单独将人数本来就不多的班级分成了更小的小组,每周安排固定的小组学习时间,让我们有了更多一对一德语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感谢DKU给了我四年精彩纷呈、均衡发展的大学生活。

 

Q:现在的你和四年前相比有哪些成长?

DKU多元的文化氛围给了我更为广阔的视野,让我在思考和做决定的时候更周全也更果断。

进入DKU之前,我做决定时也会将别人的想法置于首位来思考,一方面是因为我很在乎别人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是DKU多样的课程选择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我更为深入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现在思考或者做决定的时候,我更多地会从自己出发,遵从本心。

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现在的生活更加快乐和充实,因为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Q:有什么建议给到有相似兴趣的同学?/ 想要加入DKU的同学?

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遵从本心,要有自己的规划。不要盲目地去跟从身边的同学或者追随潮流,因为这可能并不适合你。只有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学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的时候才是快乐的。

 

 

曹绮桐

学生故事

曹绮桐

她说要投资自己,找准赛道脱颖而出

 


 

毕业高中: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金融科技硕士
  •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金融分析)
  •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 纽约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 康奈尔科技计算机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从高中开始,我就对金融很感兴趣。我个人比较喜欢数字,之前也参加过学校的商业模拟挑战赛。我觉得相比于传统的数理学科,金融更考验一个人的全面能力,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数理背景,掌握金融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建立产品思维且具备销售能力,而这种有挑战性的工作正是我所向往的。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或高校研究生招生愈发看重交叉式学科人才,金融方向也偏向于招数理背景扎实的学生。所以我便选择了应用数学这个专业,希望能在本科阶段打下牢固的数理基础,之后再转向金融领域深造,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是比较有前景的规划。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结合我的数理基础以及项目和实习经历,我希望未来能从事量化分析的工作。这是一个新兴领域,国内还在起步阶段,结合了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与计算机编程技巧,主要是基于大量历史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去预判金融产品的未来走势,得出最为优化的投资组合。斯坦福大学的硕士项目可以同步学习金融和计算机知识,与我所向往的方向十分契合,所以我计划去斯坦福进行深造。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我大三出去实习,基本上把金融领域下不同的工作类型都尝试了一遍,算是一段试错的过程。一开始,我在嘉实基金担任投资助理,后来去到中信建投的研究院做TMT(科技媒体通讯)赛道的行业及发展前景分析,再后来又到中金公司做销售交易方面的工作。从第一段实习当中,我积累了一些可以应用到编程框架中的投资理念。记得公司里有一个“嘉实男团”,团里每个人都手握名校毕业证,西装革履却又平易近人,工作勤勉认真。他们的工作状态让我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要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高智商高情商的全能金融人。

第二段在研究院的实习教给我的则是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知道面对一个金融产品或是一个行业的时候,该从哪些维度去进行评估。而在第三段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路演和商务会议,学会了整合之前学到的金融知识,把产品的优势清晰地介绍给买方公司的研究院。我也学会了去适应高压的工作,意识到情绪管理和情商培养对金融从业者的重要性。几段实习层层递进,不仅让我对原本神秘而高冷金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帮助我明确了自己的未来规划。

 

Q: 独立探索的科研经历?

我的科研经历都是以金融为主,数学的定量定性分析为辅。大二时,我有幸参与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实训项目,利用R语言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进行分析。因为当时导师教授的模型并不涉及预测,我便通过自学将三因子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相结合,预测了自己选择的最佳投资组合未来三年的走势,并获得了导师的认可。这是我对自建模型的初步探索,虽然简单,但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最近,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也在收尾阶段,聚焦于虚拟货币。这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种类,我在万德(金融领域最具权威的数据资讯平台)上也搜索过,发现金融机构对这个赛道的研究极少,这反倒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比特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因此造成了Twitter大V一句话就能带来价格疯涨的现象。于是我打算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入手,通过计算这些外部因素对于比特币的价格冲击,来预测未来比特币的走势。在徐士鑫教授的指导下,我引用了包括Twitter发帖数在内的十多个因子,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筛选、预测并分析,从而得出了较为精确的结果。这些科研经历都使我得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量化的角度挖掘金融世界的魅力。

 

Q: 爱上昆杜的理由?

DKU交叉学科的设置让我不仅强化了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学到了对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以及相关逻辑的形成。这对我之后实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申请研究生一个很大的亮点。得益于DKU自由的选课系统,我在修专业课的同时也上了很多经济课,补充了很多金融知识,也从教授那里获得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指导意见。DKU的包容性非常强,让我能够在保证课业的同时,灵活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未来地方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提升自己,最大化发展潜能。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换作是在其他学校,可能很难实现。我也非常幸运,在不停地探索和体验中,从一开始入学的迷茫到如今收获了更加清晰、值得为之努力的人生规划。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要提前做好规划,找准赛道,自我投资。金融行业已经到了人才饱和的阶段,竞争愈发激烈,大家要尽早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做好相关的准备,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金融行业内部也有不同的细分,比如适合学术型的研究岗,或者适合社交型的销售岗。提前想好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在保证GPA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积累实习经验,便可如虎添翼,脱颖而出。

 

 

储黄瑞

学生故事

储黄瑞

他说昆杜与我互相成就,追求卓越臻于至善


 

毕业高中:江苏省南通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 加州伯克利大学运筹分析学硕士
  •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理学硕士(数据科学方向)
  • 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对数据科学的喜爱,源于爸妈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之前,我对大数据的了解还只局限在概念上,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基于大数据的机器智能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吴军老师在书中说:“数据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诸如我们的聊天记录、网购信息、收送邮件,甚至包括日常活动(如下班回家路线、常去的餐厅等)都可以算作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系统性地整理就变成了信息,信息再经过更简洁抽象地加工,就变成了知识。大数据就是我们了解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一把钥匙,吸引我去学习和探究它的美妙和奇特。所以到DKU之后,我就坚定了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也非常幸运能在大二就加入李明教授的研究团队,从事大数据学习和研究。

 

Q: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我的科研经历主要是在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完成的。第一项研究主要是通过物体检测与分类技术,针对视频中的鸟类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标注上具体的学名,如“珠颈斑鸠”、“八哥”、“小鷿鷈”、“黑水鸡”等。之所以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自然,大一的时候就曾荣获校园观鸟大赛的一等奖。这段经历算是启蒙,为我打开了科研的大门,也非常感谢李明教授的辅导和栽培。

第二项研究聚焦于电梯异常事件的检测系统及方法,是李明教授实验室与通力电梯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往,电梯异常事件主要是事后通过人工查看录像来检测和判断。我们的研究则是通过 AI 音视频分析技术,对电梯内的扒门、砸门、打斗或摔倒等异常事件提供实时预警,及时干预和处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在李明教授的指导下,我有幸与其他同学合作,在人机交互领域的ACM多模态交互国际会议及其分会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Q:独出心裁的创业经历?

我在大三那年受牛喆和杨逸伦等同学的邀请,参加了TS-GO项目组。TS-GO是一个用增强现实技术(AR)为青少年服务的APP教育平台。用户打开APP扫描真实世界的物体,就可以浏览相关视频和信息,实现自主学习。比如,扫描交通标识会出现介绍交通标识含义的视频,扫描椅子会出现如何通过椅子进行联想的介绍(教授创新性思维)。

很荣幸的是,我们的项目在DKU Innovator Incubator(创新孵化器)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学校官方注册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与指导,包括资金支持、创业能力培训、以及与其他项目的互动借鉴。我们在TPE讲师Martin的帮助下,明确了项目定位(盈利导向)以及基本的商业模式。创新创业中心的负责人任丽琦博士也为我们前三个月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详细建议(聚焦教育、以少儿作为目标用户、技术与视频拍摄同步进行)。

目前,我们在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模型,以识别在不同环境下拍摄出来的不同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交通标志。同时,鉴于目前网络上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中国交通标志分类数据集,我们也希望能获取更多数据。我主张先利用现有的玩具实物,自己拍摄视频并采集数据,搭建出一个基本的数据库,再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这个项目让我得以将所学的图像识别知识应用到商业场景当中,并对商业本身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技术负责人,除了技术上的提升,我也在与大家沟通项目进程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了团队协作的价值。我觉得一个团队要做到成熟运作且能高效产出,需要团队里的每个人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集合每个人的优势与创意使得整个团队发挥出最大效用。

 

Q:同辈互助的校内工作经历?

我曾在DKU的学术资源中心(Academic Resource Center, ARC)担任同辈辅导员。在我看来,以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同学解惑,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学术资源中心每月的培训在帮助我养成更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不同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去辅导同学理解课题,比如通过绘图来帮助同学了解一些复杂或抽象的知识点。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也能发现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解题思路,这样双向学习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数据科学要应用到具体的行业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尤其在这波历时近3年的全球疫情战“疫”中,更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测评疫苗的可能性,帮助研发团队节约研发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或者通过对人流密度和流向趋势的大数据监测,为疫情防控决策等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我计划前往耶鲁大学攻读生物统计数据科学方向的硕士,同时继续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将新技术新应用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幸福指数。

 

Q: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积极主动沟通。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可以找ARC的同辈辅导员寻求帮助,也可以去找教授沟通。
  • 养成阅读习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像C++, python, MATLAB 等工具书很实用,有需要可以选修CS101和STATS102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 充分利用资源。学校各部门都会开放一些工作机会,有合适和喜欢的职位鼓励大家去报名参与,可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
  • 积极选修体育。给学校的体育课打call,学校体育课的资源真的很好。上体育课的时候千万不要迟到哦。

祝愿各位学弟学妹们在DKU收获满满。成就你们,成就D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