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楠

学生故事

杜一楠

她说要做行走的观察者,用艺术传达对生活的思考


 

毕业高中:四川省绵阳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方向)

斩获Offer(升学/就业):

  • 杜克大学纪录片实验影像硕士
  • 牛津大学纯艺术硕士
  • 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硕士
  •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叙事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来DKU之前,我一直觉得电影制作与其它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自己遥不可及,直到我上了Kaley Clements教授和Miguel Rojas教授的人文艺术学科必修课Art & Humanities 102。这门课改变了很多我对艺术表达的看法,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同政治、社会、经济的关联性。

课上的观影让我对时间和空间的操控和转化萌生兴趣,由此尝试做出了我的第一个定格动画《性别的自画像》。短片用肖像画的方式将我的性别进行了男女之间的互换,以展示性别本身的演绎特征。这次尝试让我意识到,原来有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媒介可以让我将自己倾注其间。创作的产出总结了我之前的思考历程,而创作这一行为本身也成为了我感知事物的方式。

另外,学校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授在包括纪录片、多媒体、元宇宙以及创新创业的很多领域都有卓越的研究成就 ,让我可以跨学科地探索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并学习如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同时贡献自己的声音。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去加州艺术学院就读,在纯艺和动画方向深入探索。我对宗教和精神性也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希望在硕士学习期间探索如何用视觉的方式去呈现我对何为现实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如何将信仰与人的意识形态借由身体的互动传达出来。我的未来目标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将自己对世界的探索用艺术的平台传递出来,以去殖民化的方式向当代艺术贡献东方特征。



Q:新鲜有趣的艺术创作实践?

大二的时候,我很荣幸收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孔宁的合作邀请,为她的环境行为艺术制作了一个动画,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与孔宁女士结识是在学校举办的水乡电影节上,她受邀参加了由学生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影放映展出,而我的作品恰好在其中,是一个动画短片。受到当时在上的环境伦理课程的启发,我希望用宗教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艺术传达来折射人类与自然的脱节、迫害和受到惩罚的过程。孔宁女士在作品放映完便主动向我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我们合作的动画短片《小蓝人》很有意思,以一个小水滴的视角讲述了它在人类社会的所见所闻,凭一己之力对地球展开施救。制作过程中,我还亲自和音乐公司进行商议,为我们的短片制作了背景音乐。这次合作让我懂得了如何与业内人士沟通,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看法。短片最后在暨南动画节的特别栏目进行了展出。

除了动画,我对于插画、油画、行为艺术也有着浓厚兴趣。学校举办的艺术节和Mickey Chen老师组织的艺术实验室(Art Lab)活动都赋予了我充足的自由去创作,以反映我对时局的思考。最近,在学校艺术节上,我和田蕾源同学就以玻璃挡板为媒介、互相为对方涂鸦的方式,传达了对疫情期间人际关系及言论的思考。

我的艺术风格一直比较抽象,有对形体的扭曲、神秘主义以及图腾图案的探索。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立意、视觉和研究力度上都能够启发观众对生活进行反思,而不仅仅停留于从我的作品中寻找娱乐因子。


Q: 印象深刻的学术研究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聚焦于研究中美的教育现状。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和国际化通识博雅教育的学生,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现存问题有很多思考。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拜访了杜克附近的一个社区学校Insight College,了解到美国当地学生和老师对公共教育、审核系统以及私立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发现以学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以及大型工厂式的教学在中美其实都是常见现象,但每个国家也都有学校在引领变革,设计并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昆山杜克,也比如Insight。

Insight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以研究为导向,致力于让学生亲自设立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通过学校课程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后向社区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为了备考和响应教育部倡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营输送劳动力?我将自己所有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都纳入了动画纪录片,作为我最终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记录片,解构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利益方(资金、股东、校友、国家)对教育现状的塑造,从而引发思考,推动变革。

 

 

Q:印象深刻的学术研究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聚焦于研究中美的教育现状。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和国际化通识博雅教育的学生,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现存问题有很多思考。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拜访了杜克附近的一个社区学校Insight College,了解到美国当地学生和老师对公共教育、审核系统以及私立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发现以学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以及大型工厂式的教学在中美其实都是常见现象,但每个国家也都有学校在引领变革,设计并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昆山杜克,也比如Insight。

Insight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以研究为导向,致力于让学生亲自设立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通过学校课程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后向社区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为了备考和响应教育部倡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营输送劳动力?我将自己所有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都纳入了动画纪录片,作为我最终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记录片,解构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利益方(资金、股东、校友、国家)对教育现状的塑造,从而引发思考,推动变革。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在DKU尝试了很多课程,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这样的跨学科体验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只有从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才能避免对社会现象浮于表面的评头论足。

高中时,知识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被动消化的过程。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知识,也不清楚它对于我以及社会有什么作用。那时我对性别理论和女权运动一直很感兴趣,但我并不明白它们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机,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DKU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性别问题如何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开始审视性别的二元论,看到人们在打破性别的分界线后能够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共存于现今社会。DKU帮助我理解了一些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形成的过程以及存在的意义,并鼓励我主动去探索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大学四年,Kaley Clements教授对我影响很大,和他交谈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是我的毕业作品导师、生活督导和朋友,不仅在艺术创作和研究上给予了我实用的指导,也改变了很多我对生活的思考。他让我意识到人的一生可以与墨守成规作出抗争,我们需要保持自身的清醒,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生活的点滴。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我觉得媒体艺术专业适合于每一个渴求探索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以图像或是文字传达出来的同学。我从小就很喜欢列奥纳多·达·芬奇,欣赏他不拘泥于绘画,同时也在通过解剖、观察万千事物的行进轨迹、设计机器和建筑去了解生活和人性。他是一个行走着的观察者,而DKU则为了这样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足够丰富、充满灵感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摆脱学科的局限,真正贴近事物的生息。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研究、艺术和社团活动中。在昆杜的四年里,我和哈萨克斯坦室友一同举办辩论社,参与昆山人文研究,尝试创业并和伙伴建立了WeSquare咨询公司,同时也积极在电影放映会上担任翻译的职务。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也让我成为了DKU成长的亲历者。DKU还是一片崭新的、时刻上演无限可能的净土,希望大家为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在这里自由绽放。



贝荣琪

学生故事

贝荣琪

她说理想贵在纯粹,在自定轨迹上安然前行


 

毕业高中: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信息科学硕士(半奖)
  • 卡内基梅隆大学娱乐科技硕士
  •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育科技硕士
  • 华盛顿大学人本设计与工程硕士
  • 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研究硕士(全奖)

Q: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定专业之前,我其实探索了很多不同的学科。大一上学期上了李明教授的数据科学入门课,对计算机编程和算法有了初步了解,感觉还挺适合自己的。后来下学期又上了Kaley Clements教授和Miguel Rojas教授的人文艺术学科课程,发现课上的学习内容也是我喜欢且擅长的。经过一番纠结,我最终选定了数据科学这个专业,希望能在本科阶段打好数理基础。

不过受到DKU所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所启发,数据科学“万金油”的属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并寻找科技与艺术设计相交叉的可能性。我发现的确有不少研究生项目聚焦于此,所以从大二开始,我便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很幸运碰见了有相关经验的导师们(Vivian Xu教授,Benjamin Bacon教授以及佟馨教授),并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步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规划。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攻读信息科学硕士,探索研究用户在健康、医疗或教育场景中的问题,并尝试提供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硕士毕业之后,我计划继续攻读这个方向的博士学位,积累更多服务于用户的项目经验。

 

Q:开拓视野的课堂实践?

得益于通识博雅教育体系,我大三在上专业课的同时,还选修了媒体与艺术专业Vivian Xu教授和Benjamin Bacon教授的一系列课程。之前在数据科学专业课上所学习到的编程技巧都主要用于机器学习或数据分析,而这些同样用到编程的计算设计课程刷新了我的认识。我看到了编程的创意化应用,不仅可以创作搭建出视觉观赏性强的画面和模型,还可以实现基于传感器和相机捕捉的游戏交互。

当时作为课上作业,我设计了一系列体感运动小游戏,让用户从不同寻常的界面去玩一些经典游戏,如马里奥吃金币、打地鼠等。其中打地鼠的小游戏需要用户挥舞一个瑜伽球控制“锤子”,摄像头会通过识别瑜伽球来判断其位置。我设计的初衷源于疫情期间隔离宅家,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这套程序虽然简单,但相比于市面上流行的体感游戏成本更低,只需要一个几十块钱的瑜伽球就可以实现,而且作为创新,还可以尝试增加球体的重量,负重健身。后来,在佟馨教授的帮助下,我也以此为题发表了论文,并在游戏交互领域的权威会议上分享了研究成果。

 

Q: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大三暑假,在佟馨教授的指导下,我与校外的同学一起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款协作性游戏。这款游戏无需专业治疗专家的辅助,在iPad平板电脑上就可以玩。规则也非常简单,需要二人通过配合进行传接球及对障碍物的击打,丢球次数越少、完成速度越快得分就越高。随着关卡的递进,两位玩家还需要协调配合使用“超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协作的游戏机制,激发小朋友们进行语言交流,同时增进他们对彼此的关注。这些都是孤独症儿童相对欠缺的能力,希望在游戏过程中能帮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然,游戏在零交流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想在进行引导的同时保留游戏本身的快乐,尊重小朋友们自己的意愿。

游戏做好后,我们去了青岛的一所特教学校进行测试,请了大约40位小朋友来做游戏测试,从而验证游戏的有效性,并撰写学术论文。我记得玩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有两位家长反馈说她们的孩子在游戏外的娱乐场景说了之前从未说过的话,用类似“你来负责这个,我来负责那个”的句式表达出分工安排。家长们也很震惊,没想到在短时间内就能听到孩子们尝试运用新的词汇和语句。

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且深入去接触一个特定的群体,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游戏化应用设计,切实服务于这个群体,以促进他们行为上正向的改变。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目前,我们也在完善学术论文,希望之后能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Q:科研过程中的成长收获?

我非常感谢佟馨教授,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不只是在科研方面,更是在未来的规划上。在认识佟馨教授之前,我对人机交互的了解很片面,是她第一次把“人本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这个概念介绍给了我,并给予我丰富的科研机会,在实际项目中真正去理解并实践这个概念;也是她让我有了动力和确信在学术道路上继续钻研,坚持去做纯粹从用户角度出发、与实际应用场景强相关的研究项目。佟馨教授让我明白,好设计不能光凭臆想,一定要基于对使用对象充分的了解。我们需要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去理清用户的需求,不断通过测试去验证并改善设计的有效性和易用性。

 

Q:创意十足的标志性成果?

本着对创新交互体验设计的兴趣,我和另外一位媒体与艺术专业的同学一起设计了一张科普米文化(Rice Culture)的互动式餐桌,作为我们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前期做调研时,我们发现米虽然是很常见的一种食材,但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都很有限,比如产地、种类、形态、烹饪方法等。通过内嵌的传感器和屏幕,用户在用餐时可以通过做出特定的手势与屏幕上的米粒进行互动,比如做翻炒手势时可以看到米粒的旋转和空气受热导致的米粒轮廓的扭曲。屏幕上的交互动画聚焦于一粒米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细腻的展现方式,让用户享受与米进行交流的过程,同时增进对这种食材本身的了解。

 

Q:大学四年间有哪些成长?

高中毕业时我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再加上DKU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所以刚入学的时候压力还挺大的。后来慢慢摸索出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科技和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包括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去互联网大厂尝试相关的实习,以及和教授一起完成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如今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其实还挺曲折的,但成长也是巨大的。感谢DKU让我看到了交叉与创新的可能性,也要感谢导师们一路上的陪伴与支持,还要感谢自己的勇气和执着。现在的我心态上不再会轻易地被大环境和身边人所影响,能够更加自信地在自己的轨迹上安然行进。这就是我在DKU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Q: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不要固步自封,大胆地去尝试一些自己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课程,从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灵感。
  • 不要急于求成,先打好基础,创意的广度和深度会随之进步,你能贡献的也就越来越多。
  • 同学之间不必竞争而要互助,未来之广阔足以容纳千百种优秀。

 

 

Elementor #3701

学生故事

李一和妈妈

家长感言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有无限的可能

文 | 2023届北京本科生李一和妈妈:向莉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望子成龙”,中国的父母亲们总是希望能够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人父母,也不能免俗,对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多几分要求和期望,作为“后浪”能够超越“前浪“。只不过时代变了,作为大时代洪流中的小个体,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有了很大不同。

曾经有人说过,当今的中国人是史上最幸福的一代人,是最幸运的中国人,深以为然。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见到更宽阔的世界,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在生而为人的时候就只能去走一条被限定好的路。于是,成功和幸福就有了很多的定义。

我想每一个父母都会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样的目标会导引我们将孩子引导到不同的方向,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的选择都不外如此。

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我们看来,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物,不在于背景和铭牌有多么响亮。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和幸福”的人。所以对于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大学,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首先,能帮助他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人,这一点应该是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能够实现的。这也是所有大学都非常擅长的工作。

其次,能帮助他保持对人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爱好和乐趣,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各种不可能。不断有突破自己通关的快乐。

 

第三,能够帮助他对社会运行机制有深刻的了解和熟悉,并能够自适应的人。这需要通过不同文化理念和背景的人不断合作和撞击、相互学习、锻炼和总结而成,变成一个能够拥有正直人品,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的人。


最后,还应该能够帮助他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够支撑自己走到梦想之地。这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健康的习惯。你看,对大学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liyihe

如果您对大学的要求和和这些相似,那么,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昆山杜克大学可能是首选。因为她会提供给孩子的恰恰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她的不同文化和国家背景的同学、精英式的小班教学、通识博雅的基础性课程、不同国家的交换学习、精心编制和经过检验的课程体系安排、大量的实操性的科研和项目、为继续国外深造打好基础的统一互认的学分和学位制、对应小众学生的大量资源提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知识传授。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还不能成为一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问题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多思考了。

当然,大家都还会有一些顾虑,纠结于去解一道没有答案的难题:排名重要、口碑重要、地理位置重要、师资重要、学费重要、硬件环境重要、工作去向重要……对这样的一道题目,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无所谓对错。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目的,遵循它的引导,一切都会顺其自然,至少,我们的答案是昆杜。

李一和与妈妈合影

关舒怡家长

家长感言

缘起八年前杜克大学的遇见

| 2022届浙江本科生关舒怡家长

感谢昆山杜克大学开辟“家长说”栏目,让大家交流分享报考昆山杜克大学的心得。

女儿成长中,我和孩子爸爸有个共同感受:很感谢女儿让我们有机会成为她的父母,这是目前我们最珍惜和骄傲的身份。没有比见证和陪伴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更让我们激动的了!与其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女儿很多,不如说我们收获了更多,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欢乐和幸福。细数女儿的成长和与昆山杜克结缘的点点滴滴,有太多的故事历历在目。在”家长说”里,我很愿意把女儿与昆山杜克结缘的趣事同大家分享。

2018年,我们做的最正确的抉择是支持女儿报考昆山杜克大学。当然这一决定更是女儿综合全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朋友建议、SWOT 分析(优劣分析法)后的必然选择

guanshuyi_01
1、缘起,遇见杜克大学

因工作需要,2010年下半年,我带着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踏上了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访学之路。在夏末十月的教堂山,女儿开启了就读 Glenwood 小学五年级“插班生”生活。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与十多名不同肤色、不同年级、高高低低的小邻居,一同乘上绕了小区一大圈的校车去学校。初到教堂山,异国的环境,俭朴的学校、不同肤色的同学让她感到新奇和别样的冲击。和蔼可亲的老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富于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里,短短三个月,女儿就基本适应了新的校园生活。

教堂山与达勒姆相邻,UNC 与杜克大学之间每天有多趟定时班车往返。稍有闲暇,我便带女儿去杜克大学走走,或偎依图书馆看书借书,或驻足一隅欣赏大学之美、或肆意畅游迷人校园。不经意的与杜克大学美好遇见,冥冥中似乎为女儿开启了结缘昆山杜克的序幕。十个月的教堂山小学五年级“插班生”生活,让女儿对美国的教育、文化有了切身的感受,不仅视野开阔了,还结交了很多美国小伙伴。女儿变得更加阳光、谦和、自信和独立。

2、尊重与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011年初夏回到杭州,按照女儿的意愿又安排她回学校原班级就读。面对现今高考指挥棒下的“竞争”教育,我们时常感到焦虑和矛盾。因为我们鼓励女儿依心愿去实践、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了很多花费大量时间且与考试无关的活动。2015年2月,住在台北的堂兄一家携友人来杭州过春节。他早年博士毕业于塔夫兹大学,是位资深且卓有建树的学者。畅游西子的闲暇,时常与他聊起教育的困惑。他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之前一直在做的是陪伴式教育,他很赞同这个理念!

纪伯伦的《论孩子》一诗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答疑解惑了父母之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和陪伴,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更不能妨碍他们做自己。

女儿是我们的“天使”,我们对女儿没有特别的要求,从她的名字就可见端倪——舒怡。舒怡两个字,表达了我们平和的期许。我很喜欢“舒”这个字,是舍和予的组合,有舍才有得,有予才有获,很有思辨的韵味。我们希望女儿一生舒心快乐。舒心快乐是人生的较高境界,一生能真正做到这两个字也并不容易。我们希望这个平凡、简单、没有压力的名字能带给女儿充实、快乐的一生。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对女儿的教育曾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大事。我们曾潜心研究的各种育儿法、人生规划法最终也没在女儿身上应用。究其原因,是面对每天那么活泼可爱的女儿,不忍心用一知半解的规矩和方法拿女儿做“实验”,当“小白鼠”,最终我们选择了尊重与陪伴。我们相信尊重和陪伴是给予女儿最好的爱和教育,鼓励女儿大胆做她想做的事。诚然,这种教育比起直接指引女儿走一条“康庄大道”要慢得多。虽然可能是一条“弯曲的小路”,但也可能会体验到路上诸多的“迂回”,还可欣赏沿途“风景”。从困惑与懵懂到选择尊重和陪伴,我逐渐释然。看着女儿跟随自己的内心做想做的事,我也更加安心,在一路的陪伴中见证了女儿的成长。

shuyi
3、去欧洲看世界

13岁时,女儿突发奇想,说未来想当甜品师,让我陪她去英国、法国自由行看看,目的是去品尝甜品。由于我没有时间做功课,女儿就自告奋勇做旅行规划。2013年暑假初,女儿就动力十足地开始了她的“逐梦”行动。除了快速完成暑假作业,她还每天对着电脑,在各网站间穿梭,刷游记、查地图、看排名,订机票、选酒店,斟酌比较制定计划,为此经常“工作”到午夜。

八月份我们俩启动了27天在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的旅行。15天英国,3天巴黎的自由行是女儿策划的。行程计划细化到去白金汉宫内部参观时间、注意事项,禁卫军交接典礼安排,伦敦塔桥开合时段等等,竟没有一处错误,当然也少不了计划她最想去的甜品店。周密的计划让我们感受了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英国与法国的文化、艺术、建筑、风光等等,品尝了数十种经典与创意风格的名品店与大众店的各式甜品。很庆幸可以陪伴女儿体验并完成她梦想中的一个选项。这次旅行收获的意外,是她发现自己不再想当甜品师,把这个梦想从“列表”中划去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我们带女儿看世界的方式。欧洲之行让女儿不但开阔了视野,领略了异国风情,更增长了知识,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既看到她的美好,也能包容和体谅她的不完美。进一步理解了谦卑、宽容、平和,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当然,旅行也让女儿养成了迅速准备好需携带物品的能力,做事更加有条不紊,干净利落。

4、中学生活的别样色彩

说起女儿的学习,我们对成绩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她尽力认真学习就行。一路走来,她既有出类拔萃的领先科目,也有相对均衡发展的其它学科,总体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小升初时,因舍不得女儿年小住校,就去了离家几百米的公办初中就读。

读初中的女儿,依旧在课外参加了很多集体和个人活动。去参加唱歌比赛、主持英语配音比赛,组织排练舞蹈,参加艺术节,组织设计班级运动会入场式等,忙得不亦乐乎。初二初三期间,女儿参加了两届 Destination Imagination 比赛(目的地想象比赛)。2014年获得浙江省的第一名,并代表浙江去北京参加国际邀请赛。

当时正值学习任务繁重的初三上学期,在老师指导下,女儿和两位同学历时近半年,编写剧本、编排舞蹈、制作服装、购置道具,为增强故事情节与展示效果,编写4-5份“剧本”脚本,按个人特点改稿、排练剧本。这期间女儿成长进步很快,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和一起奋斗的队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初三下学期,女儿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参加中考考上杭州最好的高中希望很大,我们希望她参加中考,但女儿却选择了保送。她认为保送的高中非常不错,足够给她良好的教育,选择保送还会多出两个多月时间能够自己支配,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这样更有意义。为此,女儿迎来了史上最长暑假。

假期前两个月,除了在学校给迎考同学答疑解惑,女儿还自学 Photoshop 和 Premiere,牵头组织采访任课老师录制寄语视频,收集整理照片制作海报,制作合成“中考加油视频”专辑,组织策划班级毕业典礼。忙忙碌碌的两个月,为自己充实的初中生活划上了圆满句号。假期的后两个月,她还自学高一主要课程,并在高中开学入学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年级竞争最激烈的“数学实验班”。

高中期间,女儿除了日常参加校数学竞赛辅导,还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如学校艺术节舞蹈表演、歌曲组合大赛、英语演讲比赛,G20 杭州峰会宣传,加入 TED 字幕翻译组、参加模拟联合国,组织校模联社培训、参加哈佛峰会等等。高一第二学期,女儿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介绍哈佛 AUSCR 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文章,很感兴趣,告诉我们想去体验一下。申请哈峰时正值期中考试。

为了如愿,她用两个周末时间完成了申请资料和文书撰写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接到哈峰录取之后,女儿又紧锣密鼓忙着选课、撰写大智汇创新项目开题报告。峰会期间除了学习所选的四门课程,她还参加了很多活动。女儿告诉我们,“哈佛学生的全能给我感触很深,让我突然在平凡的高中生活里感觉到不同色彩,也让我真正感受了一回国外大学的教育方式。”

5、缘定昆山杜克

我本人对教育十分感兴趣,对各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略有研究,很认同通识博雅教育,也曾希望女儿能去美国读大学。但女儿喜欢她的高中,喜欢她的老师同学,很想在中国读大学,研究生再去美国读。

2010年的女儿还不懂何谓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地位,也不懂国际影响,只是知道杜克大学是一所好大学。记得那美丽的校园,庄严的教堂,风格迥异、大量藏书的图书馆,带给她乐趣与欢笑的杜克花园、杜克森林。当时的女儿一定不会想到,八年后会在中国昆山这个美丽的城市,与教堂山同读小学的同学重遇,再次成为同学,还有机会与杜克大学再续前缘。

我本人第一次听说昆山杜克大学的名字是在2015年暑假。北卡的一个朋友来杭州看望父母,闲暇时一起聊天中无意说起。她说杜克在昆山建了一所大学,名字叫昆山杜克大学,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了,还说女儿这一届有可能赶上学校的首届本科生招生。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也很意外。这次不经意的邂逅,种下了将昆山杜克和女儿今后报考大学连在一起的种子。

2017年高三上学期的一个晚上,女儿晚自修回家后非常兴奋地跟我们说,昆山杜克大学来她们学校宣讲了。宣讲老师讲到的与杜克大学有关的内容,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共鸣。老师讲到的很多地方,她都曾经去过,脑海中迅速切换到那时的场景。她听着听着就激动地哭了,一下就喜欢上了这所崭新的大学,很想试试。

女儿报考大学是一件大事,我听了马上上网查询昆山杜克的相关信息。昆山杜克的通识博雅教育和有两个学期在美国杜克学习的机会深深地吸引了我。为了帮助女儿选择,在接下来的周末,我们全家出发去昆山杜克实地考察。由于没有提前预约,到了校门口,被保安礼貌地拦下。正在我们感到失落、准备返程的时候,走来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我迎上去说明来意,想向她了解些学校情况,没想到她说可以带我们进去参观。经交流,了解到她是一名昆山杜克全球健康专业硕士生,本科就读于某知名“985”高校,即将毕业。

在校园内她全程带领我们参观了教室、会议中心、图书馆、食堂、校园等,走进了昆山杜克研究生宿舍楼,热心地回答了女儿的疑问。女孩阳光知性,气质谈吐不凡,温和讲解中抑制不住对昆山杜克的赞美和喜爱,特别是她说来这里后才真正学会了学习,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

6、统筹兼顾,郑重申请

确认过“眼神”,女儿决定申请。作为“理性”的家长,我们还是有些顾虑。面对紧张的高考复习,昆山杜克的第一届招生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女儿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申请是否值得?学校老师也一再表示,女儿成绩不错,主要精力应放在高考上。女儿明确表态,而且态度坚决,不仅要申请昆山杜克,而且要全力以赴。

接下来在跟紧学校高考步伐的同时,女儿连续请了两个星期的晚自修假,在家准备申请材料。CA 的网上申请很好完成,耗时且难的是文书撰写。女儿开足马力,网上查阅资料,研究文书撰写,梳理自己经历、提炼自己想法,确定选择题目等等,期间还咨询了几个“出国党”同学。为了把文书写好,女儿为此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最终定稿提交。

之后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个人陈述一遍遍地讨论修改了4个版本;主题内容契合、语法用词等细节,修改打磨了30多遍。做事认真而且高效的女儿,有条不紊地统筹着她高考前难得的空余时间。期间她还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国家一等奖;以及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浙江省赛区一等奖。

二月底女儿如约收到校园日通知,随即又投入了校园日的紧张准备。为了预留出充足时间准备浙江四月初选考(计入高考成绩),女儿决定参加第一批校园日面试。在仅有的15天时间里,除上学以外,女儿把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练口语、习发音、重流畅,精心准备。

校园日期间在与教授的交流互动和活动参与中,女儿对昆山杜克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自己校园日的表现比较满意,更加坚定了来昆山杜克的决心。四月浙江选考前两天,女儿收到了校园日活动结果通知邮件。热情洋溢而不失严肃的邮件,带来的是面试综合成绩浙江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面试成绩给女儿进一步增添了信心,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女儿信心满满。

7、SWOT分析,坚定目标

女儿高中母校和老浙大坐拥西子湖畔东与西,杭州最美的北山路,将他们一“脉”相连,是何其相称啊。依发榜后的高考成绩,女儿完全可以进入浙大等国内知名“985”高校。但是昆山杜克,是女儿心中首选的理想大学啊!

经过前期申请、校园日的体验,女儿越来越喜爱。为了慎而又慎,我们建议她对心仪的“985”大学逐一梳理,将感兴趣专业列表排序,比较研究。最后,我们三个人经头脑风暴,用宏观决策常用的 SWOT 分析法对昆山杜克和知名“985”高校进行全面比较。期间虽有些许纠结,但女儿义无反顾选择了昆山杜克。女儿说:“仔细比较,虽然这些‘985’高校也非常好,但直觉告诉我,不来昆山杜克,我一定会后悔。”那么,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报呗!

下面是我们当时所做的分析:

8、昆山杜克,我来了!

2018年8月13日,满怀兴奋与喜悦的女儿,与来自27个国家的259名学生一同来到了昆山杜克大学,一所她确认过多次的,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想来女儿的大学之路,缘起于八年前在达勒姆杜克大学的遇见!缘定于昆山杜克,缘来缘起,“缘”来如此!

从入学到现在2019年初,时间已过去半年多了,原来我们的诸多担心根本就不存在或不明显,第一届学生受到学校教授们相当多的关爱,享用着更多资源。我们相信,这半年来是女儿和她的同学们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蜕变。

在这里,女儿每天都兴致满满,通识博雅教育、小班化、探究式教学、多学科融合给予她最大探究自己兴趣的可能性。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富有挑战的学习、畅快的体验,女儿说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忙,也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充实、更快乐。昆山杜克让女儿全方位提升自己,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说来有趣,女儿如今“涛声依旧”,时常去做志愿者,做兼职,当主持人,听“大咖”讲座,去建模,去商赛,去表演和演讲,与异国室友夜聊至凌晨。

与女儿偶尔视频,看到她兴致勃勃讲述新的思考和收获时,自己作为一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心中油然而生对昆山杜克的深深谢意:昆山杜克大学,一所年轻的大学,这里有一群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孩子疯狂爱着这所学校,爱着学校里有情怀、有魄力、多才多艺、阅历丰富的老师们。这里有思想碰撞、有拼搏上进、有交流合作,其乐无穷,孩子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这是一所教授、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多元化大学。

很幸运我的孩子能成为昆山杜克大学的首届本科生,进入她心中最理想的大学校园。感谢这所大学缔造者的远见卓识,感谢所有建设者的付出,为你们感到骄傲!

刘一点家长

家长感言

让儿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 2022届北京本科生刘一点家长

昆山杜克大学能够帮助我们继续护持一个强大自我,仅此一点就已经让我们非常满意。

1、为什么选择了昆山杜克

大学去哪儿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我们选择昆山杜克最大的考虑是,这里符合儿子对向往大学的想象,也是我们的梦想——不是希望儿子赚更多钱,又或光宗耀祖,而是成长为一个健康真实的人。

这个梦想很早就有,从荣升父母开始。

更确切地说,自从意识到自己没有一个正常的自我。

这也许是自我过于渺小,被压制的结果;又或是自我过分强大,被宠爱的结果。邓公曾说,要反对左倾,也要防止右倾,偏离正轨,都是病态人格。缺乏真实自我是个什么样子呢?啰嗦几万字不一定面面俱到,况且太多心理学家都有更好论述。但可以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当发现外物并不能带来真心快乐时,就意味着这个自我是可疑的。外物,无论是他人,还是物质,快乐总是暂时的,它只是掩盖了永恒的悲伤。

我们这一代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和制约,家庭、学校、社会,近些年又多了一个朋友圈。但根源还在家庭,原生家庭不爱或者太爱,质量太低,一定就会毁掉一个原本真实自然正常的自我。

2、眼中确认的,的确是对的

也曾羡慕人家的财富,也曾嫉妒过人家的成就。然而,最羡慕的其实是人家的自然真实的人格。一个人坐在海底捞吃火锅,吃罢也不发朋友圈。怎么咱就做不到?

更羡慕人家父母的正常人格。父亲宽容,民主平等。母亲有原则有底线,大事不糊涂,小事有耐心。圈定投胎的标准,给十个亿也不换。最厉害的当属吴承恩,他对各种外在束缚和制约之害的感受肯定比我还强烈,干脆不要父母,天地所生,丁点儿束缚都没有,这才有了天赋异禀、潜能无限的孙悟空。

很庆幸意识到了这个关键,更庆幸一直在尽量改正自己的错误。来自原生家庭的错误里也有积极因子,正因为自己的自我被严重束缚和扭曲,所以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可怕。于是,养育儿子,更多心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儿子一路快乐成长,直到面临高考。之前的网上申请,预备和寄送各种材料,都是儿子在妈妈协助下完成的。昆杜的校园日活动,是妈妈陪着儿子一起去的。我对昆山杜克大学的了解,仅限于网络可见的一些资料。但是,最终确定,即便分数够得上国内一流大学,即便没有拿到昆杜的奖学金,我们仍然选择她。好吧,我们省却了所有焦虑,轻松迎接高考。

八月十三日,开学送儿子报到,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校园,亲身经历这所新大学。两天时间里,我跟学校的教职工有过短暂但非常愉快的聊天,开学典礼时见到了校长和教授,在校园里溜达时迎面走来的人都会对我报以微笑和点头。细节最真实,人的内在气质会显现在脸上。看着这样的师资和环境,我们知道选择是对的。大学不是大楼,是大师。大师不是头衔,是领路人,引导和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面对朋友的疑问:“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甘说道:“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DKU AB building
昆杜教学楼

接下来的“迎新周 (Orientation Week)”,未曾亲历,从昆杜官方宣传、家长们的朋友圈和孩子们的分享中看了大概。昆杜总是能让我联想到《窗边的小豆豆》中记载的一次运动会。小豆豆发现,无论在哪个比赛项目,即便全校同学都参加的项目,无论大家如何拼尽全力,可最后的冠军,总是个子最矮,四肢最短的高桥同学。小豆豆知道,这是校长小林宗作特意的安排,他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再不起眼的孩子,也有他独特的优势和长处——这也是我们对一所大学的最大期待。

我们并不奢望一所大学能够在本质上改变孩子,这是强人所难。我们的希望是,这所大学能够帮助我们继续让孩子保有一个正常的人格,继续完善和强大他的真实自我。所谓好的学校,是锦上添花,我们不能强求人家雪中送炭。

关键是儿子喜欢啊。之前,说起是第一届本科生,可能会有各种这个那个之类吧啦吧啦吧啦。儿子说:我的想法倒相反,我倒想试试第一届。

接下来的选课,上课,作业,各种挑战,我们不操心具体,更不担心焦虑。有自我的人,一定会做出最佳选择,一定会自主学习。因为他有强大的自知和能动力量。他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感受,就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最适合自己。即便贵为他的父母,越来越发现,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儿子。更没有资格否认他的真实感受,替他做主。

3、我们越渺小,儿子越强大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们习惯倾听,尽量不做评价。见面第一句往往是: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儿?从前他放学回来必须要一口气说完今天经历的所有事情,不听还不行。而现在越说越少,开心的事儿也不说了。这是好事儿,说明儿子越长大,越自足,完整,统一,独立承担的事情也越多。

当爹当娘的得随时调整自己的爱之策略,总结说:再多控制一些爱之欲望,儿子的自我就会越来越强大。

儿子进入昆杜已经三个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只操心了三件事儿。第一件,开学报到带物品。我跟儿子说,分享一个经验,你列个清单,想起什么就写下来。我觉得这比替孩子收拾物品,也比一件一件随时想起来告诉他都好。果然,该带的都带了,无一遗漏。

第二件,还没入学,几个同学商量着已经搞起了一个公号:昆山杜克2022学生成长日记。开学前已经发布了几篇,我心想,不管文章写成什么样儿,哪怕写成了垃圾,写成了杀马特,也是个大好事儿。之后儿子开学忙起来,公号更新速度明显慢了。思量几次,我觉得还是跟儿子聊聊比较好。趁着国庆节回家,我们父子俩恳谈了一次。

我说,首先,不管你们创立公号的目的为何,如今已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途径。所以,要站在这个高度看待你们的公号。第二,目前只是少数人写作和编辑,大家功课一多,更新就慢。况且,有些校园活动不是每人都参与,不参加自然就写不出。所以,应该加强策划和组织。关键是,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向上向好的内驱力。缺乏的就是一个恰当的对接方式。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的优势,同学间形成良性竞争,这是最好的成长环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爱之质量越高,孩子的自我越强大,能量越正,越大

第三个事儿,在儿子的公号里看到了对学校的吐槽,对学校一些设施和服务的吐槽。学校不完美,有些问题当然该指出。但批评人人都会,缺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更重要的,包容差异的能力——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不能简单认定就是错。你们是昆杜发展的重要一员,“不止于批评”才显出真正的主人翁意识。

估摸着儿子的确遭遇了瓶颈,我会主动提出建议。这是责任,也是权利。但我无权强迫他将我的话当作唯一标准答案,接受不接受建议是他的权利。

其他的,我觉得都是不算事儿的事儿。日常联系,儿子说恋爱了,好,恭喜儿子,有好女孩儿欣赏你。我们希望分享你们恋爱的快乐和美好。儿子有时候觉得压力大,比如课程紧张,作业多,得熬夜,我和太太就回一句“儿子你的确感觉很辛苦”,“儿子你感觉很累很困是吧?”接纳他的情绪,这就够了。因为儿子也知道,终究得自己面对。经验表明,放大焦虑,也不是儿子的需求。反复追问,过度保护,再有不如意的孩子就不愿意跟咱说了。

4、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他当然会犯错。这是成长,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的自我逐渐强大起来的必经之路。借用赫拉克利特的话,“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我稍作演绎,成长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很多事情表明,儿子自己的选择恰好就是最适合他。根本不能用好或不好评判。很多时候会忍不住想,儿子你真的命好啊。再想想,可能有运气的成分,但我更觉得,因为他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相信自己,这才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了真实的自我,就连毛病和缺点也显得那么自然。反而是我们这些苛求完美的,总是极力掩饰错漏疏忽,让人看见倒像是故意犯坏了。

如此,越来越放手更多。此前的太多经历也表明,放手,原来双方都如此轻松。再深思,之前的太多焦虑和爱,其实都是自私,说着是为了儿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希望自己的期待在儿子身上都能实现。

儿子未来如何?我就想,如果他觉得做个泥瓦匠最有价值感,每天都真心快乐。我就每天给他擦瓦刀,擦得铮明瓦亮。每次路过他砌的墙,我都要留影,分享儿子的成就。

如果他想做个大学者,天天在家思考,我就天天给他做饭,只要有我吃的,他就不会饿着。我最多伺候他一年,因为一年时间足够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想明白自己是不是霍金了。再说,用一年时间想明白了以后数十年自己的选择,值。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金庸先生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离开”。这肯定是一个有清晰自我的人生。没有自我的,看着他人活,活给他人看,根本就不知道该闹什么,闹得对不对。于是东施效颦一通便离开,真谓可怜的人生。

有没有足够强大的真实自我,从这条标准看,儿子比我们更接近我们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相似度更高。所以,在儿子面前,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谦恭,尊重人家的选择。而我们受到的束缚和制约远远大于他们,也就没有建立独立完整清晰的健康自我。悲哀的是,很多时候,那些自以为是真正自我做出的选择,却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自我选择。

有太多太多我们不敢相信的“感谢”,但我们依旧相信儿子。如果连我们都不相信他,他怎么相信自己,并建立起自我?最终不还是得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倾向于相信所有的年轻生命。一个生命,自带风采,从小就有自我,一生都如自然,这应该是父母给予一个生命最好的礼物。

生命的意义?父母的责任?我个人觉得父母的使命就是:高质量地延续宇宙中这个奇特的物种。如此,希望儿子成为什么人,首先自己就得成为什么人,尽量。希望孩子接受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育并成为践行这些理念的人,自己就得跟孩子讲民主,讲平等。多看到差异,少评价是非。儿子的选择?只要坚守基本的底线,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不违背公序良俗,他的选择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尊重就是。

5、做谦恭的父母

想起禅宗两位大佬的两个偈子,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嗯,我觉得两人说得都特别对。神秀说的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父母,被束缚和制约太多,然后又习惯自加杠杆,直至不堪重负,还得一层一层做减法,扒皮一样疼。慧能说的就是儿子吧,至少希望是如此。本来就是纯纯然然来到世间,没有任何束缚和制约。不加束缚就是慈悲的加持,自我会越来越强大。所以,我跟儿子说,如果你觉察父母的爱有毒,就坚决切割开。

为找回真实自我而持续跟各种束缚作战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一直感恩儿子的到来,也感谢我们自己,尽量维护了儿子的真实自我。他就像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明镜台,照出我们的尘埃。好吧,一家人不客气,你在发展自我,我们在寻找自我,这就是共同成长。

儿子,我们和你一起感谢昆山杜克,她正让你的自我越来越强大。

蒋楚涵家长

家长感言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 2022届重庆本科生蒋楚涵家长

只要不放弃努力,野百合也有绽放的春天。因为,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丫头龙年出生,扑闪着宝蓝色般的眼睛,安静地坠入我的怀抱,五行缺木缺水,故小名唤做樱子,孩子她爸为学名楚涵赋诗释义:蒋吉紫气自东来,楚渝吴山共长天。涵煦春风和美意,雅与琴瑟乐陶然。

用心读好三本书

在书香世家、和美大家庭中长大的女儿,打小起就懂事、善良、孝顺,一直照顾小三岁的表弟,陪伴年迈的外婆,爷爷生病住院,四岁的小小年纪,硬是不眨眼守候到凌晨才疲倦入睡,因为“他们是我最亲的人,我爱他们”。

学习、读书是孩子自然的工作任务,我们和女儿一起遵守规则:努力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书。在她的床头,时常会变化摆着《平凡的世界》、《物理世界奇遇记》、《2040大趋势》、《射雕英雄传》、《郎咸平说》等风格迥异的书籍。在书香散发的时间轴和无限的空间里,有字之书成为最知心的好朋友。她满怀希冀地描绘着自己的轨迹,十二年的经历,让她从一个简单明快的女孩,成长为有家国情怀,目标清晰,自主自控,喜欢探究,重视反思的孩子。

女儿的学习能力自然是不劳我操心的,成长之路一直都是戴着光环的“主角”。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艺术展演比赛、创新英语和语文作文大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奖励20多项。她特别在意的生物学科竞赛,虽未能入选8人的省队,仅获一等奖,但却种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不出意外的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女儿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艺术特长生双重身份保送巴蜀中学初高中。

一路陪着孩子成长,有许多事让我印象深刻。初三毕业考试前夕,探寻世界的好奇之心促使她一举拿下第十五届CCTV“希望杯”创新英语大赛(海外赛)重庆赛区总冠军,代表重庆中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为期15天的CCTV海外创新英语总决赛和游学,斩获最佳竞争者、最佳才艺奖等多项大奖。高二会考之前,作为全市遴选出的12名高中生之一,代表重庆中学生赴日本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樱花科技计划)活动。这两次海外经历给了她深刻的感受,科技、学术是没有国界的,是世界语言,她相信,有一天,崛起的中国科技、学术也一定会成为世界通用语。

高中阶段,作为全校两个理科清北班之一的学生,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年级1700多名同学中始终保持在前5%以内。尽管有高考、生物学科竞赛和声乐训练等多重压力,但她明白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道理,弹好时间的“钢琴”,并不为高考而高考。她是MC音乐社、重庆市模联成员,不仅发起创建了巴蜀中学SKY生物社团,担任首任社长,还把自制的叶脉书签、精油香皂等作品义卖所得善款连同自己的压岁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山区的贫困儿童,让他们吃上更可口的营养午餐。作为重庆市绿叶协会(志愿者)成员,每当放假时,她总会挤出时间,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卖报为山区大学生筹款、去福利院看望老人……这些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得2016年年三十那天,当别人在家享受着年味时,她却在重庆高铁站做志愿者。听到一拨又一拨急切回家团圆的人在吃完她手中热腾腾的汤圆后,真诚地说出“谢谢妹妹,过年好”,她的内心涌起股股温暖,做志愿者,真好!

给孩子看世界的艺术眼光

女儿天生酷爱音乐。记得两、三岁时,繁星漫天的夜晚,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滴答滴答的漏水声,在我们听来是入耳不和谐的噪音,让我惊奇的是,女儿悄悄的说:妈妈,你听,多好听的声音啊。那一刻,我知道,孩子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已经超出了我对她的认知。六岁时送孩子进入市少年宫“小萝卜头”艺术团,老师说她是“固定耳朵”,音准好、节奏感好,很快就成为合唱团的台柱子,六年童声、语言训练,在市级、国家级的多个音乐、朗诵大赛中屡获大奖。高二下期开始,师从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为期一年(实际是仅有寒暑假)系统的美声专业训练,孩子收获了浙大、上交、复旦、中山等多所高校艺术特长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20至重本不等的降分。

音乐带给孩子艺术的灵感,在更多的地方得以展现,多次主持市级、校级文艺演出和比赛,她用四年、三年、一年时间分别获得古筝十级、钢琴九级、美声十级证书。闲暇之余,看多彩晚霞映天际,追随云卷云舒的浪漫,改编或自创乐曲,她的心灵从不缺美好。艺术之路是艰辛的,但孩子却从不叫苦累,反而是乐在其中,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深刻。

有人问她:什么是艺术?凭窗眺望长江、嘉陵江交汇而成的炫彩景象,她思索片刻,用毕加索的话反问:“什么不是艺术?”她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完整清晰地表现一个人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生活,像明镜,真实地反映着人类及自然的一切;艺术又高于生活,像钻石,或明丽,或诡谲,或暗殇,或淡泊,色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直将世间最精华的面貌呈现,无论看似多么简单,幽藏在深处的复杂总会令人震撼。

我欣欣然,这是孩子透过艺术看世界的独特眼光,也是她处理班级事务的视角。记得学校高一年底的艺术节,当时正值全校备战期末考试、面临决定着是否能分到清北班的关键时刻,班上没有志愿参加比赛的同学。她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仅凭着对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喜欢,牵头临时组建了一支跨班级中西混搭的乐队,废寝忘食主导改编高难度音乐《夜莺》,连续15天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排练。在一举拿下全校器乐类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那一刻,她感觉,艺术化的高中生活是多么美好。事后,同学们说她拿清北班做赌注,太疯狂,但作为班干部,她认为值得。

自信面对未来

选择昆杜,是偶然中的必然。孩子她爸在高校工作,没少给她讲高校的学科、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现在全国本科教育共有92个专业类、630种专业、56,818个专业点,如何选择?她认同我们的观点,都认为至少应当满足两个必要条件,而并不在乎是什么类型的学校。一个是这个学校要有情怀格局,要有足够的全球优质学科专业资源,能帮助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另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而不是大类招生下的年级学分制。

在偶然听了昆山杜克的宣讲后,一拍即合,没有迟疑,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主要备选项。在校园日的面试过程中,女儿与面试官谈笑风生,规定的面谈时间不知不觉早已过去,还意犹未尽。结果是可喜的,全额奖学金。但是否去?我们给她说:黄埔一期,意味着创造,也有未知的风险,前行之路并不平坦,众多选择,你自己定。从小不服输,敢于挑战,敢拍板做决定的她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昆杜之路,就是这样一条神奇之路。入学四个月,女儿选择性地参加了学术讲座等多项活动,还组建了合唱团。作为理科生,所选择的七门课程(含体育)几乎都是人文社科类,对其选课,Advisor仅用一个字评价:累。而阅读上个世纪晦涩难懂的文字,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写小论文并不容易,几乎两三天一次的视频聊天,让我看到了孩子艰难却笃定前行的自信笑容,嘴角边浅浅的小酒窝装满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自省境界。收获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目标、快速提升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当然还有不错的GPA。尽管新学期所选课程被称之为“死亡之课”,但用她的话说:“确认过眼神,我在DKU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无所畏惧!”对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她直言道:国际化平台、世界级大咖、还有我们——更好的DKU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