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楚涵家长

蒋楚涵家长

蒋楚涵家长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家长感言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 2022届重庆本科生蒋楚涵家长

只要不放弃努力,野百合也有绽放的春天。因为,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丫头龙年出生,扑闪着宝蓝色般的眼睛,安静地坠入我的怀抱,五行缺木缺水,故小名唤做樱子,孩子她爸为学名楚涵赋诗释义:蒋吉紫气自东来,楚渝吴山共长天。涵煦春风和美意,雅与琴瑟乐陶然。

用心读好三本书

在书香世家、和美大家庭中长大的女儿,打小起就懂事、善良、孝顺,一直照顾小三岁的表弟,陪伴年迈的外婆,爷爷生病住院,四岁的小小年纪,硬是不眨眼守候到凌晨才疲倦入睡,因为“他们是我最亲的人,我爱他们”。

学习、读书是孩子自然的工作任务,我们和女儿一起遵守规则:努力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书。在她的床头,时常会变化摆着《平凡的世界》、《物理世界奇遇记》、《2040大趋势》、《射雕英雄传》、《郎咸平说》等风格迥异的书籍。在书香散发的时间轴和无限的空间里,有字之书成为最知心的好朋友。她满怀希冀地描绘着自己的轨迹,十二年的经历,让她从一个简单明快的女孩,成长为有家国情怀,目标清晰,自主自控,喜欢探究,重视反思的孩子。

女儿的学习能力自然是不劳我操心的,成长之路一直都是戴着光环的“主角”。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艺术展演比赛、创新英语和语文作文大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奖励20多项。她特别在意的生物学科竞赛,虽未能入选8人的省队,仅获一等奖,但却种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不出意外的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女儿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艺术特长生双重身份保送巴蜀中学初高中。

一路陪着孩子成长,有许多事让我印象深刻。初三毕业考试前夕,探寻世界的好奇之心促使她一举拿下第十五届CCTV“希望杯”创新英语大赛(海外赛)重庆赛区总冠军,代表重庆中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为期15天的CCTV海外创新英语总决赛和游学,斩获最佳竞争者、最佳才艺奖等多项大奖。高二会考之前,作为全市遴选出的12名高中生之一,代表重庆中学生赴日本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樱花科技计划)活动。这两次海外经历给了她深刻的感受,科技、学术是没有国界的,是世界语言,她相信,有一天,崛起的中国科技、学术也一定会成为世界通用语。

高中阶段,作为全校两个理科清北班之一的学生,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年级1700多名同学中始终保持在前5%以内。尽管有高考、生物学科竞赛和声乐训练等多重压力,但她明白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道理,弹好时间的“钢琴”,并不为高考而高考。她是MC音乐社、重庆市模联成员,不仅发起创建了巴蜀中学SKY生物社团,担任首任社长,还把自制的叶脉书签、精油香皂等作品义卖所得善款连同自己的压岁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山区的贫困儿童,让他们吃上更可口的营养午餐。作为重庆市绿叶协会(志愿者)成员,每当放假时,她总会挤出时间,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卖报为山区大学生筹款、去福利院看望老人……这些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得2016年年三十那天,当别人在家享受着年味时,她却在重庆高铁站做志愿者。听到一拨又一拨急切回家团圆的人在吃完她手中热腾腾的汤圆后,真诚地说出“谢谢妹妹,过年好”,她的内心涌起股股温暖,做志愿者,真好!

给孩子看世界的艺术眼光

女儿天生酷爱音乐。记得两、三岁时,繁星漫天的夜晚,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滴答滴答的漏水声,在我们听来是入耳不和谐的噪音,让我惊奇的是,女儿悄悄的说:妈妈,你听,多好听的声音啊。那一刻,我知道,孩子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已经超出了我对她的认知。六岁时送孩子进入市少年宫“小萝卜头”艺术团,老师说她是“固定耳朵”,音准好、节奏感好,很快就成为合唱团的台柱子,六年童声、语言训练,在市级、国家级的多个音乐、朗诵大赛中屡获大奖。高二下期开始,师从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为期一年(实际是仅有寒暑假)系统的美声专业训练,孩子收获了浙大、上交、复旦、中山等多所高校艺术特长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20至重本不等的降分。

音乐带给孩子艺术的灵感,在更多的地方得以展现,多次主持市级、校级文艺演出和比赛,她用四年、三年、一年时间分别获得古筝十级、钢琴九级、美声十级证书。闲暇之余,看多彩晚霞映天际,追随云卷云舒的浪漫,改编或自创乐曲,她的心灵从不缺美好。艺术之路是艰辛的,但孩子却从不叫苦累,反而是乐在其中,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深刻。

有人问她:什么是艺术?凭窗眺望长江、嘉陵江交汇而成的炫彩景象,她思索片刻,用毕加索的话反问:“什么不是艺术?”她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完整清晰地表现一个人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生活,像明镜,真实地反映着人类及自然的一切;艺术又高于生活,像钻石,或明丽,或诡谲,或暗殇,或淡泊,色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直将世间最精华的面貌呈现,无论看似多么简单,幽藏在深处的复杂总会令人震撼。

我欣欣然,这是孩子透过艺术看世界的独特眼光,也是她处理班级事务的视角。记得学校高一年底的艺术节,当时正值全校备战期末考试、面临决定着是否能分到清北班的关键时刻,班上没有志愿参加比赛的同学。她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仅凭着对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喜欢,牵头临时组建了一支跨班级中西混搭的乐队,废寝忘食主导改编高难度音乐《夜莺》,连续15天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排练。在一举拿下全校器乐类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那一刻,她感觉,艺术化的高中生活是多么美好。事后,同学们说她拿清北班做赌注,太疯狂,但作为班干部,她认为值得。

自信面对未来

选择昆杜,是偶然中的必然。孩子她爸在高校工作,没少给她讲高校的学科、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现在全国本科教育共有92个专业类、630种专业、56,818个专业点,如何选择?她认同我们的观点,都认为至少应当满足两个必要条件,而并不在乎是什么类型的学校。一个是这个学校要有情怀格局,要有足够的全球优质学科专业资源,能帮助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另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而不是大类招生下的年级学分制。

在偶然听了昆山杜克的宣讲后,一拍即合,没有迟疑,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主要备选项。在校园日的面试过程中,女儿与面试官谈笑风生,规定的面谈时间不知不觉早已过去,还意犹未尽。结果是可喜的,全额奖学金。但是否去?我们给她说:黄埔一期,意味着创造,也有未知的风险,前行之路并不平坦,众多选择,你自己定。从小不服输,敢于挑战,敢拍板做决定的她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昆杜之路,就是这样一条神奇之路。入学四个月,女儿选择性地参加了学术讲座等多项活动,还组建了合唱团。作为理科生,所选择的七门课程(含体育)几乎都是人文社科类,对其选课,Advisor仅用一个字评价:累。而阅读上个世纪晦涩难懂的文字,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写小论文并不容易,几乎两三天一次的视频聊天,让我看到了孩子艰难却笃定前行的自信笑容,嘴角边浅浅的小酒窝装满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自省境界。收获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目标、快速提升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当然还有不错的GPA。尽管新学期所选课程被称之为“死亡之课”,但用她的话说:“确认过眼神,我在DKU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无所畏惧!”对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她直言道:国际化平台、世界级大咖、还有我们——更好的DKU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