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

她说对自己和世界充满好奇,随之而来的是自信与勇气

学生故事

张默竹

她说对自己和世界充满好奇,随之而来的是自信与勇气


 

毕业高中: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方向)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与分析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比较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高等教育政策硕士
  • 范德堡大学国际教育政策与管理硕士

Q: 你对教育的热爱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二是个人经历的铺垫。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从小就对教书育人非常熟悉。真正开始关注教育议题则是在中学阶段。初中的时候,我开始点对点帮扶一对湖南农村的双胞胎弟弟。和他们的信件往来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渴望,也意识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后来到了高中,我结识了扎根于湖南的弘慧教育基金会团队,并参与了他们的暑期支教活动。一同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是曾经受到该基金会资助,如愿大学梦后来回馈家乡的。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再次意识到教育公平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无比重要的议题。

到现在五六年过去了,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发展得特别出彩,不仅有毕业于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也有学中医药、舞蹈和传媒的。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和人生道路是很满足的,这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最需要和适合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另外,初高中两次美国游学的经历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让我期待以后能有机会长时间地、更加深入地去体验和研究。于是,我成为了2018年长沙市明德中学唯一一个申请了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当时的申请过程还挺孤独的,但所幸我的班主任一直非常支持我。她认定我就是一个独特的小孩,和昆山杜克的气质很契合。

当时我也有幸凭借受支教经历影响而创作的农村留守儿童小说,获得了北大培文杯全国一等奖和中南大学的青睐。是我的班主任和家人的坚定支持,让我最后选择了昆杜。如今看来,是缘分使然,双向奔赴。昆杜用它的自由与包容,激发并释放了我对教育的热爱。

 

Q: 为什么对公共政策感兴趣?

其实刚来DKU的时候,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一个课外兴趣爱好来培养。大一大二期间,我着重探索的是社会学和经济学,后来确定了公共政策这条分支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上公共政策101这节课的时候,刚好新冠疫情爆发, 任课教授Annemieke van den Dool就开始带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是如何应对疫情的,有哪些相关的政策出台。我当时就觉得这堂课真的非常贴近生活,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理论迁移到身边和远方正在发生的事情上。

更有趣的是,课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都可以变成自己家乡的发言人,每次见面互相报告一下最新的政策进展,然后一起分析。所以我就果断地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下面的公共政策方向作为我的专业。

虽然DKU没有开设专门的教育专业,但是交叉学科和基于时事分析的课堂让我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研究教育议题的现状、社会影响与战略发展,我觉得这样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

 

视野独特的科研经历?

我:“DKU有没有教育相关的社团?”

面试官:“暂时还没有。”

我:“那等我来了,我一定要建一个。”

面试官:“欢迎,欢迎。”

这是我参加DKU校园日面试时和面试官的一段对话,很开心我实现了这个约定。参加Orientation(迎新周)的时候,我结识了几个对教育也很感兴趣的朋友,包括我在内有四个中国学生,一个越南学生,一个埃塞俄比亚学生,还有一个美国学生。我们七个人一拍即合,在同学汤玲丽的发起下一同创办了昆杜首个面向青少年的志愿教育社团KEY Club(Knowledge & Education for Youth Club)。

一开始,我们和昆山当地的小学合作,每周五教小学生英语。后来,我们社团和学校开办的“昆杜小屋”合作,深入到昆山当地的永共村社区,教孩子们英语,带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当时我和另一位同学韦伊瑶搭档,从协调当地联络人,到招募志愿者,再到备课和设计活动都是我们亲力亲为,特别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领导力以及创造力。

后来疫情爆发期间,KEY club还发起了“绽蕊计划”,面向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子女,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免费辅导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关怀与陪伴。“绽蕊”这个名字是我在项目初期开会头脑风暴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呼应还在成长中的小朋友们,以及疫情下被关在门外的春天,鼓励大家静待花蕊绽放,春暖花开。

另外,大三暑假我在北京探月学院实习了近两个月。那是一个面向全球青少年实践通识博雅教育的创新型高中,在那里我结识了一群热爱创新的教育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逐渐确定了攻读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念头。

 

 

Q: 视角独特的科研经历?

最近我刚刚完成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记得当初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我刚好在一家咨询公司实习,被分配到的项目组当时服务的客户是一家教培机构。更巧的是,我入职正逢 “双减”政策发布,我们组几乎变成公司里加班最频繁的团队。那段时间,我收集了很多相关数据,也建立了一个分析这项新政策的底层逻辑,于是在和我的导师吴科萍教授商讨后,我决定将“双减”政策作为我的Signature Work选题,深入研究该政策对国内“影子教育”机构的影响,以及教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我而言,研究一项新政策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去对比其他国家的做法,昆杜所倡导的世界公民思维大概就是这样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学习中的。研究过程中,我有特意去了解日本和韩国的教培行业现状,也看到了一项政策的推出与完善需要针对实际国情做出的取舍与努力。所幸在中国,素质教育确实在往前推进,非学科辅导也在慢慢的被家长们重视,包括高校招生标准也在日渐多元化的探索中。我很幸运可以做相关研究,见证教育变革的进行时。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记得大一上EAP(学术英语)课程时,Kevin Sprague老师曾展示过一张图,图上有两条在浴缸里的鱼,它们早已习惯了所处的环境,以至于它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身在水中。而我却是一条不一样的 “鱼”,不仅能察觉到我所生活的 “水域”与其他人不一样,还特别想研究这个“水域”的形成、环境以及最后会流向哪里。抱着这样的好奇,我计划前往哈佛大学攻读教育政策与分析硕士,更加深入地去研究高等教育。

Q: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充满好奇心地去了解自己和世界, 勇气和自信会随之而来。
  • 去聆听去探索之后还要有复盘和迭代,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输出自己的能量来帮助他人。
  • 教育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有很多种表达,但最温暖和有力的在于其所包含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连接。所以成为一个教育人所必备的是与人沟通和建立连接的能力
  • 我很喜欢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路: 错的路和难走的路“,所以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路上,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