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伊瑶

学生故事

韦伊瑶

她说是昆杜给了我底气,在选定的路上自由绽放


 

毕业高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化学方向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环境工程硕士
  • 康奈尔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工程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的家乡是无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07年,无锡太湖区域的蓝藻水华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差,甚至全城大部分的自来水都无法正常使用。自那一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关注太湖水况,也逐渐开始对环境科学产生好奇。选择大学时,我看中了DKU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因为我知道它可以给我这个一直对理科感兴趣的文科生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于是大一那年,我选择了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这门课对我非常重要,不仅让我接触到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也看到了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学理科,再结合我对环境保护的情怀,最终决定选择环境科学作为我的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环境工程水处理方向的硕士,更深入地去研究水污染及水治理相关的课题,希望未来能够为治理家乡的水污染贡献一份力量。长远来看,我也希望能有机会成为一个环境知识的传播者,提供客观的事实和分析,帮助大家树立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知,同时促进更多资源流向环境保护工作。

 

Q: 增长学识的实习经历?

对我而言,实习是非常长见识的一段过程,短时间内集中研究一个环境议题,对它的成因、社会影响、政策及相关技术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大三的时候,我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农业部门实习,参与了华北平原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项目。这段实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农业知识,对农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华北平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片农业产地,如果能引进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便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健康,降低农业耗水,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输出报告,通过收集世界范围内相关的资料与数据,把这项创新性技术的优势与效果呈现出来。另外,我也会参与一些公众号内容创作及推广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有针对性地突出不同的数据,来迎合不同受众的关注点。对内,整个项目组的关注更为宏观,更加注重这项技术对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外,我们对接的是农业合作社,而他们关注的则更多是这项技术对他们日常产量的影响,以及投入成本的减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一直饱受关注。通过这段实习,我很欣喜地看见农业技术正在飞快革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相互借力,实现共赢。

其实我决定学环境的时候,心里还有点不确定,因为很多人都说环境是“天坑专业”,人才饱和且投资回报率不高。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大家甚少对环境议题显露出强烈的热情。社交媒体上报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时,甚至会有声音表示不信任,认为这些问题只是在小题大做。面对这些言论,我其实挺沮丧的。但这段实习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态度,并深深为之感动。原来真的有人在乎环境,一直在努力去吸纳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用实际行动去改善环境。而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也坚定了我在环境保护的路上持续走下去的信心。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有幸加入了环境科学高嵩教授参与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并作为共同作者之一,在顶级综合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项研究的切入点是《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是1987年达成的一项国际协议,限制了消耗臭氧层物质( ODS) 和氢氟碳化物( HFCs)等化学原料的生产和使用。这些化学原料本身就会破坏臭氧层,加剧气候变化,而我们通过研究还发现,它们的制成品会产生出多种塑料、橡胶和其他耐环境降解的物质,对大气、土壤和海洋环境也会造成污染。通过收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则,我们便有机会缓解塑料污染、平流层臭氧消耗和气候变化这三大全球环境问题。

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从高嵩教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最令我钦佩的就是他长远的目光与灵活的思路。他帮助我意识到很多环境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对一方面进行政策上的干预也可能作用于其他方面。正是因为他在学识和经验上有着深厚的积累,才能在一些熟悉的问题上发现新的研究视角,这也大大激励了我更用心地去钻研环境议题。

来DKU之前,我一直觉得教授和学生之间有很强的距离感,但和高嵩教授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非常耐心,且非常愿意倾囊相授。当初我犹豫是否要选择环境科学作为专业的时候,就曾找他咨询过科研以及就业方面的问题,他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后来也真的给了我机会去锻炼我的能力。我非常感谢他的辅导与支持。

 

Q: 大学四年间的成长?

因为高中选择了文科,所以刚来DKU的时候,我对自己学习理科的能力是不确定的,整个人也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但通过探索、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我逐渐摆脱了文理的限制,也明确了自己对环境科学的热爱。另外,DKU是一个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的学校,很多课上讨论以及课下作业都需要大家去分享不同的观点并合作达成目标。我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在四年间也获得了很大提升。总的来说,DKU给了我一份底气,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Q: 给兴趣相似同学的建议?

  • 每个人都在改变和成长,高中时期的经历并不能定义我们的未来,所以不要自卑,DKU有充足的自由度和专业度帮助你对你感兴趣的领域建立足够的了解。
  •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价值,选定了就不要摇摆和后悔,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 尽早地和教授进行交流,也要尽早地去体验不同的工作内容,前辈的忠告和你亲身的体验都可以帮助你确定自己的方向。

 

 

朱廷龙

学生故事

朱廷龙

他说在适合自己的路上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毕业高中: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硕士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对声音也很感兴趣。最初对声音的探索可能是通过电话的背景音判断父亲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父亲还有多久到家。有的时候也会模仿一些影视剧中的角色,初中的时候我甚至可以模仿女声。来到DKU后,我了解到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李明教授的实验室将语音领域作为研究重心,就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申请并加入了李明教授的实验室。

 

Q: 毕业之后的计划?

我本科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声纹识别,通过采集并分析声纹信息来判断声音来源,即是否出自本人。我也参与过语音合成的项目,根据文本信息和提取到的声纹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语音合成,模仿同一个人的声音或转换成另一个人的声音。未来,我会继续在语音领域深耕,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深造,也希望以后能进入互联网企业的研发部,参与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在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做过一个神经网络结构轻量化设计的研究项目,主要用于优化声纹识别模型的计算速度。之所以要做轻量化设计是考虑到一些低性能的边缘设备,比如手机闸机,缺少强大的算力,不足以运行高性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这时就需要对网络进行轻量化处理。在李明教授的指导和师兄的帮助下,我对深度网络进行了二值化(通过±1模拟浮点数权重)处理,在保证系统不损失过多性能的同时,成功将模型缩小了大约32倍,大幅减小了高性能模型的算力需求。

通过这次锻炼,我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做适当调整。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一个网络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训练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段研究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声纹系统以及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机制。最终,我也有幸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语音会议(Interspeech 2021)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大三暑假,我在北京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实习(Cloud + AI 语音合成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联合训练提升语音合成系统的性能。这个项目主要是基于之前的研究者提出的Speech Chain by Deep Learning,主要思想为模仿人的言语链,将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系统联合训练,从而达到同时提升这两个系统性能的目的。这就好比边听边说的学习效果远胜于单独训练听或者说,因为听说互相交叉所产生的信息反馈是极富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聋哑人进行流畅沟通要比普通人困难许多。我的研究是在深度学习的言语链中加入声纹模块,让语音合成模型不仅能准确的发音,同时也能够模仿各种人的音色和腔调,优化现今TTS模型模仿特定声线需要大量调试的缺陷。

虽然实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我受益良多。在微软我不仅接触到了企业级的集群,还体验到了国际顶尖大厂的企业文化以及工作模式。和我同组的实习生都非常优秀,正式员工更是大佬云集,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但也正是在和大家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Q: 意义非凡的创业经历?

我是精英之路(Elite Path)项目的创始人。这个项目的成因要追溯到大一暑假,当时我参与了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我们的任务是要发掘潜藏的市场需求。通过组内讨论和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正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埋头学习,到了毕业之际并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有很多同学有感兴趣的行业或工作,但并不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与之匹配。网上的信息繁杂、分散且容易过时,缺乏系统的介绍与分析。

于是,Elite Path应需而生,面向有职业规划辅导需求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付费咨询服务。我们和一家高端猎头公司合作,有专业的导师来根据同学们的背景和经历进行职业发展路径诊断,帮助同学们了解目标行业的格局、前景及核心人才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经验。同时,我们还提供一些硬技能和软技能方面的培训,帮助同学们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服务的对象包括DKU的同学,也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和一些985大学的同学,收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也创造了较为可观的营收。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有意义和成就感的创业尝试。

 

Q: 爱上DKU的理由?

首先,DKU和国内的大学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优势,就是教师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大学,本科生进实验室独立主导一个研究项目是非常困难的。前有博士生、研究生和大四学长,教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带大一大二毫无经验的菜鸟。但DKU的教授们愿意在我们身上投入,给我们机会去学习和历练,这是非常大的区别。我非常感谢DKU和教授们能提供这些宝贵的研究机会。

其次,DKU的专业设置有别于传统大学,注重交叉学科学习,赋予学生更多元的视角。跨学科甚至跨行业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狭隘,能够更加理性且开放地看待各类问题。从就业角度来看,实际工作中的很多项目其实都牵涉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比于从零培训新人,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厂,显然更为青睐有经验直接能上手干活的同学。而DKU数据科学专业的同学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也有丰富的跨学科实战经验,正好和市场的需求相匹配。这也是为什么在高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同学去了清北复交的趋势下,我并没有选择传统的985高校,而是鼓起勇气奔赴了DKU。而今回首,我的选择也的确不负所望。引用动漫里的台词:“これはSteins;Gateの選択!一切都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我最喜欢的动漫作品FLCL里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什么新奇的,只有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发生。”凡事都有定律。比起盲目地坚持,要思考并明确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掌握方法才能游刃有余。

 

 

朱家昇

学生故事

朱家昇

他说要疯狂跑出舒适区,追寻自己的长久价值


 

毕业高中:浙江省宁波中学

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方向)

斩获Offer(升学/就业):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量化商业管理硕士
  • 杜克大学普莱特工程学院金融科技工程硕士
  • 耶鲁大学资产管理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
  • 康奈尔大学金融工程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在刚上大学时还没有想好要学什么专业,就单纯对学理科感兴趣,为严谨的逻辑和简洁优美的符号表达所吸引。感谢昆山杜克的通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让我得以在大量吸收各种各样知识的同时,探索和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兴趣所在。

大一大二我尝试了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基础科学(如理化生)、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等,最终找到了自己最大的兴趣所在——经济学。经济学站在所谓“理科”和“文科”的十字路口,既基于数学框架、注重量化思维与分析能力,又强调辩证思考和严谨论证,需要海量的阅读摄入和知识吸收,还需要紧跟时事,用发展的眼光与实证的态度使用经济学这把宝剑。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在本科期间的学术科研经历还是非常丰富的,参与过不同学校的数个科研项目,也特别感谢各位恩师的谆谆教导。

我和我的学术导师(Academic Advisor)张露瑶教授共同搭建了一个行为经济学实验室的平台,并围绕行为经济学、区块链、数字资产、投资、经济学教育等主题展开了多个跨学科科研项目。其中,我最有兴趣的一个项目是分析数字资产投资是否可以委托给人工智能操作(Delegate AI or Not: Investment in Digital Assets Market)。在这个科研项目中,我充分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数字资产、AI投资的特性、以及AI在数字资产投资应用的现状,并在露瑶教授指导下设计了一个行为经济学实验,来更好地对比和观察AI投资和人类投资的优劣。

在与露瑶教授以及威廉姆斯学院的Sarah教授合作的经济学教育研究中,我又进一步运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用学术研究的手段严谨地讨论主动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的有效性、享受程度等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课程设计者提供深层次的参考与见解。我们合著的论文已经被两个国际会议接收。我的PATHWAY TO SUCCESS(成功之路项目)导师崔静波教授也给我很多学术上的引导,带领我夯实了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文献阅读等等基础却最重要的研究技能。

在昆山杜克大学,科研项目本身就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张晓晨教授的POLECON 490、Peter Sattler教授的ECON 303、曾召金教授的POLECON 302、Joseph Mazor教授的ETHLDR 202等课堂都参与过不同领域科研小项目,见识过各种风光,感受过不同美好。

 

Q: 丰富多彩的校园领导力实践?

我非常自豪于自己身为首届本科生的身份,因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在创造历史。我们今天创立的社团、发起的活动、设计的Logo,也许都将成为宝贵的遗产和传统。

2019和2020连续两年,我和 40 余人的领导迎新团队一起,展开了为期半月的开学典礼策划以及一系列迎新周活动组织,迎接了来自50 多个国家的新生。我当时带着第一位到校的2023届同学参观校园的照片至今还在学校官网滚动播放。

我也曾参与策划组织 20 余项各类校园活动,包括运动派对(Sports Party)、中华诗词大赛、中药之旅、 “数据+”研究分享大会、DKU TALK 演讲大会等,并给学生事务处、媒体中心等贡献了许多篇微信稿。但最令我感动的是能作为毕业典礼委员会的一员,力所能及地参与创造”传统”的过程。当我试穿昆山杜克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套本科生毕业学术袍的时候,我眼睛热乎乎的:那是历史性的时刻!

 

我特别感谢学校授予我的年度智慧领导力奖项。智慧领导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7大原则之一,而这个奖项的设置则是为了表彰言行上能够体现出每一原则之精神的同学们,由师生共同提名决定获得者。这是对我在校期间努力的宝贵认可,更是对我未来的鞭策,激励我在面对更为复杂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引领身边人,实现可延续的正向创新。

 

Q: 难以忘怀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有一颗大树,一面向阳发新芽,一面深入地下根系发达。发新芽的叫昆山杜克:第一届本科生刚毕业;古色古香的是两百年历史的美国杜克,盘根错节,四通八达。如果说昆山杜克更像是一所College,精致、创新、现代化、与教授同学高浓度深度交流;美国杜克则是一所University,博大、包容、历史感、仰望人类的高度,渺沧海之一粟。两者的结合是杜克体系的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不仅选修到符合个人兴趣且更为多元的课程,也见到了阔别两年的老朋友,得以体验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最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动的是北卡主校区师生们对DKU学生的热情。犹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刚认识的美国小哥对我说的话:“We are all part of Duke!” 结合当时我们聊天的语境和他的神态,我觉得他的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与你们同在。”

 

Q: 选择昆山杜克的理由?

选择DKU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相信杜克的教育品质。二是因为向往成为开拓者,有使命感。我在DKU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多角度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下定义。很多跨文化、跨学科情境下的矛盾并非真的矛盾,而是角度不同造成的,就像盲人摸象那样,都对,也都不对。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同理心、积极沟通交流,都是走出困境的法宝。DKU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卧虎藏龙的同时大家都很勤奋努力,都在“疯狂”地跑出舒适区。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打算去耶鲁大学资产管理硕士项目就读,向领域内的大牛教授和专家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结识全世界最优秀的志同道合者,并借助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更扎实的投资技能创造长远的价值。

我研究生项目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wensen先生,正是鼎鼎大名的耶鲁大学基金会的前掌门人,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大家。David在接管耶鲁大学基金后,耶鲁大学基金会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长期业绩最好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该基金的规模从1985年的1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294亿美元,足足增长了22倍,过去20年平均年化收益超12%。耶鲁基金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学捐赠基金”,而David所创的“耶鲁模式”也因此备受推崇,经久不衰。

我深深地仰慕David与耶鲁大学基金会的成就,也希望能在这样的卓越平台开阔自己的眼界,沉淀自己、突破自我,同时为自己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发现价值是各行各业的永恒命题,每个人也应追寻自己的价值。如果说DKU的教育价值已经被验证了,我想热情地邀请你加入进来,发现自己的长久价值。

 

朱澄佳

学生故事

朱澄佳

她说永远不要因为惧怕未知而放弃心中所爱


 

毕业高中:上海市位育高中

本科专业:机构与治理(经济学方向)

斩获Offer: 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

Q: 你对心理学的热爱是如何形成的?

刚来DKU的时候,我和大部分刚毕业的高三同学一样,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非常迷茫,不知道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得益于昆杜的通识博雅课程体系,我尝试了很多不同专业的课程,是 O’Brien教授和王珊教授的心理学课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Abnormal Psychology(非正常心理学)这门课上,教授和我们讲授了很多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并辅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每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教授让我们自己写一个关于心理疾病的案例分析。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我再次真切地意识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比以往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却也更容易被人们忽略。

从那以后,我就默默下定决心,计划未来要在心理学领域深入研究,希望能为每一个因为心理疾病而痛苦挣扎的人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为了更多人的笑容而努力,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Q: 你如何实践你的热爱?

本科期间,我曾在DKU Peer For You项目担任同辈沟通者(Peer Responder)。这是一个由DKU学生自发组织,隶属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APS)下的心理辅导项目,旨在为DKU同学提供同龄人互助的心理疏导。

在与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沟通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疏导他人的情绪,以及如何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这些经验对于我未来学习发展心理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参与这个项目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加随和、更有耐心且更注重他人感受的人。

提升能力的同时塑造品性,这就是DKU设计和举办活动的奇妙之处,也是价值所在。我很幸运能受益于此,也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传予他人。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最近,我正与复旦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一起研究”直升机父母”是否具有代际传承性。”直升机父母”通常对孩子抱有高要求、高期望,管教十分严格,而且会为孩子安排好大部分事情(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这种养育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利于培优,却也同时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在成长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

之所以想要研究这个课题是受日常生活的启发,因为我爸妈就算是比较典型的“直升机父母”。成长过程中体验了酸甜苦辣的我,经常好奇自己以后是否也会倾向于类似的养育模式?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一系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直升机父母”确实具有一定的代际传承性,但程度因人而异;不同性格特质以及其他因素(如家庭经济条件、子女个数等)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来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兴趣出发去开展研究,总是能充满干劲,享受其中。我期待未来能够找到新的研究视角,继续探索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议题。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白月光,所以在我确定了研究生方向后,她便成了我唯一的奋斗目标。很开心的是,我成功了。我计划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开启我的心理学生涯新征程,学习更多地专业知识,未来带着自己拥有的知识储备和资源回到国内,为国内心理健康事业出一份力。

 

Q: 申研期间有哪些挑战?

我的申研经历其实比较特别。虽然很早就确认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但很可惜,心理学专业未对2022届本科生开放,我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经济学专业。我很不想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所以思虑良久,我最终决定跨专业申请心理学。这条路对我来说是一座独木桥,是孤独的,因为我是2022届唯一一个选择这样做的同学。

跨专业申请的困难之处在于竞争力的差距,因为和其他本科就学习心理学的同学相比,我可能会缺少很多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为了弥补差距,也得益于DKU灵活的课程体系,我选修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同时,我也主动与学校心理学的教授们建立了联系,经常向他们取经,并在他们的建议下,大量阅读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巩固学识基础。我还主动参与了科研项目,和北大心理学教授一起完成了论文发表,在学术成果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我特别感谢王珊教授和导师Andrew Field教授的帮助,是他们的鼓励和建议,让我能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如果不是身在DKU这样一个鼓励自由探索且倡导跨学科学习的环境中,我想我的跨专业申研之路也不会如此顺利圆满。感谢DKU让我看到了自我认知以外的世界,真正成长为一个放眼全球的世界公民。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成长的关键在于努力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勇敢尝试新鲜领域,去接受自身认知以外的事物。
  • 学习本就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什么时候做出新的选择都不晚。永远不要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而放弃自己心中真正喜欢的东西。

 

 

 

 

周子昂

学生故事

周子昂

他说要勇于突破,在挑战中超越自己


 

毕业高中:四川省绵阳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Q: 视角独特的科研经历?

我在上大学以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直到大学才拥有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与数据科学结缘主要得益于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不同学科,并在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己对编程和计算机的兴趣和天赋。记得大一的时候我选了李明教授的STATS102(数据科学基础),那门课对于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其实很有挑战性,再加上刚开学的时候对全英文教学还处在适应期,所以我在第一个月学得非常吃力。现在回过头看,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去理解程序的逻辑和语法,一点一点把基础啃了下来。挺过了那段时间之后,仿佛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向我打开,我对于编程产生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兴趣。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DKU选择数据科学专业的同学们通常会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种是偏向Business Analytics(商业分析),深入咨询行业,用数据分析赋能商业策略,会需要经常对接客户,需要出色的沟通能力。第二种方向专注于数据科学本身,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增删改查的命令、数据可视化等,且研究生也会继续围绕数据领域进行探索。 第三种是在编程上不断积累,未来希望往计算机科学领域发展,利用数据和算法去搭建模型,解决人类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挑战。我的个人规划属于第三种,会在今年8月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智能信息系统硕士学位。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在大一暑假有幸加入了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做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副语言属性,简单来讲就是研究语音中的非语言信息,包括通过语音进行心理健康或疾病的检测,也包括对动物语音的检测与识别,比如深海里的鲸声,或是森林里的鸟声。之所以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健康和生态紧密相关,并且有明确的应用场景。

大二的时候,李明教授邀请我主导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鸟声检测和分类研究项目。这是一个校企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保障自然保护区内受鸟类筑巢影响的电网传输稳定性,同事降低人工维护成本。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电网周围安装一种可以识别鸟声的设备。一旦有鸟靠近且发出鸟鸣,设备便会检测到鸟类活动,进而锁定鸟的种类,并通过播放该种类天敌的声音,实现无人驱鸟,保障电网的电力传输稳定性。目前,我们也在申请相关的专利,虽然鸟声分类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但我们的解决方案首次尝试了软硬件结合,并在算法上进行了创新。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如果将来这种设备能得到推广,我们就可以采集更加丰富的实地鸟声数据,供全球的鸟类爱好者进行科学研究。

这个项目工程量大,多模块协同性要求高,对于当时实战经验欠缺的我来说算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通过参与整个算法的设计和落地,我的编程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也对engineering(工程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遇到综合性强的任务时,优秀的程序员往往会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念。编程能力的提升,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效率的提升。前者更多需要经验的积累,后者则需要思考如何做减法,以保证代码的干净度和可复用性。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去年三月份,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组织了一场字节跳动线下参观活动。我幸运地获得了实地参观的机会,并从分享嘉宾(同在李明教授团队的师兄)那里获得内推,最终通过多轮面试拿到了字节跳动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暑期实习Offer。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开发一个方言翻译模块,应用于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剪辑APP剪映。开发这个功能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短视频后期配音的需求。创作者可以自如地输入普通话,借助翻译和语音合成功能转换成地道的方言,比如四川话,广东话,上海话等。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看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模型性能的追求上的差异性。学术上追求的核心更多时候是从模型的效果、精确度出发,但工业界则更加看重效果与效率的平衡。实习初期,我有从效果最优的角度出发提出过一个模型,但最后发现模型体量太大,难以部署上线,后面还是考虑到效率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个人来讲,我很认同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寻找一种最优解。换句话说,如何利用更少的计算资源和时间,达到相似的模型效果,从而控制时间和能源成本。这次宝贵的工业界实习经历,给我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从无到有的创造带来的成就感,更让我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想要深造的方向。

Q: 大学四年间的成长?

大一的时候方向不算清晰,能力也比较欠缺,好在大二的时候逐渐在计算机方面找到了方向,同时已经开始担任一些课程的助教。到了大三,有幸获得了不错的实习经历,有机会去推动一些团队核心项目的落地;大四在杜克修习了一些高质量的课,也能够平衡好硬核的课业与紧张的研究生申请,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进入大学之后的每一年,我都会花时间去回顾和思考,想想今年的自己是否会让去年的自己为之骄傲。很开心的是从大一到大二到大三,再到今天即将毕业,我都做到了。无论是学习、做项目还是实习,我都有寻求突破,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己。感恩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幸运,未来会再接再厉。

Q: 有什么建议给有相似兴趣的同学?

  • 如果对计算机科学的某个领域感兴趣,就多去上这个领域相关的课,并认真对待所有的作业和项目。打好基础,不管是对科研还是实习,包括以后获得理想的Offer,都会非常受用。
  •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输出。从积累到输出的过程就是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这样不仅可以帮到更多人,在积累影响力的同时也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我最近也开始尝试做自己的技术博客,时不时地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最近做过的有意思的项目,或是新发现的编程小技巧。内容输出是一个非常有助于自我积累的途径。



朱家

学生故事

张默竹

她说对自己和世界充满好奇,随之而来的是自信与勇气


 

毕业高中: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本科专业: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方向)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与分析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比较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高等教育政策硕士
  • 范德堡大学国际教育政策与管理硕士

Q: 你对教育的热爱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二是个人经历的铺垫。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从小就对教书育人非常熟悉。真正开始关注教育议题则是在中学阶段。初中的时候,我开始点对点帮扶一对湖南农村的双胞胎弟弟。和他们的信件往来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渴望,也意识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后来到了高中,我结识了扎根于湖南的弘慧教育基金会团队,并参与了他们的暑期支教活动。一同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是曾经受到该基金会资助,如愿大学梦后来回馈家乡的。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再次意识到教育公平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无比重要的议题。

到现在五六年过去了,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发展得特别出彩,不仅有毕业于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也有学中医药、舞蹈和传媒的。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和人生道路是很满足的,这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最需要和适合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另外,初高中两次美国游学的经历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让我期待以后能有机会长时间地、更加深入地去体验和研究。于是,我成为了2018年长沙市明德中学唯一一个申请了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当时的申请过程还挺孤独的,但所幸我的班主任一直非常支持我。她认定我就是一个独特的小孩,和昆山杜克的气质很契合。

当时我也有幸凭借受支教经历影响而创作的农村留守儿童小说,获得了北大培文杯全国一等奖和中南大学的青睐。是我的班主任和家人的坚定支持,让我最后选择了昆杜。如今看来,是缘分使然,双向奔赴。昆杜用它的自由与包容,激发并释放了我对教育的热爱。

 

Q: 为什么对公共政策感兴趣?

其实刚来DKU的时候,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一个课外兴趣爱好来培养。大一大二期间,我着重探索的是社会学和经济学,后来确定了公共政策这条分支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上公共政策101这节课的时候,刚好新冠疫情爆发, 任课教授Annemieke van den Dool就开始带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是如何应对疫情的,有哪些相关的政策出台。我当时就觉得这堂课真的非常贴近生活,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理论迁移到身边和远方正在发生的事情上。

更有趣的是,课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都可以变成自己家乡的发言人,每次见面互相报告一下最新的政策进展,然后一起分析。所以我就果断地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下面的公共政策方向作为我的专业。

虽然DKU没有开设专门的教育专业,但是交叉学科和基于时事分析的课堂让我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研究教育议题的现状、社会影响与战略发展,我觉得这样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

 

视野独特的科研经历?

我:“DKU有没有教育相关的社团?”

面试官:“暂时还没有。”

我:“那等我来了,我一定要建一个。”

面试官:“欢迎,欢迎。”

这是我参加DKU校园日面试时和面试官的一段对话,很开心我实现了这个约定。参加Orientation(迎新周)的时候,我结识了几个对教育也很感兴趣的朋友,包括我在内有四个中国学生,一个越南学生,一个埃塞俄比亚学生,还有一个美国学生。我们七个人一拍即合,在同学汤玲丽的发起下一同创办了昆杜首个面向青少年的志愿教育社团KEY Club(Knowledge & Education for Youth Club)。

一开始,我们和昆山当地的小学合作,每周五教小学生英语。后来,我们社团和学校开办的“昆杜小屋”合作,深入到昆山当地的永共村社区,教孩子们英语,带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当时我和另一位同学韦伊瑶搭档,从协调当地联络人,到招募志愿者,再到备课和设计活动都是我们亲力亲为,特别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领导力以及创造力。

后来疫情爆发期间,KEY club还发起了“绽蕊计划”,面向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子女,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免费辅导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关怀与陪伴。“绽蕊”这个名字是我在项目初期开会头脑风暴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呼应还在成长中的小朋友们,以及疫情下被关在门外的春天,鼓励大家静待花蕊绽放,春暖花开。

另外,大三暑假我在北京探月学院实习了近两个月。那是一个面向全球青少年实践通识博雅教育的创新型高中,在那里我结识了一群热爱创新的教育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逐渐确定了攻读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念头。

 

 

Q: 视角独特的科研经历?

最近我刚刚完成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记得当初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我刚好在一家咨询公司实习,被分配到的项目组当时服务的客户是一家教培机构。更巧的是,我入职正逢 “双减”政策发布,我们组几乎变成公司里加班最频繁的团队。那段时间,我收集了很多相关数据,也建立了一个分析这项新政策的底层逻辑,于是在和我的导师吴科萍教授商讨后,我决定将“双减”政策作为我的Signature Work选题,深入研究该政策对国内“影子教育”机构的影响,以及教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我而言,研究一项新政策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去对比其他国家的做法,昆杜所倡导的世界公民思维大概就是这样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学习中的。研究过程中,我有特意去了解日本和韩国的教培行业现状,也看到了一项政策的推出与完善需要针对实际国情做出的取舍与努力。所幸在中国,素质教育确实在往前推进,非学科辅导也在慢慢的被家长们重视,包括高校招生标准也在日渐多元化的探索中。我很幸运可以做相关研究,见证教育变革的进行时。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记得大一上EAP(学术英语)课程时,Kevin Sprague老师曾展示过一张图,图上有两条在浴缸里的鱼,它们早已习惯了所处的环境,以至于它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身在水中。而我却是一条不一样的 “鱼”,不仅能察觉到我所生活的 “水域”与其他人不一样,还特别想研究这个“水域”的形成、环境以及最后会流向哪里。抱着这样的好奇,我计划前往哈佛大学攻读教育政策与分析硕士,更加深入地去研究高等教育。

Q: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充满好奇心地去了解自己和世界, 勇气和自信会随之而来。
  • 去聆听去探索之后还要有复盘和迭代,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输出自己的能量来帮助他人。
  • 教育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有很多种表达,但最温暖和有力的在于其所包含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连接。所以成为一个教育人所必备的是与人沟通和建立连接的能力
  • 我很喜欢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路: 错的路和难走的路“,所以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路上,每一步都算数。



于越

学生故事

于越

他说独立思考是做学术研究的核心


 

毕业高中: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

本科专业:分子生物科学(生物物理方向)

斩获Offer

  • 耶鲁大学物理工程生物学全奖直博
  •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全奖直博
  • 雪城大学物理学全奖直博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物理工程生物学结合了生物学,物理学以及数据科学的知识,与我个人的兴趣点,高中时期学术上的积累,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最为匹配。

 

Q: 毕业之后有什计划?

我计划在学术上继续深造,前往耶鲁攻读博士,希望毕业后能有机会从事教学工作和生物医学方向的研究。之所以会选择教学科研路线是受到我父母的影响,因为他们都是老师,挺希望我能去冲一冲学术的高峰。教过我的教授们觉得我的性格和能力各方面都挺适合做科研。我自己也很享受研究并传授知识的过程,既可以帮助他人又可以检验自我。

Q: 你在昆杜主导过哪些研究项目,获得过哪些优秀的学术成果?

我在DKU主要有三段科研经历。第一段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直到大三下学期,跟张凯教授做的一个计算性研究,主要是通过C语言程序模拟出一个物理系统过程,并用第一原理去解释其规律。当时张凯教授在学校发布了招助研的公示,我就立刻报名了,因为这个课题是一个交叉性学科研究,正是我所寻找的研究方向。去年9月,我有幸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期刊SOFT MATTER上发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在张凯教授的推荐下,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APS March Meeting)上分享了学术报告。

这篇论文发表后,北卡教堂山大学的Teo教授(之前在DKU生物物理导论课上结识)向我伸出了橄榄枝,邀请我和他完成一篇利用机器学习研究金属蛋白质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综述。当时我刚从美国杜克回国,就在隔离期间着手开始写综述,整个隔离生活也变得充实自在许多。这篇论文也于今年二月通过审核,在国际期刊MOLECULES上发表。

第三段是跟黄明仲教授一起做的一个量子理论相关的研究,当时是通过学校的暑期研究学者项目(Summer Research Scholar)接触到这个课题的,今年暑假三个月的时间已经得出了大部分的结果,目前正在收尾,希望可以在毕业前发表论文。

 

Q: 做研究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对我而言,做研究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日常安排去把控研究的节奏,虽然遇到瓶颈的时候很难受,但把整个逻辑想通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是巨大的。一名真正的研究人员看待问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独立思考是做研究的核心。除此之外,清晰的表述能力也非常重要。写第二篇论文的时候,我一开始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按自己对文献的阅读理解铺设观点,并不懂得如何让别人看懂。在Teo教授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才让整篇论文的观点变得通顺易懂。在准备美国物理学会的学术报告时,张教授也一直带我彩排演练,包括我妈妈也给了我很多英语表达方面的建议。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如何从读者和听众的角度建构我的论述。

1-10

Q: 你在昆杜得到的最大帮助是?

DKU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教授,他们不仅在专业上有丰富的和前沿的研究经验,为人也非常善解人意。我本身说话比较直,有时候可能在无意中会有冒犯之嫌,但教授们对我很包容,也愿意欣赏和培养我的潜力。比如张凯教授就经常邀请我去参加各种昆杜举办的学术大会,帮助我积累在学术圈子的经验和影响力;在我申博期间,他也给我推荐了很多和我研究方向相匹配的教授,帮我权衡各院校的利弊。学术之外,张凯教授也会给我很多生活上的建议,提醒我学会为人处世,也鼓励我坚持独立思考。

再比如物理系的Ronen Plesser教授,我非常喜欢他的教学风格,风趣幽默,平时上课时就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动作非常夸张,很有感染力。他会给我们布置很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但同时也会在成绩上认可我们的努力。我在美国杜克的那学期,他恰好也在那边教物理,感恩节的时候还特意邀请了同在美国的DKU同学,一起到他家里吃晚餐,对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次体验,没有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多是朋友之间的关怀。

Q: 昆杜和你最契合的一点是?

我属于比较积极主动的那类人,从高中开始我就感觉到自己是班上最经常举手,最愿意上黑板回答的同学。这种状态其实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是少见的,可能会显得过于亢奋。但DKU自由的学术氛围就很好地接纳了我的亢奋,让我可以很舒适地随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争取。当然,这份自由也是以机遇为前提的,是因为DKU提供了丰富的奖学金,各行各业的公司实习机会,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供我们尝试。我可以选择我的专业,我和哪位教授做研究,我到哪里实习,我是否要去美国杜克交换等等,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自信。尽情地展现自己,积极寻求机会。露出锋芒的人才有可能走上卓越的阶梯。
  • 有目标。有确定的方向并且积极地做好相关的准备。

 

严欣怡

学生故事

严欣怡

她说要怀揣自信,尽力去做不留遗憾


 

毕业高中: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硕士(含奖)
  • 哈佛大学全球健康硕士
  •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硕士(含奖)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大一刚入学时,我上了全球健康101这门课,当时就觉得这个领域比较有意思。所以大一第二个学期我又接着上了一节个人研究课,并在吴晨凯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了近视和肥胖之间的联系。虽然现在看来当时做的很多东西不是特别成熟,但确实激发了我对全球健康的兴趣,让我想要再多做一些相关的研究。而之所以选择公共政策这条分支,首先是因为杜克的公共政策专业非常强势,其次是因为相比于生物层面,我对于影响全球健康议题的经济和政策因素更感兴趣,希望能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在今年8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全球健康硕士。硕士期间,我希望能进一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除了想要在慢性病领域继续深化学习,我对营养学和心理健康也比较关注,希望能有机会去做一些相关的研究。

 

Q: 你如何在昆杜发挥领导力?

我大三时担任全球健康的青年领袖(Young Leaders in Global Health)社团的副社长,发起过一个小学生健康教育项目,起因是我发现江苏当地6-8岁的小孩子们普遍缺乏对健康知识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朋友们可能还意识不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有哪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判断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如果等他们再长大一些,遇到相关的困扰,我希望他们以及他们所在的社区可以利用先进的知识做合适的判断和疏导。抱着这个初衷,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制定了一套全方位科普健康知识的课程大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清洁与防护,疾病预防,急救常识,吸烟危害以及基础的营养学知识。通过和学校另一个学生组织昆杜小屋(社区英语教学)合作,我们每周会去巴城那边的社区给小朋友们上课。为了增添课程的趣味性,我们还设计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活动,比如带孩子们画画,引导他们去想象自己理想房间的样子,并思考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可能带来的影响。学校的教学中心(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以及陈梅芳教授,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帮助我们去完善课程内容。这段活动经历更加真切地让我感受到社区的努力有多么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的国情下,社区对人们的健康真的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想有效地推行公共健康干预政策,一定要从社区的角度去设计,借助社区的体制和力量去正确教育和引导民众。

 

Q: 受益良多的科研经历?

大二时,我参与了一个闫丽静教授指导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分析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糖尿病管理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受疫情影响,工作机会减少,部分人群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随之下滑,而这也导致糖尿病病人对于自身疾病的监测频率有所降低。这个趋势对社区及临床医疗服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在新冠疫情下更好地管理糖尿病群体的健康。从学术价值上看,因为我们有和美国杜克以及斯坦福大学合作,数据层面囊括了大陆,香港和越南在内多个亚洲国家的数据,是全球健康领域下一个研究范围比较广的课题。去年年底,我们也在SCI国际期刊上先后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分享了研究成果。

我很感谢在我还没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时能有幸获得闫丽静教授的指导,她是一位特别细心,耐心,且有爱心的导师。她不会因为我们是本科生,有时做出来的成果不是很成熟而评判或质疑我们的能力,总是在一步一步启发我们的思路,带着我们寻求优化方案。我们的论文发表最初并不是很顺利,有被第一个申请的期刊拒绝。闫老师特别耐心地指导我们该怎么去找其他的期刊,怎么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她的支持下,我也慢慢明白,被期刊拒绝并不丢脸,也并不是对研究成果的否定,这其实才是科研的常态。我们要保持对科研的热忱,严谨以待,并学习如何更灵活地去适应不同期刊的要求。

 

Q: 独立主导的标志性成果?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也蛮有意思的,是我自己主导,由同样耐心负责的吴晨凯教授指导的一个研究项目,主要是分析家庭收入对老年女性群体肥胖程度的影响,以及营养摄入是否是两者之间的调节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

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我这几年积累了很多慢性病方向的经验,想再做一个比大一那时更为完善的研究,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之所以聚焦老年女性群体是因为女性确实更容易被肥胖问题所困扰,老年人又是其中相对脆弱的一个群体。

我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家庭收入确实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日用饮食结构,以纤维这种基本营养元素为例,低收入人群的摄入量远少于高收入人群,差距非常显著。社区需要予以低收入的老年女性群体更多的关注,尤其是饮食健康方面,对她们肥胖的管理起到实际的支持。

 

Q: 印象深刻的实习经历?

我选取两段比较有意思的实习经历分享一下。第一段是在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医渡科技做真实世界医药咨询 (Real-World Solution),第二段是在一家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的医学部带状疱疹疫苗组。在医疗科技公司实习时,我研究的恰巧就是葛兰素史克的产品,通过分析患者数据和竞品去判断该产品在中国上市的可行性,并有机会和葛兰素史克那边的项目负责人对接。

后来,学校的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邀请了葛兰素史克的HR来分享,我就趁机向她介绍了自己和我之前做过的研究项目。照理来说,本科生基本不可能进葛兰素史克的医学部,因为一般要求都是研究生起步,但HR考虑到我对公司产品的了解,以及我在学术上有过发表的经历,跟研究生相比并没有明显差距,就给了我机会。最终我也幸运地通过面试拿到了实习Offer。

葛兰素史克的医学部主要负责提高公众和专家对公司产品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给市场部一些指导,从医学原理和专家视角判断营销策略和宣传点是否合理。我的主要工作是阅读新发布的有关疫苗效力及不良反应的报告,整理成综述,同时整合专家意见,做一些数据分析。

两段实习的工作节奏和内容不尽相同,各有各的意思。咨询工作强度大,充满挑战,但也很好的提升了我分析问题的洞察力以及对接客户的交流能力。药企的工作氛围非常和谐,老板也给了我很多重要的工作任务,让我有机会直观地了解真实世界中专家们对疫苗和传染病的看法。

 

Q: 有什么建议给到有相似兴趣的同学?

  • 多去尝试。无论是科研还是实习,多去探索不同的方向,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 尽力去做。一件事情哪怕表面上不可能,也要尽力去做,不留遗憾。
  • 保持自信。尤其是女生,不要怀疑自己做科研,做数据的能力,DKU的很多学姐在这些方面都十分优秀。只要怀揣自信尽力去做,任何事都不会有太差的结果。

 

唐纯欣

学生故事

唐纯欣

她说不要设限,研究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索新知


 

毕业高中: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化学专业)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风险工程硕士
  • 卡耐基梅隆大学环境工程大数据硕士
  • 康奈尔大学可持续能源系统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可持续系统与环境研究双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记得小时候去内蒙古的时候,那边很美,是肉眼可以看见星星的程度。但去年再去的时候,我就发现那边的草原沙漠化变严重了,已经跟小时候的记忆不一样了。我虽然不是环境保护的激进者,但我还是想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很多公司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践行起来还是有难度,毕竟公司的立足点主要还是利润。我的宏大目标就是借助环境知识和数据分析,帮助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可行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Q: 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

我的标致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是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时装产业的应用。目前大家比较熟知的区块链应用主要聚焦于金融领域,但其实从2016年开始,国家就发布了区块链白皮书,鼓励探索区块链更广泛的应用。与时尚行业相关的一些研究报告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探讨区块链技术对整个时尚产业供应链的影响,消费者视角其实是有些缺失的,这就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

 

去年三月份,新疆棉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很大争议,诸如H&M之类的国际服装品牌发表声明说他们通过全球认证的第三方采购绿色棉花。如果能借助区块链技术,无须认证我们便可以直接将整个供应链相关的信息直接揭露给政府和特定的公司,甚至是消费者。区块链可以起到一个追根溯源的作用,服装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绿色原材料,是否对农民进行了压迫,工厂的碳排放是否达标,甚至产品设计是否原创,这些信息都可以被真实的数据佐证。我希望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督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赋能绿色产业发展。

我很享受做研究的过程。我觉得研究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都在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新的东西,这是最大的乐趣。不管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别人的论文研究,还是自己发掘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都是向着未来前进的。这种新鲜感一直存在。

 

 

 

Q: 你在昆杜获得的帮助?

DKU(昆杜)最好的就是给予了我充足的探索空间,从而帮助我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我在DKU上了很多不同学科的课程,虽然没有偏离我一开始想学环境的目标,但也算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就是可以将环境科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另外,我本科其实做了很多Research(研究项目),有跟化学相关的,以在实验室做研究为主;也有跟社会科学相关的,需要去做调研访谈。两者相比,我发现自己更青睐于后者,既可以做数据分析,又可以与人打交道,是一个很好的融合。

2020年2月,我入选了一个美国杜克的研究项目,主要探讨人类移居火星对环境、工程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这个项目里除了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博士生和教授,来自不同专业, 聚在一起从多样的角度分析问题,最终还和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分享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在美国杜克的那个学期,我还主动联系到教授,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参与了一个与美国环境保护机构(EPA)合作的项目,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调查自然灾害引发的技术灾害风险。申请硕士期间,我还去了很多次杜克的职业规划中心和写作中心,获得了很多申请方面的指导。当然,DKU充足的学习资源和项目经验已经给了我一份很好的简历。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申请的硕士项目都是带实习的,因为我目前的规划是在硕士毕业后进入企业做环境咨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帮助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累一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经验。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每朵花都有独特的花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线,朝着自己的热情努力,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节奏上。关注过程的美好而不执著于结果,不为自己设限。

 

 

尉迟和妘

学生故事

尉迟和妘

她说摆脱条框辨明方向,尽情向未知挑战


 

毕业高中: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晓明女子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物理学

斩获Offer

  •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硕士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量子物理硕士
  •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程物理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从小就想要了解宇宙的奥秘,对世界的存在、组成以及运作充满了好奇,而物理正是在探讨这些问题的主要学科。因此,我便选择了材料物理作为我的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继续进修。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本科期间我主要探究的课题是量子现象,因为我本身对理论研究比较感兴趣。宇宙万物皆由微小物质组成,而这些物质都遵循两字规律。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仪器去模拟量子现象,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就是模拟量子与光交互作用下的动态系统,分析这一混沌现象,从而验证模拟方法本身的实际效果。今年暑假我会继续租钠盐这个课题,希望之后可以发表相关的学术成果。

这段科研经历增进了我对理论物理研究工作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想在科研道理上持续奋斗的心。在我看来,做科研非常考验学习速度和抗压能力,需要在短时间内理清概念背后的逻辑以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耐得住重复性的实验操作与论文撰写。

Myung-Joong Hwang教授是我标志性成果项目的导师,他在学术上非常专业,同时也很会教导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从不局限自己的发展可能。我的标志性成果原本是要中规中矩地研究一个黄教授之前研究过的课题,但思维敏锐的他却发现了新的值得探讨的模拟方法,并启发我去进行相关分析。他还主动联络到对这个方法有所了解到教授,积极汲取经验,共同展开研究。尽管这个领域不是他所熟悉的,他还是满腔热情地去攻克新的课题。这份认真对待科研的初心,与善于捕捉全新研究切入点的眼界,正是我所敬佩且希望效仿的。

后来在美国杜克大学学习期间,我申请了自主学习项目(Independent Study),研究了作为进阶物理课题之一的量子场论。这段经历帮助我辨明了研究生的申请方向,也让我有机会提前学习到在研究生项目中会学到的内容。

 

Q: 丰富多彩的领导力实践?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大一时我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社,希望可以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出一份力。我和团队举办了一些遵循古法的手工体验,比如制作鲜花胭脂、紫云膏、学习中国传统拳法等。传统文化并不陌生,讨论传统文化也不会显得另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打破大家的固有成见,沉浸式地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了解其背后的思想。令人欣慰的是,参与体验的同学们也都表示乐在其中。

另外,大四最后这学期我当了宿管助理(RA),帮助同学们应对疫情期间学校闭环管理所带来的挑战,并根据同学们的需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策划和其它帮助。

在这些经历上,我真正体会到的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学会运用资源,利用现有的条件去达到最好的效果,并且能够与人共情,在任何事情上都保有责任感。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当初选择DKU就是因为可以成为第一届本科生!学校的本科学位教育是全新的,意味着这里的一切都可以由我来参与建设,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需要遵循,可以尽情地向未知挑战。

在昆山杜克大学,我认识了许多一辈子的好朋友,有学生、有教授、有工作人员。认识他们,是我在昆杜最大的宝藏。因为有他们,我在昆杜的日子才会多彩多姿,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帮助了我很多,而我也喜欢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尽我所能去帮忙。他们是我心灵的支柱。

现在的我思维更加成熟,行动更加独立,知道什么是我最为重视的,也清楚我所追寻的道路。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DKU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如果你享受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系,一同迎接挑战并携手成长的话,一定要来DKU!更何况教授的专业水平都非常高,学术、社交氛围都很棒!我相信你在昆杜的收获一定会跟我的收获一样很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