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语

学生故事

吴天语

他说别害怕犯错,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圈


 

毕业高中:江苏省海门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量化管理硕士
  • 西北大学分析学硕士
  • 康奈尔大学金融工程硕士
  • 牛津大学数学与计算金融硕士
  •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计量金融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高中积累名句名篇时曾背到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出自“四书之首”《大学》的开篇。虽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它使我开始思考,我心目中向往的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很快我意识到,大学于我而言,不仅仅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认识自己、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这一目标或许只有昆山杜克大学 (DKU) 能够帮我达成。

DKU通识博雅和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使我不固步自封,更加全面地看待、理解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使我着眼未来,更加自信地提出新见解、新想法;多元文化与崇尚协作的环境能够培养我理解包容、和谐共赢的美德;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能够激发我更好地思考我作为一个个体,如何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数字极其敏感,喜欢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高中时,我开始参加数学竞赛。尽管充满挑战,但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每一次解决问题后都会给予我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进入DKU后,我有幸参加了徐霄乾教授所开设的关于集合论 (Set Theory) 的阅读研讨会 (Reading Seminar)。研讨会上,徐教授总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讲解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定理,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并鼓励我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那段时间的研讨会让我意识到,我对数学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乐趣,还源于对数学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所以,我决定将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这门基础学科作为我的本科专业,将大学四年投身于这个广阔而精彩的领域。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数学充满热情,我曾看到其它专业的一些同学为数学101 (微积分) 这门必修课感到焦虑彷徨。除了学校学术资源中心和学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帮助外,我也常常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能为他们带来些什么,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或者至少让他们面对数学符号时不要那么抗拒。恰逢2021年的国际数学日,我作为DKU祖冲之数学与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的学生助理,协同各位教授组织开展了DKU首届π节 (数学嘉年华) 活动,旨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游戏,让更多人从中发掘数学世界的乐趣。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出于对前沿技术领域的兴趣,以及希望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论和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本科期间我的研究经历主要集中在新兴的区块链领域。

非常感谢我的学业导师 (Academic Advisor) 张露瑶教授和DKU本科生项目提供的暑期研究学者 (Summer Research Scholar,SRS) 机会, 我和三位同学克服地理限制和时差考验,开展了关于将人工智能交易算法应用于数字资产投资领域的跨学科研究项目。该项目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规划、评估和比较不同的交易策略,并开源详细代码,从而更好地帮助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2022年8月,我代表团队在IEEE区块链国际会议上做了报告展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就该领域的研究开展讨论,令我收获颇丰。

这一经历充分激发了我对于区块链研究以及整个行业的兴趣。在导师张露瑶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在以太坊基金会赞助的一个科研项目中担任研究助理,和来自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共同深入探究以太坊公链上的交易堵塞问题。目前,我正致力于将博弈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新见解和新思路。

 

Q: 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

我计划于今年9月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分析学硕士学位,深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提升自己应用大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本科阶段在区块链领域的研究和实习经历,我期待自己能够在未来为这两种技术的融合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实现应用落地。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塑造拥有道德指南针的思想家和实干家,引导社区和机构走向共同利益,并拥有智慧和技术能力来有效应对复杂性。”这句话生动而准确地阐释了DKU培养领导力人才的原则。

四年来,它始终激发着我不断思考:我作为第二届本科生在毕业时可以为母校留下些什么,以带来长期影响?现在回头看,在DKU担任学生大使委员会和学生校友委员会执行主席的这两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做到这一点:这两个学生组织都以DKU在校生为媒介,分别与内地高中学生,以及昆杜/杜克校友网络间建立广泛而深度的联系。从在校生的视角进行阐述,一是通过“学生大使母校行活动”让全国各地更多的高中生全面地了解DKU;二是通过“校友面对面”和“校友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促进DKU学生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两个学生组织在DKU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获得了很多职工、教授的赞誉和支持。我也很期待,在未来这两个学生组织能继续蓬勃发展,真正地为DKU带来长期而实际的影响。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在DKU,每位学生和教职员工都会安全感爆棚。在这里,你总能放心地将自己的随身物品放在公共区域,而不用担心遗失;在这里,你总能将内心的疑惑与焦虑和最专业的教授、团队诉说,他们的建议很快会将你的阴霾消散;在这里,你总能看到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的笑脸,即便临近午夜,校园巴士的司机也总会微笑着安全将你送到宿舍公寓;在这里,你总会迫不及待地等到周四的到来,穿上带有DKU元素的服饰,和大家一道享受共建DKU精神的午后时光……爱上DKU的理由太多啦,相信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在这里找到独属你的那份“小确幸”!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 大一 | 突破舒适圈 – 保持好奇:用一年的时间在各领域不断进行摸索,明确自己的“不喜欢”,尝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与学科;
  • 大二 | 战胜恐惧圈 – 向外探索:借助DKU的平台和资源找到自己的学术/行业导师,鼓起勇气与他们建立联系,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 大三 | 拓展学习圈 – 向内钻研: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打造好自己的比较优势;
  • 大四 | 建立成长圈 – 明确目标:树立自己的中远期规划,并朝着“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奋力奔跑!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别害怕犯错,要给自己一定的“容错”空间。其实,害怕犯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一种情况是有些完美主义,对于自己有很高的期待,生怕落空;另外一种是对结果有些恐慌,害怕会承担某种后果而逃避。所以,学弟学妹们,当你鼓起勇气准备走出舒适圈时,告诉自己千万别畏惧犯错,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刘元晔

学生故事

刘元晔

她说昆杜就是属于每个人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


 

毕业高中: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量化管理硕士
  • 帝国理工学院经济学与商业战略硕士
  • 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硕士
  • 波士顿大学商业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到昆山杜克大学 (DKU) 参加校园日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一堂将环境学和艺术巧妙结合的公开课。这节课就像打开了通往魔法学院的大门,让我领悟到学习原来也可以如此有趣而神奇。我完全被DKU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所吸引,因为它允许我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入校以后,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学徒们第一次发现自己具有魔法能力一样,我也慢慢地发现了新事物,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对行为经济学和政治学很感兴趣,所以在大一选修了基础经济课程、当代政治意识形态课程和心理课程。通过和每门课程的教授不断讨论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方向,我最终选择了最喜欢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我的专业。在专业课学习以外,得益于DKU灵活的选课体系,我也在继续选修感兴趣的心理学课程,并一直学习行为科学相关的知识。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最终也帮助我拿到了心仪的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硕士,行为金融细分方向的offer。

 

Q: 奇妙的跨文化创业实践?

我于2022年1月2日来到杜克大学学习时,万万没想到会与其他六个热情如火的伙伴一起掀起一场创业旋风,在短短四个月内创造了超过一万美元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足球运动员,她不仅在比赛中展现出色的技巧,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我们发现了学生艺术市场的潜力,于是毅然决然地创立了CODE919,一个专门销售学生艺术作品的线上平台。

经过多番筛选和艰辛努力,我们最终找到了六位杰出的艺术家,准备借篮球狂欢节的热潮,以拍卖的形式推出第一批艺术作品。最终效果超乎预期,所有的作品一经上线瞬间售罄,创造了可观的价值。CODE919迅速成为了校园内的热门话题,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和买家。我们的业务蓬勃发展,每天都有新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平台上亮相。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创业并不仅仅是追逐利润,更是一种激情和冒险的体验。就我们的创业团队来说,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团结一心、各司其职 (且身兼数职),卓越是我们共同的追求。靠着彼此激励,我们最终成功地将CODE919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平台。

 

Q: 受益匪浅的学术体验?

DKU最让我受益的首先是她妙趣横生的课堂。在我入校选修的第一节心理学课上,我们结合东西方哲学理论,探讨正念疗法如何应对焦虑、心理健康问题和医学疾病。授课的William O’Brien教授在正念疗法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深厚,且很注重跨文化视角,能够将东西方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心理学。我们还特意在校内的草坪上了一堂课来感受自然对于心境变化的帮助。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记忆,不仅因为内容引人入胜,还因为O’Brien教授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我从他的教学中领略到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也是DKU课堂的共同特色。

与O’Brien教授一样给我大学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还有崔静波教授,他不仅是我的经济学导师,也是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导师。认识崔教授是在他组建的Python学习小组,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带着一群对学习新技能感兴趣的学生一起探索。

在我刚开始构思标志性成果项目时,是崔教授点明了我对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兴趣。在他的引导下,我的思路也逐渐开阔,最终决定从企业的视角切入,研究全球500强企业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与他们的利润关系,探索新生企业该怎样做才能实现环境和利润的双赢。在撰写标志性成果项目期间,崔教授也经常分享给我相关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也让我对ESG赛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看来,标志性成果项目就好像魔法学院的最终考核,我很庆幸自己和参加考核的学徒一样,能在良师的一路陪伴、引导和见证下圆满跨过这一里程碑。非常感谢崔教授的指导,他不仅关注我的学术成长,还注重培养我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从他那里所习得的“魔法”将继续助力我未来的学术道路,终生受益。

 

Q: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在DKU街舞社里的每时每刻都是我大学四年最炫目的记忆。作为DKU的第二届本科生,我有幸见证了学校街舞社从零到一的蜕变——从最初的一群街舞爱好者因纯粹的热爱相聚在一起,到如今逐渐发展成一个舞种丰富、凝聚力极强的大家庭,被校内社团、艺术节以及校外其他高校邀请参加各种演出。深度参与其中的我不仅收获了个人在舞蹈审美、技巧的全方位提升,更是结识了一群从舞伴晋升为战友的好朋友们。我们一起磨练技巧,一起超越自我,一起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舞台表演。

跳舞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热爱的力量:原来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你会不遗余力,会主动去思考如何让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组织变得更加专业、如何让自己正在做的事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正如为DKU同学们开设多样舞蹈课程的Yangjie老师,也如最初创立街舞社的学长学姐们,又如在这条路上不断坚持的我们。感谢街舞社给予我无尽的欢笑、友情和成长,我将永远珍视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DKU有很多资源,抓住机会一定能收获满满:无论是与教授一对一交流还是参加校内外的研讨会,只要勇于尝试,每个机会都可以带我们开启新的冒险之旅,总会有隐藏的彩蛋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DKU为我们创造了足够的容错空间,不论是在学科专业上的尝试,还是在生活娱乐方面的体验,我们都可以放手去做。在DKU多元和包容的社群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希望大家在DKU都能大胆拥抱探索的精神,像哈利波特一样勇敢尝试,把每一次经历都变成宝贵的财富。

 

何思樾

学生故事

何思樾

她说趁年轻就多挑战,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毕业高中: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政策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管理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行为、教育与传播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昆山杜克大学 (DKU) 的多元文化与跨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非常吸引我。在这里,我可以更彻底地,甚至是颠覆性地探索不同的学术领域;在这里,我不用在高中毕业之后即刻选择本科专业方向,而是能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更重要的是,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教授和职员都能与我成为知己良友,让我以更广阔的视角观察和体会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高中开始,我就对地理和环境治理很感兴趣。我的地理老师杨老师是我学术兴趣探索旅程中的良师,她的耐心教导和学术激情让我萌生了学习环境科学的想法。然而,来到DKU之后,我才真正开始了解和思考环境科学对我的意义。

在DKU的应用环境科学课程中,我了解到当今社会面临的全球挑战:从生态系统自身面临的多样性减少、荒漠化、空气污染等问题,到AI (人工智能) 对于城市绿化和环境正义的挑战,中国以及世界都因为全球变暖和环境经济资源的分布不均而遭受着巨大的社会损失。如何合理分配及再分配当代和代际资源成为了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议题。

我开始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浓烈的兴趣,从海绵城市到循环经济,我渐渐坚定了学习环境科学的决心,并在固废管理方面开始了校内校外的探索旅程。固废管理,通俗来说就是怎么“精心安排”资源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在循环经济模型中,资源从产生、分配、废弃、再生到再分配都是一个循环过程,而不是线性的“产生-分配-废弃”的生命周期。固废管理是达成高效资源循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希望能够以学习者、参与者和贡献者的身份加入到中国的“垃圾分类”改革中,帮助中国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常常感觉到很幸运,选择昆杜并遇见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但我也深知选择环境科学不是一条容易的路。每次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日益升高的全球均温和海平线,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和可用资源,我都深感无力,认为即使现在去学去做仿佛也很难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所以我很敬佩那些坚定奋斗在这条路的人:不管经历多少次失望,他们仍然重振旗鼓,踽踽独行,只为穿越黑暗见到那一点点光亮。于是在21岁生日那天,我默默地许愿:也许我也能做这样的人吧?我也会因为那一丝丝的光继续走下去的吧?

因此,我决定毕业之后继续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可持续管理,去丰富自己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同时,我希望在纽约这个文化大熔炉里面结交拥有不同身份认同的人,从多维度了解环境保护和固废管理对不同群体的意义。

 

Q: 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

我从大三开始就在研究行为科学中的助推理论(Nudge Theory)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助推理论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改变人们的决策环境,从而改变群体或个人的决策与行为。一项与之相关的知名实验是餐盘实验:通过缩小自助餐厅的餐盘直径,限制人们拿取食物的多少,使得餐厅的食物浪费减少了22%。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政策,到如今各家各户能够较为严格且自律地分类垃圾,日本经历了漫长的三十年去教育和培养新一代优秀“垃圾分类家庭”。由此可见,对于人口高达14亿的中国,垃圾分类更是一场持久战。仅仅依靠教育和政策引导,很难让垃圾回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分类的目标。所以行为科学中的助推理论将作为一种可能性,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更好地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

在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 (Signature Work) 中,我独立设计了一项实验来评估助推贴纸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我首先设计了标准化和拟人化(借鉴了知名IP植物大战僵尸)的垃圾桶助推贴纸,分别对应四项分类标准:有害、可回收、厨余和其他垃圾。然后,我将贴纸贴在相应垃圾桶和垃圾上,希望通过有趣的贴纸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缩小认知和实际差距。研究结果也表明,助推贴纸确实可以改善个人垃圾分类的准确性。

在获取研究经费、执行实验、撰写毕设文稿的过程中,我积极与导师讨论研究思路,设计助推贴纸、知情同意书和海报,独立起草IRB提案。我的阅读、写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Q: 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带着对改善中国固废管理系统的好奇心和热情,我在一家利用垃圾焚烧来发电的高科技公司——三峰环境集团开始了我的大三暑假实习。我没有选择在主城的办公环境中工作,而是选择在山里的工厂进行实习,以更多了解减废、排污、发电、除污除杂的全过程。实习期间,我作为公司展览馆导览助理带领国内外游客参观工厂,配合高级工程师进行工厂日常检查并汇报,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段实习经历对我而言一直记忆犹新,不仅仅是因为三峰电厂的食堂很好吃,也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蚊虫真的很毒,更是因为那些知难而进、守护初心的同事们。重庆的夏天一直很热,下过暴雨也是闷闷的。可是厂里的工程师却需要在大夏天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带着防毒面罩在密闭的焚烧炉旁进行检修。他们的工作服上还常常会沾满垃圾腐败的味道,在我清晰的记忆里就像是泡了20年的老酸菜味儿。我感到震惊、心疼,但又无比地敬仰。我也感到疑惑:他们是怎么能够做到无视这恶臭并潜心在那个像火海般的焚烧炉旁工作的?

一位在焚烧炉旁中暑但仍然坚持工作的同事告诉我,这是他的职责,没有办法推卸,说罢我感受到了他的无奈;但他转而继续说着,这也是他想做的事情,他想让厂里的机器运转更顺利,为其他同事创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他再没有多说煽情的话,但那句“这是我想做的事情”,足以回答我的问题。

在常人难以忍受,甚至一口也不愿多闻的垃圾味的“攻击”下,我的同事们从来都是知难而进、屡败屡战。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也开始正视这味道,不再避讳,也不再感到不快,只是有些心疼。

我又找到了那群人,那群在黑暗里摸索着找光的人。我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为固废管理献身的那群人,不管是我的同事还是其他在一线与垃圾拼命战斗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条件、身心健康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他们需要拥有平等的环境正义。

 

Q: 深受启发的跨文化体验?

在昆杜学习,我得以与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师生一起成长,他们也带给我无数学术和文化上的震撼,加深了我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同理心。

我在大一时与Austin Woerner老师共同创办了一份双语的线上跨文化杂志 (Intersections: An online journal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as /《交集》),收录了DKU成员用第二或者第三语言写的文章及访谈。作为联合创始人,我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并将访谈内容写成双语文章供中外读者阅读。采访的主题很广泛:从摩洛哥的斋月,到乌克兰的东正教复活节传统,再到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说唱battle。同学们丰富而独特的个人记忆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也造就了我一生都在跨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梦想。

在与其他国际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艰辛经历,以及朋友们亲身经历的战争创伤。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缅甸朋友在讲述发生在他家几百米外的轰炸时的面部微表情——那是一种适应了战争生活而选择坦然面对的表情。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在我21岁生日那天,俄乌冲突爆发,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谭雅,被困在基辅无处可逃。上一次见面还是她的20岁生日,我们许诺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见面,不料因为疫情和战争,“不久的未来”迟迟未来——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真正有了联系,她才会体会到害怕失去的痛苦。

在了解到DKU同学们的故事后,我感到很幸运,也很感激能够在这个战乱的年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一种责任去珍惜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并希求日后能为在艰难处境的人们做些什么。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真的很爱DKU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在这里认识了最好的朋友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太多可贵的品质,也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发。我的朋友中有搞乐队的,也有搞哲学的,甚至还有搞猴子的 (这是玩笑话,不过他们的实验对象是猴子)。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不同的、有趣的看法常常让我耳目一新。我很享受DKU这种能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散思维的魔力,正因如此,我也变得更加开放和独立,并能够以全球公民的视角去更好地表达自己。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Be brave. 勇敢地去做想做的事情,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不要被所谓的世俗之见禁锢,趁年轻就多挑战自身和社会给你定的条条框框。勇敢尝试真的很重要,而走出第一步需要你变得更加勇敢。

Be open-minded. 在DKU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面临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国际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可能会因为语言隔阂产生一些矛盾。希望同学们能够以尽量包容的态度去看问题,学会恰当的沟通与表达方式,减少对他人的刻板印象评价。开放是一种态度,善于沟通是一种技巧,勇于指出成见是一种艺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DKU健康而蓬勃的成长,当然是在化解误会和偏见的基础上。

 

赵祎楠

学生故事

赵祎楠

她说“我”是重要的,在昆杜乐于接纳多样人生体验


 

毕业高中: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斩获Offer

  • 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全奖)
  • 杜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说起来很奇妙,作为昆山本地人,我从初中起就听说了要建立昆山杜克大学 (DKU) 的消息,但那时我并没有把DKU和自己联系起来。直到高二暑假,通过我们学校组织,我有幸参加了DKU首届本科生们的开学典礼。DKU通识博雅的教学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其中被反复提及的“世界公民”的概念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大学生活!在准备申请过程中,我对DKU的小班化教学、丰富的学术科研资源和课外活动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更加坚定了选择DKU的想法。未知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想成为第二批吃大闸蟹的人。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很喜欢探索世界。由于小时候看了很多宇宙的纪录片,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中发现并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因此我在中学阶段就决定了要选择物理相关的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人文和社科也有很大的兴趣,而DKU通识博雅的学习环境正好让我很容易地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源。在大一和大二期间,我参加了James Miller教授带领的PETAL宇宙之旅项目,探索了宇宙与人类、生态和伦理的关系,并对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理解进行了深入研究。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今年秋季我将前往康奈尔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学位,继续进行半导体材料方向的研究。我希望将来可以投身于科研相关的工作,留在大学成为一名教授或是加入企业的研发部门,为本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从大二开始,我便加入了郑昌成教授的实验室,并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多个不同课题的研究。第一个项目是一个更偏工业的项目,与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其原创的便携式显微镜光学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并开发满足需求的下一代便携式显微镜工程样机。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不同光学器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我后续进行光学实验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个项目也让我意识到了科学研究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更加坚定了我从事科研的决心。

大二暑假,我开始通过光学表征研究不同半导体材料的特性,主要工作是对实验得到的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进行分析,研究InAlAs合金中的局域化效应和InAs/AlAs超晶格中的应力变化和限制效应。这种半导体材料有着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晶体管、激光器和红外探测器。在郑昌成教授的指导下,我最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两篇论文阐述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也最终成为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我和同伴还对BaTiO3纳米颗粒的拉曼光谱中的非对称Fano线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也成功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

郑昌成教授在学术和生活中都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在我最初对科研一无所知的阶段,郑昌成教授非常耐心地带我走过了整个科研流程,指导我如何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给予意见并帮助我修改。有一些基础后,他又会给我足够的自由探索的空间,这对我自主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生活上,郑昌成教授经常会和我们聊天。尤其是暑期,他几乎每天都会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和餐后散步,关心我们的校园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衷心感谢郑昌成教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将长久地从中获益。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在学术方面,DKU小班化的教学可以让我和教授和同学们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物理专业的很多高阶课程都只有三、四个同学一起上课,这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接近于讨论而不是教授单方面的讲述;有疑问时可以随时提出并在课上探讨,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高师生比同时意味着人均资源的丰富,几乎每个人都能拥有很多科研的机会。

在生活方面,DKU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多元而包容的环境,这是十分难得的。在这里,什么样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被提出并付诸行动。虽然大家依旧会为未来和就业感到困扰,但是也更愿意跟从自己的本心,去做真正热爱的事业。

除此以外,DKU的教授们都很可爱。物理教授Paul Stanley擅长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把深奥难懂的知识点讲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同时,Paul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了平衡,他不仅是学校乐队的成员,还经常会在昆山周边骑行。我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对生活的热情,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很多能量。我希望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积极乐观、勇于探索又学识渊博的人。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除了学术方面的成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真正明白了“我”是重要的。重要的不仅仅是我的分数、我的成果,还有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观点。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不完美也值得被爱。之前我在面对自己的缺点时很容易陷入自我厌弃的情绪,在内心深处否认自我,但我现在会更愿意接纳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是一个会焦虑会害怕的人,并尽力让负面影响减到最小。毕竟,焦虑和害怕也是一种人生体验,而我愿意拥抱酸甜苦辣所有不同的经历。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敢于尝试。DKU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会被尊重。教授们都很友好,多和不同的教授聊你的想法,课后辅导、写邮件、约讨论甚至约吃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殊槐

学生故事

张殊槐

他说日进寸功,认真探索学术知识的力量与局限


 

毕业高中: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大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化中国研究(历史学)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区域研究(东亚)硕士(全奖)
  • 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
  •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
  • 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中国)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我选择昆山杜克 (DKU) 首先出于对杜克大学教学水准的认可,DKU学生作为杜克社区的一员,除了享有本校的丰富资源外还能获得杜克的帮助和背书。我可以在国内的环境下适应国际化教育和生活氛围,在申研时还能有机会获得一流国际高校的赏识。

此外,DKU欢迎变革与创新。在继承杜克大学悠久传统的同时,她也有一所新学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给学生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来将DKU塑造得更接近理想中的模样。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认同DKU通识博雅的教育模式。高中时一心准备高考,对未来的专业方向缺乏规划。选择昆杜意味着我可以经过两年的探索之后再选择专业,并且可以灵活选择专业要求以外的课程。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刚入校时,学业导师 (Academic Advisor) 建议我广泛地探索,所以我选修了很多不同领域的课程,比如历史、经济学、公共政策、统计学和社会学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同时也结合我高中的经历,我发现自己对历史最感兴趣。于是大一暑假我便参与到历史相关的研究项目中,初步了解了历史学术研究方法。接下来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确认了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所以决定选择全球化中国研究下的历史学作为我的专业。

DKU中西结合且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很适合进行全球化中国研究专业的学习。这个专业让我更加了解我从小生活的这个国家的过去、现状以及与世界的联系。另外,做历史研究的整套方法——搜集定位信息、接受输入、形成解读是在各领域通用的技能,能够在本科阶段培养这些技能在我看来是很棒的机会。

发掘和解读历史非常需要创造力。历史资料可以把我从既往认知和直接生活经验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拓宽我的眼界。做历史研究一方面需要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顺着一条线深挖到底,抽丝剥茧,以小见大。另一方面,历史学家也要像编剧一样,留意微妙的细节,同时着眼于更宏大的结构性因素,从而对历史上复杂的问题作出可信的解释。

我的导师曾说,出色的历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半自传类型的,对此我很认同。历史学有个人化的一面。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问题,或产生一些兴趣,在历史中可以找到折射或共鸣。历史学家是专业的反思者,要研读相关的资料,再用更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来更精准地定义问题,进一步发散思维去搜寻更多资料予以支撑,直至自己可以给问题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我喜欢这样由兴趣生发,自由地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任思绪扩散的过程。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短期的计划是前往哈佛大学攻读东亚区域研究的硕士。这个跨学科项目在选课方面灵活度很高,可以为我打开更多职业选择的可能性。

 

Q: 受益匪浅的科研经历?

大一上学期,我慕名选修了Kolleen Guy教授的历史课。她是欧洲文化与饮食史的专家。我非常喜欢Kolleen教授的授课风格,她非常善于和同学们相处,对我们的观点总是予以尊重,且能激发同学们的潜力。她向我展示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理想的生活状态:有许多旅行研学机会,从事有智力挑战的工作,自由地大量阅读并研究感兴趣的课题。这样自由灵动的生活节奏令我向往,也坚定了我选择学习历史的决心。

与Kolleen Guy教授熟识后,我有幸加入了她的研究组,同组还有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教授。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二战时期从欧洲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主要探究在无国籍和难民的双重身份下,这一群体的生活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这段研究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因为我在项目初期加入研究组,所以有幸看到了专业的历史学家是怎么从零开始去构思,直至建立一个成熟可行的研究项目。虽然那时的我毫无经验,英语也不娴熟,教授们还是视我为平等的合作者,给予了我充分的尊重,让我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能做出自己真正的贡献和产生成果。在我学术生涯的开端就跟着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一起工作,如同一名工坊学徒手把手地跟随大师练习,帮助我给自己未来的学术道路树立了一个努力看齐的典范——这段研究经历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此,这也是DKU所能赋予本科生的关键优势之一。

在之后的学习中,我进一步发展了学术兴趣,开展了与政治史和文化史相关的研究。历史系的师生比很高,所以我能够获得教授们充分的关注和教导,这对我帮助很大。学校人文艺术学科也为我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以支持我的研究。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我认为大学是探索生活方式,探索自身价值观的阶段。DKU很棒的一点是她不会给学生先入为主地贴标签,而是鼓励我们什么都先试着做一下。现在回溯过去的四年,虽然我选了很多看似不相关的课,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尝试最终汇成了一条主线,从不同学科视角回答了我关注的问题,这就是DKU通识博雅教育之意义在我身上的体现。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首先,选择专业时要有耐心,深入思考后再做决定。

第二,尽早开始并坚持进行长期投入。找到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或从事一项运动,日进寸功。

最后,无论大家未来是否选择走学术道路,我都鼓励大家在DKU认真参与一项学术研究,并在教授的指导下产出一些严谨的学术成果,因为这能帮助你了解学术知识的巨大力量与局限,从而更好地运用它。

 

吴菲

学生故事

吴菲

她说真正的成长源于内在动力和对知识的热爱


 

毕业高中:江苏省昆山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全球健康硕士
  • 耶鲁大学慢性病流行病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健康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还记得当我还是高三学生时,老师给我们一个任务:选择一所心仪的大学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离我的高中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昆山杜克 (DKU) 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起初,我也曾犹豫DKU是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我从小就在昆山长大,担心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会给我的视野带来局限。然而,在深入了解这所大学后,我认识到这里国际化的学术氛围恰能为我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于此,我将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教师相互交流,分享各异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我坚信,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将激发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引领我找到未来的方向。我期望能够涉猎各种学科,学习多样化的技能,深耕个人兴趣,并在实践中选择一片热爱之域,为未来的工作铺就道路。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在大一到大二期间,我积极地探索了心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哲学和全球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探索过程中,我有幸选修了吴晨凯教授的全球健康基础和全球健康方法论这两门课程。第一门课程深刻地向我展示了全球健康的吸引人之处,激起了我内心对于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让我坚定地选择了全球健康作为我的专业方向。而第二门课程则让我认识到了统计方法在健康领域的重要性,明白了它们是理解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有力工具。

正因如此,当我得知DKU的人文研究中心(HRC)正在招募研究提案时,我立刻向吴教授咨询,希望能够在他的指导下发起一项有关产前抑郁 (antenatal depression) 和男性情感参与 (male involvement) 的混合方法研究。虽然吴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并非产前抑郁,但他对我的研究兴趣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答应担任我的导师,在方法学上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最终,该研究项目成功获得了HRC提供的一笔10000元的研究资金,为我深入研究我所关心的话题以及将统计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在昆山杜克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我不仅享受到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先进的研究设施,更重要的是遇到了许多杰出的导师。他们的指导和鼓励让我逐渐成长为一个主动追求知识的学习者。这种学术环境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推动我主动地探索和发展自己在全球健康领域的兴趣。我期待未来能够为精神健康和母婴健康等问题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并为改善全球健康做出自己的努力。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是一项聚焦于中国大陆儿童肥胖家庭干预的有效性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大二时,我便与导师陈梅芳教授进行了一系列讨论,确立了毕业设计的方向并着手筹备工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之前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因为软件的适配度问题不断遭遇执行上的重重困境。

正当我陷入困扰甚至感到气馁之际,陈教授细腻且耐心的点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有信心推翻自己之前的设计重新修订研究主题。我非常庆幸陈教授在大二时提醒我尽早开始准备,并让我加入了她的暑期科研学者项目,这使我在研究方法上提前积累了经验,即使在后期修订了主题,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毕业设计。

最终,我所完成的系统综述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儿童家庭肥胖干预的特点,并探究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对中国学龄儿童体重控制的有效性和潜力。这段经历不仅使我对中国肥胖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在个人成长中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当我决定推翻自己原先的研究时,我学会了勇于挑战和质疑自己。我深信,做好科研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耐心和毅力,并具备应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能力。

在大三的暑假期间,我有幸加入了阎丽静教授的团队,参与了中国农村脑卒中患者及家庭纵向研究(SaFaRI)项目。该研究旨在评估近年来农村脑卒中患者血压、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体力活动、卒中复发、住院和死亡等情况,并建立具有中国北方农村特征的脑卒中患者动态连续队列。

制定回访流程手册这一项小任务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这个项目是一项纵向研究,涉及1000多名参与者,因此正确分类和维持高回访率是执行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难题。起初,由于我之前没有田野调查的经验,我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现场执行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然而,阎教授以她独特的温和而严谨的方式,多次指导我重新审视和调整了调查流程。

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行走能力、交流能力、生存状况以及所在地情况,我们将调查流程划分为不同阶段。通过这样的调整,我们能够坚守阎教授提出的“应访尽访”原则,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每位患者的情况,并保持高回访率。我也从中深刻意识到科研所需的严谨性和前瞻性。

此外,我在构建Qualtrics问卷收集工具的逻辑和搭建Verbal Autopsy (口头尸检) 收集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相关技术,以确保我们能够收集到准确而有用的数据。我参考了国内外类似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我们调查对象的特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定制,以适应中国北方农村人口的需求。

通过这一经历,我不仅在学术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学会了灵活应对现场环境变化,并优化研究流程的效率和可靠性,也对公共卫生赋权弱势群体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通过科研工作,我们可以为社会健康做出贡献,并为那些需要支持和关注的群体争取权益。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大二到大四期间,我一直担任宿舍生活助理 (Resident Assistant, RA),这个岗位需要管理30-40名住宿生,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这段长达三年的经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担任RA期间,我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互动,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我深刻认识到创造一个真正包容和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仅需要提供基本的住宿条件,更需要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和支持的社区氛围,理解并欣赏同学们多样的背景和经历。

我曾在中秋节之际领导策划了以”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为主题的中秋晚会。从冰皮月饼制作到灯笼绘制,再到歌舞晚会等一系列环节,我和团队成员向所有的同学们展示了中秋节的魅力和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同时也深化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通过这段宝贵的经历,我深刻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力量。未来我也将继续努力成为一个既包容又支持他人的领导者。我深信,真正的力量源于包容与合作,而真正的文化则来自于对人类共通价值的追求。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后,我将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全球健康硕士学位。我的目标是以人口为基础角度,通过教育、研究和服务,为改善全球健康做出贡献。我希望能成为科研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个硕士项目将为我提供更深入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使我能够更有影响力地参与全球健康领域的工作。

 

Q: 大学四年间的成长?

对于我而言,大学四年最显著的成长是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大一的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课程上,我们曾学到外在 (extrinsic) 动力和内在 (intrinsic) 动力。四年前的我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只是机械地随波逐流,那时我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外在(extrinsic)因素。然而,来到昆山杜克大学后,我找到了一个能够点燃我热情的领域,并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导师和朋友。这些经历激发了我内在(intrinsic)的热爱,并逐渐推动我主动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昆杜的四年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内在的动力和对知识的热爱。我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术项目和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仅使我更好地理解了所学知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激励我在公共卫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如果说我们是一颗颗等待萌芽的种子,那么DKU就是那助我们破土而出、向阳而生的沃土。用心寻找与你的热爱相契合的领域,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和研究。DKU会为你提供一切所需的资源,助力你茁壮生长。

 

王泓若

学生故事

王泓若

她说始终保持人生的方向感,努力成为跨界解题者


 

毕业高中:江苏省苏州中学

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量化管理硕士
  • 牛津大学金融经济硕士
  • 剑桥大学金融经济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我生于昆山、长于昆山。在得知从小生活的城市落户了一所国际化高校时,我便对昆杜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选择昆杜意味着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国际顶级大学相媲美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力选择合适的专业,并在跨学科的教育模式中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和生活,拓展全球视野、增长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在全球化时代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DKU的学术包容性很强,教授会指导我们在学术框架下,充分发挥创造力,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大三下学期,一阵“盲盒热”激发了我对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兴趣。我想深入探究消费者“非理性”购买盲盒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其内在联系,便以此开始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研究。我当时对行为经济学了解甚少,有幸得到了Gergely Horvath教授的指导,选修了行为科学导论课程,对人类行为机制、行为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论有了系统理解。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主要研究人们决策时的心理过程以及它对经济活动结果的影响,其中行为实验是检验经济学假设、提供理论分析的方法之一。

Horvath教授帮助我逐步完善研究主题,把风险偏好、锚定效应等理论与消费行为相结合,并耐心指导我编写程序、设计盲盒消费实验。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教授几乎都是“秒回”邮件且耐心解答,在整个实验过程、数据分析以及论文修改中都给予了我许多有益的建议。这项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了盲盒消费者的决策偏差,为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和盲盒消费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提供了支持,也为我未来的经济学科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基础。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我在DKU度过的四年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掌握了自我管理能力。昆杜七周制的课程设置加快了学习的节奏,大一和大二的必修课程比较多,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在这样快节奏的环境中,我不断摸索,逐渐建立了合适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

我清楚地记得大四上学期是我最忙碌的时期,在申请研究生的同时还要平衡生活、学习和实习。我当时在毕马威交易战略部门实习,这段实习经历不仅教会了我专业上的技能,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并在快节奏的环境中保持高效和专注。那段时间,我白天实习,晚上写申请文书和作业,然而正是这种挑战和忙碌让我学会平衡不同的任务和责任,提升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时间管理技巧。

在DKU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我们相互支持和鼓励,在彼此的陪伴下共同成长。他们的存在给予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动力,让我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DKU为我提供了一个向内探索自我、向外遇见世界的平台。课程内容方面,公共核心课程涵盖中国历史、全球科技与挑战、以及伦理道德,这不仅让我广泛接触人文和科学知识,也激发了我内省思考的能力和世界公民意识,引导我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在这里,我学会了快速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够质疑、敢于质疑,同时拓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其次,昆杜和杜克的校友网络遍布全球,学校发展与校友关系部门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提供了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相交流的机会。通过与校友们的互动,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倾听职业规划建议。我有幸结识的校友前辈们都非常愿意分享职场上的经验和智慧、传授行业内的洞见和职业发展建议。与他们交流不仅丰富了我的学习和成长,也为我的职业选择打开了更广阔的门径。

在DKU得到的最大帮助来自于结识的教授和挚友们。教授们愿意与我分享职业经验和学术见解,帮助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我遇到的教职工、学长学姐都非常乐于助人,他们也成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支柱。无论是学业上的问题还是个人生活中的困扰,他们都愿意耐心倾听并给予我建设性的建议,带给我更多智慧、勇气和成长。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毕业后前往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攻读金融经济学硕士项目。赛德商学院将创新与教学研究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商业领袖。我希望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继续进行跨学科学习,深入研究金融经济学分析工具,并将其与本科期间学习的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努力成为一个跨界“解题者”。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希望大家充分利用DKU的舞台,发现自我、探索未知。DKU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术和文化资源,让我们能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抓住学术研究、社团活动、校内外实习等各种机会,一定可以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其次,不需要带着太强的目的性,要享受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与其过分焦虑结果,不如专注于学习的乐趣、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个人成长的体验,最好的结果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最后,请一直保持自信、真诚和勇敢。加入DKU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勇敢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观点。身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一定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要做真正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始终保持人生的方向感。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助到学弟学妹们,让大家在昆杜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王雪滢

学生故事

王雪滢

她说保持同理心与好奇心,解锁未知的故事


 

毕业高中: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宗教研究硕士
  • 哈佛大学宗教研究硕士(全奖)
  • 耶鲁大学宗教研究硕士(全奖)
  • 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
  • 牛津大学发展研究硕士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高中时,我无意中看到了昆山杜克大学 (DKU) 网站上“Take a virtual tour 虚拟校园之旅”的选项以及不同国家的学生自由地走在校园里的照片。随即,我又看到了DKU夏季校园开放日的消息,决定报名参观。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走进了向往已久、自由广阔的世界,充满着平等、交流、融合。DKU 多元的学生和教师群体深深吸引了我,大家说着不同的语言,讨论着不同的议题,但都充满着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并打造着一个不同文化共存的空间。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在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王梦琪教授的“家 (home)、房子 (house) 和住房 (housing):人类住所的人类学探索”一课。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家”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建筑,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变化的概念,一个不同社会关系的汇聚点以及政治经济的一部分。重新认识了这个概念后,王梦琪教授又带我们探索了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比如住房负担能力、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等。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人类学家会为了探索和修缮特定的社会概念或理论框架而开展田野调查 (fieldwork)。从课上阅读的文献中,我看到一批批人类学家长期沉浸在田野点中,观察、体验、剥茧抽丝地理解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石。这让我开始对文化人类学产生兴趣,并且开始思考以及尝试解构习以为常的事物或概念。

在选择了文化人类学作为专业之后,DKU 的人类学教授们以及他们多元的学术研究方向帮助我细致地学习了文化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是怎么具体地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宗教、性别认知、自然与经济。文化人类学让我拥有了“吾思鱼所思”的能力,我也从田野调查中体会到了对话的意义。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在昆杜和杜克攻读本科期间,我参与了文化人类学、发展研究、宗教研究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多个项目,也积累了许多田野调查的经验。

从大一开始,我在Robin Marsh博士、Kathinka Furst博士和Heidi Wigg博士的指导下,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eder Sather中心资助的跨学科项目 (可持续农业的模式) 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和访谈。我和团队成员结合田野调查和政策分析,总结了美国、挪威和中国每种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和机制。当我们的调查因新冠疫情而受阻时,我们也随即将疫情加入了我们的研究中,研究其对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影响。我与各教授合著的论文也在学术期刊上获得了发表。

大二期间,我还加入了吴科萍教授的项目组,为绘制昆山被拆毁的道教庙宇地图开展田野调查,记录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当地宗教空间在地理和精神上的转变。吴科萍教授有着非常丰富的田野调查经历,我在回看田野笔记的时候总能从她那里汲取新鲜的视角,收获更多分析数据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吴科萍教授经常和我分享最前沿的人类学文章和人类学家在田野中行动的例子,帮助我理解何为人类学家对田野点人群真正的关怀,学习人类学家平衡多重身份的智慧。

本科期间,我还在王梦琪教授,吴科萍教授和CSCC(昆山杜克中国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完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天主教渔业群体。在大二暑假的一次田野调查过程中,我偶然去到了一个很特别的渔村。当地信仰以佛、道教为主,然而我却在河边看到了一座带有尖顶立面的天主教堂。不同宗教在临近街区共存,信仰和空间之间的较量激发了我对长三角地区多元宗教景观进行描绘的愿望,尤其是了解天主教渔民不同于传统渔民的独特身份形成过程。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最终便聚焦于探讨渔民在环保政策的驱动下上岸后,天主教渔民社区如何在空间和精神上再现其宗教和民族身份。这项研究激发了我在人类学视野下探索中国当地宗教景观以及不同宗教团体的不同宇宙观的热情,帮助我确立了研究生想深耕的学术方向。

 

Q: 科研期间有哪些收获?

在与吴科萍教授一同研究疫情时代老龄化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时,我曾走进学校附近的大渔新村,试图了解当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但我在询问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对于我们语境下的“心理状况”这一概念并不了解。他们时刻在分享自己家中的生活,自己放弃农民身份拆迁后的集体生活,还有自己的医保或者是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这一概念随着他们的描述变成了一个很本土化的概念。这引发我深入思考:我们该以什么视角去理解老年人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去衡量拆迁后旧时农村老人的心理状况?

田野中的对话或充斥着浓烈的情感,或平淡地叙述着日常。这些对话会不断改变我自身看世界的经验以及我固有的刻板印象。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也在与被研究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连接,我的身份和研究方向也会随之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个灵活的方法论正是人类学的基石,田野调查的魅力也在于此。

通过我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我接触到了昆山当地不同的群体,也体验了不同的平行生活。我希望能将田野调查的魅力分享给同学们,让大家真正走进昆山的本地社区,记录下一些本地的声音和故事。这个想法和DKU校园体验部门 (Campus Engagement) 的成立宗旨不谋而合,都旨在通过“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将DKU社区和昆山周边社区联系起来。我也非常期待看到学校日后举办更多活动,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因此走出课堂,走进现实。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打算攻读哈佛大学的宗教研究硕士。哈佛大学神学院有很多特殊的项目和教学资源,可以将世界宗教研究和本地社区生活连接在一起。该项目也有很多宗教研究的细分方向,让我可以将本科的研究兴趣以及人类学的方法论延续到硕士的学习中。硕士毕业之后,我希望继续攻读博士。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DKU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师群体,为本科生们搭建了一个参与科研项目的平台,切实了解产出科研成果的全过程。同时,所有的教授都十分乐意提供帮助,让科研变得有温度,并充满互动与支持。在DKU,教授与同学的距离感很小,在产生一个很小的科研的想法或者写出一个比较简单的科研企划时都可以找教授去探讨,让自己的想法落地于现实 。DKU 跨学科的特色也让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始消失,任何学科之间都有产生联系的可能,产出全新的科研成果。这样的环境鼓励了学生们敢想敢做。

除去学习和科研生活,DKU的社交氛围十分宽容,课外生活也十分多彩。每个学生在DKU都有机会完全做自己,也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元的学生群体也让大家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未知的故事。保持同理心与好奇心,认识自我和他者。

 

朱东辰

学生故事

朱东辰

她说走自己的路,求索天地广阔


 

毕业高中: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

斩获Offer

  • 加州艺术学院作曲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音乐作曲硕士
  • 纽约大学音乐技术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得知昆山杜克是通过我的高中同桌。那时候我就很期待一种不一样的大学生活,想认识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同学,在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下一同成长,而这正是DKU的独特之处。除此之外,在DKU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利用前两年的大学时间充分地探索试错,这一点也非常吸引我。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的。

我的兴趣其实很广泛,甚至于有些杂乱。从小我就热爱各种表演艺术,也学钢琴,同时还很喜欢数学和写作。在DKU经过了一番探索后,我选择了能融合我各样兴趣的音乐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并选择了媒体与艺术专业。这个专业鼓励学生们广泛探索媒体和艺术的历史以及新兴技术和文化,使我们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沉浸在特定的研究或实践领域。据我所知,我们这届媒体与艺术专业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创意实践,比如纪录片、动画、摄影等。

媒体艺术的大部分专业课都集中在人文艺术学科。在Caio Yurgel教授的文本分析课上,我得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并分享自己的解读。在Stephanie Anderson教授的创意写作和诗歌课上,我尝试创作流行歌曲、说唱和电子音乐。令我感动的一点是教授从来没有说我这不是诗歌或不算一个文学作品,而是鼓励我们思考不同的解读方式。我非常喜欢人文艺术学科这种互相启发且又有章可循的学习环境,可以广泛地探索并结合各种媒介,比如摄影、身体、文字等,然后去反哺我的音乐创作灵感。

 

Q: 创意十足的艺术实践?

大学四年,受到课程的启发、教授的鼓励以及学校的支持,我在校内校外做了很多艺术方面的尝试。大一的时候疫情刚开始,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歌,后来又和朋友在此基础上创作,拍成了一支MV。当时距疫情爆发已经过了半年左右,我们三个同学分隔三地,决定在洛阳、无锡和西安分别记录疫情好转后的城市场景。虽然拍摄中途难免会有沟通的问题,但一起创作是很奇妙的体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连接着我们。这条名为《街道》的MV作品后来也有幸被选中在紫金奖展出。

大三的时候,我曾在明当代美术馆协助两位艺术家布展,主题是“痴人造梦”。这是一个空间交互装置,好奇的观众有的进入到搭建着很多灯管的黑屋子里,询问作品的创作想法。观众也可以通过房间外的单面镜和耳机朝内窥视。这段经历让我有幸参与艺术家的实地创作和调试过程,并看到这个过程的开放和成长,重新思考台前和幕后的关系。

同一年,在Kim Hunter Gordon教授的表演课上,他向我们介绍了西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还组织我们一起表演。这节课让我开始关注公共场域人们的互动并心生灵感,策划了一场名为《对方输入中…》的表演,还邀请到两位演员同学和我一起在乌镇艺术节表演。我们表演的开始是由在场观众触发的,然后我们三个人会以各种方式重复观众说的话。过程非常有趣,有一位青年导演将整体走向带向了剧情。

大三暑期,我选修了黄锴教授的室内声学迷你课程 (miniterm),和小组成员测量湖心亭并计算得到一些声学参数。这堂课主要讲解建筑声学,对我来说是一次舒适圈以外的跨学科尝试。从这堂课上学到的知识也在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帮助我策划并制作了一个表现“噪声”的声音装置,并加入了一些可交互的设计。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比如老师们带队参观上海的美术馆,组织听苏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在锦溪古镇几点艺术中心当志愿者,参加艺术家讲座等等。我建议学艺术的同学多参加活动去打开自己的视野。若你志在进入这个行业,那么学校的艺术氛围可以让你沉浸其中并且得到能力的锻炼,在整体大方向中打磨自己的独特面。

 

Q: 受益匪浅的学术体验?

我在DKU的学习之旅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确是对我影响深远的。

大一的时候,我出于兴趣选修了计算机科学和天体物理这两门课,结果期末成绩都没有及格。这一度让我陷入了焦虑和自我怀疑中,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下子变成了阴影。手足无措之际,是学校学术资源中心的老师找到我,帮助我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并客观分析出问题所在。我意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确实分配不均,再加上疫情隔离期间情绪上的压力,导致我没能在七周的快节奏学习中消化大量陌生的知识点。教授们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

吸取了教训后的我逐渐专注于我的专业,但心里好像一直有个关不紧的盒子,不甘心的情绪呼之欲出。转机出现在两年后。我先是在黄锴教授的室内声学迷你课程上试了试水,随后又选修了Paul Stanley教授的亚洲乐器物理学,学习不同类型乐器的发声原理。Stanley教授讲课非常风趣、循循善诱,引导我们结合实践而非教条地遵循公式。这节课消除了我两年前对自然科学的恐惧。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待声音的世界,这门课的所学也一直启发我直至今日。

除此之外,我还在大四最后一学期选修了徐维静教授的物理编程课,主要是用Processing和Arduino设计交互,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悉编程逻辑。那个学期,我完全沉浸在Java的语言里,技术成为了我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挖掘艺术表达。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事实证明努力和用心领悟是可以学好的。

现在回想在DKU的时光,每当我陷入迷茫,我都会遇到能用人生智慧一语点醒我的导师。有段时间我对创作产生了一些困惑,那时我正在上向在荣教授的当代艺术课。短短七周的时间,我们围绕艺术史论和作品读了快半个地球。当时读到的东西就是像一把利刃解决了我的困惑,让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原来在历史上早有回应。

后来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对音乐技术的狂热,是Benjamin Bacon教授提醒我停下来去反思:艺术到底是什么?音乐呢?他让我开始思考一度奉为圭臬的“好听”这个价值标准到底有多单一,并阅读了一些关于声音的著作。逐渐我学会用前人总结下来的艺术经验去关照我的创作,去融汇理论和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感到无助是成长的过程,幸得相助是DKU独有的温度。过去四年的失败、焦虑和迷茫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完整、深刻,最终化作了我应对未来更多未知挑战的勇气。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洛阳探索本地的当代艺术生态。目前我在协同艺术家们远程做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剧场的声音设计。希望假期可以多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也希望以后可以为家乡的当代艺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暑假结束后,我计划前往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学习作曲。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首先可能是多了一种艺术家的自觉吧。DKU帮助我修剪了广泛但凌乱的兴趣,给我了足够的空间去把想法付诸行动,在尝试中找到学习的焦点。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使命感,多了份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然后就是跨学科地交流、辩证地思考。在DKU,我总是可以从不同专业的同学那里听到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从很多领域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写论文和做研究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让我对艺术保持怀疑和思考,也逐渐梳理出自己的创作逻辑。

最后,四年的艺术探索之旅亦为自我疗愈的过程。我感念学校的教育帮助我从量化考核或是寻找一个固定答案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并报之以热忱与努力。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 大一 | 水中望月
  • 大二 | 独上高楼
  • 大三 | 静逐炉香
  • 大四 | 四海一家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议大家多出去走走,去创作也去体味生活。学习西方艺术和艺术史也不忘立足本土和放眼世界。
  • 拥抱差异。培养健全人格。
  • 相信自己。勇敢探索,不忘初心,全力以赴。
  • 保持好奇心。如果你热爱研究,不论是什么,都请坚持。

 

李一和

学生故事

李一和

他说自由成长,永远保持一颗学习、探索的心


 

毕业高中:北京市第八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全奖)
  • 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 南加州大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高三下学期,机缘巧合下我去到了一场昆山杜克大学 (DKU) 的宣讲会,立刻对学校的独特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个人并不喜欢被传统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所限制,让自己每学期所上的课和活动都被事先决定好。而DKU既能让我自由地定制自己的选课计划,在平时学习中也能给我很大的自由度来进行课外自学和探索。另外,我个人也很欣赏DKU的通识博雅教育,因为我认为不同专业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教学更应注重于培养一个合格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大学生。DKU跨学科学习的制度能够让我更善于有机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也能永远保持一颗学习、探索的心。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兴趣始于中学时期对电脑游戏的喜爱。高中时期,我参加了信息竞赛的培训班,对竞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我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也让我意识到对计算机的兴趣在未来是有可能转化为工作机会的。

进入DKU之后,我选择了与计算机科学相通的数据科学专业 (当时学校还未设立计算机科学专业)。这一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分配比较平均:数学、统计和计算机课程各占三分之一。对这个安排,我起初很奇怪,因为在高中阶段统计是作为数学的一部分讲述的。后来通过学习,我才明白这三门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关系以及在数据科学领域的作用。

在统计学中,我学习了分析数据常用的特征值、图表与各种判定方法,从而对数据集进行精准、量化的描述,以此选择合适的算法来处理数据。然而,想要在这一领域取得进展,让统计分析更精确,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比较强的数学基础,从而理解统计学特征的来源。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数据集都有着较为庞大的规模,而人力往往无法直接将我们的算法和公式应用到数据集上,因此我们需要计算机的帮助。

通过学习数据科学,我掌握了更加精准的数据可视化手段,也能够说出其背后的一些数学原理并加以程序实现。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其在工作中的价值:将算法得出的结果和趋势明确且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团队理解并达成共识。本科阶段对数据科学专业知识和工作场景的了解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Q: 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

我将于2023年秋季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计算机专业也是一向强势,能有参与前沿研究的机会让我很是兴奋。我希望能够在那里利用顶级的学术资源,深化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各个领域的了解,从而做出属于自己的更多原创性研究。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我在DKU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为编程入门这门课设计自动判题与查重系统。由于缺乏大型软件的开发经验,刚开始开发时,我们小组的编程工作是有一些杂乱无章的,大家各干各的。这样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成员之间难免产生冲突,二是大家的代码风格、目录结构不一样,编写出来的程序难以进行测试。为了优化工作流程,我接触到了版本控制系统 (VCS) 的概念,并最终通过分支的形式解决了不同成员提交代码的冲突问题。

自动判题系统投入使用之后,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许多同学们并不十分清楚终端的使用,往往会出现错误提交或者成绩覆盖的情况。我们在复盘反思后发现最初的设计并未详尽考虑同学们真实的使用情景,随即通过后续的优化改善了同学们的体验,我也由此养成了从用户视角思考的习惯。

完成这个项目后不久,我和其他组员又接受了一个新任务:用数据科学方法分析所有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我尝试应用了许多在课程中学到过的技术,比如说数据可视化、居中化与直线拟合。有意思的是许多情况下,数据实际展现出的规律很有可能与我们直觉上的规律并不符合,比如来上课签到多的人不一定考试就考得好。这告诉了我分析数据一定不能想当然,要仔细分析每一个趋势背后的原因。

在DKU学习生涯后期,我的研究兴趣发生了一定改变,向编程语言系统设计这一方向逐渐靠拢。随着我对C++和Python两门编程语言的熟悉,我逐渐发现了这两门语言的一些设计失误;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又发现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设计理念实际上影响了它们的主要使用场景:Python更适合在机器学习等领域使用,而C++则更适合用来在游戏等大型软件系统中作为底层语言。我不禁开始好奇,是否有可能针对某种特定的使用场景优化一门语言的设计呢?由此,我接触到了像Verilog这类为特定领域设计的语言,也开始对将现有语言的部分设计进行少量更改来让它更适合实际应用这类课题产生了兴趣。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我曾担任数学 (微积分) 和计算机 (编程基础) 两门课的Peer Tutor (学习辅导同伴),本职工作就是带领固定的学生进行1对1或小组学习。Tutor很多时候都在观察和引导,这让我渐渐发现了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并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比如,在数学课上,我发现中外学生在解题思路上会遇到不同的难点;我会鼓励中国学生大胆探索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然后为外国学生提供系统且清晰的知识点总结。

在编程课上,我发现外国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完成小组作业时能够提出比较天马行空的想法,为项目的创新性做出贡献;中国学生的优势则在于执行,能够准时完成分配的任务,确保项目高效高质落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会鼓励国际学生踊跃提出构思,然后推动中国学生为每一个想法扩展出具体的实现要点和难度分析,从而保证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参与感,以及最终项目的完成率。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合作的土壤,让不同的思路和做事方式在合作中发生碰撞,从而让不同文化的我们学会认可彼此的优势,吸纳彼此的过人之处。

 

Q: 受益匪浅的学术体验?

过去四年,我上了很多非常有意思和收获的课程。在美国杜克学习期间,虽然我只上了三门课,这三门课却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何为精心设计的课堂,对我启发巨大。其中我最喜欢的课程是数字系统 (Digital System),教授会从零开始引导我们用Verilog语言编写一个能跑起来的32位CPU (中央处理器),然后用自己制作的汇编指令集做出一个能运行的游戏。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但教授十分清晰地将CPU的编写过程拆解成了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几部分。每个部分的完成时间和难度都恰到好处,让我们不至于做不出来但又需要付出一定努力。在最终的期末项目中,我的小组在自己做出的CPU上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象棋游戏,还连上了显示器和操纵杆,让大家真的可以玩起来。我相信这期间学到的知识会让我终身难忘。

在DKU上过的对我最重要的一门课应该是机器学习入门。机器学习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数据分析的算法, 但是它的用途早已超越这门学科本身,成为了分析变量相关性与预测数据的经典方法之一。上课前,我本以为这门课会学习大量编程内容,毕竟机器学习在我看来就是让机器去学习数据。后来上了课才发现学习的内容涉及大量数学知识,为了让我们明白机器学习的许多常用算法背后的原理。通过学习,我不再只是会使用别人做好的算法库,而是能够自己实践、进步,并选择合适的参数和辅助手段来让算法发挥出它的威力。

在DKU,大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学习进度,午夜人满为患的图书馆与各个Team Room (小组会议室) 是相当常见的期末周景象。学校也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与科研资源:大一就可以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本科生可享有的暑期学术研究奖学金以及丰富的电子图书馆与期刊访问资源。DKU在课时与课业上的分配很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丰富的社交生活提供了土壤。无论是每周都能见到的各类讲座,还是每学期临近期末的Movie Night (观影之夜),都能看到积极参与其中的DKU学子,可以说DKU在劳逸结合方面实现了完美的平衡。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相比四年前,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对未来我想要干什么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而这主要得益于DKU的一系列独特制度组合拳:大二下学期再决定专业,所有同学都要上核心课程,以及选课上强烈鼓励我们探索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课程等。这一系列制度让每个人都积累了相对全面的知识基础,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兴趣与研究爱好所在,从而对毕业后自己的学术与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在昆杜和杜克学习,我也能够有效结合中美教育优势,将其应用到未来的学习任务中。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DKU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鼓励探索,允许犯错;不要因为自己对某个领域不熟悉或者担心成绩就不敢去尝试。DKU本身就是兼具中美两国教育特点的学校,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也希望各位能够保持好奇,保持成长的动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