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宏翊

学生故事

邹宏翊

他说身为世界公民,兼听则明合力共赢


 

毕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商业管理学硕士
  •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分析与教育政策分析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硕士
  • 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数据分析硕士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很关注社会议题,也渴望将“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美好愿景诉诸于实践,所以在传统社会语境中高热的经济类学科便成为了我入校后的重点探索方向。

在大一修习的全球性挑战通识课程上,我们被要求脱离单一学科的框架,整合多元学科知识,为具体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方案。我选择了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入手,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赞比亚及邻近地区提供基于公共健康服务的减贫路径依赖,并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二类机构合作提交了政策备忘录提案。这个课题让我意识到,在全球性舞台上,无论公营私营,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和能力做出积极的改变。

紧接着,在 Ashton Merck 博士的公共政策 101 课程中,我们扮演了公共领域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并在教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深度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这奠定了我对于公共政策这一领域的极大热忱,并开始好奇公共政策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问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受一系列课堂和实践经历所启发,我逐渐理解了David Easton博士对于公共政策的价值诠释,即公共政策的实质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 “杠杆”,在社会中撬动相关社会性资源,并引导资源集中化地流向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规模上的质变。

对于公共政策社会功能的厘定催生了我将社会议题置于公共政策的框架中寻找解决方案的想法,从而确定了接下来细分的学习方向。很感谢DKU以跨学科、与时俱进的课堂拓宽我的认识,助我如愿找到实践美好愿景、推动社会变革的精准切入点。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硕士研究生学位,并在毕业后从事战略咨询的相关工作,为政府、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战略优化和解决方案。长远来看,我希望未来能作为咨询顾问,进入国际金融组织,比如世界银行集团 (WBG)、国际金融公司 (IFC) 或者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IMF) 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过去四年间,实习占据了我课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为这是快速走出“象牙塔”,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有所产出的最佳途径之一。为了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为未来做准备,我在公营和私营机构都进行了实习,包括国内政府机构、中金公司、德勤管理咨询、波士顿咨询、罗兰贝格管理咨询、领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的实习经历。我担任咨询助理参与了多家美国企业的品牌管理方案制定以及合资项目的可行性测评,从中锻炼了行业研究、背景调查、估值建模等多元维度的能力。 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DKU所培养的许多软技能在职场中凸显了其作用。跨学科思维、结构化分析、快速学习、多任务处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皆发挥其效用,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拓宽了我的社交网络,也为我赢得了专家和同事的认可。

 

Q: 趣味横生的跨文化体验?

2020 年 12 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新春晚会 (China- CEEC Spring Festival Gala) 在华举办,我和DKU的几位同学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我有幸成为了北马其顿驻华大使 Elizabeta Gjorgjieva 女士以及北马其顿政务参赞 Vsena Andreevska 女士的随行翻译,在活动过程中向她们介绍中国文化,也从她们口中窥见了异国文化的魅力。在交谈中,Andreevska参赞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临行前还特意跟我说道:“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国年轻人,充满着热情和温暖,中国带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她的这番话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价值,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做“有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使命感。这个大学生涯中的小彩蛋也是促使我投身国际事务治理,走向多元文化社区的重要动力之一。 

2022年,我和DKU另11名学生一起成为了中国大陆首批,也是唯一一批联合国千禧年学者 (Millennium Fellows)。我有幸出任校园理事,负责与其他国家千禧年学者的对接事宜。全球140个国家3万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30个国家的学生代表齐聚线上,一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带来的挑战与可行方案。这是一场跨文化交流的盛宴,让我尤为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类作为共同体所能贡献出的智慧,也更加坚定了我走向国际的发展方向。 于是,从牛津学者论坛到杜克中美峰会,从联合国学术影响GAC到亚洲GCED发展委员会,我也在通过持续性的跨文化实践履行着对我自己的承诺。

 

Q: 精彩纷呈的领导力实践?

大二,我成功地申请成为了一名Resident Assistant (宿舍生活助理),致力于为所在楼层的同学们创造一个温馨且充满归属感的生活空间。某一次期末考试前,我们举办了一场IKEBANA (插花艺术) 主题活动,准备了数十种干花/配草素材以及火漆等装饰性材料,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依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制作插花作品。插花艺术的“美”是没有固定范式的,正如多元的文化与成长背景。我们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大家释放独特的个人风格,学习了解、欣赏彼此之间的差异。

除了插花,我还和其他RA一起策划了许多有意思的社区活动,包括新生沙龙、沙画创作等手工DIY活动,以及义卖市场、跨文化筵席等融合多元文化的活动,还有帮助大家缓解压力和科普教育性的活动。只要大家愿意走出房间,住宿生活绝对不会无聊。在设计活动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学习尊重个体差异、维护身心健康、促进社区成长。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昆山杜克创新而无以复制的课堂是让我爱上她的重要理由之一。我们的课堂可以在草坪上,也可以在湖边。你可能会看到五六个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肤色的学生和教授围坐在湖心亭旁,边喝着咖啡边探讨福利经济学;你也可能会看到教授和学生在学术楼的礼堂里,扮演地方政府和NGO (非政府组织) 进行政策辩论。这都是昆山杜克的课堂,是无法用任何范式去定义的课堂。

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而这正是因为学校将每一位学生视作了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并予以了最高程度的尊重。在公共政策101的课堂上,我们可以享受Ashton Merck博士亲自设计的模拟政策游戏,并获得她亲手制作的奖品;在政治经济302的课堂上,Zhaojin Zeng博士会因为我们上课的时间过早而贴心地带来咖啡和早餐;学术英语结课后,Kevin Sprague教授邀请了所有学生去吃地道的江南火锅;在公共政策309的课堂上,Fangsheng Zhu博士为无法到场的学生单独开设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也只有在DKU这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我能够收到Nikolas Kirby博士在感恩节当天给学生的祝福,Jason Todd教授在课后主动提供的助我完善研究项目的建议,Jaehee Choi博士基于自身经历的职业规划经验分享……

太多的细节支撑起了我对于这座乌托邦式校园的爱, 像梦一样却真实的存在。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我喜欢用“水”的意象来描述我在DKU四年的阶段性变化:

大一为“池”,因为曾对自己设限。

大二为“涧”,因为意识到所处之地,四周皆为高山。

大三为“渊”,因为明确方向,流连于专业的沟谷纵横之间。

大四为“澜”,因为步履以往,可以独当一面,跋履山川。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疫情的阴霾已经在逐渐消散,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有限的四年时光中尽力拓宽自己的边界,尽情体验多元的文化、接纳新鲜的观点,敢于在国际语境中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而照四方”。作为一名世界公民,在能力范围内推动一些正向改变即可心安。

 

邹宏基

学生故事

邹宏基

他说于多元文化求索,垦殖万千世界一隅


 

毕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管理学硕士
  •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分析与教育政策分析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
  • 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数据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在过去,走出舒适区只是一个落在纸面上的口号,世界公民的概念也是遥望却不可触及的。尽管知道要用包容的心态对待事物,但缺少跨文化交流经验的我却很难有底气在世界的多样性中纵横。然而,在深入了解DKU后,我意识到,这将是助力我多维度成长的黄金阶梯。通过DKU的平台,我能够习惯于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坦然于接受纷繁复杂的信息,安心于伫立变幻莫测的世界。DKU是高等教育的创新求解,在别人眼中这条并不“常规”的道路,却是我的心之所向。

 

Q: 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在DKU,理论与实际往往能够很好地接洽。我的专业是经济与公共政策,在课堂中我们会经常对于某个领域的特定政策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给出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

为了能够更生动地领略这一过程所能发挥的作用,我投递并获得了德勤战略咨询的实习Offer。在项目组中,我负责参与撰写安徽省蚌埠市文化产业的十四五规划,并着重为数字文娱与工艺美术等领域提供改革发展的战略性建议。尽管此前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但凭借在DKU交叉学科课程中掌握的快速学习方法以及实践案例分析的思维模式,我很快适应了工作内容,最终成果也获得了来自政府的高度评价。

在之后的大学时光中,我又陆续在波士顿咨询、罗兰贝格等咨询公司的不同岗位实习。除了私营领域,我也参加了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与网络中心 (UNESCO ASPnet) 等公共领域的实践。在我看来,这些实习经历更像是在校课程和体验的延伸,都需要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韧性。在实践中,课堂的知识被很好的应用,同时也能够发现在理论中难以识别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进一步巩固我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执行能力。

 

Q: 意义非凡的创业经历?

2020年,我与我的双胞胎哥哥以及来自加州的Emma Lee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支持下,共同创办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咨询公司SPAIDEA Lab。这一项目的诞生源于我在一次校园跨文化活动中所观察到的问题,即在跨文化交流初期,文化隔阂对不同文化背景同学造成的阻碍。我发现同学们在社交初期并不愿意主动与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同学进行互动,更愿意和与自己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同学熟络。由此,我们便萌生出为不同类型的跨文化社区提供定制化活动策划与咨询服务以促进社区成长的想法。

SPAIDEA Lab的服务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UA、德威国际学校等。我们曾经为社会多元文化群体策划过线上美食工坊,以家乡美食作为文化共性元素来开启更深一步的文化交流;我们也曾为德威国际学校一年级的同学举办过手工书哲学交流会,以哲学启蒙为目标为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孩子们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这段创业经历让我在识别问题的自主性,架构解决策略的精准性以及执行方案的高效性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领略到了作为昆杜学子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Q: 趣味横生的跨文化体验?

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一项世界公民应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可以在DKU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对我来说,无论是担任Resident Assistant (宿舍生活助理) 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住宿生互动,还是组织不同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又或是在Duke-UNC峰会担任组委会成员与中美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政客进行面对面交流,我既是跨文化交流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活动是我在中国中东欧合作新春晚会中担任了塞尔维亚驻华大使和商务参赞的陪同翻译。短短三天的活动中,通过与大使们深度交流,我非常有幸地窥见并真切感受到了塞尔维亚这一遥远国度的文化,从饮食到节日,从歌谣到教育。同时,我亦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外宾对于江南建筑、习俗以及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临告别时,商务参赞Mr. Marjan Bozovic的嘴里还哼着我教给他的中国民歌“茉莉花”。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相信每个人爱上DKU的理由都不尽相同,或许是坚持为一个学生也要开课的教授,或许是来自不同半球的室友在门上留下的“Welcome back (欢迎回来)”的便签 ,又或许是在四月初春准时投映在会议中心玻璃窗前的玉兰。我也相信,尽管我们对DKU有着不同的描摹,DKU在我们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这里,每个人都不需要去压抑或是改变自身的个性,相反,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垦殖适合自己的一方良田。在这里,教育并非要先入为主地浇铸任何人的发展方向,而是要助力每个人挖掘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渴望。因此,我断然会爱上,也已然爱上了这个让我们自由不失自律的,多元却不迷惘的“乌托邦”校园。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大一对我来说在感知,感知差异,体味多元。初次步入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感受到极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分裂。我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中不断塑造更加开拓的眼界和立体的认知。

大二对我来说在探寻,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探及自我所能触碰到的星辰。在这一阶段,我更多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寻求和利用学校平台所给予的资源,同时也更加有动力去探索和尝试不同的领域,在足够包容的DKU里寻找独属于我的道路。

大三对我来说在联结,联结过去的经历与未来的期许。我一方面在回顾过去的经历,并基于大二时期的探索对自己的能力以及目标有更全面的审视,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将眼光投射在未来,去思考对于未来的规划。

大四对我来说在迎接,以一种更好的状态来迎接不确定性。四年对我来说不短也不长,在DKU养成的跨学科思维模式,形成的兼收并蓄的价值观念以及结识的志同道合的同学都会影响我终身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我将带着DKU所赋予其学子独有的特质——拥有民族之根的世界公民,来迎接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社会,并运用自身能量为推动全球社会的积极改变贡献炬火萤光。

大学四年,我最大的成长体现在心态上,从“我不适合”到“我想试试”。无论是接触一个并不熟知的新领域,还是认识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朋友,又或许是接手一场未知难度的挑战,在DKU四年的生活让我变得更加愿意走出原有的舒适区,因为在这里培养的硬实力和软技能能够让我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舒适区,而非惧怕未知的挑战。这种信心并非是凭空塑造,也非一日形成,而是在四年间无数次的尝试、挫败、反思中获得,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底色,汇成了我们的底气。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深化在公共政策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长期来看,我希望加入战略咨询的领域,依托于自身所学为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定制化策略。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首先,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来到DKU意味着将要拥抱多元,探索多种可能。一旦给自己设限,很容易剥夺自己的潜在可能性。

第二,学会自主有效地探索资源。在DKU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多类型的资源,但是什么资源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自己达成目标需要自主地进行分辨和识别。如果缺乏主动探索和获取资源的意愿将会导致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而如果不加以甄别地寻求和使用资源,那么有时也会导致精力被严重分散,最终事与愿违。

 

郭祎轩

学生故事

郭祎轩

她说昆杜赋予她不断行动的底气,在实践中检验真知


 

毕业高中: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管理学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传媒与教育学硕士
  • 伦敦大学学院电影研究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在选择大学这件事上更是如此。2018年11月底,我刷到了一位高中学姐的朋友圈,满满当当的九宫格在我面前生动地展示了昆山杜克大学举办的感恩节晚宴。朋友们围聚在一起,感恩丰盛的晚餐,昆杜特有的温馨氛围透过照片感染了高三正觉迷茫的我。在详细了解昆杜的学术资源以及校园生活后,我更是被这所小而美的校园和她所坚持的创新教育理念所吸引,随即确信:这里便是我想要度过大学四年的地方。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其实我是有选择恐惧症的,从入学开始我就一直在纠结专业的选择,并在经济学和数字媒体艺术这两个学科中徘徊不定。感谢DKU的通识博雅教育,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在正式决定专业前进行低成本的试错。因为学校比较小,大家都互相认识,所以我可以直接找到和我有相似研究方向的直系学长或学姐询问经验。我也曾多次咨询我的学术导师,他们都有从专业的角度,结合我的个人兴趣和特质,帮助我分析哪个学科最为合适。在选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日后发展的大方向后,我又利用课余时间尝试了不同领域的实习,最终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细分学习领域。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从DKU毕业之后,我计划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传媒与教育学的硕士项目,探究在新兴媒体下教育和其他社会制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播技术和新媒体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此同时,我也计划背靠纽约的区位优势,在研究生阶段积累更多相关的工作经历。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本期四年,我一直在坚持实习,探索不同行业,体验不同职能。从大二暑假开始,我先后尝试了电商运营、广告和品牌向的工作,既当过甲方 (耐克) 也做过乙方 (4A广告公司)。总共八段截然不同的实习经历帮助我明确了自身优势,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适合、向往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方式。

大三暑假,我从导师那里得知了上海迪士尼正在DKU招聘实习生,随即申请并成功获得了视觉设计的实习机会。接下来的六个月里,我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当今市场中非常热门的UI/UX设计软件,并参与到迪士尼官方APP的上线和日常维护中,发布了完全自主设计的线上项目。

作为迪士尼的忠实粉丝,对于卡通人物的热爱成为了我的灵感来源。我以最喜欢的朱迪和尼克为主人公,再融合元宇宙与虚拟社区的概念,搭建出了依托于上海迪士尼APP的模拟页面。游客们可以进入线上社区,在游览线下园区的同时完成线上任务并获得线下奖励,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完美融合。

现在回想过去的四年,每一段实习经历其实都反映了我当下的执着或挣扎,又以全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装备、丰富了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勇敢去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大胆去试,行动是成就自我,抵抗焦虑的最佳良药。感谢过去的我一直在行动,也感谢DKU赋予了我一直在行动的底气;未来的我也会不断解锁更多样的项目和角色,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创造价值。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大三和大四两年,我一直在围绕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进行学术研究,并在大四暑假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研究学者项目(Summer Research Scholar, SRS)。我研究的课题是上海地区的商业艺术展览生态,主要关注奢侈品品牌展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及影响。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出于兴趣 (看展积极分子 & 社交媒体重度用户),二是意识到艺术与商业之间已经通过社交媒体形成了合作与闭环,希望能进一步探究具体的运作模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创新创业中心主任任丽琦博士的指导下,我多次前往上海观展,并寻找相关受众参与到问卷调查与采访中。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我发现社交媒体重度用户、奢侈品品牌展观展人以及奢侈品消费者群体高度重合,说明社交媒体确实能为奢侈品品牌有效引流,是市场营销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MCN公司运营人员深度交流中,我对奢侈品品牌策展的初衷,营销阶段的沟通调性及消费者心理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这段研究经历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Q: 开创先河的领导力实践?

我在DKU最珍贵的回忆,是和朋友们共同创办了DKU Model Club (模特社),并将每年两次的Fashion show作为一项校园传统传承了下去。刚入校的时候,全校只有两届本科生,社团的创立还并不完善。偶然刷到友校模特社的社交媒体账号后,我猛然发现DKU完全没有与时尚相关的社团。于是,秉持着行动派说干就干的精神,我和朋友当即找到了学生事务办公室的老师,在起草了无数个提案后,顺利在2020年成立了社团。

社团成立后的重头戏就是时装秀的筹办。我们尝试将秀场与不同的时尚应用场景结合,并呼吁DKU的同学们参与到衣服的设计环节中。受疫情的影响,也由于大家缺少相关的活动经验,从秀场的选址搭建,到服装设计,再到模特的召集和培训,每一步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所幸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大家的努力下,DKU首届时装秀最终顺利落幕,吸引了超过200人参与,为整个社区带来了新鲜的视觉体验。

我永远会记得在学术楼忙碌但闪闪发光的那段时光,因为我从中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实践领导力的机会和大胆去做的信心。DKU包容开放的环境为我提供了很多实践创意的机会,让我天马行空的想法成为了现实。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大学四年,DKU更像是我的摆渡人,帮助我打破信息差,获取丰富且真正有益的资源,了解到象牙塔外的世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受益于DKU提供的与多位导师 (Advisor、Mentor、Peer Tutor) 一对一交流的机会,也得到了包括职业发展办公室、写作辅导中心在内的学校各个部门的专业指导。在四年的学术生活以及研究生申请的过程中,每当我感到纠结和迷茫时,都可以在DKU获得有效的帮助。

现在的我正将脚步延伸至更多领域,也学会了以更加包容和成熟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我不再抗拒和不熟悉的人交流,因为我知道每次交流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DKU不仅给了我不断行动的底气,也拓宽了我的行动范围和影响,带我结识了优秀的引路人和一群勇往直前的同路人。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不要给自己设限,积极地在感兴趣的领域探索,世界远比你想象中的更大。

 

朱伦稷

学生故事

朱伦稷

他说发挥“吃螃蟹”精神,实践的价值常思常悟


 

毕业高中: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数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统计学硕士
  • 芝加哥大学计算与应用数学硕士
  • 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博士(全奖)
  • 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博士(全奖)
  • 南加州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全奖)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吸引我来到昆杜的主要是选专业的自由度与通识博雅的理念、高师生比和紧密的师生关系、小规模而融洽的学生社群。

我参加高考时选择的是文科,而我其实是一个兴趣比较杂的人,对文科和理科都感兴趣。高三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产生了大学阶段主修数理学科的想法,在了解到昆杜大一大二文理自由探索后再选定专业的模式后,我认为这是更适合我的选择。

在高中,我比较喜欢在课上提问题,与老师交流。而师生关系的紧密正是DKU的常态,能满足我的需求。后续的体验也证明,昆杜的教授基本做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大学四年各方面也得到了教授们的巨大帮助与支持。

与此同时,DKU的小规模和学校营造的社群氛围也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和睦,“所有人认识所有人”是一种切实的可能。这样的同学关系也是我十分向往且入校之后也享受其中的。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徐霄乾教授是我数学专业的引路人。与徐教授结识是在微积分课上,他在第一节课上对微积分学、他自己的专业领域——偏微分方程和整个数学体系作了引人入胜的介绍。一下课我就跟他到办公室里,询问如果要学数学专业该怎么计划自己的学习。徐教授便邀请我参加他组织的公理化集合论讨论班,这个讨论班给我打开了数学形式化逻辑的大门。

在选择数学专业后,徐教授成为了我的学术导师 (Academic Advisor),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与支持。从课外拓展读物的指导到数学研究生活的分享,徐教授对我的指导是耐心而全面的 (指导地点也很多样,从办公室到食堂…)。

对我来讲,本科学习数学的时光是简单而快乐的。拿一本教材,找个地方坐着,边读边给定义、定理和证明作批注,累了就站起来走走,边走边想思考题、梳理框架。读数学书,翻页自然是快不了的;而看到很“合时”的定义、深刻的定理和精妙的证明时,心中的喜悦更是难以言表的。有人戏称学数学是“在玻璃碎片中寻找面包渣”的过程,而学数学就需要对这样的“面包渣”甘之如饴。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后我计划前往芝加哥大学计算与应用数学硕士项目继续深造,开拓视野与想法,尝试应用统计等方向的跨学科研究。

 

Q: 饱含奇思的科研经历?

我本科主要的研究,也是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是用储层计算模型学习非线性混沌系统。模型的原理大概是人工建立一个带有目标系统成分的、高维的复杂系统,通过学习高维系统与目标系统轨道的对应关系来对目标系统进行预测。项目的指导老师Efstathiou教授是昆杜数学专业的负责人,主攻方向是动力系统。这个项目不仅是我第一个研究项目,对应用数学的初尝试;对Efstathiou教授来说也是对机器学习和动力系统的交叉领域的一次探索。项目过程中,我们共同研读相关论文,讨论研究方向,设计数值实验,解释实验结果,在模型的机理、适用性上有许多新的发现。

研究过程中,Efstathiou教授循循善诱,对于我的不足非常包容,在我困惑不解的时候悉心点拨。教授的指导为我打开了应用数学的大门,非常幸运能遇到他这样富有耐心和关怀精神的导师。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DKU最让我不舍的地方是教授对学生的大力支持。大学四年,我目睹了DKU整个教师群体对本科生称得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课程上,DKU教授往往能悉心听取学生反馈,优化课程设计;周中食堂,常常能见到教授与同学共用午餐,谈天说地;在项目中,教授们在本研指导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帮助许多同学从零搭起做科研的方法框架。

四年的体验下来,我觉得DKU总体可以说搭建起来了“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环境。任何同学只要是有想法,并愿意为此负责,投入时间精力,即使学校没有现成资源,教授和学校也愿意通过各种途径帮学生联系。这样支持学生发展的环境在我看来是DKU给同学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四年的最大的收获可能可以总结为:“相信实践、相信思考、相信时间”。当下不仅生产着未来,还生产着对过去新的理解。许多路径都不是当即明晰的,而是由未来反推而被认识的。为所经历的事情寻求合理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却也是一直要做的。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一般来讲,大学生活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在海量的选择中规划自己,找到自己行进的方向。这一点在DKU就尤其重要了。一方面,大部分传统大学在同学刚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专业 (起码是方向),而专业在DKU是需要主动思考选择的,这就一定程度上逼着每一位同学去主动思考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未来想干什么这些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DKU是一所比较新且规模较小的学校,周围朋辈每一个人的道路都有所不同,DKU的许多可行玩法也尚未被全部开发出来,这就需要同学有一定的吃螃蟹精神,敢于主动开拓前人没走过的路,尝试周围没人尝试的打法。这样尝新敢试的体验也会是DKU经历的宝贵之处。

 

王一可

学生故事

王一可

她说要匀速前进,在热爱的领域跑出马拉松冠军


 

毕业高中:湖北省武汉第十一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学(生物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人口健康科学理学硕士
  • 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理学硕士
  • 耶鲁大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硕士
  • 布朗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昆杜的校园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校园环境非常优美,设施高端齐全,教学设备也很先进;特别是宿舍的环境非常吸引人,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此外,我也了解到昆杜位于昆山,介于苏州这个文化古都和上海经贸中心之间,这意味着无论是从文化滋养还是就业实习的层面上,其资源都十分丰富。我还听说昆杜本科生有直接参与科研的机会,这一点也十分吸引我,入校后的科研体验对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确实帮助非常大。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是在大二第一次上全球健康专业课程时,才真正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我上的第一堂课并不是入门课,而是关于伦理学的进阶课程,正是这堂课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刻认识到全球健康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门学科,因为其所涉及的工作和科研都是切实地在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这让我感到充满动力,渴望能参与其中。

此外,我也发现自身优势可以为之效力,特别是我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的情况下,我可以向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咨询。因此,我决定在全球健康领域深入研究,并将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一些家庭因素的影响下,我尤其意识到癌症的危害,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避免承受癌症带来的痛苦。因此,我确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癌症的预防。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将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领域的理学硕士学位。该项目组规模相对较小,每位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也通过斯坦福的同项目学姐了解到,斯坦福的教授们和我在DKU接触的教授一样非常亲切,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这是我非常看重的。对于硕士研究生结束后的将来我还没有明确的规划,但我希望可以先申请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攻读博士。

 

Q: 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

我最满意的一段科研经历是我的毕业设计,标志性成果项目 (Signature Work),主题是医护人员对PICC (经外周静脉穿刺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 专科护士是否应具有开具处方权的态度分析。作为专科护士,PICC护士的处方权受到限制,这给病人就医过程增加了复杂度。在此背景下,我致力于分析医护人员对PICC专科护士开具处方权的态度,并探究影响其态度的因素。这个课题与我妈妈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我认为能够进行这项研究十分有意义。虽然这只是一项关于医护人员态度的调查研究,但其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信息,以供日后政策制定参考。

我的指导老师是陈梅芳教授。从研究方法的确定到最后论文的修改,她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亲自帮我修改了整篇文章。在此过程中,我还参加了孙亚超教授的两节写作课。虽然时间很紧,但这两节课激励我每周都专注于写作进度,让我每周都可以向陈梅芳教授汇报进展。其中一次作业要求我分析数据并撰写结果,我花了两到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数据分析,之前从未想过能如此高效地完成任务。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价值,也让我意识到人的潜能是可以在挑战中被激发的。

在我看来,做科研需要对自己的课题保持兴趣,并具备足够的耐心。实际上,无论是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还是撰写论文,没有哪一个步骤是难以执行的,但如果拖延时间,可能就会一事无成。即使没有硬性的截止日期,我也需要主动给自己设定期限,自我督促。有耐心地每天坚持一些工作,可以带来很多的成果。目前我和陈梅芳教授还在完善论文,希望在6月份可以成功投稿,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在DKU,我有许多非常喜欢的课程,比如大二的全球健康伦理课、大二大三两年的日语课,以及大四上的物理课。特别是Stanley教授的物理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课总是非常有趣,而且他总能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整地讲授所有内容,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一样,让我深感教学的魅力。

教日语的李聪老师的课程也非常有趣,他还总会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可以帮助我们练习日语的活动,比如看日本电影、学唱日语歌、学打花札、日语词汇比赛等等。这些小活动几乎占据了我每个周五,为我的大二大三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我从很多教授身上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领域的热爱,当他们讨论自己热爱的事业时,仿佛闪烁着金光,让我感到非常耀眼。这让我觉得能够学习自己热爱的专业非常幸运,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像跑马拉松一样匀速前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坚持发光发热。

DKU的学术氛围非常好,因为学生和教师都愿意相互帮助。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和有着相似研究方法和同一导师的黄希维同学经常一起讨论我们在做科研时遇到的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这种合作氛围让我感到非常舒适,也让我更有信心继续进行我所喜欢的研究项目。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现在和四年前相比,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学会了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更好地发展自己,也学会了规划未来。我不再像当初来昆杜时那么懵懂,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昆杜的四年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探索不同领域,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然后毫无顾虑地努力学习更多。比如,不要因为不认识教授而不敢发邮件询问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潜在的研究机会。我认为昆杜的教授都非常热情,愿意帮助学生发展,并且很愿意指导学生体验科研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够充分利用在这里的四年时光,让这段时光过得丰富多彩。

 

刘笑

学生故事

刘笑

她说踏实做好当下,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毕业高中: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艺术史)

斩获Offer

  • 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全奖)
  • 哈佛大学东亚区域研究硕士
  •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洲研究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硕士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主要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物质文化 (Material Culture)。DKU的通识博雅教育让我得以尝试不同领域的课程与项目,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大一时,我发现自己对欧洲古代历史及艺术十分感兴趣,因而决定要选择艺术史专业。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两大难题:一是自己缺乏欧洲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全面深入地洞察欧洲艺术史;二是在和教授交流之后,我意识到传统的欧洲艺术史研究逐渐缺乏创新性,很难有新的产出。与此同时,我上了一些关于亚洲和中国的课程,并有幸参与到相关的科研项目中。这不仅让我对东亚历史文化有了更系统化的认知,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很享受静下心来做研究的过程。

随着课程和科研的深入,我明确了艺术史和历史这两个学科的区别,后者着重研究“变化”以及导致变化的原因,这正是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发现自己对古代文物和图像也非常感兴趣,尤其热衷于考察博物馆。于是,在上完中古中国史和中国古代艺术史这两节课后,我决定由欧洲艺术史转为研究中古时期的丝绸之路历史及物质文化。感谢DKU的教授们帮助我明确学术兴趣,引导我灵活调整学习方向。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将去耶鲁大学跟随著名丝路学者Valerie Hansen教授进一步学习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史,希望能为这一领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大一下学期,我有一次在与Ben Van Overmeire教授交谈时无意间提到了我很爱看“闲书”。当时我在读史景迁 (Jonathan Spence) 教授写的《胡若望的疑问》(The Question of Hu),而Ben恰巧也十分欣赏史景迁的作品。我们就这本书展开了讨论,继而聊到了我们各自喜欢的书籍。

两个月后,Ben写邮件告诉我他在暑假打算做一个禅宗与侦探小说 (Zen and the Art of Detection) 的项目,并问我有没有兴趣担任他的研究助理,因为他记得我很喜欢读书。那时的我不清楚禅宗是什么深奥的思想,更不知道做研究是什么样的,但我很感激Ben能够给我这次机会,便决定试一试——这大概就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了两年多,我和另一位同学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大量的侦探小说、概括小说内容,并分析其中的禅宗元素。Ben会提出问题帮助我们不断细化自己的分析,同时也会教我们如何有效地阅读与解析文本,以及如何让自己的学术写作更清晰。我们合著的论文今年即将在同行评审期刊Japan Studies Review上发表。在我之后的学术道路中,Ben一直都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给予我不断的支持与真诚的建议,对此我感到十分幸运与感激。

在确立了研究方向后,我先后参与了林蕾教授的英文学术著作翻译工作和季雯婷教授的科研项目。林教授帮助我明确了很多历史概念的意义,教会我如何撰写结构清晰的历史文章,以及如何高效地引用和分析多重类型的史料。季教授则给了我一个自主探索中古与帝制晚期中国香炉的机会,让我得以掌握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加强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两段经历都为我的毕业论文及未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鲜且必需的养分。

除此之外,我本科阶段的科研历程也离不开实际的考察,其中很重要的两项就是撰写博物馆收藏品目录 (Museum Catalogue) 和博物馆考察。在曹业宬教授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同学一起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写了展签。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文本阅读和归纳能力,更给了我两次直接与文物对话的机会,为我做图像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教授还带领我们去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本来顶多一小时就能看完的展览,我们足足看了三个小时。我不再只是全盘接受博物馆给出的信息,而会更加批判地评估展现在眼前的内容:信息是否全面准确?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件文物比其他的特殊?特殊在何处?随着时代的变迁,同一类物品展现出什么样的变化?

 

Q: 科研期间有什么收获?

做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研究,是非常需要耐心和踏实的训练的。为了翻译英文著作,我需要和林教授进行一轮轮的探讨,一版版的修改,从而摸索出最优的解读和翻译方法;为了撰写展签,我需要站在梯子上一个个字地阅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几小时地坐在《桃源仙境图》前上上下下观察画中的每一处细节;为了挖掘出和我毕业论文相关的史料,我需要查阅无数敦煌文书篇目,凭肉眼努力从磨损的写卷和潦草的字迹中识别出文本内容。这些过程都是耗时且枯燥的。

我不敢说我每时每刻都热爱科研,但在踏实前行的学术道路上我诚然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与生活的意义。DKU的许多位教授都在学术上给予了我宝贵的建议与帮助。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感谢他们的耐心指点,感谢他们一直都在。我尤其想要感谢我的导师曹业宬教授——他以严格的要求规范我学术研究的每一处细节,无时无刻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与支持,在我身上花费了数不尽的时间和心血。

 

Q: 受益良多的领导力实践?

从大二开始,我有幸在学术资源中心 (Academic Resource Center) 担任学习辅导同伴 (Peer Tutor),主要负责大一的公共课“世界中的中国” (China in the World) 和媒体艺术相关课程。在三年的辅导过程中,我帮助同学们更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为他们答疑解惑,与他们分享学习技巧和心得。同时,我也会在媒体艺术的课堂上教大家使用相机和剪辑软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并见证大家的进步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我也交到了很多新朋友。感谢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我在2020至2021年获得了“杰出学习辅导同伴奖” (Outstanding Peer Tutor)。

 

Q: 深有启发的跨文化体验?

去美国杜克学习的那个学期,我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了跨文化、跨专业的冲击力与魅力。比如,在一门关于亚洲宗教与对他者认知(Asian Religions and Knowledge of the Other)的课上,我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学着不一样的专业:有来自犹太家庭的医学生,有信仰基督教的美籍华人,也有学大数据的印度同学。

因此,我们的观点往往十分多样,有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在他人看来可能很费解。但是正是这些观点的碰撞促使我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愿意吸纳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我也认识到差异在很多时候并非错误,只是一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与其以对错来评判某一观点,不如去思考其背后的视角与文化背景。借着课堂讨论,我也和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年级和专业的同学成为了朋友,和他们交流总是让我收获满满。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认清自己: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是什么?达成目标需要做出什么努力?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不必盲目内卷,但必须尽全力。所有想要的,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 踏实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踏踏实实的把当下的任务做好,就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学习没有捷径,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多阅读,多思考。
  • 注重过程:成绩固然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与其过度纠结分数,不如重视学习过程。问自己:我可以怎样进步?

 

陶珺怡

学生故事

陶珺怡

她说不妨兼容文理,玩一场无限游戏


 

毕业高中: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斯坦福大学符号系统硕士
  • 耶鲁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硕士
  • 剑桥大学数字人文硕士
  • 芝加哥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硕士
  • 纽约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从小我们便被告知,要么做一个科学家,要么做一个人文/社科学者。这落在实际的选择中,不是文便是理,似乎它们天然便是如此划分的。而对于总在理科班中靠语文显眼,文科班中靠数学醒目的我而言,这分界毫不绝对,文理都只是观察和创造的一种角度。

高中时因为身体不好的缘故,常常要在家歇息,渐渐就自得其乐,决意要设计自己的学习策略,执行自己的节奏。在父母的理解和老师的“纵容”下,我大部分时候都猫在书店的角落里,抓着什么都读,不免产生了许多额外的思考,零零总总竟写了30多万字的随笔反思。

脱离了预设纲目的限制,我愈发质疑这一开始便摆在我面前的学科划分。为什么如此呢?我了解到,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 (natural philosophy)”开始,其余诸学科也是从无到有地涌现,从一到二地发展起来的。而另一些名字则已不再被提起,沉寂在历史中了。了解到这些后,来到以通识博雅为教育理念的DKU几乎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对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边界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反思与尝试算是一条主线。这条主线领着我来到DKU,也拽着我走出DKU,在研究生阶段深入这些思考。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决定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符号系统硕士项目 (Symbolic System)。这是一个两年的研究导向项目,也是独属于斯坦福的一个小而精的项目,研究各式符号系统。数学是一种符号,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当我们看到一个烟斗,说这是一个“烟斗”时,这就是符号,是一种象征 (representation)。符号系统正是表示和传达这些符号的系统。

引用项目的官方解释,“符号系统试图解答关于心智 (mind) 与世界间关系的古老疑问。”它结合多个领域的思路来探究这些问题,首先是计算机科学和哲学,还有语言学和心理学,并涉及物理学、信息论等。

毕业之后,我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力求触碰人类的知识边界并做出一点突破,但在此之前也不介意多做几年其他有趣的事情。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本科四年,我做了不少好玩 (也奇怪) 的事。求知的决心与渴望固然贯穿其中,真正支撑起这些经历的,却是我一路上与人的联结。我也想把我的“自我提升”放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去理解。(如果对具体经历和学术成果感兴趣,欢迎移步我的个人网站:https://www.junyitao.com/)。

Charles Chang教授是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导师,更是好朋友,兴趣相投的理想主义者。第一次聊天就从中午聊到晚上,道了几次别也没能放下刚提起的话题。后来一起看吉赛尔,吃咖喱,探讨学术和生活,理想和信仰。从我最开始接触研究一直到大四的申请季都有他的支持。而这份支持并非是从上至下的指教,相反,Charles甚至常常忧虑如何在放任我自由发展和点明方向之间达成平衡。我们聊过太多次研究方向和学者身份 (scholar identity) 的问题——最后的结论总是,两手一摊,“我也不知道”,没有答案,都是自己去走了才会出现的路。

James Miller教授是我的学业导师 (Academic Advisor),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者和创造者。我们都抱有对跨学科创新,尤其是数字人文 (Digital Humanities) 的热情。从我大二加入他领办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实验室(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Network Lab) 到后来组建和带领一个团队研究中国哲学中核心概念和意象的语义变化,获得DKU的经费支持,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和信任。这些经历使得我进一步明确了“以计算拓展人文研究,对算法进行人文反思”的研究方向,也在面向大一大二同学的人文艺术大会上分享了自己对数字人文的理解和愿景。我希望为DKU的“人文+科技”研究路线提供一个新思路,也为想要做这个方向的同学提供支持。

大三在物理课上与黄锴教授认识,聊到知识网络可视化的想法,得到了他很大的关注和支持。于是我便开始与学校网站团队、学校传播部一起合作,为学校自然和应用科学学科 (DNAS) 实现知识可视化。这个项目我和何菀滢、黄则英两位学姐学长在两年前便开始构思和尝试了,想以此为DKU的通识博雅教育建设其“基建”,帮助研究者寻求跨学科合作,同学们选课和匹配标志性成果项目导师。黄教授在申请季也一直很关心我的学业和精神状态,是很温暖的长者。

回忆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珍惜,且未来也会延续的情谊未来得及详述。我深知自己所收获的善意并非理所当然——哪怕只是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事:老师教好一门课、职工维护校园系统运转、朋友互帮互助——除最基本职责外的所有都应视作是一种爱的赠予,也理应受到爱的回馈。而有爱的人便是强者,亦是勇者。爱智慧和求知,爱创新和启发,爱这个世界,是一种伟力。

我认为我学术和精神上的导师们都担得起“教育者”这个称呼。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积极求索,更教会我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乃至自己的身份放在历史进程中,放在全人类知识这个视角中,从而使我从一个认同DKU理念的学生,真正成为了这些理念的参与、实践和贡献者。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刚入校时,我所体会到的是轻盈的自由,是博雅通识,锐意进取。后来体会到的却是另一种沉重的自由,是天地宽广,永远谦卑。

DKU给予我们选择的自由。而过去四年间的经历渐渐让我明白,允许自己决定课程、专业、时间安排、发展道路,是要使我们从中领悟:只索求自由的福利,而不担其责任,不是“先锋”的态度,而是需要避免的幼稚;要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行动,乃至于幸福感、意义感负责——这些要成人便无可避免的课题。

DKU不吝啬于给予机会和平台,不吝啬于投资技能训练,不吝啬于鼓励和支持自我探索。我们获得的种种Privilege(特权),不是要让我们凭此而高人一等,养成知识上的骄矜,少劳动多获酬,而是想让我们了解,倘若拥有知识/智识上的优势,便更应因此养成谦卑的习惯。DKU鼓励要有所承担、有所突破、有所贡献的“英雄主义”——去做坚定的开拓者,面前的天地也将被开阔。

从入校开始,“自由探索,挖掘禀赋,以此有所为,敢为天下先”,积极地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和构建,同时尽力对人类群体和精神有所贡献,便不仅仅是一个可能的、“看起来挺不错”的选项,而是一项不容推却的责任。这既是对自己,也是对给了我们一份“天使投资”的父母、学校乃至于社会的责任。

正因为DKU有着这样的理念,承载了如此的使命,我才更自豪于她是我的母校,并将永远成为我精神归属的一部分。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申请研究生时,我所体会到的莫大焦虑既是出于身份认同危机,也是对“没有完成自己的期待”的恐慌。真正毕业了,我却尤为意识到除了“我们正在走着”,没什么是更加真实的。是的,我们正在走着,而道路正在延伸。正如何菀滢学姐在毕业典礼上所说,我们想玩的是Infinite Game (无限游戏),目的是让游戏继续下去,并无胜负可分,并无终点需要到达,所开辟的、所允许其自然涌现的是可能性。

应对这些可能性的是开放的心态。它是谦卑和好奇所自然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建立在真诚坦率与求知上。我们不需要各自躲起来藏着掖着内卷。独学无友、党同伐异便是作茧自缚;积极交流、碰撞新知、共享资源才是一条坦荡明路。

在DKU实践开放的心态会收获真诚的分享,有益有爱的联结,和渐行渐宽广的道路——正如我所有幸体验到的。我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支持与视角,被引领着走向跨学科的道路,一大半功劳要归结于我的小嗜好:找教授们聊天,真诚地好奇着他们的所思所感。私以为,选择专业并不决定之后何以谋生,而是选择一种思维方式;上一门课,也不是仅仅去学习知识,而是尽量去理解为什么信息被以这种方式整合起来,传授者们自己又为什么对此感兴趣、为之而激动。

最后,我真诚地建议学弟学妹们尽可能参与DKU的“建设”。若我们所做的努力使他人收益,成为这所大学的一部分,便是“可以毕业,却永不会真正分离”。

 

刘致远

学生故事

刘致远

他说带着兴趣、激情和耐心不断试错,热爱定会明朗


 

毕业高中:上海市川沙中学

本科专业:行为科学(心理学)

斩获Offer

  • 耶鲁大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因素与健康硕士
  • 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医疗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高中时前往常春藤盟校的游学经历让我对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我开始渴望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与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偶然的契机让我了解到DKU拥有丰富多元的社区群体,以及一个极具国际化教育氛围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DKU独特的通识博雅教育能够给予像我一样不确定自己兴趣和天赋所在的学生更多在课程规划上的自由,去发掘自身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特长和优势。这一切正是我所追求的,我相信在这里我将获得一段与众不同且意义非凡的人生旅程。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在大一期间,我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兴趣,所以我选修了各个领域的课程,包括经济学、数学、编程、哲学和媒体与艺术等。在大二开学前,正当我在思考是否要在这些领域中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时,DKU宣布将为2023届及以后的学生增设行为科学心理学专业。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我选修了该专业的两门导论课程。正是通过这两门课程,我系统地了解了行为科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双重目标。这个专业不仅致力于理解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机制,还探讨了塑造个体行为的政策干预措施。同时,我也发现行为科学建立在较为成熟的心理科学体系之上,这为基于实证经验的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和测量方法的基础。

对我来说,选择新开设的行为科学专业代表着参与创新、共同探索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我渴望学习并应用前沿的理论,深入研究人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并通过干预措施影响人们的决策。我希望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间的交叉融合机会,为理解人类行为机制做出贡献。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将在秋季前往耶鲁大学攻读社会和行为科学硕士。这个项目与耶鲁大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及法学等专业部门的跨学科合作非常吸引我。我希望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夯实自己在运用高级统计学分析方法和设计多层次行为干预方面的能力,并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来探索促进社会公平的创新方法。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二,我有幸加入了认知感知行动实验室。在王珊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开展了第一个研究项目,主要探索中国观察者在通过不同种族群体的面部表情评估疼痛强度和药物需求时存在的偏见。这项跨学科研究获得了DKU人文研究中心 (HRC) 的资助,对于了解和揭示人们对疼痛感知的认知决策和种族群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珊教授在我开展实验设计时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并且在我运用多层次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multilevel GLMM)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提供了细致的讲解。去年,我们已经在IASP世界疼痛大会和EFIC欧洲疼痛大会两个领域内顶尖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并展示了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也将于近期将稿件提交给同行评审的期刊。

大三,我在莎丽·格雷厄姆和W.E.B.杜波依斯奖 (Shirley Graham and W.E.B. Du Bois Award) 的资助下独立开展标志性成果研究项目,运用点探测任务 (dot-probe task) 和眼动追踪技术探索种族和性别对观察者在疼痛面部表情上的注意力偏误 (attentional bias) 的影响。

我的导师王珊教授在我初步接触眼动设备时向我传授了许多源于经验的技巧,使得我在掌握入门和进阶眼动追踪技术上轻松不少。这项研究为关于疼痛面部表情的种族和性别偏见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来自认知维度的实证性支持,并让我更加相信对注意力偏误的干预和矫正也许是解决疼痛认知领域和种族性别有关偏见的可行方法,值得我在未来科研生涯中继续探索。

总而言之,这些年在DKU不断积累的科研经验,为我未来的提案写作、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汇报以及稿件准备等方面提供了可迁移的技能,这无疑是极为宝贵的。谈及学术研究本身,我认为它是一个漫长且往复的动态过程,为探索问题寻找证据,在寻找证据时发现新的问题,直到把这一逻辑链条研究清楚透彻。在这一过程中,兴趣、激情以及耐心是支持我持之以恒投身这一领域的核心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广泛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我们可以在学习跨学科知识的同时,探索并明确兴趣和学习目标;完善的导师制度帮助我们与教授建立密切联系,在轻松友善的氛围中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得到指导;此外,丰富的学术研究和项目活动机会鼓励我们加入教授的研究团队,参与实际的研究项目,获得实践经验。

所有这些都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我们追求自己的热爱。这些正是我在DKU深切体会到的,也是让我爱上DKU的最主要原因。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 大一 | 探求未知,开拓视野:踏入大学的第一年,我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勇敢地在各个学科探索可能性,拓宽视野,为跨学科知识学习建立起坚实的学术基础。
  • 大二 | 确立目标,踏上征程:这一年我对自己的兴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始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 大三 | 精益求精,追根究底:进入大三,我致力于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我的专业领域,将目光聚焦在关键问题的核心,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通过不断地实验和验证来揭示研究问题的本质。
  • 大四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本科生涯的最后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我充满自信地完成学业,也不忘回顾曾经选择深入这个领域的动力和目标,保持热情,满怀期待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DKU对很多初来乍到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试错环境,要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不要一味的妥协,要尝试选择不同的专业或学科领域,参加各种课程和学术活动,确定自己真正的热爱。试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学习方式,它允许你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陈佳妮

学生故事

陈佳妮

她说怀揣专注“研磨”的勇气,选择属于自己的路


 

毕业高中: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分子生物科学(细胞分子生物学)

斩获Offer

  •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
  •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生物工程硕士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因为高中就对生物考试当中梳理逻辑的考察项目非常有兴趣并且擅长,所以我在来到DKU伊始就知道要选择分子生物学这个专业。我花了一些时间去了解自己具体的兴趣所在,通过TED分享,网络研讨会和嘉宾分享,最终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合成生物学。

对我最具启发意义的一个TED分享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一位教授Lynn Rothchild,她提到了人类登陆火星这个宏大的梦想和以生物学作为实现梦想的工具。航天工程中,提高舰载效率的方法是减少携带物品的重量和体积,而科学家也已经发现被工程化的生命有潜力长成建筑物的大小。所以科学家认为,我们可以尝试将被工程化的生命变成登陆火星的原材料,提供建材、食物等生活必须品。这个TED分享为我打开了视野,让我意识到我们可以有目标性地改造生命,使其完成特定的任务。所以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多地致力于学习合成生物学的技术。

 

Q: 受益良多的科研经历?

大三上学期在美国杜克学习时,我联系到杜克研究合成生物学的Mike Lynch教授,并有幸参与到他的研究中。他的课题专注于生物制造化学品,因为生物生产较化学生产而言,有更高的选择性,不会有很多副产物,所以可以减少提纯这一步的时间和成本。我们的项目专注于用工程化的大肠杆菌生产乙二醇 (Ethylene Glycol),一种化学合成的原材料。

在这个项目中,我负责的工作是筛选菌种。我们设计了4组不同的基因通路,从不同的角度加强能量的流动,让大肠杆菌摄入的糖更多地被合成乙二醇。我的任务就是测试哪一种基因通路或者几条基因通路是否可以协同工作,哪一种效果最好。

当时的我在科研领域还属于菜鸟,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有时细菌养不起来,或者结果不符合预期。这些时候都需要多次地重复实验,每一次都要进行复盘,以找出问题所在。在科研中,这叫做故障排除 (Trouble-shooting),属于每个成熟科研人的基本素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做发酵罐实验,以此来模拟工厂中生物生产的过程。通常的试验周期为一整个星期,每6个小时取样一次。而我的前两次实验都在24小时就宣告了失败,仔细排查后才发现是因为发酵罐没有自动加入杜绝细菌滋生气泡的溶液。第三次实验时,我甚至在实验室整整待了两天,一直盯着罐子,确保它的检测装置在正常运作。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里,从斯坦福毕业的博士生作者把科研过程中缓慢取得成果的过程比作研磨 (Grinding)。 故障排除就是研磨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即将出成果的路上,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95%的时间可能都要面对枯燥的研磨。我在杜克的科研经历就让我对此有了切身体会。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博士生、科研人,我需要专注研磨的勇气,那种一次次重复实验、反思的勇气。每一次失败都会消磨我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但我依旧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来。直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研究者),不再需要亲自去研磨,而是要为团队里的学生指明方向,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科研愿景,了解并清晰传达其意义。

本科阶段,我深度接触了三位PI,在他们的实验室做最基础的研究工作。通过跟他们和他们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他们研究的意义常常被质疑,但他们所有人都坚信这是可能的,一部分或许是出于经验,但更多的是对科学坚定的信念,相信创新没有边界。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带领团队参加iGEM (国际基因组工程大赛) 并喜获银奖算是我在DKU最为引以为傲的一项成就。高中时我就有过参赛经历,从而发现iGEM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来说是一个组队运作科研项目的优质平台。所以来到DKU之后,在得知学校先前并没有参赛经历后的我便打算建立一支队伍。

组队的首要任务就是集资,用于支付3万人民币的报名费和支持后续的研究。大一那一年的集资工作并不成功,于是到了大二,我打开了思路,开始从学校各个部门集资,最终成功凑出了报名费并申请到了学校创新创业中心提供的科研经费,参赛队伍也就此诞生。

我们将参赛项目的主题定为了用工程菌生产可以杀死绿藻的多肽。通过三个月的实验,我们成功生产出了多肽,测试了其杀藻效率,并且设计了将多肽分散到水中的装置,因此获得了比赛银奖。我也成功让iGEM变成了学校每年派代表队参加的一项传统赛事,为其他年级的同学提供了科研平台。

 

Q: 新鲜有趣的跨文化体验?

在美国杜克学习的学期,我最喜欢的就是去看学校的体育赛事。最开始是跟我师哥去看棒球比赛,当时我们坐在击球手的左侧,只要击球成功,就会有一只狗狗从旁边跑出来叼着棒球棒跑一圈,大家会欢呼,可以跟吉祥物拥抱。后来就是去看橄榄球比赛,每一次触地得分都会放烟花,拉拉队会出来跳舞。美国是一个体育氛围浓厚的地方,大家会为了成功欢呼雀跃,那种氛围非常让人热血沸腾,可以放松下来、欢呼、激动,令我享受其中。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在DKU,有两位老师带给了我莫大的帮助。黄林峰教授是我们iGEM项目的骨灰级元老,给予了我们宝贵的支持和建议。黄教授也非常会教课,在讲解抽象的生物概念时总会融入精彩有趣的历史和故事,引人入胜。

另外一位就是Austin Woerner老师。写科幻小说一直以来是我最大的一个爱好,在得知Austin有创作性写作经历后,我便找到他,和他一起讨论出了一个自主学习 (Independent Study) 方案。我们决定从历史上最成功的几本科幻小说入手,学习写作和构建世界观的方式。Austin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与我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文学分析技巧,激发了我的写作思路,也帮助我建立了写作的信心。

两位老师对我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学术上,更多关乎人生的成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立刻找到他们寻求他们的建议,他们可以看到我的问题,并且传授给我比书本更精彩的智慧。原来真的会有人不计回报地倾囊相授,给你最真挚的建议。或许是受到他们的影响,在有人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也会带着同样的热忱予以帮助。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泡泡”里,它是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环境,也是我们看待人事物的固有认知。大学是我们第一次冲出“泡泡”面对世界的时候,会接触到许多和我们不一样的观念与行为。我们可能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也会认为自己很渺小,甚至会接收到来自他人的质疑,但不要因此气馁,而要学会分辨,分辨哪些声音值得纳入,哪些声音应该被过滤。借用Taylor Swift的一句歌词来鼓励大家:“You are on your own kid. Yeah, you can face this. 靠自己,你能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你只需要找到属于你的。

另外分享两条比较实在的建议:

  • 拓宽社交网络:信息差是现今世界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多跟学校内外的同学和教职工交流,他们从学术和生活上都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想法和建议。
  • 选择对你来说最好的:拿到Offer之后,我一直都在纠结选择国内还是国外,优劣对比过了很多遍,但我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我的纠结主要来源于和其他同学相比较,我很怕我的选择不是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但在花了很长时间仔细考虑过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以及可以获得的学术资金支持、人脉等现实因素后,我终于幡然醒悟:原来西湖大学对于我来说就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就像我提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你只需要找到属于你的。

 

王美璇

学生故事

王美璇

她说成长在于从被动到主动,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毕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艺术史)

斩获Offer

  • 玛氏(中国)箭牌综合管理培训生
  • 路易威登(中国)管理培训生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高中时的我是理科生,在传统高校很难选到人文方面的专业,可当时我并不想限制自己的可能性,所以DKU通识博雅的教育机制非常吸引我。另外,我高中时很喜欢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曾经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团参加过海牙国际模联大会,在那里接触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体验非常好。所以在DKU能有机会体验多元文化、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也很吸引我。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直到大二下学期选专业的截止日期前,我才确认选择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史作为我的专业。当时的我觉得不能再以喜欢与否简单地判断一个专业是否适合,所以考虑了很多因素。我还选修了一些“更有前途”的专业课,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纠结之际,我从我的学业导师Kolleen Guy教授那里获得了提示。她跟我说:“当你提到其他课时,你的眼睛并不会闪星星;唯独提到艺术史课程时,你的眼睛会发光。”

这句话触动了我一下,但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我后来的毕业设计导师、艺术史专业的负责人Jung Choi教授。从大一开始,我就和她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络。她非常清楚我喜欢什么,因此我在她的课上不能投机取巧地挑很多人研究过、容易上手的内容写,必须老老实实地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真正写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既痛苦又充满喜悦,Jung Choi教授带我探索了视觉文化、批判理论、新媒体研究等各种学术方向,而我也从中意识到艺术史专业确实处于我热情与能力的交汇点。我通过艺术史训练所收获的讲故事能力、感官灵敏度、和发散性思维也能够帮助我未来的发展。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今年夏天,我将以综合管培生的身份入职玛氏 (中国) 的箭牌事业部,主要轮岗方向为销售与市场营销。目前,我对消费品充满热情,并期待在这个领域不断深耕,用更好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

 

Q: 视角新颖的科研经历?

DKU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学术研究机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是协助Jung Choi教授研究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负人类纪”艺术实践。我还通过这次机会加入了XR-Anthropocene实验室,参与了Jung Choi教授和佟欣教授关于中国XR技术应用的研究。

“负人类纪”是一个与环境话题息息相关的哲学概念。在“人类纪”的话语体系下,人类活动是影响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最大的因素,它既破坏了地球,也让人类有了“环境保护”的能力。然而,“负人类纪”试图淡化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更多让自然和技术去承担“拯救地球”的责任。这个新颖的概念在2018年才被系统化、理论化,大众对它知之甚少,而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可以更生动地传播这个复杂的概念。因此,我们开始关注在中国有哪些艺术实践致力于改变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观看方式,从而表达人类和环境的共存关系,用“关怀行动” (“practices of care”) 来代替“环保”。

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边在Choi教授的指导下研读包含熵、深度生态学、技术药理学、贡献经济等理论,一边独立通过展览、画廊、艺术媒体寻找国内符合“负人类纪”导向的艺术创作,并联系艺术家进行访谈。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负人类纪”的概念相对较新且小众,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能搜索到的内容很少,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一度理解起来很吃力。在寻找艺术实践方面,即使近年来环境艺术、生态艺术热度大增,但真正不落窠臼、符合“负人类纪”标准的少之又少。因此,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少了。

转机出现在同一时间段,我正在同步准备市场营销方向暑期实习的笔试与面试。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在我身上发生了交互:营销中“公域私域打通”的战略启发了我,我决定用更多样的方式拓展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除了联络知名艺术机构、院校,我还通过社交媒体和朋友介绍加入了许多艺术社群,认识了更多国内艺术领域的学生与工作者,并得到了她们的资源支持。在“人脉”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我的责任心获得了拓展,不再只是被动地完成教授的任务,而学会了更主动地思考、行动、推进项目。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完成,也计划于今年在国际期刊上进行发表。

 

Q: 实现蜕变的实习经历?

从大二暑假开始,我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万博宣伟公关和联合利华体验了3段不同的实习经历,从较为传统的创意策划转向了更前沿的电商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被动也主动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收获颇多。

大二时的我最喜欢的研究方向是少女研究 (Girlhood Studies)。这是青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其中有一个社会学概念叫作“卧室文化” (Bedroom Culture),大意是讲女孩们的个人空间被限制在卧室里,因为她们的父母会认为类似街道、演唱会这种公共空间对于女孩来说不安全,所以她们的课余活动都是一些可以在卧室里完成的,比如苦练化妆、读八卦杂志、写日记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之所以对它产生兴趣,也是因为自己的心智状态很像躲在卧室里的小女孩,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未知,逃避生长痛。

歪打正着,因为年轻,再加上面试时对青少年研究侃侃而谈,我得到了第一份实习机会,负责跟进产品“年轻化”的相关业务。起初,小女孩儿的心态让我在面对没有那么理想化的职场环境时感到十分内耗,最难的是跨部门沟通或者与合作方沟通的工作。我曾经害怕去竞争,因此争取不到别人的优先级,得不到配合。

所幸我所在的小团队和直线经理们都非常好,会在适当的时候推我一把。比如我的直线经理就鼓励我尝试电商活动策划相关的新任务,并支持我去学习相关知识,并参与品牌电商会员日的策划项目。因此,我“顺势而为”进入了甲方市场部的电商组,完整地跟下来一个顶级品牌的双十一电商大促,收获了非常陡峭的成长曲线。

随着实习的深入,我渐渐需要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并学会了摒弃“乖乖女”心态,直面冲突,勇敢地争取别人的支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市场营销部门,大家常常用“生孩子”、“养孩子”来比喻产品从0到1,从1到100的不同工作职责。我也跟同事开玩笑说,为了推动我的小项目顺利进行,我的脸皮厚了很多,有种“为母则刚”的感觉。

最后一段实习结束后,我被推荐了一本书,其中讲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满足别人的期待”所限制,争取自己的东西时会面对很大的阻碍。这些时候,“It’s fight or flight”,不是争取就是逃避每一次逃避都是在撤退到少女时期。我很庆幸我在实习中遇到了非常有魄力、有能力的女性榜样们,引领我成长为更勇敢、独立的人。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2021年,我担任学生媒体中心的主编,策划并参与了首个校园文创产品——“2022年昆杜物种日历”的孵化。学生媒体中心是传播部下设的组织,我们经常与传播部负责老师开会讨论,她启发我们关注“我们特有的东西”和“别人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之间的空隙,寻找更多传播的可能性。这激发了我提出“物种日历”的策划方案,结合DKU环境友好的特色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治学文化。

在主导创作的过程中,我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共情各个环节的工作场景,并以更大的愿景激励参与者自我赋能。我并没有过多干涉团队成员的创作节奏,而仅仅是搭建好灵活且符合工作流的协作制度,并向大家精准沟通产品的应用场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最终,通过文字、翻译、绘图和学术审核四个团队的高效协作,我们在规定时间内以高质量完成了工作,成员们充满生命力、感染力的创作成果让所有人都感到超乎预料的惊喜。

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对领导力理解的转折点。曾经,我认为一个leader需要亲力亲为,一切尽在掌控,但后来我发现,领导力的核心在于谦虚,在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我需要你的帮助”。领导者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团队成员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 大一:啥也不懂,心态特别开放。
  • 大二:啥都想干,随大流盲目地做事。
  • 大三:干多错多,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失败或不足之处。
  • 大四:收获也多,更全面地接受自己,客观看待自己、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不要害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我来DKU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后来慢慢发现这并不意味着花团锦簇、应有尽有;“选择”最终是在选择要放弃什么。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但不要因为害怕面对就丢掉为自己负责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