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苑

她说接纳真我,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有趣

学生故事

周书苑

她说接纳真我,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有趣


 

毕业高中: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纪录片与实验艺术硕士
  • 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硕士
  • 帕森斯设计学院摄影硕士
  • 加州艺术学院摄影硕士
  • 纽约大学艺术与媒体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在上大学以前,我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并不知道我的兴趣和天赋到底是什么。DKU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对于当时的我的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我不需要仓促而草率地填报志愿,以此决定我未来四年的学业走向,而是可以花两年时间去上不同专业的课,亲身了解每个专业的特色和前景,探索自己的喜好。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很喜欢艺术,但是来到DKU之前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资源。大一的时候,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了Andrew Field教授的研究助理,帮助他整理一组2000年左右在上海创作的摄影作品,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摄影艺术。而今年,作为策展人和研究助理,我成功地策划了该系列影像作品的第一次展览,这个项目也真正见证了我的成长。

大二的时候,我上了向在荣教授的全球艺术史课,第一次了解当代艺术且深受震撼,发现了自己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兴趣,所以后来便选择了媒体与艺术专业,并在大三的时候最终决定以摄影作为艺术实践的主要媒介。

在我看来,摄影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其技术对于在艺术实践方面并无多少训练的我而言更容易掌握。摄影同时也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更迭最快的,也是最富有哲思的,这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摄影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纪实的手法捕捉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缩影或事态全貌,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手法模糊现实与想象的边界,以更具戏剧性的方式演绎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后者对我的启发尤其深刻,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就是以之构思而创作的。

虽然有过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时刻,但通过上课、阅读和实习深入地、全面地去了解这门影像艺术后,我还是着迷于此。DKU的很多教授也都在把我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比如我在杜克学习期间认识的Bill Bamberger教授,在课余时间教会我使用胶片相机,在我制作申请的作品集的时候,远程连线为我提供指导;比如Benjamin Bacon教授和Vivian Xu教授作为成熟的艺术家,为我的作品和升学都提供了很多建议。学习摄影并进行创作也可以说是我找到、接纳并释放自我的过程。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后,我计划去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纯艺硕士,继续创作影像作品,之后还会考虑继续攻读理论方向的博士。摄影虽然只有短短百年的历史,但它发展非常快,内中理论和相关技术一直与时俱进,未来也有更多和其他媒介相融合,跨界的可能性。本科阶段,我在摄影理论方面已经有一定积累,希望日后可以进一步探究、沉淀。

 

Q: 意义非凡的艺术实践?

大二开始,我加入了“喂?鸟”防鸟撞项目组,和另几位同学一起在向在荣教授的指导下,与DKU鸟撞项目组和DKU环境保护社团合作开展了一个跨学科艺术研究项目。根据研究,鸟类容易将玻璃结构产生的反射误认为植被,因此试图穿过玻璃建筑到达对面,从而造成鸟撞现象。由于DKU的多数建筑采用的是全透明玻璃结构,许多鸟类会因此与玻璃板相撞而死亡。在这个艺术项目启动之前,DKU鸟撞项目组的成员已在其他的鸟撞热点玻璃处贴上防鸟撞贴纸——这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项目组便要对还未经改造的湖心亭进行艺术干预,帮助鸟类区分玻璃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

湖心亭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如何在不破坏原有装修基础上做出有效且有美感的装置艺术其实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调研和策划。最终,在2021年春天,我们“化笼为鸟”,通过悬挂麻绳和毛线制成的编织物,将湖心亭的外部空间划分成5-10厘米的空间,创造出了一个多彩而温暖的屏障。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鸟类形成友好的提醒,另一方面,毛线下垂的潜在流动性与湖心亭的近水位置交相呼应,以介入而非共通透明的方式让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观影活动、讲座和工作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邀请DKU师生和我们一同全面审视校内鸟撞问题。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2022年冬天开始,我在美国纽约的MiA Collective Art,一个非盈利艺术机构实习。之前在学校的驻地项目 (定期邀请艺术家或策展人来校分享) 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艺术家,并作为她的助理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她在得知我对摄影的兴趣后,便将我介绍给了她的朋友,也就是MiA的负责人之一,我由此获得了这份宝贵的实习机会。

在MiA工作期间,我们一起策划了一个与家庭成员有关的线上艺术展览。这个展览的出发点其实是源于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 (Signature Work),我通过半虚构的拍摄手法创作了一组照片,以展现我对东亚父权社会中女性代际关系的研究。MiA的两位主理人都非常喜欢我的作品,便决定将其作为一个引子,率先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再邀请其他有感触的艺术家用创作进行回应。目前,我们陆续又推送了两个和家人相关的艺术作品。荣幸的是,还有很多艺术家朋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到了我的作品,表示对这个主题也很有共鸣,找我寻求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这段实习经历对我的帮助很大,一方面是认识了许多在摄影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艺术家,在视觉语言、艺术语言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启发。另一方面,这还是一个让我的作品“被看见”的机会。艺术是需要被曝光、传播的,这样才能让每一份创作里所饱含的情感与思想最大化地发挥其用。

 

Q: 你在昆杜得到的最大帮助是?

我觉得我遇到了最好的教授,他们真的对我太好了。

向在荣教授是我走上当代艺术道路的启蒙人,也是我标志性成果项目的导师。他在广州美术馆做影像三年展的时候,我有幸被选作策展团队的助理。向教授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在理论方面的积累非常深厚,所以我受他的影响也会读很多书,并对知识本身生出由衷的渴望和崇拜。

Vivian Xu教授就像是妈妈,她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但同时也会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予我们关怀和支持。在我申请研究生时,她和Bacon教授一直在帮我改文书、作品集,也会毫无保留地同我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我坚持初心。

在我身边人对我选择艺术道路表示不解时,Vivian教授和向教授一直坚定地鼓励我。向教授还与我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学,鼓励我说人不一定要活成普世意义中的“成功”,但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有意思的人。在和他们交流中,我总能感受到我的创造力是被激发的,也是被呵护的;我自己是被看见的,也是被接纳的。

在确认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后,我一直浸泡在理论研究中,就像我在申请研究生面试时说的那样,“I was not trained to be an artist. I was trained to be a scholar. 我没有被训练成一位艺术家,而是一位学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的作品最终也成为了我的优势,帮助我收获了理想的offer,甚至还有幸在面试阶段获得了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的青睐,拿到了50%的奖学金。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多和教授交流,他们的层次高出我们许多,有时候我们长久的困惑只需要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迎刃而解。
  • 不要怕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也不要怕成为世俗标准下的怪人,做真实的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趣又独特的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