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绮桐

学生故事

曹绮桐

她说要投资自己,找准赛道脱颖而出

 


 

毕业高中: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金融科技硕士
  •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金融分析)
  •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 纽约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 康奈尔科技计算机科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从高中开始,我就对金融很感兴趣。我个人比较喜欢数字,之前也参加过学校的商业模拟挑战赛。我觉得相比于传统的数理学科,金融更考验一个人的全面能力,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数理背景,掌握金融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建立产品思维且具备销售能力,而这种有挑战性的工作正是我所向往的。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或高校研究生招生愈发看重交叉式学科人才,金融方向也偏向于招数理背景扎实的学生。所以我便选择了应用数学这个专业,希望能在本科阶段打下牢固的数理基础,之后再转向金融领域深造,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是比较有前景的规划。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结合我的数理基础以及项目和实习经历,我希望未来能从事量化分析的工作。这是一个新兴领域,国内还在起步阶段,结合了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与计算机编程技巧,主要是基于大量历史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去预判金融产品的未来走势,得出最为优化的投资组合。斯坦福大学的硕士项目可以同步学习金融和计算机知识,与我所向往的方向十分契合,所以我计划去斯坦福进行深造。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我大三出去实习,基本上把金融领域下不同的工作类型都尝试了一遍,算是一段试错的过程。一开始,我在嘉实基金担任投资助理,后来去到中信建投的研究院做TMT(科技媒体通讯)赛道的行业及发展前景分析,再后来又到中金公司做销售交易方面的工作。从第一段实习当中,我积累了一些可以应用到编程框架中的投资理念。记得公司里有一个“嘉实男团”,团里每个人都手握名校毕业证,西装革履却又平易近人,工作勤勉认真。他们的工作状态让我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要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高智商高情商的全能金融人。

第二段在研究院的实习教给我的则是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知道面对一个金融产品或是一个行业的时候,该从哪些维度去进行评估。而在第三段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路演和商务会议,学会了整合之前学到的金融知识,把产品的优势清晰地介绍给买方公司的研究院。我也学会了去适应高压的工作,意识到情绪管理和情商培养对金融从业者的重要性。几段实习层层递进,不仅让我对原本神秘而高冷金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帮助我明确了自己的未来规划。

 

Q: 独立探索的科研经历?

我的科研经历都是以金融为主,数学的定量定性分析为辅。大二时,我有幸参与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实训项目,利用R语言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进行分析。因为当时导师教授的模型并不涉及预测,我便通过自学将三因子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相结合,预测了自己选择的最佳投资组合未来三年的走势,并获得了导师的认可。这是我对自建模型的初步探索,虽然简单,但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最近,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也在收尾阶段,聚焦于虚拟货币。这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种类,我在万德(金融领域最具权威的数据资讯平台)上也搜索过,发现金融机构对这个赛道的研究极少,这反倒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比特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因此造成了Twitter大V一句话就能带来价格疯涨的现象。于是我打算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入手,通过计算这些外部因素对于比特币的价格冲击,来预测未来比特币的走势。在徐士鑫教授的指导下,我引用了包括Twitter发帖数在内的十多个因子,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筛选、预测并分析,从而得出了较为精确的结果。这些科研经历都使我得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量化的角度挖掘金融世界的魅力。

 

Q: 爱上昆杜的理由?

DKU交叉学科的设置让我不仅强化了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学到了对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以及相关逻辑的形成。这对我之后实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申请研究生一个很大的亮点。得益于DKU自由的选课系统,我在修专业课的同时也上了很多经济课,补充了很多金融知识,也从教授那里获得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指导意见。DKU的包容性非常强,让我能够在保证课业的同时,灵活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未来地方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提升自己,最大化发展潜能。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换作是在其他学校,可能很难实现。我也非常幸运,在不停地探索和体验中,从一开始入学的迷茫到如今收获了更加清晰、值得为之努力的人生规划。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要提前做好规划,找准赛道,自我投资。金融行业已经到了人才饱和的阶段,竞争愈发激烈,大家要尽早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做好相关的准备,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金融行业内部也有不同的细分,比如适合学术型的研究岗,或者适合社交型的销售岗。提前想好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在保证GPA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积累实习经验,便可如虎添翼,脱颖而出。

 

 

储黄瑞

学生故事

储黄瑞

他说昆杜与我互相成就,追求卓越臻于至善


 

毕业高中:江苏省南通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工程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 加州伯克利大学运筹分析学硕士
  •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理学硕士(数据科学方向)
  • 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对数据科学的喜爱,源于爸妈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之前,我对大数据的了解还只局限在概念上,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基于大数据的机器智能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吴军老师在书中说:“数据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诸如我们的聊天记录、网购信息、收送邮件,甚至包括日常活动(如下班回家路线、常去的餐厅等)都可以算作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系统性地整理就变成了信息,信息再经过更简洁抽象地加工,就变成了知识。大数据就是我们了解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一把钥匙,吸引我去学习和探究它的美妙和奇特。所以到DKU之后,我就坚定了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也非常幸运能在大二就加入李明教授的研究团队,从事大数据学习和研究。

 

Q: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我的科研经历主要是在李明教授的语音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完成的。第一项研究主要是通过物体检测与分类技术,针对视频中的鸟类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标注上具体的学名,如“珠颈斑鸠”、“八哥”、“小鷿鷈”、“黑水鸡”等。之所以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自然,大一的时候就曾荣获校园观鸟大赛的一等奖。这段经历算是启蒙,为我打开了科研的大门,也非常感谢李明教授的辅导和栽培。

第二项研究聚焦于电梯异常事件的检测系统及方法,是李明教授实验室与通力电梯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往,电梯异常事件主要是事后通过人工查看录像来检测和判断。我们的研究则是通过 AI 音视频分析技术,对电梯内的扒门、砸门、打斗或摔倒等异常事件提供实时预警,及时干预和处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在李明教授的指导下,我有幸与其他同学合作,在人机交互领域的ACM多模态交互国际会议及其分会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Q:独出心裁的创业经历?

我在大三那年受牛喆和杨逸伦等同学的邀请,参加了TS-GO项目组。TS-GO是一个用增强现实技术(AR)为青少年服务的APP教育平台。用户打开APP扫描真实世界的物体,就可以浏览相关视频和信息,实现自主学习。比如,扫描交通标识会出现介绍交通标识含义的视频,扫描椅子会出现如何通过椅子进行联想的介绍(教授创新性思维)。

很荣幸的是,我们的项目在DKU Innovator Incubator(创新孵化器)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学校官方注册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与指导,包括资金支持、创业能力培训、以及与其他项目的互动借鉴。我们在TPE讲师Martin的帮助下,明确了项目定位(盈利导向)以及基本的商业模式。创新创业中心的负责人任丽琦博士也为我们前三个月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详细建议(聚焦教育、以少儿作为目标用户、技术与视频拍摄同步进行)。

目前,我们在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模型,以识别在不同环境下拍摄出来的不同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交通标志。同时,鉴于目前网络上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中国交通标志分类数据集,我们也希望能获取更多数据。我主张先利用现有的玩具实物,自己拍摄视频并采集数据,搭建出一个基本的数据库,再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这个项目让我得以将所学的图像识别知识应用到商业场景当中,并对商业本身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技术负责人,除了技术上的提升,我也在与大家沟通项目进程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了团队协作的价值。我觉得一个团队要做到成熟运作且能高效产出,需要团队里的每个人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集合每个人的优势与创意使得整个团队发挥出最大效用。

 

Q:同辈互助的校内工作经历?

我曾在DKU的学术资源中心(Academic Resource Center, ARC)担任同辈辅导员。在我看来,以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同学解惑,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学术资源中心每月的培训在帮助我养成更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不同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去辅导同学理解课题,比如通过绘图来帮助同学了解一些复杂或抽象的知识点。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也能发现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解题思路,这样双向学习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数据科学要应用到具体的行业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尤其在这波历时近3年的全球疫情战“疫”中,更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测评疫苗的可能性,帮助研发团队节约研发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或者通过对人流密度和流向趋势的大数据监测,为疫情防控决策等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我计划前往耶鲁大学攻读生物统计数据科学方向的硕士,同时继续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将新技术新应用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幸福指数。

 

Q: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积极主动沟通。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可以找ARC的同辈辅导员寻求帮助,也可以去找教授沟通。
  • 养成阅读习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像C++, python, MATLAB 等工具书很实用,有需要可以选修CS101和STATS102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 充分利用资源。学校各部门都会开放一些工作机会,有合适和喜欢的职位鼓励大家去报名参与,可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
  • 积极选修体育。给学校的体育课打call,学校体育课的资源真的很好。上体育课的时候千万不要迟到哦。

祝愿各位学弟学妹们在DKU收获满满。成就你们,成就DKU!




杜一楠

学生故事

杜一楠

她说要做行走的观察者,用艺术传达对生活的思考


 

毕业高中:四川省绵阳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方向)

斩获Offer(升学/就业):

  • 杜克大学纪录片实验影像硕士
  • 牛津大学纯艺术硕士
  • 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硕士
  •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叙事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来DKU之前,我一直觉得电影制作与其它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自己遥不可及,直到我上了Kaley Clements教授和Miguel Rojas教授的人文艺术学科必修课Art & Humanities 102。这门课改变了很多我对艺术表达的看法,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同政治、社会、经济的关联性。

课上的观影让我对时间和空间的操控和转化萌生兴趣,由此尝试做出了我的第一个定格动画《性别的自画像》。短片用肖像画的方式将我的性别进行了男女之间的互换,以展示性别本身的演绎特征。这次尝试让我意识到,原来有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媒介可以让我将自己倾注其间。创作的产出总结了我之前的思考历程,而创作这一行为本身也成为了我感知事物的方式。

另外,学校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授在包括纪录片、多媒体、元宇宙以及创新创业的很多领域都有卓越的研究成就 ,让我可以跨学科地探索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并学习如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同时贡献自己的声音。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去加州艺术学院就读,在纯艺和动画方向深入探索。我对宗教和精神性也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希望在硕士学习期间探索如何用视觉的方式去呈现我对何为现实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如何将信仰与人的意识形态借由身体的互动传达出来。我的未来目标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将自己对世界的探索用艺术的平台传递出来,以去殖民化的方式向当代艺术贡献东方特征。



Q:新鲜有趣的艺术创作实践?

大二的时候,我很荣幸收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孔宁的合作邀请,为她的环境行为艺术制作了一个动画,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与孔宁女士结识是在学校举办的水乡电影节上,她受邀参加了由学生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影放映展出,而我的作品恰好在其中,是一个动画短片。受到当时在上的环境伦理课程的启发,我希望用宗教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艺术传达来折射人类与自然的脱节、迫害和受到惩罚的过程。孔宁女士在作品放映完便主动向我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我们合作的动画短片《小蓝人》很有意思,以一个小水滴的视角讲述了它在人类社会的所见所闻,凭一己之力对地球展开施救。制作过程中,我还亲自和音乐公司进行商议,为我们的短片制作了背景音乐。这次合作让我懂得了如何与业内人士沟通,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看法。短片最后在暨南动画节的特别栏目进行了展出。

除了动画,我对于插画、油画、行为艺术也有着浓厚兴趣。学校举办的艺术节和Mickey Chen老师组织的艺术实验室(Art Lab)活动都赋予了我充足的自由去创作,以反映我对时局的思考。最近,在学校艺术节上,我和田蕾源同学就以玻璃挡板为媒介、互相为对方涂鸦的方式,传达了对疫情期间人际关系及言论的思考。

我的艺术风格一直比较抽象,有对形体的扭曲、神秘主义以及图腾图案的探索。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立意、视觉和研究力度上都能够启发观众对生活进行反思,而不仅仅停留于从我的作品中寻找娱乐因子。


Q: 印象深刻的学术研究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聚焦于研究中美的教育现状。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和国际化通识博雅教育的学生,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现存问题有很多思考。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拜访了杜克附近的一个社区学校Insight College,了解到美国当地学生和老师对公共教育、审核系统以及私立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发现以学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以及大型工厂式的教学在中美其实都是常见现象,但每个国家也都有学校在引领变革,设计并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昆山杜克,也比如Insight。

Insight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以研究为导向,致力于让学生亲自设立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通过学校课程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后向社区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为了备考和响应教育部倡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营输送劳动力?我将自己所有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都纳入了动画纪录片,作为我最终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记录片,解构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利益方(资金、股东、校友、国家)对教育现状的塑造,从而引发思考,推动变革。

 

 

Q:印象深刻的学术研究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聚焦于研究中美的教育现状。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和国际化通识博雅教育的学生,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现存问题有很多思考。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拜访了杜克附近的一个社区学校Insight College,了解到美国当地学生和老师对公共教育、审核系统以及私立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发现以学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以及大型工厂式的教学在中美其实都是常见现象,但每个国家也都有学校在引领变革,设计并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昆山杜克,也比如Insight。

Insight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以研究为导向,致力于让学生亲自设立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通过学校课程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后向社区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为了备考和响应教育部倡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营输送劳动力?我将自己所有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都纳入了动画纪录片,作为我最终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记录片,解构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利益方(资金、股东、校友、国家)对教育现状的塑造,从而引发思考,推动变革。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在DKU尝试了很多课程,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这样的跨学科体验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只有从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才能避免对社会现象浮于表面的评头论足。

高中时,知识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被动消化的过程。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知识,也不清楚它对于我以及社会有什么作用。那时我对性别理论和女权运动一直很感兴趣,但我并不明白它们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机,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DKU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性别问题如何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开始审视性别的二元论,看到人们在打破性别的分界线后能够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共存于现今社会。DKU帮助我理解了一些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形成的过程以及存在的意义,并鼓励我主动去探索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大学四年,Kaley Clements教授对我影响很大,和他交谈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是我的毕业作品导师、生活督导和朋友,不仅在艺术创作和研究上给予了我实用的指导,也改变了很多我对生活的思考。他让我意识到人的一生可以与墨守成规作出抗争,我们需要保持自身的清醒,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生活的点滴。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我觉得媒体艺术专业适合于每一个渴求探索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以图像或是文字传达出来的同学。我从小就很喜欢列奥纳多·达·芬奇,欣赏他不拘泥于绘画,同时也在通过解剖、观察万千事物的行进轨迹、设计机器和建筑去了解生活和人性。他是一个行走着的观察者,而DKU则为了这样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足够丰富、充满灵感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摆脱学科的局限,真正贴近事物的生息。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研究、艺术和社团活动中。在昆杜的四年里,我和哈萨克斯坦室友一同举办辩论社,参与昆山人文研究,尝试创业并和伙伴建立了WeSquare咨询公司,同时也积极在电影放映会上担任翻译的职务。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也让我成为了DKU成长的亲历者。DKU还是一片崭新的、时刻上演无限可能的净土,希望大家为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在这里自由绽放。



贝荣琪

学生故事

贝荣琪

她说理想贵在纯粹,在自定轨迹上安然前行


 

毕业高中: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信息科学硕士(半奖)
  • 卡内基梅隆大学娱乐科技硕士
  •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育科技硕士
  • 华盛顿大学人本设计与工程硕士
  • 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研究硕士(全奖)

Q: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定专业之前,我其实探索了很多不同的学科。大一上学期上了李明教授的数据科学入门课,对计算机编程和算法有了初步了解,感觉还挺适合自己的。后来下学期又上了Kaley Clements教授和Miguel Rojas教授的人文艺术学科课程,发现课上的学习内容也是我喜欢且擅长的。经过一番纠结,我最终选定了数据科学这个专业,希望能在本科阶段打好数理基础。

不过受到DKU所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所启发,数据科学“万金油”的属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并寻找科技与艺术设计相交叉的可能性。我发现的确有不少研究生项目聚焦于此,所以从大二开始,我便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很幸运碰见了有相关经验的导师们(Vivian Xu教授,Benjamin Bacon教授以及佟馨教授),并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步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规划。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攻读信息科学硕士,探索研究用户在健康、医疗或教育场景中的问题,并尝试提供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硕士毕业之后,我计划继续攻读这个方向的博士学位,积累更多服务于用户的项目经验。

 

Q:开拓视野的课堂实践?

得益于通识博雅教育体系,我大三在上专业课的同时,还选修了媒体与艺术专业Vivian Xu教授和Benjamin Bacon教授的一系列课程。之前在数据科学专业课上所学习到的编程技巧都主要用于机器学习或数据分析,而这些同样用到编程的计算设计课程刷新了我的认识。我看到了编程的创意化应用,不仅可以创作搭建出视觉观赏性强的画面和模型,还可以实现基于传感器和相机捕捉的游戏交互。

当时作为课上作业,我设计了一系列体感运动小游戏,让用户从不同寻常的界面去玩一些经典游戏,如马里奥吃金币、打地鼠等。其中打地鼠的小游戏需要用户挥舞一个瑜伽球控制“锤子”,摄像头会通过识别瑜伽球来判断其位置。我设计的初衷源于疫情期间隔离宅家,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这套程序虽然简单,但相比于市面上流行的体感游戏成本更低,只需要一个几十块钱的瑜伽球就可以实现,而且作为创新,还可以尝试增加球体的重量,负重健身。后来,在佟馨教授的帮助下,我也以此为题发表了论文,并在游戏交互领域的权威会议上分享了研究成果。

 

Q: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大三暑假,在佟馨教授的指导下,我与校外的同学一起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款协作性游戏。这款游戏无需专业治疗专家的辅助,在iPad平板电脑上就可以玩。规则也非常简单,需要二人通过配合进行传接球及对障碍物的击打,丢球次数越少、完成速度越快得分就越高。随着关卡的递进,两位玩家还需要协调配合使用“超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协作的游戏机制,激发小朋友们进行语言交流,同时增进他们对彼此的关注。这些都是孤独症儿童相对欠缺的能力,希望在游戏过程中能帮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然,游戏在零交流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想在进行引导的同时保留游戏本身的快乐,尊重小朋友们自己的意愿。

游戏做好后,我们去了青岛的一所特教学校进行测试,请了大约40位小朋友来做游戏测试,从而验证游戏的有效性,并撰写学术论文。我记得玩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有两位家长反馈说她们的孩子在游戏外的娱乐场景说了之前从未说过的话,用类似“你来负责这个,我来负责那个”的句式表达出分工安排。家长们也很震惊,没想到在短时间内就能听到孩子们尝试运用新的词汇和语句。

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且深入去接触一个特定的群体,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游戏化应用设计,切实服务于这个群体,以促进他们行为上正向的改变。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目前,我们也在完善学术论文,希望之后能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Q:科研过程中的成长收获?

我非常感谢佟馨教授,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不只是在科研方面,更是在未来的规划上。在认识佟馨教授之前,我对人机交互的了解很片面,是她第一次把“人本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这个概念介绍给了我,并给予我丰富的科研机会,在实际项目中真正去理解并实践这个概念;也是她让我有了动力和确信在学术道路上继续钻研,坚持去做纯粹从用户角度出发、与实际应用场景强相关的研究项目。佟馨教授让我明白,好设计不能光凭臆想,一定要基于对使用对象充分的了解。我们需要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去理清用户的需求,不断通过测试去验证并改善设计的有效性和易用性。

 

Q:创意十足的标志性成果?

本着对创新交互体验设计的兴趣,我和另外一位媒体与艺术专业的同学一起设计了一张科普米文化(Rice Culture)的互动式餐桌,作为我们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前期做调研时,我们发现米虽然是很常见的一种食材,但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都很有限,比如产地、种类、形态、烹饪方法等。通过内嵌的传感器和屏幕,用户在用餐时可以通过做出特定的手势与屏幕上的米粒进行互动,比如做翻炒手势时可以看到米粒的旋转和空气受热导致的米粒轮廓的扭曲。屏幕上的交互动画聚焦于一粒米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细腻的展现方式,让用户享受与米进行交流的过程,同时增进对这种食材本身的了解。

 

Q:大学四年间有哪些成长?

高中毕业时我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再加上DKU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所以刚入学的时候压力还挺大的。后来慢慢摸索出自己喜欢的方向,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科技和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包括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去互联网大厂尝试相关的实习,以及和教授一起完成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如今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其实还挺曲折的,但成长也是巨大的。感谢DKU让我看到了交叉与创新的可能性,也要感谢导师们一路上的陪伴与支持,还要感谢自己的勇气和执着。现在的我心态上不再会轻易地被大环境和身边人所影响,能够更加自信地在自己的轨迹上安然行进。这就是我在DKU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Q: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不要固步自封,大胆地去尝试一些自己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课程,从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灵感。
  • 不要急于求成,先打好基础,创意的广度和深度会随之进步,你能贡献的也就越来越多。
  • 同学之间不必竞争而要互助,未来之广阔足以容纳千百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