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子康

他说秉持信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学生故事

贾子康

他说秉持信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

斩获Offer

  •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全奖直博
  • 明尼苏达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宾州州立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 佛罗里达大学数学全奖直博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我喜欢数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其实有在数据科学和数学之间摇摆,但探索过后我还是觉得学数学是最有感觉的,做数学题时思路也比较活跃,包括后来参加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坚持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跟同学和教授聚在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可能比较枯燥,但我却享受其中,也多次领略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短期内我计划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积累并拓宽数学思路、知识和技巧。博士毕业之后,我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因为数学应用面比较广,包括科技、金融、环境在内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用数学来提供解决方案。

Q:你在昆杜主导过哪些研究项目,获得过哪些优秀的学术成果?

我对家乡的空气污染情况一直比较关心,高中的时候就一直想去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后来到DKU之后,我认识了高嵩教授,他是空气污染领域的专家。大一下学期,我有幸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做一个空气污染相关的项目。这个项目周期比较长,一开始是我自己在做,主要是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各城市建立的基站数据,监测并分析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之内的6种污染物的浓度趋势。后来,我发现有些学者会利用卫星获取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于基站,卫星的数据量更大,覆盖面积更广。结合这个方法,高教授组建了一个团队,由我和两位分别是数据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同学,一起通过建模的思路去拓展项目维度。

 

在高嵩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把研究焦点放到了疫情上。2020年疫情爆发,在大规模封城连带很多企业停工停产的期间,我们明显感觉空气质量有所提高,但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哪些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了,又有哪些影响因素。于是,我们研究了2020年初一些主要的中国城市群,分析封城政策对城市二氧化氮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利用机器学习知识建模,排除掉气象、春节假期等其他影响因素,以获得一个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最终,我也有幸在2021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EGU21)上做口头报告,分享了研究成果。

 

Q: 做研究有哪些收获?

大二的时候,高嵩教授带我参加了一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的环境、健康及发展论坛(FORHEAD)。在距离参会只剩两三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之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些错误,因为分析的方法有些问题。当时如果想隐瞒,其实很可能就瞒过去了,因为不仔细去推导也很难发现。但我觉得这样做不好,所以就主动跟高嵩教授说明了情况。他告诉我不要着急,耐心地把错误的部分重新做一遍。好在问题不大,数据很快就更新了出来,我也成功地赶在参会前修正了结果。这段自我纠错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做科研最关键的是要诚实,就算结果出现错误,也不要选择隐瞒,要坦然地面对,严谨地对待。

 

Q: 从昆杜的教授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在DKU校内校外获得的很多研究机会都得益于结识了高嵩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本科生做研究,尤其是接触一些最新的研究领域,其实心里很没底,因为学识和经验毕竟还有限。有时候做研究找不到方向很迷茫,看到其他人做的研究都很高大上,自己也会产生焦虑,但高嵩教授就会鼓励我说“Do what you can do first. 从你能做的开始做,思路是慢慢形成的。” 他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在做项目时秉承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另一位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导师是徐霄乾教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数学。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开设了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读一本数学领域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主讲去讨论书中的内容。刚开始讨论也许会觉得无聊,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观点发生碰撞,生涩的概念在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楚,整个过程就如盲人摸象一般,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徐教授一直陪着我们讨论,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概念,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也鼓励我们多去参加讲座及研讨会,并勇于提问,通过和专家交流去了解数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人脉。

 

Q: 从昆杜的教授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在DKU校内校外获得的很多研究机会都得益于结识了高嵩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指导。本科生做研究,尤其是接触一些最新的研究领域,其实心里很没底,因为学识和经验毕竟还有限。有时候做研究找不到方向很迷茫,看到其他人做的研究都很高大上,自己也会产生焦虑,但高嵩教授就会鼓励我说“Do what you can do first. 从你能做的开始做,思路是慢慢形成的。” 他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在做项目时秉承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另一位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导师是徐霄乾教授,是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数学。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开设了数学专业的Reading Seminar (研讨班)。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读一本数学领域的书籍,每周花三个小时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主讲去讨论书中的内容。刚开始讨论也许会觉得无聊,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观点发生碰撞,生涩的概念在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楚,整个过程就如盲人摸象一般,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徐教授一直陪着我们讨论,教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审视书中的概念,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也鼓励我们多去参加讲座及研讨会,并勇于提问,通过和专家交流去了解数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人脉。

Q: 来昆杜前后最大的变化?

高中因为备战高考,学校的整个氛围都是竞争驱动的。我那时不太与人交流,也不太会合作,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经验基本为零。来到DKU之后,我发现DKU的同学们都比较有想法,大家会自发地组织各种创新的活动。学校也很支持,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尝试。我也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变得更擅长与人沟通,组建团队,与大家一起通力协作去完成一些事情。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以此为动力,全身心投入。面对各式各样的机会,不一定要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要知道你所热爱领域的核心工作有哪些,并努力争取参与其中。

如果对数学感兴趣,一定要坚持。数学是非常需要打好基础的一门学科,这个过程免不了枯燥和无聊,但它确实很有价值,因为它锻炼的是我们的思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甚至人生历程中,数学思维都能够启发我们。

另外,也要保持对数学的热爱。高考出身的我们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有时可能会过于关注成绩,“钻牛角尖”,却在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学数学讲究细水长流,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地积累,并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