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滢

她说保持同理心与好奇心,解锁未知的故事

学生故事

王雪滢

她说保持同理心与好奇心,解锁未知的故事


 

毕业高中: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宗教研究硕士
  • 哈佛大学宗教研究硕士(全奖)
  • 耶鲁大学宗教研究硕士(全奖)
  • 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
  • 牛津大学发展研究硕士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高中时,我无意中看到了昆山杜克大学 (DKU) 网站上“Take a virtual tour 虚拟校园之旅”的选项以及不同国家的学生自由地走在校园里的照片。随即,我又看到了DKU夏季校园开放日的消息,决定报名参观。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走进了向往已久、自由广阔的世界,充满着平等、交流、融合。DKU 多元的学生和教师群体深深吸引了我,大家说着不同的语言,讨论着不同的议题,但都充满着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并打造着一个不同文化共存的空间。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在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王梦琪教授的“家 (home)、房子 (house) 和住房 (housing):人类住所的人类学探索”一课。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家”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建筑,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变化的概念,一个不同社会关系的汇聚点以及政治经济的一部分。重新认识了这个概念后,王梦琪教授又带我们探索了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比如住房负担能力、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等。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人类学家会为了探索和修缮特定的社会概念或理论框架而开展田野调查 (fieldwork)。从课上阅读的文献中,我看到一批批人类学家长期沉浸在田野点中,观察、体验、剥茧抽丝地理解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石。这让我开始对文化人类学产生兴趣,并且开始思考以及尝试解构习以为常的事物或概念。

在选择了文化人类学作为专业之后,DKU 的人类学教授们以及他们多元的学术研究方向帮助我细致地学习了文化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是怎么具体地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宗教、性别认知、自然与经济。文化人类学让我拥有了“吾思鱼所思”的能力,我也从田野调查中体会到了对话的意义。

 

Q: 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

在昆杜和杜克攻读本科期间,我参与了文化人类学、发展研究、宗教研究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多个项目,也积累了许多田野调查的经验。

从大一开始,我在Robin Marsh博士、Kathinka Furst博士和Heidi Wigg博士的指导下,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eder Sather中心资助的跨学科项目 (可持续农业的模式) 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和访谈。我和团队成员结合田野调查和政策分析,总结了美国、挪威和中国每种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和机制。当我们的调查因新冠疫情而受阻时,我们也随即将疫情加入了我们的研究中,研究其对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影响。我与各教授合著的论文也在学术期刊上获得了发表。

大二期间,我还加入了吴科萍教授的项目组,为绘制昆山被拆毁的道教庙宇地图开展田野调查,记录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当地宗教空间在地理和精神上的转变。吴科萍教授有着非常丰富的田野调查经历,我在回看田野笔记的时候总能从她那里汲取新鲜的视角,收获更多分析数据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吴科萍教授经常和我分享最前沿的人类学文章和人类学家在田野中行动的例子,帮助我理解何为人类学家对田野点人群真正的关怀,学习人类学家平衡多重身份的智慧。

本科期间,我还在王梦琪教授,吴科萍教授和CSCC(昆山杜克中国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完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天主教渔业群体。在大二暑假的一次田野调查过程中,我偶然去到了一个很特别的渔村。当地信仰以佛、道教为主,然而我却在河边看到了一座带有尖顶立面的天主教堂。不同宗教在临近街区共存,信仰和空间之间的较量激发了我对长三角地区多元宗教景观进行描绘的愿望,尤其是了解天主教渔民不同于传统渔民的独特身份形成过程。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最终便聚焦于探讨渔民在环保政策的驱动下上岸后,天主教渔民社区如何在空间和精神上再现其宗教和民族身份。这项研究激发了我在人类学视野下探索中国当地宗教景观以及不同宗教团体的不同宇宙观的热情,帮助我确立了研究生想深耕的学术方向。

 

Q: 科研期间有哪些收获?

在与吴科萍教授一同研究疫情时代老龄化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时,我曾走进学校附近的大渔新村,试图了解当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但我在询问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对于我们语境下的“心理状况”这一概念并不了解。他们时刻在分享自己家中的生活,自己放弃农民身份拆迁后的集体生活,还有自己的医保或者是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这一概念随着他们的描述变成了一个很本土化的概念。这引发我深入思考:我们该以什么视角去理解老年人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去衡量拆迁后旧时农村老人的心理状况?

田野中的对话或充斥着浓烈的情感,或平淡地叙述着日常。这些对话会不断改变我自身看世界的经验以及我固有的刻板印象。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也在与被研究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连接,我的身份和研究方向也会随之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个灵活的方法论正是人类学的基石,田野调查的魅力也在于此。

通过我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我接触到了昆山当地不同的群体,也体验了不同的平行生活。我希望能将田野调查的魅力分享给同学们,让大家真正走进昆山的本地社区,记录下一些本地的声音和故事。这个想法和DKU校园体验部门 (Campus Engagement) 的成立宗旨不谋而合,都旨在通过“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将DKU社区和昆山周边社区联系起来。我也非常期待看到学校日后举办更多活动,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因此走出课堂,走进现实。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打算攻读哈佛大学的宗教研究硕士。哈佛大学神学院有很多特殊的项目和教学资源,可以将世界宗教研究和本地社区生活连接在一起。该项目也有很多宗教研究的细分方向,让我可以将本科的研究兴趣以及人类学的方法论延续到硕士的学习中。硕士毕业之后,我希望继续攻读博士。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DKU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师群体,为本科生们搭建了一个参与科研项目的平台,切实了解产出科研成果的全过程。同时,所有的教授都十分乐意提供帮助,让科研变得有温度,并充满互动与支持。在DKU,教授与同学的距离感很小,在产生一个很小的科研的想法或者写出一个比较简单的科研企划时都可以找教授去探讨,让自己的想法落地于现实 。DKU 跨学科的特色也让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始消失,任何学科之间都有产生联系的可能,产出全新的科研成果。这样的环境鼓励了学生们敢想敢做。

除去学习和科研生活,DKU的社交氛围十分宽容,课外生活也十分多彩。每个学生在DKU都有机会完全做自己,也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元的学生群体也让大家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未知的故事。保持同理心与好奇心,认识自我和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