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辰

她说走自己的路,求索天地广阔

学生故事

朱东辰

她说走自己的路,求索天地广阔


 

毕业高中: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

斩获Offer

  • 加州艺术学院作曲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音乐作曲硕士
  • 纽约大学音乐技术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得知昆山杜克是通过我的高中同桌。那时候我就很期待一种不一样的大学生活,想认识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同学,在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下一同成长,而这正是DKU的独特之处。除此之外,在DKU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利用前两年的大学时间充分地探索试错,这一点也非常吸引我。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的。

我的兴趣其实很广泛,甚至于有些杂乱。从小我就热爱各种表演艺术,也学钢琴,同时还很喜欢数学和写作。在DKU经过了一番探索后,我选择了能融合我各样兴趣的音乐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并选择了媒体与艺术专业。这个专业鼓励学生们广泛探索媒体和艺术的历史以及新兴技术和文化,使我们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沉浸在特定的研究或实践领域。据我所知,我们这届媒体与艺术专业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创意实践,比如纪录片、动画、摄影等。

媒体艺术的大部分专业课都集中在人文艺术学科。在Caio Yurgel教授的文本分析课上,我得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并分享自己的解读。在Stephanie Anderson教授的创意写作和诗歌课上,我尝试创作流行歌曲、说唱和电子音乐。令我感动的一点是教授从来没有说我这不是诗歌或不算一个文学作品,而是鼓励我们思考不同的解读方式。我非常喜欢人文艺术学科这种互相启发且又有章可循的学习环境,可以广泛地探索并结合各种媒介,比如摄影、身体、文字等,然后去反哺我的音乐创作灵感。

 

Q: 创意十足的艺术实践?

大学四年,受到课程的启发、教授的鼓励以及学校的支持,我在校内校外做了很多艺术方面的尝试。大一的时候疫情刚开始,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歌,后来又和朋友在此基础上创作,拍成了一支MV。当时距疫情爆发已经过了半年左右,我们三个同学分隔三地,决定在洛阳、无锡和西安分别记录疫情好转后的城市场景。虽然拍摄中途难免会有沟通的问题,但一起创作是很奇妙的体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连接着我们。这条名为《街道》的MV作品后来也有幸被选中在紫金奖展出。

大三的时候,我曾在明当代美术馆协助两位艺术家布展,主题是“痴人造梦”。这是一个空间交互装置,好奇的观众有的进入到搭建着很多灯管的黑屋子里,询问作品的创作想法。观众也可以通过房间外的单面镜和耳机朝内窥视。这段经历让我有幸参与艺术家的实地创作和调试过程,并看到这个过程的开放和成长,重新思考台前和幕后的关系。

同一年,在Kim Hunter Gordon教授的表演课上,他向我们介绍了西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还组织我们一起表演。这节课让我开始关注公共场域人们的互动并心生灵感,策划了一场名为《对方输入中…》的表演,还邀请到两位演员同学和我一起在乌镇艺术节表演。我们表演的开始是由在场观众触发的,然后我们三个人会以各种方式重复观众说的话。过程非常有趣,有一位青年导演将整体走向带向了剧情。

大三暑期,我选修了黄锴教授的室内声学迷你课程 (miniterm),和小组成员测量湖心亭并计算得到一些声学参数。这堂课主要讲解建筑声学,对我来说是一次舒适圈以外的跨学科尝试。从这堂课上学到的知识也在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帮助我策划并制作了一个表现“噪声”的声音装置,并加入了一些可交互的设计。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比如老师们带队参观上海的美术馆,组织听苏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在锦溪古镇几点艺术中心当志愿者,参加艺术家讲座等等。我建议学艺术的同学多参加活动去打开自己的视野。若你志在进入这个行业,那么学校的艺术氛围可以让你沉浸其中并且得到能力的锻炼,在整体大方向中打磨自己的独特面。

 

Q: 受益匪浅的学术体验?

我在DKU的学习之旅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确是对我影响深远的。

大一的时候,我出于兴趣选修了计算机科学和天体物理这两门课,结果期末成绩都没有及格。这一度让我陷入了焦虑和自我怀疑中,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一下子变成了阴影。手足无措之际,是学校学术资源中心的老师找到我,帮助我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并客观分析出问题所在。我意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确实分配不均,再加上疫情隔离期间情绪上的压力,导致我没能在七周的快节奏学习中消化大量陌生的知识点。教授们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建议。

吸取了教训后的我逐渐专注于我的专业,但心里好像一直有个关不紧的盒子,不甘心的情绪呼之欲出。转机出现在两年后。我先是在黄锴教授的室内声学迷你课程上试了试水,随后又选修了Paul Stanley教授的亚洲乐器物理学,学习不同类型乐器的发声原理。Stanley教授讲课非常风趣、循循善诱,引导我们结合实践而非教条地遵循公式。这节课消除了我两年前对自然科学的恐惧。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待声音的世界,这门课的所学也一直启发我直至今日。

除此之外,我还在大四最后一学期选修了徐维静教授的物理编程课,主要是用Processing和Arduino设计交互,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悉编程逻辑。那个学期,我完全沉浸在Java的语言里,技术成为了我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挖掘艺术表达。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事实证明努力和用心领悟是可以学好的。

现在回想在DKU的时光,每当我陷入迷茫,我都会遇到能用人生智慧一语点醒我的导师。有段时间我对创作产生了一些困惑,那时我正在上向在荣教授的当代艺术课。短短七周的时间,我们围绕艺术史论和作品读了快半个地球。当时读到的东西就是像一把利刃解决了我的困惑,让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原来在历史上早有回应。

后来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对音乐技术的狂热,是Benjamin Bacon教授提醒我停下来去反思:艺术到底是什么?音乐呢?他让我开始思考一度奉为圭臬的“好听”这个价值标准到底有多单一,并阅读了一些关于声音的著作。逐渐我学会用前人总结下来的艺术经验去关照我的创作,去融汇理论和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感到无助是成长的过程,幸得相助是DKU独有的温度。过去四年的失败、焦虑和迷茫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完整、深刻,最终化作了我应对未来更多未知挑战的勇气。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洛阳探索本地的当代艺术生态。目前我在协同艺术家们远程做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剧场的声音设计。希望假期可以多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也希望以后可以为家乡的当代艺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暑假结束后,我计划前往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学习作曲。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首先可能是多了一种艺术家的自觉吧。DKU帮助我修剪了广泛但凌乱的兴趣,给我了足够的空间去把想法付诸行动,在尝试中找到学习的焦点。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使命感,多了份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然后就是跨学科地交流、辩证地思考。在DKU,我总是可以从不同专业的同学那里听到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从很多领域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写论文和做研究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让我对艺术保持怀疑和思考,也逐渐梳理出自己的创作逻辑。

最后,四年的艺术探索之旅亦为自我疗愈的过程。我感念学校的教育帮助我从量化考核或是寻找一个固定答案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并报之以热忱与努力。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 大一 | 水中望月
  • 大二 | 独上高楼
  • 大三 | 静逐炉香
  • 大四 | 四海一家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议大家多出去走走,去创作也去体味生活。学习西方艺术和艺术史也不忘立足本土和放眼世界。
  • 拥抱差异。培养健全人格。
  • 相信自己。勇敢探索,不忘初心,全力以赴。
  • 保持好奇心。如果你热爱研究,不论是什么,都请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