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新鲜有趣的艺术项目?
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James Miller教授的环境伦理课,领略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如道学、儒学等与生态伦理之间的联系。那堂课让我深受启发,便尝试以实验短片的形式将课上的所学所悟分享了出来。正巧Miller教授也看到了短片,后来就邀请我和另一位同学加入了宇宙伦理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Planetary Eth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做研究员,隶属于学校的人文研究中心(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我们协助James Miller教授一起推广宇宙之旅教育项目(Journey of the Universe)。这是一部由耶鲁大学的教授制作的获奖纪录片,以一种诗意的视觉形式,娓娓道来孕育地球生命的宇宙历史,从而引发观众反思在面临气候变迁和环境破坏时,个体对于一切生命形态的责任。
围绕这个项目,我们也在探索媒体艺术与人类历史以及生态保护之间的融合。几经讨论后,我们在校园发起了一个群体艺术活动,邀请了200位同学拿着手机或其他的手电筒,以学生宿舍为起点,行经湖心亭和会议中心,最后抵达创新楼,一路上形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并通过航拍将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整个过程非常壮观,也是一次新颖的尝试,希望通过北斗七星映射宇宙演化的七个阶段。这段经历也加深了我对于宗教人类学与生态之间的研究兴趣。
Q: 印象深刻的科研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选修了人类学专家吴科萍教授的一门课,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到人类学,了解到中国民族志的制作方法和过程。那年暑假,我也有幸参与了吴科萍教授领导的民族志研究项目,探索城市化对昆山周边农村地区寺庙拆除或搬迁的影响。这个项目最终也延伸成为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
印象中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骑电动自行车,整个暑假都穿梭在各种寺庙之间,用影像与文字记录寺庙的现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寺庙管理人员交流。我和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整个下午都待在一起收集和汇总信息,因此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最终,我们也把照片和信息整理制作成了一份在线档案。整个过程对我而言是新奇又有意思的,在吴科萍教授的鼓励下,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