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逸晨

学生故事

方逸晨

他说理想离不开拼搏,潜力从没有上限


 

毕业高中:上海市敬业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硕士
  • 斯坦福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我从小就读于公立学校,高中时,曾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交流。自那之后,我就很向往在大学接受国际化的教育,DKU正好给了我一个高性价比的机会,一流的硬件设施以及紧密且多元的社群也让我很是心动。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觉得DKU是一个能让我凭努力不断突破上限的地方,后来的经历也证明,确实如此。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与全球健康这个专业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校园日面试那天,我参加了阎丽静教授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模拟课堂,浓郁的学术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盼能有更多机会对影响我们社会的重要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入校后,我发现因为有硕士项目的加持,本科全球健康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也有幸能多次在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会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心血管方向的流行病学硕士,期望将来能投身于科研并将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防治心血管疾病这一全球健康负担做出贡献。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大三下学期,我接触到了大学以来第一个让我全身心投入的大型科研课题——以社区为中心的智慧科技戒烟项目。之所以选择参与其中是因为该课题本身意义非凡。它是一种对于新型戒烟措施的尝试,即“吸烟合理化信念”,若证实有效,该措施在中国基层社区铺开之后,便能有效缓解慢性病的负担。其次,这个项目可以帮助我掌握如何设计并实施随机对照试验这一重要研究方法,对我的个人成长很有帮助。虽然我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我的导师阎丽静教授看见了我对于研究的热情,并给予了耐心的教导。在前昆杜研究生王瑞的带领下,该项目目前已经正式在上海市青浦区开展,之后也计划在相应的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成果。

与上述课题相关的另一段科研经历主要是评估中国无烟政策的影响力,探求从大型政策角度来控烟。与随机对照试验不同,该研究使用了新颖的人工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diff-in-diffs)来得到因果推断。非常感谢我的导师Jason Todd教授带我走入了因果推断研究的大门,也非常感谢阎丽静教授的助力。她在得知了我这一研究兴趣后,便将我引荐到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的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影响力评估项目组,让我得以加强对于该研究方法在真实世界应用的理解。

在两位导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研事业的热情和严谨,也很钦佩他们为人的纯粹和质朴,在我多次于业界实习之后更觉如此。尤其是阎老师身上展现出来的,独属于学者的温文尔雅的气质,让我一个此前从来没有考虑过从事科研的人,都不禁对这条道路心生向往。我也很喜欢与导师之间相处的氛围。他们待我并不是领导待下属的居高临下,只关注我的产出,而是真正的教育者待受教者,引导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期盼着我能够在工作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大二上学期,我通过学校职业发展办公室找到了一份美国知识产权公司(IPwe)的远程实习,并工作至今。在这段经历中,我逐渐习惯了在纯英语环境下和世界各地的同事工作,并在领导一支工作小组中提升了管理能力。此外,该工作的内容让我得以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紧跟科技发展的节奏,从最早的区块链到最近的元宇宙以及人工智能等,给予了我很多对将来创业方向的启示。

大二的暑假,我还探索了医药咨询行业(BenHealth),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市场进行了调研。期间我参与了访谈、数据分析以及最后的结果呈现,锻炼了框架思维能力,并从中对咨询行业有了大概的了解。

 

Q: 丰富多彩的杜克生活?

我于2021年秋季前往美国杜克大学学习。尽管之前见过很多杜克的照片,真正身临其中还是为她的美丽感到震撼。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和现代的Western Union食堂同框并不觉得突兀。北卡罗莱纳州的蓝天特别清澈,紫粉色的晚霞能让下午上完课疲惫的我心情瞬间好起来。傍晚在草坪上的演唱会以及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至今都历历在目。

学术上,我经之前上课认识的杜克教授Gregory Grey介绍,进入了全球健康政策影响中心 (The Center for Policy Impact in Global Health, CPIGH) 参与研究。在Wenhui Mao博士的指导并在WHO资金的支持下,我所在的研究团队探索了目前社会健康决定因素 (SDH) 相关研究的知识缺口,并在全球健康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上分享了研究成果。

生活上,我也结交了一位好友Garrett。他来自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恰好在杜克进行交换学习。感恩节期间,我在他家里度过了一段很有传统美国气息的日子,我也因此对美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记得有一位同学曾把DKU比作象牙塔中的象牙塔,可能这就是我爱上她的原因。

这里有对学术纯粹的追求,也有对生活真挚的热忱,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DKU的教授们都很愿意倾囊相授,给我们机会在实践中成长。DKU的同学们都很友善,且有理想和抱负。在这样的氛围下,唯有更加奋发努力,与优秀者为伍,向卓越者靠拢。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选择加入DKU不仅是选择了之后四年读书的地方,更是对于未来生活的状态的一种选择。如果你不安于现状,憧憬充满挑战且具有丰富可能性的未来,那么DKU就是不二之选。

 

周书苑

学生故事

周书苑

她说接纳真我,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有趣


 

毕业高中: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纪录片与实验艺术硕士
  • 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硕士
  • 帕森斯设计学院摄影硕士
  • 加州艺术学院摄影硕士
  • 纽约大学艺术与媒体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在上大学以前,我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并不知道我的兴趣和天赋到底是什么。DKU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对于当时的我的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我不需要仓促而草率地填报志愿,以此决定我未来四年的学业走向,而是可以花两年时间去上不同专业的课,亲身了解每个专业的特色和前景,探索自己的喜好。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很喜欢艺术,但是来到DKU之前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资源。大一的时候,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了Andrew Field教授的研究助理,帮助他整理一组2000年左右在上海创作的摄影作品,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摄影艺术。而今年,作为策展人和研究助理,我成功地策划了该系列影像作品的第一次展览,这个项目也真正见证了我的成长。

大二的时候,我上了向在荣教授的全球艺术史课,第一次了解当代艺术且深受震撼,发现了自己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兴趣,所以后来便选择了媒体与艺术专业,并在大三的时候最终决定以摄影作为艺术实践的主要媒介。

在我看来,摄影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其技术对于在艺术实践方面并无多少训练的我而言更容易掌握。摄影同时也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更迭最快的,也是最富有哲思的,这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摄影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纪实的手法捕捉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缩影或事态全貌,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手法模糊现实与想象的边界,以更具戏剧性的方式演绎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后者对我的启发尤其深刻,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就是以之构思而创作的。

虽然有过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时刻,但通过上课、阅读和实习深入地、全面地去了解这门影像艺术后,我还是着迷于此。DKU的很多教授也都在把我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比如我在杜克学习期间认识的Bill Bamberger教授,在课余时间教会我使用胶片相机,在我制作申请的作品集的时候,远程连线为我提供指导;比如Benjamin Bacon教授和Vivian Xu教授作为成熟的艺术家,为我的作品和升学都提供了很多建议。学习摄影并进行创作也可以说是我找到、接纳并释放自我的过程。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后,我计划去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纯艺硕士,继续创作影像作品,之后还会考虑继续攻读理论方向的博士。摄影虽然只有短短百年的历史,但它发展非常快,内中理论和相关技术一直与时俱进,未来也有更多和其他媒介相融合,跨界的可能性。本科阶段,我在摄影理论方面已经有一定积累,希望日后可以进一步探究、沉淀。

 

Q: 意义非凡的艺术实践?

大二开始,我加入了“喂?鸟”防鸟撞项目组,和另几位同学一起在向在荣教授的指导下,与DKU鸟撞项目组和DKU环境保护社团合作开展了一个跨学科艺术研究项目。根据研究,鸟类容易将玻璃结构产生的反射误认为植被,因此试图穿过玻璃建筑到达对面,从而造成鸟撞现象。由于DKU的多数建筑采用的是全透明玻璃结构,许多鸟类会因此与玻璃板相撞而死亡。在这个艺术项目启动之前,DKU鸟撞项目组的成员已在其他的鸟撞热点玻璃处贴上防鸟撞贴纸——这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项目组便要对还未经改造的湖心亭进行艺术干预,帮助鸟类区分玻璃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

湖心亭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如何在不破坏原有装修基础上做出有效且有美感的装置艺术其实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调研和策划。最终,在2021年春天,我们“化笼为鸟”,通过悬挂麻绳和毛线制成的编织物,将湖心亭的外部空间划分成5-10厘米的空间,创造出了一个多彩而温暖的屏障。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鸟类形成友好的提醒,另一方面,毛线下垂的潜在流动性与湖心亭的近水位置交相呼应,以介入而非共通透明的方式让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观影活动、讲座和工作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邀请DKU师生和我们一同全面审视校内鸟撞问题。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2022年冬天开始,我在美国纽约的MiA Collective Art,一个非盈利艺术机构实习。之前在学校的驻地项目 (定期邀请艺术家或策展人来校分享) 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艺术家,并作为她的助理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她在得知我对摄影的兴趣后,便将我介绍给了她的朋友,也就是MiA的负责人之一,我由此获得了这份宝贵的实习机会。

在MiA工作期间,我们一起策划了一个与家庭成员有关的线上艺术展览。这个展览的出发点其实是源于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 (Signature Work),我通过半虚构的拍摄手法创作了一组照片,以展现我对东亚父权社会中女性代际关系的研究。MiA的两位主理人都非常喜欢我的作品,便决定将其作为一个引子,率先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再邀请其他有感触的艺术家用创作进行回应。目前,我们陆续又推送了两个和家人相关的艺术作品。荣幸的是,还有很多艺术家朋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到了我的作品,表示对这个主题也很有共鸣,找我寻求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这段实习经历对我的帮助很大,一方面是认识了许多在摄影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艺术家,在视觉语言、艺术语言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启发。另一方面,这还是一个让我的作品“被看见”的机会。艺术是需要被曝光、传播的,这样才能让每一份创作里所饱含的情感与思想最大化地发挥其用。

 

Q: 你在昆杜得到的最大帮助是?

我觉得我遇到了最好的教授,他们真的对我太好了。

向在荣教授是我走上当代艺术道路的启蒙人,也是我标志性成果项目的导师。他在广州美术馆做影像三年展的时候,我有幸被选作策展团队的助理。向教授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在理论方面的积累非常深厚,所以我受他的影响也会读很多书,并对知识本身生出由衷的渴望和崇拜。

Vivian Xu教授就像是妈妈,她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但同时也会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予我们关怀和支持。在我申请研究生时,她和Bacon教授一直在帮我改文书、作品集,也会毫无保留地同我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我坚持初心。

在我身边人对我选择艺术道路表示不解时,Vivian教授和向教授一直坚定地鼓励我。向教授还与我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学,鼓励我说人不一定要活成普世意义中的“成功”,但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有意思的人。在和他们交流中,我总能感受到我的创造力是被激发的,也是被呵护的;我自己是被看见的,也是被接纳的。

在确认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后,我一直浸泡在理论研究中,就像我在申请研究生面试时说的那样,“I was not trained to be an artist. I was trained to be a scholar. 我没有被训练成一位艺术家,而是一位学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的作品最终也成为了我的优势,帮助我收获了理想的offer,甚至还有幸在面试阶段获得了芝加哥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的青睐,拿到了50%的奖学金。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多和教授交流,他们的层次高出我们许多,有时候我们长久的困惑只需要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迎刃而解。
  • 不要怕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也不要怕成为世俗标准下的怪人,做真实的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趣又独特的人就好。

 

曲忠航

学生故事

曲忠航

他说不要急功近利,带着兴趣和使命感为科学做贡献


 

毕业高中: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

本科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斩获Offer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直博(全奖)
  •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直博(全奖)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直博(全奖)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首先是因为昆山杜克的通识博雅教育。我在上大学之前其实对未来还是比较迷茫的,所以想在大一的时候通过昆山杜克大学自由的选课机制探索一些感兴趣的领域。其次是因为昆山杜克大学优越的师生比,可以有更多机会和教授交流,拓展我的视野。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大一下学期,我通过一个要好学长的引荐,认识了张凯教授,并开始跟他做一个有关数据科学和材料学的科研项目,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 (张凯教授博士后所在的实验室) 合作,最后也很荣幸作为作者之一在SCI材料化学一区期刊 (Macromolecules) 上发表了我们的学术成果。这个项目对我本科阶段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帮助我掌握了做科研的基本功 (读论文、写论文、画图) ,也让我从中发现了对机器学习的兴趣,由此选定了数据科学作为我的专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大二的暑假之前,我和张凯教授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路径。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直接就业;二是读个研究生,然后再就业,可能能去更好的公司/机构;三是申请博士,然后走学术/科研道路。那时我跟着张凯教授做科研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深觉其中之趣,所以当时便决定选择第三条路:本科毕业以后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博士项目。之后,我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参与了很多科研项目,直到申请季结束收到梦寐以求的Offer。所以今年夏天,我将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探索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解决科学问题。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在我确定了读博的目标后,张凯教授又为我指明了接下来两年的科研方向。鉴于我跟他之前做的项目比较偏工程向,他建议我也参与到一些偏理论的科研课题中,争取做出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于是经他推荐,我加入了邹东勉教授的研究团队,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解析几何和深度学习相关的知识,积累了理论研究经验。

与邹东勉教授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是构造一个稳定的大型深度双曲神经网络生成模型。我们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很多双曲神经网络的运算符,并用其构造了一个全新的神经网络架构。这个架构可以应用到拓扑图生成,可以生产之前未发现的、具有优良性质的分子。先前,我们已经在NeurIPS学术会议上分享了部分研究成果,后续也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期刊上发表完整的论文。

在大三上学期上深度学习课(STATS 403 Deep Learning) 的时候,我被期末课程项目中用到的一个模型所启发,和邹教授合作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应用于双曲空间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这种架构在图相关 (节点分类和图分类) 和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机器翻译) 的任务中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这篇论文投递到了一个机器学习领域的知名会议中,正在审稿。

 

Q: 科研期间的成长收获?

在DKU的科研经历让我学会了做科研的基本技能,也树立了良好的“科研价值观”。在我看来,好的科研工作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要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创新。那些一味看重结果,只对前人所得进行微小改进的并不是好的工作。在DKU的经历让我明白科研并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任务,而是一种兴趣,一种为科学做贡献的使命感。这样的环境才能催生出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经历也让我明确了以后攻读博士,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目标。

我非常感谢张凯教授和邹东勉教授对我的指导。张凯教授基本上是手把手将我领入了科研和学术的大门,还主动为我的未来发展考虑,将我推荐给了我目标领域的邹教授。张凯教授还是我的人生导师,给我很多生活问题上面的指导。我也特别感激邹教授在学术方面给我的指导,即使我一开始做学术的能力比较弱,专业知识比较少,他还是很有耐心地带着我做科研。当时我在微软亚研院实习很忙的时候,他在我们的项目里还替我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东西。我真的由衷感谢两位导师。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从大三的暑假到现在,我一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所在的课题组主要研究AI和生物健康领域的结合。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解决生物基因组方面的一些问题。项目过程中,我想出了一个改进序列类深度学习模型的方法,并发表在了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 (ICLR 2023) 上,还幸运地被选为了Spotlight (Notable Top 25%),可以在今年的会议上做15分钟的展示。

实习期间,我和很多在世界各地进行一线科研的研究员都进行了交流,更是在研究院的导师指导下受益良多。他们很重视我的想法,也与我分享了很多做科研的想法与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我的“科研价值观”。最近我还在研究大型语言模型 (GPT一类),这些模型更让我领略了AI的能力和魅力,最近开组会就和看科幻电影一样。这段经历激发了我在博士毕业后去科技大厂的科研部门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

 

Q: 拓宽视野的杜克记忆?

在美国杜克学习时,我选修了一门研究生级别的数学课,讲的是一个计算拓扑学的分支持久同调 (Persistent Homology), 这门课的教授师从持久同调的发明者之一 (也在杜克,已经退休了),对这门学科理解极深,讲课的形式很随意,没有教案信手拈来也能讲得深入浅出,我听得非常享受。在做期末项目的时候,我想到课上学到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张凯教授以前提到的一个物理学上的问题,于是进行了初步尝试,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在期末展示后,教授对我的项目评论很高,想和我一起合作将研究成果完善成一篇论文。

同一学期,我还有幸受DKU全额资助参加了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NeurIPS。在大会上,每天都有领域大牛演讲,有各种科技大厂在招聘,还有很多中稿人用海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见到了很多在教科书上各领域里的顶级人物 (比如深度学习的创始者之一Geoffrey Hinton,VAE、GCN的作者Max Welling),并深受他们的演讲所启发。我还展示了我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我同方向的人做了很多交流。这段经历让我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并为我的博士申请增添了很多目标人选。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我在DKU学到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用平常心对待各种待办事项和截止日期。在杜克的那个学期,我既要应对在DKU完成的第一篇论文的审稿,又要撰写第二篇论文和做实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里,我也要做很多实验、写论文、汇报进展;还有杜克的课业压力,申请博士的各种材料……我最忙的那周有20多个待交付事项。一开始我对待每件事都很紧张,但是通过自我调节和学校CAPS (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的心理疏导,我最终学会了用平常心应对一切。只要专注当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自信地表达出来,大家都会认可你的努力和工作。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一定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向着那个目标努力。利用好资源,抓住机会,相信自己,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鄢顺予

学生故事

鄢顺予

她说抓住“信念感“,义无反顾持守热爱


 

毕业高中:重庆市巴蜀中学

本科专业:分子生物科学(生物物理)

斩获Offer

  •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医学物理博士(全奖)
  • 杜克大学医学物理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物理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物理硕士
  • 布朗大学医学物理硕士

 

Q: 你如何明确学术兴趣?

在来到DKU之前,我一直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大一的我先后探索了环境科学、应用数学等不同学科,并参加了商业分析实习,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直到大二,我有幸结识了我的贵人——黄英强教授,他是DKU医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导师。

在黄教授的介绍下,我开始对医学物理产生兴趣,并参与建立了DKU医学物理社团(MP Club)。在黄教授的研讨会上,我深入了解了医学物理的学科本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此便决心踏上医学物理这条小众但又对人类疾病 (癌症) 有极大贡献的道路,也决定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求学深造。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医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的申请非常看重本科阶段物理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大二选择专业时,我做出了一项勇敢的决定——选择分子生物科学专业下的生物物理学。之所以称之为勇敢是因为物理是我高中最薄弱和害怕的科目,几乎放弃了。我的高中老师们在得知我选择了偏物理的专业后,都感到惊讶和不理解。我也感到很不安,担心自己学不懂高阶物理课程,但为了长远的梦想考虑,我还是决定硬着头皮上阵。

幸运的是,DKU的每位物理教授都非常耐心和认真。在量子物理课上,Paul Stanley教授用生动形象的图画代替了复杂的概念和计算,并编写了更为系统和易懂的讲义。这让我对这门传说中的“玄学”产生了兴趣,也在这门课上建立了学物理的信心。

此外,小班制教学也使我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DKU的每一门物理课几乎都要做项目,每次选题,教授都会顾及到课上每位同学感兴趣的领域,提出多个课题选项供我们探索。知道我对医学物理感兴趣,教授们便建议我做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 (如PET、MRI、Gamma Knife等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所谓因材施教,便是如此,不仅让我得以应用学到的物理概念,也为我未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大二开始,在黄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在昆山友谊医院的肿瘤放疗科作为见习物理师实习,并且为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收集数据。大三暑假,我又在黄教授的帮助下去重医附二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那段时间,我在放疗科各个科室轮转,从CT模拟定位、制模、做治疗计划到病人实际治疗,全程参与。为了见识到更多的治疗方法,我主动申请学习了IMRT、VMAT、后装治疗与粒子植入,同时也在周末与物理师们一起做质量控制 (QA)。

虽然我之前从未接触过放疗,也没有系统性地学习,但黄教授和附二院放疗科的每一位前辈的耐心指导,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由于疫情的反复,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进度遇阻。晕头转向之际,是附二院的物理师前辈牺牲休息时间跟我一起调整实验方法、测试可行性,让我重拾信心并且更高效地学到最多的知识与技术。

我从最开始什么都不会,到最后可以做简单的治疗计划、协助做QA,离不开与医师、物理师、治疗师的密切交流。因此,沟通技巧、人际关系以及自学能力的提升是我在这份实习中收获的意外之喜。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医院实习的机会对作为本科生的我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因为它不仅带领我向医学物理迈出了第一步,也让我对物理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师在整个放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物理师就无法开展射线治疗。虽然不需与病人直接接触,但物理师肩负着让病人获得最有效治疗以及整个放疗科的质控与辐射安全的使命。

然而在中国,这份职业鲜有人知,开设这门专业的高校更是屈指可数。该领域在中国尚在发展阶段,在医疗系统中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美国的医学物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熟,是受到高度尊重与重视的跨临床专业。

因此,我计划赴美攻读医学物理博士,进行更系统且专业的学习,同时开展与深度学习相关的放疗研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待到学成之时,我希望追随黄教授的脚步,为中国医学物理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升国内放疗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医学物理世界中。

 

Q: 意义非凡的校内实践?

我从大一开始就有幸成为研究助理,并参与学校活动。其中,我最宝贵的经历是担任化学和物理的Peer Tutor (同辈导师),定期为上课的同学答疑解惑并开展学习小组。这份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也能提高我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沟通技能。特别是在学习小组里,给同学们梳理知识框架以及讲解习题往往能让我对课程知识有更全面系统的理解,我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将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平易近人”。对我来说,这份工作的意义不在于“教学”,而是在于如何与同学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在担任tutor的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学弟学妹,我们在课程结束后也成为了好朋友,还一起去吃大闸蟹。大三时,我更是惊喜地获得了优秀同辈导师的荣誉。这是对我两年多以来工作的肯定,提升了我在这份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感。我也相信从这份经历中习得的经验会在未来学习中对我大有裨益。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在DKU度过的四年中,有学习上的瓶颈,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因疫情而打乱的生活。但是一切顺境与逆境叠加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也重塑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在高中阶段,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刷题,目标就是在每一场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然而高考过后,我却因为突然间找不到下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而陷入了迷茫,甚至产生了回归心理,因为迷恋过去的成就而不愿面对未来。整个大一上学期,我都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直到半年以后,我才发觉大学生活已经不再只是学习,找实习、做科研、规划职业路径等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考虑的。我学会了给自己不断设立新的目标,克服间歇期的惰性。同时,我也学会了坦然面对过去的成就,不陷于光环而停滞不前,主动开启生活的下一个篇章。

此外,我还学会了与朋友、家人倾吐压力,分享快乐。初高中的学习都是单打独斗,因为我的小叛逆,我不想与别人诉苦。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跟朋友分享各种生活和学习上快乐或糟心的事情。这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为了在交流经验中碰撞出更优解。

从高中到大学,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更成熟的阶段。对我而言,DKU帮助我确立了十年内的目标,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人不可以没有信仰”这句话更是在四年成长中得到不断的印证。信念感的强化是我坚持学物理的动力,也是让我力排众议走上医学物理放疗道路的精神支柱。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提前准备,早做规划。美国只在硕博阶段开设医学物理专业且竞争激烈,要进入放疗领域必须在本科学习至少四门物理课。因此,如果对医学物理领域有兴趣,从大一/大二开始合理规划课程(尤其是物理课程),寻找实习/研究机会至关重要。

坚定信念,无惧他人目光。申请季时,老师和朋友都让我多申请几个热门专业,但我想:既然只想读医学物理且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又为什么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做无用功?所以最终,我还是执着地只申请了11个医学物理项目。

也许你会像我一样,选择进入一个在中国还未被广泛了解与接受的领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你可能会遇到来自家人、朋友、老师的不解与阻挠,甚至会见证许多最初的同行者陆续退出。这些声音与变故也许会动摇你,但如果你在认真思考过后仍旧割舍不下,那么我鼓励你坚持下去,为之拼搏。

坚定信念,不懈追求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动力,我也希望把这份动力传递给你。愿你拥有义无反顾的勇气和与之匹配的专业能力去持守热爱,创造你想要看到的未来。

 

赵津辰

学生故事

赵津辰

他说在昆杜经历科研全过程,发现值得追寻的理想


 

毕业高中: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数学)

斩获Offer

  • 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全奖)
  •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博士(全奖)
  • 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博士(全奖)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物理博士(全奖)
  • 波士顿大学物理博士(全奖)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我在高中时就很喜欢参加各种竞赛,不喜欢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育体制。昆山杜克让我看到了非常全面和国际化的教育,可以让我体验更多的可能性。我依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在校园日那天听Daniel Lim教授讲了一节关于图灵机的课程,并听他讲述了自己从计算机到哲学的教育经历。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最适合我的大学。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本科毕业后,我计划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量子计算或者物理神经网络。博士毕业后,我希望加入一个科技初创团队,或者尝试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在DKU有两段科研经历。第一段是和黄锴教授一起研究低重力下的软物质阻力。我主要负责分析实验数据,以重建力学传感器在软物质颗粒中的运动轨迹。由于宇宙是低重力环境,这项研究对外太空探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对颗粒在低重力下的力学性质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太空作业,如飞船的着陆和地面的采样等等。最终,我也有幸作为第二作者在国际会议“Powders and Grains”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这项研究中,黄锴教授向我传授了许多科研素养和技能,使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段经历是和Myung-Joong Hwang教授一起研究量子光学,这也是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 (Signature Work)。我们将一个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现象“阻挫”拓展到了量子光学中。之前,阻挫通常是在原子背景下研究的,但我们在计算中发现光子也可以发生阻挫。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开创性的结果,因此最终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获得了发表,我是第一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一项新的物理机制并给它命名,在我看来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情,因此兴奋了很久。这项研究让我认识到了量子世界的神奇以及量子科技的迅速革命,从而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DKU的两段科研让我完整地体验了科研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计算结果,再到写论文、投稿,和审稿人斗智斗勇。其中的每一步都让我感叹学术界在以一种非常严谨地方式运作,从而不断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两位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也让我逐渐积累起继续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Q: 丰富多彩的杜克记忆?

2022年春季,我在杜克大学进行了一学期的学习。热力学统计课的Joshua Socolar教授对我决定申请博士项目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是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教授,上课的风格以及出具的作业题目都很有原创性,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喜欢经常去他的办公室和他聊关于物理以及未来规划的问题。Socolar教授发现我总喜欢考虑未来很久的事情,比如如果读博的话,毕业找教职的机会多不多等等。他便鼓励我说现在看到的科研不过是冰山一角,年轻的时候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决定,没有必要过分忧虑之后的事情。在我申请博士项目的时候,Socolar教授也给了我很大支持,包括写推荐信等等。

此外,我还在杜克量子中心的离子阱实验室实习,为实验室开发了一个自动装载离子的控制系统。

杜克量子中心有非常大的课题组,包括很多博士生,合作氛围浓厚。所有人都对学术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在我遇到问题时都会不遗余力地给我建议。在量子中心的研讨会上,我见到了很多量子物理界“传说级”的教授以及他们最前沿的研究。和我之前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不同,我发现这些教授都很幽默和平易近人,整个讨论会气氛非常轻松和谐。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提前感受到了博士生的科研节奏与生活,并确定了这就是我愿意花大部分二十岁的时间去做的事情。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我在大四上学期参加了DKU创新创业中心组织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团队组长,我带领组员与世界经济论坛的专家合作研究了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发展。量子计算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但语言问题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壁垒。因此,我们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解读了中国的相关政策以及初创公司的战略,小组成果最后也得到了世界经济论坛的认可。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我觉得最大的成长是视野的提升和心态的成熟。经历过高考以后,我习惯于用结果衡量一切,看待事物非常片面。在DKU的四年让我见到了更多值得追寻的理想,不再被外界的评价和眼光左右。我和我的学术导师Myung-Joong Hwang从大一就认识。最近我快毕业了,他也在感叹四年前和我聊天感觉我就是个小孩,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者了。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尝试,不要跟风或者盲目做决定。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的空间,因为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叶子欣

学生故事

叶子欣

她说探索是故事的开始,也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毕业高中:江苏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管理学硕士
  • 耶鲁大学全球商业与社会管理学双学位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政策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业分析硕士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商业分析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DKU作为一所全新的大学,中美顶级的高校合作、资源共享以及不断丰富完善的校园文化赋予了她蓬勃的生命力。选择DKU就意味着选择成为一名开拓者,参与学校的建设,创造自己的未来,这对于喜欢探索的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通识博雅的课程体系也很令我向往,因为它可以让才结束高三生活的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可能性。我觉得在这样充满机遇且容错率很高的环境里度过四年大学生活非常值得期待!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因为父母从商,所以我从小就有想要发展自己事业的想法。我的共感力和同理心很强,平常也比较关心社会时事,所以入校以后便结合自己的特质,选修了一些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一番探索过后,我深切感受到了这门“社会科学”的魅力:既需要一定的政治洞察,也需要社会责任感和对数字以及规律的敏感度,而这些正是我所具备的,也是与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相契合的。因此,我便坚定了想要选择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的想法。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打算攻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M2M双学位项目,对于没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算是天花板级别的深造机会。这个项目由耶鲁大学和巴黎高等商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BC) 还有香港科技大学合办,为期两年。我第一年将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管理学硕士,第二年将在耶鲁大学攻读全球商业与社会管理学硕士。两年分别在不同国家的商学院学习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学术资源,进一步拓宽我的视野和社交网络。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从大二开始,我便有幸加入了DKU环境研究中心张俊杰教授的研究团队。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CCICED) 绿色金融专项政策 (SPS) 研究小组中担任唯一的学生工作者,主要负责通过相关专家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研究人员的会议记录和访谈,收集行业基础数据,寻求实证和定量支持。我也参与了《SPS绿色金融专项政策研究》中英文文稿的起草、翻译和修订工作,同时协调中外项目组专家的日常会议确保各方沟通顺畅。最终,政策研究成果顺利发表。

此后,我在张俊杰教授的团队中继续参与低碳转型研究。张教授虽然不教授本科课程,但非常鼓励本科生参与到研究中,每周的例会都会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点,和他合作让我明白高质量的科研工作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原发的兴趣和持久的探索力。团队中的研究员老师们也非常耐心地指导我的日常工作,也会帮助我挖掘自身研究兴趣,锻炼独立做研究的能力。

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在持续的科研体验中获得了提升。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 的知识,更加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平等权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方向。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大二暑假,我通过在学校的实习信息分享社群里投递简历及电话面试,成功进入上海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进行暑期实习,实地体验咨询工作的日常。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完整且深度地参与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调研项目中,协助项目组设计并推进消费者市场调研,通过案头研究、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及店访收集市场数据,分析并输出对客户有价值的洞察。

我的领导恰好是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校友,在我实习期间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尽管要求严格,但整个团队的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大家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咨询工作对逻辑思维、信息收集、沟通技巧都有锻炼,短时间内深挖一个行业并对其市场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带给了我充足的成就感。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从高中开始,我就对辩论有很强烈的兴趣,开始在全国大赛中活跃。入校之后得知DKU还未开设华语辩论社团,我当即便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着手筹办。社团成立后,我的角色也有所升级:不再仅是作为辩手备赛参赛,还需要组织日常的社团活动、招募选拔新队员、和校外知名辩手合办讲座,与友校联络互相学习等。

令我们整个辩论队骄傲的是,我们在去年五月打进了领英杯全国辩论赛四强,并且获得了最佳辩手。作为参赛高校中最年轻的一支队伍,我们不仅是队员平均年龄最小,也是建队最短的。在没有指导老师,也没有职场经验的情况下,纯靠我们自己不断收集资料和讨论打磨越战越勇,我觉得这就是对我们自身实力和团队合作最好的认可。

我享受辩论赛场上的纯粹,也珍惜与队友并肩作战的每一场胜利。从复旦大学的友谊赛,到强队云集的世界杯和世锦赛,再到意义深远的国际青年可持续发展创辩大会,以及横跨学生到工作者的领英杯辩论赛,我们论哲学、辩政策、推平权,着迷于洪流般的信息输入、烧脑的逻辑推演立论和现场酣畅淋漓的观点碰撞。辩论队因相同的热爱成立,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目标感和团队的归属感,而这在我看来正是领导力的体现。

除了辩论社,我也是Hugather志愿者社团的负责人之一。大二暑假在大渔湾 (学校附近的商业步行街) 逛市集的时候,碰巧来到昆山残疾人之家的摊位,桌子上摆出的都是残疾人之家的孩子们做的香囊。在和摊主攀谈间,我得知他们很希望能证明残障人士的工作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便提出可以集合一批学校的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支持。摊主欣然答应,于是我们便开始合作。社团会帮助残疾人之家做日常活动的宣传,也会在周末去陪伴孩子一起做手工等趣味活动。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DKU的学术氛围是自由包容的,教授们会鼓励学生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学校也提供充足的科研机会和支持。同时,身边的同学们都有着很强的学术追求,会不断激励自己走出舒适圈。

DKU的社交氛围非常自然舒适。我很喜欢大一刚入学时的迎新周,大家被巧妙的活动带动着,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对话、交换名字。接下来的四年里,灵活的选课制度又让我们得以和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产生交集。小而美的校园让作为学生的我们得以在此建立更为亲密的连接,凝聚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我觉得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非常优秀:有些同学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他们通常都具有很坚定的钻研精神;有些同学有很大的阅读量,涉猎也很广泛,喜欢分享自己的文字;大部分同学都很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地发声,甚至落实到行动;也有很外向的自媒体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在DKU,每个人都在各自的方向上发光发热,我非常幸运能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度过四年大学时光。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回看我在DKU的四年,探索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也是通往未来的钥匙。所以探索,开始!不要惧怕任何崭新的开始。无数次开始中的某几次也许会成为今后一生的追求,但即使只是三分钟热度也会是独特而有收获的经历。

“Study hard, Play hard”,不要浪费汲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任何机会,也要抓住每一次和周围的任何人或事产生联结的缘分。把DKU当做你的寻宝地和游乐场,你会有同伴、有指引、有等待、有偶遇、有困难,最终有收获的!

 

潘时禾

学生故事

潘时禾

他说要敢于突破自我,从“小白”蜕变到“大神”


 

毕业高中: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工程硕士
  • 波士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直博(全奖)
  • 西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直博(全奖)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刚进入DKU的时候并没有想好以后要学什么专业。得益于学校的通识博雅教育,我在大一期间大胆探索了许多学科,比如数学、物化生、社会学、心理学,从而对各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大二时,我决定选择物理作为我的专业。首先,物理是一门简洁而优美的学科。物理学家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对于像我这样从小对宇宙运行规律充满好奇的人来说,物理学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物理可以说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虽然我以后可能不会从事与之直接相关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它赋予我的思维和视野会助力我长远的发展。

跨学科是DKU本科专业的一大特色。比如,与物理相关的专业有材料物理和生物物理。之所以选择学习材料物理,是因为其无论在学术界抑或是工业界都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专业有着不折不扣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很多专业课都是由一位教授给3~4名学生上课。这让我在课堂上有了充足的提问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之后,我将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电子计算机工程硕士。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深入探索电子工程领域中的细分方向,并积累科研经历。硕士毕业后,我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为该领域做出贡献,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中的应用。

 

Q: 成果突出的科研经历?

我在本科阶段主要有两段科研经历,分别隶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领域。

在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 (Signature Work) 中,我和一位生物物理专业的同学一起利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探究了植物根系在颗粒介质中的生长。我们认为探索植物根系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植物的固土作用来抵御环境灾害,比如土壤侵蚀和荒漠化。这个项目的一大亮点在于它结合了应用物理、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

从理论研究到实验操作,再到数据分析,我的学术导师黄锴教授给予了我很大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我也得到了生物实验室的Joohyun Lee教授和来自杜克的Matthias Schröter教授的宝贵资源和建议。最终我和我的同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这个项目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完成了我们的毕业论文。我最大的收获在于独立且完整地体验到了一项学术研究从立项、文献综述,到系统实验,再到复杂数据分析,最后归纳总结的全过程,这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大三的我也开始在我的专业课老师王夏娃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光电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仿真软件设计以一维光子晶体为基础的全反层,并应用于热光伏系统。在这个项目里,我除了应用了许多课内学到的电磁学知识之外,也因此对与材料和物理密切相关的光电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打算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入探索。

总的来说,学术研究是我本科生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从中所学到的学术规范,所获得的学术能力和经验,都对我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我大三的暑假先后在博世苏州和圣戈班研发实习。在博世,我主要作为测试工程师参与到一线的汽车零部件测试实验中。在圣戈班,我则是作为研发人员,参与静电植砂工艺相关的理论计算。实习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在不同企业里工作的环境和状态,从而让我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DKU有着非常专业的职业发展服务。无论是实习求职还是研究生申请,职业发展办公室的老师们在我的简历撰写和面试准备上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同时我也多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观活动,走进如美团、通力电梯等公司的所在地去实地了解企业文化。

 

Q: 意义非凡的领导力实践?

我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在大一暑假担任了2024届迎新周的迎新队长。迎新周是所有学生进入DKU的第一课,目的是让新生在短时间内体验校园文化,结识新的伙伴,并顺利地融入本科生大家庭。我在刚进入DKU的时候就受到了学长学姐的热情欢迎,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一年之后,我作为组织者与其他30多名同学一起策划了包括开学典礼和才艺表演在内的一系列迎新活动,迎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新生,也为DKU校园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一些贡献。

 

Q: 趣味横生的跨文化体验?

在大一的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国探寻 (DKU Quest) 活动,到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的甲居藏寨进行实地考察。整个旅行团由一半的中国学生和一半的国际生组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此深入一个原始村落还是第一次。与外国同学一起探索中国西部山村里的藏族文化绝对是让我一辈子难忘的经历。我们一起参观原始的藏式楼房建筑,探访当地的希望小学,亲手制作当地的美食,学习绘制藏族的绘画。在给外国同学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汲取很多新的人文地理知识。在这次旅行之后,我下定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去世界各地探寻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 大一: 探索;接触并适应全新的一切,广交朋友。
  • 大二: 突破;参加社团活动,寻找校内工作以及科研的机会。
  • 大三: 专注;专注于专业课程以及学术研究。
  • 大四: 展望;准备研究生申请,展望未来。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我。在四年的时间里,DKU会给每一位本科生提供充足且优质的学术资源、实习资源、创业资源、校友资源等等。从大一到大四,我在身边看到了非常多从“小白”到“大神”蜕变的故事。所以,勇敢地去尝试和突破自我吧。

 

黄希维

学生故事

黄希维

她说清醒大胆地去闯,最好的自己正在路上


 

毕业高中: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健康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理学硕士
  • 耶鲁大学医疗管理硕士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教育传播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健康政策和管理硕士
  • 布朗大学健康行为学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DKU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我是一名学生,也仅是一名学生。我以“学生”的身份生活了18年,从未认真思考过我是谁,我可以成为谁。直到了解了DKU的教育理念,我发觉这里可以让我真正认识、审视、发展自己,可以让我作为本真的我去成长,这是我所向往且珍视的。在此度过的四年大学时光也印证了我的判断,DKU真的给了我最大的自由与机会去认识自己,选择未来,探索世界。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何谓健康?这是一个从小听到大的词汇,我们却鲜少思考它的本质。我曾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是全球健康 (Global Health) 这个专业使我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既遵从理论,又出于感性地学习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作为全球健康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得以接触到多样且专业的健康资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让自己成功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在正确理解健康并体验过健康带来的益处后,我也意识到我个人的健康于社会公共健康而言仅似荧烛之辉。在全球健康专业的大门之外,还有许多人或许从来都没有意识和机会去接触专业的健康知识,继而无法享受健康带来的福祉。而公共政策正是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的普世性和人文关怀与我被激发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契合。健康与否极大决定着生活的底色,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把健康从学术的领域传播到社会之大。每个人都值得更健康与快乐的明天。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毕业后,我决定前往耶鲁大学攻读公共健康学院的医疗管理硕士,在健康与管理领域继续深入学习。

 

Q: 受益匪浅的实习经历?

大三下学期,我在普华永道 (PwC) 的生命健康咨询业务线参与了一家外资医院上市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因为实习领域在咨询,我主要学到的是软技能,即为人处事和团队合作。和上司、客户、同事这三个主要群体打交道各有不同,也各有偏重。如何和每个群体相处,保证清晰高效地沟通,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最多的高质量产出更是学问,正所谓“Make everyone’s life easier,让每个人的生活都轻松些”。

同时提升的还有处理紧急问题的能力。咨询工作的一大特点是要随时解决客户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不管是在开会时面对客户的质疑,还是于深夜突然接到任务,都要具备临危不乱的思考与决策能力,从而给出令双方满意的答案。

能获得这个实习机会极大得益于DKU与PwC联合举办的校内宣讲会。在宣讲会上提交简历的同学可以获得直通面试的机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难得且幸运的。DKU创造了很多将学术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但最重要的仍是自己要善于发现并牢牢把握这些转瞬即逝的机遇。

 

Q: 喜获胜利的领导力实践?

我在大二参加了由学校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牵头举办的全球健康青年领袖案例分析竞赛。这次竞赛的主题围绕Palliative Care (临终关怀) 在中国的推广展开。对大部分昆杜同学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陌生新颖的课题。在完全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我带领小组在提交方案的截止期限前最后6小时里集中输出,最终奇迹般获得了第一名。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们方案的制胜点在于有明确的切入点和详实的内容支撑。临终关怀这一课题涉及到很多要素,但时间有限难以顾及所有,于是我便提议把全部精力集中放在“提升意识”上,从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社区、家庭等角度思考如何促进人们接受和提升临终关怀的意识。我们最后决定从社会公益广告、医院建设和信息站点这三个渠道入手展开。基本思路确定后,我们便分工协作,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讨论和协商,最终在第二天的现场答辩中大获成功。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Leader,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相应分配任务,使最大个体价值相加达到最优集体水平的能力。团队面临的问题总是复杂多元的,如果每个成员都能精准匹配到他们最擅长的工作内容并互相帮助支持,事情总能从繁到简,并高效地取得好成果。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DKU让我觉得最宝贵的一点,是她教会我们思考,理解批判性思考真正的含义。过去的四个春秋里,我上过很多难忘的课,也参加过无数精彩的活动,无论具体做了什么,所有的经历最终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具备了清晰准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DKU自由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体都能从容地去感受,去思考,去真真切切地活着。临近毕业,我最骄傲的,并不是学会了哪项专业技术或者取得了名校Offer,而是走出校门的那一瞬,我不后悔曾经做出的任何决定,亦不惧怕明天未知的遥远路途。我将一直守住心中的喜悦与平和,因为我知道:The best self is yet to come. 最好的自己正在路上。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 清醒大胆地去闯去尝试。不管是做学术,找实习,还是交朋友,一定要敢于接触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开启生活新篇章,每一次相遇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 多思考,不后悔。其实生活中任何动作都是在做出选择,很多时候后退一步,静下心来想想:我真的需要吗,这样选择的风险是什么,我能否接受与承担这样做的结果…每一个重要的决定,都应该经过理性也真挚地思考。内心与世界都日新月异,不要让自己后悔。
  • 不内耗不内卷。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操心琐碎、关注别人就会失掉自己的声色。想清楚我要的是什么,就大刀阔斧地放手去干。善于运用结果导向的心理,不要有太多纠结顾虑,也别过于在意他人的指点评价。我就是我,鲜明且独特。
  • 保持善良与热心。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永远尽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人。最好的画面,应该是共同进步。我们与身边的朋友从来都不是竞争关系,多互相关心提醒,帮助往来,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希望大家都能宽心与包容,永远不要吝啬自己的善良与好意。
  • 坚定地相信自己。“努力会撒谎,但努力不会白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独特且美好的存在,任何时候,都请不要怀疑自己,辜负自己,否定自己。只要一直前行,总有一天,我们会追上内心荒原里远方的那束光。

我记得每一束晨曦,我喜爱每一间教室,我感谢每一个相遇,我珍藏所有的瞬间。这一刻开始,我向美而生,希望我们都将不停奔跑,笔直地走向更远的远方。

不畏分开,你我终会顶峰相见。

 

缪嘉正

学生故事

缪嘉正

他说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每一站停留都会有收获


 

毕业高中: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本科专业:分子生物科学(细胞分子生物学)

斩获Offer

  • 新加坡国立大学定量生物学与医学博士
  • 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 哈佛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硕士
  • 卡内基梅隆大学定量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硕士
  • 纽约大学生物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原因说来话长,简而概之有四点考量。最重要的一点是DKU的定位,即一所学生主体由本科生构成的研究型大学。高中时,我参加过化学竞赛,那时候就很喜欢自己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设计某个有机物的合成路径,所以能够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我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第二点是杜克背景,我初中制定的人生规划里有未来出国深造的打算,而杜克作为全美前十的大学,对我申请研究生会是有力的加成。第三点是我觉得DKU的池塘非常好看,我个人很喜欢有池塘的校园。最后一点是我认为DKU的录取模式考量得更为全面,我高中时所有的努力都可以派上用场,也能展示自己的优势。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是一个兴趣非常杂的人,所以选专业前曾经极其纠结。除了分子生物科学,我还考虑过环境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全球健康/生物学,以及行为科学/心理学。得益于昆山杜克灵活的选课设置,这些专业我基本都在大一大二上过一节相关的课。而最终选择分子生物科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高中时参加化学竞赛的背景。当时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而后者正是分子生物科学专业下设的必修高阶课程。二是大二时选修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当时授课的Eric Spana教授讲课浅显易懂、精彩至极,我深受启发,也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这让我觉得生物学似乎是一条康庄大道。

有趣的是,选定专业以后,我很快发现之前的纠结实为徒然。DKU非常鼓励跨学科研究,所以选定一个专业并不意味着就告别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一个典型例子是我从大二暑假开始和Benjamin Anderson教授所做的科研项目。在那之前,我和几个朋友收到了全球健康研究中心 (GHRC) 的邮件,向全校征集跨学科研究的计划书,优秀的计划书可以收到GHRC最高三万元的研究经费。我们四个朋友商量了一下,决定写一份试试看。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四个人的专业其实都不相同,分别是分子生物科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科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全球健康学/生物学,以及数据科学。融合大家所学,我设计了一个用数学建模方法去分析河流中环境压力和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这是一个环境健康的话题,需要借助生物和化学的实验方法,以及数据科学的分析。之前选专业时所放弃的领域 (健康、环境、化学) 在这项研究中又重新与我相遇,真是奇妙的缘分。大一大二的探索没有白费,反倒为我建立了非常广泛的知识面,让我能够从容应对这种高度学科融合的研究。

跨学科学习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细分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很多专业课都需要做实验,曾有一个学期,我同时上了两节实验课。长时间而高专注度地泡在实验里对我的体能而言是一个明显的考验,我发现我并不擅长。那段时间,我也在林亚娟教授的实验室里工作。林老师的研究涉及用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方法去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我由此发现,计算分析同样是生物研究里非常有意义的一部分,且属于脑力劳动,就业方向也更为宽泛,学术界与产业界皆有用武之地。于是自那以后,我的重心便开始转向做计算,最后也成功申请到了这个领域的硕士项目。

所以,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都是我中途停留过的站点,而下一站正去往生物信息学。未来可能还会驶向新的目的地,在那之前,我希望自己能有所沉淀,也期盼着之前每一站停留所获能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Q: 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是我去年去美国杜克学习时,在某个凌晨半梦半醒间突然想到的点子。之前我做过一些数据科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的工作,就想到可以用深度学习去预测原核生物 (prokaryotes) 的16S rDNA基因拷贝数 (gene copy number)。这其实是利用更为先进的算法去开发一个更好的工具,以帮助微生物学家更准确地了解一个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我的导师是微生物学家林亚娟教授和数据科学家Mustafa Misir教授。林教授会从“用户”的角度对工具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而Misir则会为算法提供建议。

完成这个课题最大的挑战在于我和两位导师都是第一次做微生物学和深度学习的交叉,团队中有相关经验的只有我的搭档 (2023届陈天涞同学),所以我们四个人全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在数据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严重不足,全程都在恶补相关知识,虽然还未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自学能力着实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公布在bioRxiv (专业的生命科学研究在线档案和分发平台),后续也会投稿给期刊进行发表。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迷茫、焦虑、特别焦虑、安心。虽然前三个都是负面的词,但我前三年也就是这么过来的,被无数负面的情绪追着往前跑。

高中时一直觉得自己会因化学竞赛而到大学就读化学系,结果真到了大一,忽然间所有的专业都任我选了,我却开始迷茫,不知道该走哪条路。那时我能做的,唯有反复研究DKU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列表,衡量其与我自身兴趣和优势的匹配度。

到了大二,身边的同学都特别厉害,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甚至已经有人发表了研究成果。我难免会拿自己和他人比较,陷入“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焦虑中。那时的我迫切地向加入一个课题组,于是便一口气联系了好几位教授,所幸最终进入了林亚娟教授的团队。

这种焦虑在大三下学期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我在科研方面陷入了一点困境,之前也并未发表过任何研究成果,很担心自己在申请研究生时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那时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思索是否还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结果灵光一现想出了毕业论文的点子,并做出了可以发表的成果。

终于到了大四收获的季节,我安心了。回首过去的四年,我很感谢自己没有被负面情绪所吞没,一直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并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对抗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行动,总有什么是当下可以做的,就像我去剖析本科专业介绍,去联系教授,去琢磨新的研究课题。只要向前跑得够快,身后的负面情绪无法追上,便只能化作强风,推动我们继续向前。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科研的人,那么DKU会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因为你会有更多地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与教授更深入地合作。但是同时,我也要强调一下,DKU的环境更加适合有明确目标和强烈内在驱动力的人。这里所有专业的大门都向你打开,你在选课上也有高度的灵活性,同时也不再有班主任/辅导员之类的角色来监督你学习。这样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不加思考则容易迷失,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最后还有几句话想传达给在读生物系的后辈们:DKU是一个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地方,与优秀者为伍可能会让你感到很有压力,总是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但事实是,你很棒,要对自己有信心。引用一下实验室Yingxue Li老师说过的话:DKU生物系的学生放到外面去其实都是万里挑一的,只不过关在学校里感觉不到而已。经历过申请季以后,我意识到,我们其实都是住在动物园的狮子,只不过因为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而意识不到自己已然接近食物链的顶端。所以,不要太过焦虑,放心地走向广阔的草原吧。

 

邹宏翊

学生故事

邹宏翊

他说身为世界公民,兼听则明合力共赢


 

毕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商业管理学硕士
  •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分析与教育政策分析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硕士
  • 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硕士
  •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数据分析硕士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一直很关注社会议题,也渴望将“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美好愿景诉诸于实践,所以在传统社会语境中高热的经济类学科便成为了我入校后的重点探索方向。

在大一修习的全球性挑战通识课程上,我们被要求脱离单一学科的框架,整合多元学科知识,为具体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方案。我选择了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入手,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赞比亚及邻近地区提供基于公共健康服务的减贫路径依赖,并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二类机构合作提交了政策备忘录提案。这个课题让我意识到,在全球性舞台上,无论公营私营,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和能力做出积极的改变。

紧接着,在 Ashton Merck 博士的公共政策 101 课程中,我们扮演了公共领域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并在教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深度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这奠定了我对于公共政策这一领域的极大热忱,并开始好奇公共政策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问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受一系列课堂和实践经历所启发,我逐渐理解了David Easton博士对于公共政策的价值诠释,即公共政策的实质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 “杠杆”,在社会中撬动相关社会性资源,并引导资源集中化地流向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规模上的质变。

对于公共政策社会功能的厘定催生了我将社会议题置于公共政策的框架中寻找解决方案的想法,从而确定了接下来细分的学习方向。很感谢DKU以跨学科、与时俱进的课堂拓宽我的认识,助我如愿找到实践美好愿景、推动社会变革的精准切入点。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硕士研究生学位,并在毕业后从事战略咨询的相关工作,为政府、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战略优化和解决方案。长远来看,我希望未来能作为咨询顾问,进入国际金融组织,比如世界银行集团 (WBG)、国际金融公司 (IFC) 或者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IMF) 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Q: 受益良多的实习经历?

过去四年间,实习占据了我课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为这是快速走出“象牙塔”,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有所产出的最佳途径之一。为了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为未来做准备,我在公营和私营机构都进行了实习,包括国内政府机构、中金公司、德勤管理咨询、波士顿咨询、罗兰贝格管理咨询、领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的实习经历。我担任咨询助理参与了多家美国企业的品牌管理方案制定以及合资项目的可行性测评,从中锻炼了行业研究、背景调查、估值建模等多元维度的能力。 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DKU所培养的许多软技能在职场中凸显了其作用。跨学科思维、结构化分析、快速学习、多任务处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皆发挥其效用,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拓宽了我的社交网络,也为我赢得了专家和同事的认可。

 

Q: 趣味横生的跨文化体验?

2020 年 12 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新春晚会 (China- CEEC Spring Festival Gala) 在华举办,我和DKU的几位同学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我有幸成为了北马其顿驻华大使 Elizabeta Gjorgjieva 女士以及北马其顿政务参赞 Vsena Andreevska 女士的随行翻译,在活动过程中向她们介绍中国文化,也从她们口中窥见了异国文化的魅力。在交谈中,Andreevska参赞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临行前还特意跟我说道:“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国年轻人,充满着热情和温暖,中国带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她的这番话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的价值,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做“有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使命感。这个大学生涯中的小彩蛋也是促使我投身国际事务治理,走向多元文化社区的重要动力之一。 

2022年,我和DKU另11名学生一起成为了中国大陆首批,也是唯一一批联合国千禧年学者 (Millennium Fellows)。我有幸出任校园理事,负责与其他国家千禧年学者的对接事宜。全球140个国家3万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30个国家的学生代表齐聚线上,一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带来的挑战与可行方案。这是一场跨文化交流的盛宴,让我尤为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类作为共同体所能贡献出的智慧,也更加坚定了我走向国际的发展方向。 于是,从牛津学者论坛到杜克中美峰会,从联合国学术影响GAC到亚洲GCED发展委员会,我也在通过持续性的跨文化实践履行着对我自己的承诺。

 

Q: 精彩纷呈的领导力实践?

大二,我成功地申请成为了一名Resident Assistant (宿舍生活助理),致力于为所在楼层的同学们创造一个温馨且充满归属感的生活空间。某一次期末考试前,我们举办了一场IKEBANA (插花艺术) 主题活动,准备了数十种干花/配草素材以及火漆等装饰性材料,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依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制作插花作品。插花艺术的“美”是没有固定范式的,正如多元的文化与成长背景。我们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大家释放独特的个人风格,学习了解、欣赏彼此之间的差异。

除了插花,我还和其他RA一起策划了许多有意思的社区活动,包括新生沙龙、沙画创作等手工DIY活动,以及义卖市场、跨文化筵席等融合多元文化的活动,还有帮助大家缓解压力和科普教育性的活动。只要大家愿意走出房间,住宿生活绝对不会无聊。在设计活动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学习尊重个体差异、维护身心健康、促进社区成长。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昆山杜克创新而无以复制的课堂是让我爱上她的重要理由之一。我们的课堂可以在草坪上,也可以在湖边。你可能会看到五六个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肤色的学生和教授围坐在湖心亭旁,边喝着咖啡边探讨福利经济学;你也可能会看到教授和学生在学术楼的礼堂里,扮演地方政府和NGO (非政府组织) 进行政策辩论。这都是昆山杜克的课堂,是无法用任何范式去定义的课堂。

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而这正是因为学校将每一位学生视作了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并予以了最高程度的尊重。在公共政策101的课堂上,我们可以享受Ashton Merck博士亲自设计的模拟政策游戏,并获得她亲手制作的奖品;在政治经济302的课堂上,Zhaojin Zeng博士会因为我们上课的时间过早而贴心地带来咖啡和早餐;学术英语结课后,Kevin Sprague教授邀请了所有学生去吃地道的江南火锅;在公共政策309的课堂上,Fangsheng Zhu博士为无法到场的学生单独开设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也只有在DKU这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我能够收到Nikolas Kirby博士在感恩节当天给学生的祝福,Jason Todd教授在课后主动提供的助我完善研究项目的建议,Jaehee Choi博士基于自身经历的职业规划经验分享……

太多的细节支撑起了我对于这座乌托邦式校园的爱, 像梦一样却真实的存在。

 

Q: 形容大学四年的关键词?

我喜欢用“水”的意象来描述我在DKU四年的阶段性变化:

大一为“池”,因为曾对自己设限。

大二为“涧”,因为意识到所处之地,四周皆为高山。

大三为“渊”,因为明确方向,流连于专业的沟谷纵横之间。

大四为“澜”,因为步履以往,可以独当一面,跋履山川。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疫情的阴霾已经在逐渐消散,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有限的四年时光中尽力拓宽自己的边界,尽情体验多元的文化、接纳新鲜的观点,敢于在国际语境中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而照四方”。作为一名世界公民,在能力范围内推动一些正向改变即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