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樾

在神奇的DKU,做一个知道自己方向的开拓者

学生故事

何思樾

在神奇的DKU,做一个知道自己方向的开拓者


 

在DKU一年,我在不断找寻,在撞南墙,也在过长江。找寻的价值在于结果,也在过程,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新东西,开拓新道路。而开拓是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如果你不想走已经铺好玫瑰,可以一眼望穿的花路;那么请到这里,我们一起寻找,“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我们,就是无限可能。

 

缘起

故事的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我也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考中外合办大学的高考生。

我的高中生活与众多高考学子如出一辙:刷题,考试,面壁思过,继续刷题,然后考试,再次面壁……枯燥无味,平凡朴素,艰苦卓绝——我觉得从这几个关键词里面挑一个来形容我的高三,哪一个都不为过。身在重庆名校巴蜀的文科拔尖班,压力自然是很大的:周围的朋友老师都真是勤勉过硬,优秀过度,因为大家都卯足了劲,削尖了脑袋往名校冲,希求飞向更好的未来 。我却过得有些迷茫,我在这里学得那么努力,我真的能看到一点好的未来的苗头吗?就算去了一个众口称赞的名校,我能过得快乐吗?我真的有去了解过自己的内心,问问它,你想去哪里,你又能去到哪里?

翻看2018年秋天的日记 ,我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心慌得像狂风吹过水面,泛起的浪恍惚不能停止。本来,我的生活陷入困境,陷入一种不思改变,沉溺迷惘的困境。但忽然有一天,母亲的一句推荐,朋友的亲身经历,把我从温水煮青蛙的噩梦里突然拉了出来:“也许中外合办大学或者港校可以是一个适合你的选择。”中外合办大学和港校是什么?它又能给我带来什么?昆杜,上纽,港大,港科大,港中深,一个个名字突然回响在我的脑海,有点震耳欲聋的意味。

自主了解这些学校的路途开始了。从地理位置,名望声誉,学校性质到招生路径,我和母亲渐渐开始上道。既然我的英语不错,也热衷于了解国际文化,而且这类学校招生不仅限于应试分数而是看综合评价,那我为什么不去试试?没想到当初的“试一试”在后来开始慢慢改变我,激励我,让我在高考路上也走得更稳,也更安心。这一句“试一试”让我开启了“开拓”的旅途——它在我以为只有一条独木桥的时候,让我知道这世上不仅仅还有另一条阳关道;在必要的时候,冒点险蹚水通过也不失为一条有趣的道路。

11月底的重庆有点湿冷,我开始准备起面试。和英语老师Hanny的沟通很顺畅,我们一起了解昆杜,准备“战略”,也谈点人生。我记得12月的某个周六她分享了她的大学故事:她本来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然而对英语的热爱让她在得到工作实习offer后,转而投身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她觉得她有更好的选择,也不想受困于之前的决定。她开始真正地去认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在这路上慢慢摸索,写下了自己的足迹。她胆子很大——因其触碰了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行业。但她也做的很好——开拓精神给了她努力的动力。

下课了,我小跑着返回学校。站在教学楼的下面,我深吸了口气,掏出手机跟母亲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有多么被Hanny老师的故事打动,多么激动。“我觉得当一个知道自己方向的开拓者好酷!我真的挺喜欢说英语听英语,也享受国际文化的洗礼。我感觉我好像有点方向感了。”教学楼外的暖光灯照在地上,我有点开心,脸还是烫烫的。

3月如约而至,昆杜的校园日不同于所有我参加过的其他面试:昆杜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参观交流的机会,更面向家长,让他们跟我们一起了解这所学校,这个大家庭。DKU校园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家庭大聚会,来自四海八方的人儿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家长,教授,孩子与校长和气融融打成一片,权力距离感少了,人文关怀感多了。第二天的活动也令人耳目一新。我从来没听说校园日有体育活动的,不过DKU就是这样干了,毕竟身体素质对学生来说也尤为重要。模拟课堂的经历也颇为有趣。课堂不再是教授一个人孤独的狂欢,而是由师生共同参与,齐面问题与挑战的博弈游戏——教与学相长也。DKU将自己展现在我的面前,她的开放,她的共情,她的温暖如春,给了我那么多理由去执着,去努力。

缘成

6月23日,高考成绩发榜了,昆杜招生老师很快打来电话询问,并在第二日告诉我录取希望很大。我心里很是开心,也接受了老师下一步的面谈。

高考完,担心的便是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和招办老师聊天绕不过专业的问题。DKU通识博雅的教育理念很强烈地吸引着我,因为我还不用在大一那么着急地去选择一个不了解的专业去学习。我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样对专业选择感到困惑的高考毕业生:由于热门或者亲友推荐而选择专业,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深,以及对自己心仪大学的专业也没做太多深入调研。表达了自己的部分疑虑后,老师很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了在DKU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你将拥有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自己考虑,尝试和体验不同专业的课程。除开核心课程和一些必要课程外,课表都是由学生自己制定,可以选择跨专业的课程学习,到大二上半学期结束宣布专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亲身体验与思考,而且也能与教授和专业主管交流谈话,以便更明确自己的方向。

后又谈到学校毕业生去向以及社会认可度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大学时着重考虑的一点。招办老师的几句话非常打动人:“毕业生去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考虑,因为关乎申研和就业等都是很重要的事宜。DKU的确是一个很新的学校,对你们来说也只不过是第二届,但是社会认可度是一个长远来看的指标。你看,你去申研,你去工作,研究所和公司单位不仅仅是看你的本科学历的,更看重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当你的学姐学长做得很好了,你也做得很好了,学校自然也就受人认可了。DKU是一个非常新的地方,但正是由于她很新,才有很多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她会培养你,你也会塑造她。”

那晚回了家,辗转反侧。看到好多评价说去一所全新的学校是试验品,是小白鼠。但若没有人尝试,那还有什么结果可论呢?若要理想化来说,做一个开拓者,我们就是勇气,我们就是旗帜,我们能够留下的,是自己寻找过的答案,是扎根过的痕迹,也是沉淀的基石。现实点说,我们不是“试验品”,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年轻可以是一种资本,敢不敢试,试了会不会错,都是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和DKU都是还在成长的孩子,我们牵着手,我会是你DKU“簇新的理想,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我相信DKU会成为“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缘续

在DKU一整年,虽然因为疫情影响,有半年时间都在线上度过,但我要感谢这个地方,这个大家庭,这个小世界,这个神奇的,改变我那么多的地方。

DKU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理解细致,耐心与严谨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第一、二个小学期过得有些糊涂,而且因为选课课业量(workload)的严重不平衡,导致我在第二学期整个人时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情绪也是忽涨忽落,因而绩点也不太理想。我常常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花在作业、作品上的时间不够,所以我第一学期的成绩才如此尴尬。但那么多的课上下来,才慢慢发现,那么多次不理想的成绩,有时是对课业要求(instruction)的疏漏,对提交时间的错记而致期末成绩直接下滑。这么多东西梳理下来,慢慢发现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自己不够细致,不够严谨。我并不厌烦,反而很感谢那些给我低分的教授,让我更能够在这些失误中反思自己,鞭策自己,让我更看得清自己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我要谢谢学术英语(EAP)教授Anna Scholl,Kevin Sprague和媒体艺术教授Kaley Clements给我详尽的反馈,指出那么多不足。我更要感谢历史教授Titas Chakraborty,虽然第一篇论文打了C这样令我汗颜的分数,但是却在一步步地,耐心地,细致地,引导我如何读懂历史,写好文章。而我也很高兴没有辜负她,尽管在指导我修改期末论文的时候她远在印度,我仍能从她视频里的话里听出那么一些喜悦,与小小的骄傲。

DKU这神奇的地方,更让我站在世界公民的地平线上,更多元化地思考。不管是SOSC101,还是GCHINA101,这两门大文科课都给了我太多新鲜的东西去咀嚼,去探索。Lincoln Rathnam教授的和蔼,Zach Fredman教授的激情,赋予了这两门课不同的色彩,但是相似地,他们的的确确将人引导去更远的地方。我从来没想过的是:优生学能与人口素质这个话题发生联系,抑或是女权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因果思考。这些一点点影响我们生活,甚至我们的公民身份的“小”问题,往而习惯性的被我忽略,而在这里,又被重新拾起,燃起我的一点探究火苗。

在DKU,除了国际化的课程设计,还有国际生与中国学生密切的互动,培养了我对世界公民这个词汇的点滴认知。日常与国际朋友的对话,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去了解他们的国家,了解这个世界。我记得日本同学Reika对中国红包文化浓厚的疑惑与兴趣;也记得摩洛哥小哥Othmane告诉我他有“四个妻子”时我的震惊(不过这是玩笑话,他手上有个戒指);我也会永远记得,那次去找乌克兰朋友Tanya聊天的时候,她开门时眼角的泪痕——那是她在一次又一次阅读乌克兰创伤性文学后,回忆中的伤与痛。我身边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生命,这些人,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你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你也属于世界,属于我们。这些学术上与生活上的冲击,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别人家孩子眼里的中国,还有我慢慢成长的另一身份:世界上的人,地球上的公民。

最深刻的,来源于DKU的影响,是教会我去思考意义与自我,而不再盲目地去冒险去追逐。这些影响主要来源于我的教授们和我身边的朋友们。Dr. O’Brien第一学期的mindfulness心理学课给了我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也让我对我和身边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知——通过试探性的,过滤性的问题,我收到的答案赋予了我更多的对自己的信心,也看到了别人眼里的自己——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调节生活,左右人生。

在第二学期这个压的我喘不过气的小学期,我却也意外的收获了很多东西。Kaley的课是其中之一,因为初次接触编导摄影演员剪辑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我的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本身创作这件事就让人血脉贲张啊,写那么多奇怪有趣的剧本,我也觉得很有意思。不管是最初自己写的双重人格,还是后来和同学拍的柠檬历险记,或是“摄影专家”Honey带我们拍的MV,以及最后我导的未来空间AI情感测试,都让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我第一次感受到创作是多么痛苦,但又是多么美丽。我想,在这里,学习的意义是知识的摄取和思维的培养,而知识的摄取和思维的建构则为今后自由的创作而奠基。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在DKU不仅遇见了启迪思考的教授们,还有那么多厉害和有趣的朋友。我和邻居们的深夜茶话会,GCHINA课程小型座谈会,还有我们的各种生活分享,誊写了我DKU life的数行句摘。还有一些学生自创的时事群聊,“奇怪”而敏感的聊天话题总会勾起一些情绪,驳斥和赞同的波澜之间是辩论的精彩,也是各国思维的碰撞。朋友们追求的“意义”,在谈天中被放大,而我站在他们的身边,或者对面,逐渐看到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生活态度隐隐浮现的全貌,也看到不同选择带来的价值与遗憾。

在DKU一年,我在不断找寻,在撞南墙,也在过长江。找寻的价值在于结果,也在过程,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新东西,开拓新道路。而开拓是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如果你不想走已经铺好玫瑰,可以一眼望穿的花路;那么请到这里,我们一起寻找,“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我们,就是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