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凡

她说永远保持好奇,做一个大方的“野心”家

学生故事

高于凡

她说永远保持好奇,做一个大方的“野心”家


 

毕业高中:江苏省昆山中学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生物地球化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耶鲁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硕士
  • 普渡大学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博士 (全奖)
  • 德州农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分校海洋生物学博士 (全奖)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和昆山杜克大学 (DKU) 的初遇是我有幸作为昆山中学的学子代表,成为DKU第一届本科生开学典礼的志愿者。依稀记得在学术楼礼堂,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家长一齐举杯欢庆,我被这和谐友好、开放包容的氛围深深吸引。进一步了解后我发现,DKU所实行的通识博雅教育模式、高师生比的小班制精英教学,加上与来自各国朋友进行的丰富交流,完全符合我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因此,在充分准备之后,我坚定地选择了这里。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在选定环境科学专业下的生物地球化学方向之前,我用一年多的时间探索了我的兴趣所在:媒体艺术、公共政策、全球健康、经济学……每一次的探索都伴随着课业项目所引发的思考,每一次与新领域的交汇都增强了我对跨学科研究的理解。我好奇太多东西了,以致于那段时间每次与朋友聚餐,对方都会开玩笑问,你最近又下定决心想学什么专业了?直到我无意间在浏览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刷到了环境政策硕士项目李彬彬教授的文章《写给想要做自然保护的女生的一封信》。当时的我正在上一门有关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的课程,课堂涉及的案例已经让我对环境人文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篇文章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想要贴近自然、实践环保,从而对社会环境做出有益影响的渴望。尽管当时已经是深夜,我按耐不住给当时的环境科学教授、自然科学学部的负责人William Winner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他有关环境专业的事宜。待邮件发出已经近凌晨三点,虽然现在翻出这封邮件,语言逻辑都让人忍俊不禁,但好在教授当时很快就热情地回复了我。他告诉我:“环境科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建立在探索物理世界和学术世界的概念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科学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研究领域,你需要强烈的好奇心、观察力以及将信息和他人的想法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理解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索自己是否适合,我开始上更多环境科学相关的专业课程,成为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助理,与顾传辉顾教授做太湖水文、农业碳足迹等实地调研,在隶属学校人文研究中心的DocLab资助以及Kaley Clements教授的指导下拍摄有关有机农业、老品种保育的纪录片。在收获了诸多跨学科学习经历后,我最终确认了我的专业选择。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耶鲁大学攻读环境管理学硕士。作为民间所谓“四大环境学院”中综合排名最高、学术资源丰富的院校,耶鲁提供了“天花板”级别的深造机会。我期待未来能进一步在环境领域深耕学习,更多地了解、保护我们所处的星球,逐步成为一名在学界亦或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青年领袖。

 

Q: 受益匪浅的科研经历?

本科期间,有两段科研经历对我而言比较重要。

一是作为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助理,在顾传辉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中国太湖地区水稻温室气体排放和氮损失量化研究。该研究被第八届亚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录用,我在23年11月赴日本札幌进行口头学术汇报,并有幸获得会议“Best Presentation”( 最佳演讲奖)。非常感谢顾教授和朱敏晔学姐的指导与合作,直到最后一刻还远程给予我支持与鼓励。

此外,在顾教授的指导下,我以暑期研究学者 (Summer Research Scholar) 的身份参与了潮汐河流的水下交换和氮滞留定量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我获得了多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小组合作收集了百余个土壤和地下水样本,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我发现实地科研的难度有点超出我的想象:我们也许会陷在潮湿的泥里,为了采样点挖两三米深的小井,也许还会面对一些不可控因素阻碍研究进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采样快结束时突逢大暴雨,我们的衣物、资料、仪器都湿透了,教授还把伞留给我们,身体力行地在最前方继续完成采样。在那一刻,我意识到科研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践行习总书记所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带着真正的热爱与坚持才能探出真知。

另一段科研经历是作为环境机器学习实验室的科研助理,在李祖传教授的指导下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研究海洋生物碳泵 (Ocean Biological Carbon Pump)。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碳储存量是大气的50~60倍,因而研究与预测海洋碳泵与其碳储能力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与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及教授的合作进一步完善了该研究在理论上的不足,扩展了新思路。这段经历也使我对环境科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领域产生了兴趣。我将该研究进一步发展成了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并有幸获得了DKU标志性成果科研基金。

非常感谢顾传辉教授和李祖传教授,和许多师兄师姐在科研方面对我的悉心指导,帮助我从一个不太自信的科研小白,逐渐相信一切可能性的发生。我认为在犹豫徘徊担心结果前选择‘先试试’,保持好奇心,胆大心细,是做好科研的前提。

 

Q: 丰富多彩的领导力实践?

在校内,我曾担任多个岗位的学生工作者,包括学生事务处的活动策划、本科生项目办公室的学生助理、住宿生活管理部门的宿管助理、校园迎新志愿者等,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担任Campus Activities Board ( 校园活动委员会) 的主席。作为校内最大学生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二任主席,我要怎样延续首届的辉煌,在当时后疫情影响下,承办出更多广受好评、适应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型校级活动?我和团队经常在一起开会、策划、讨论各种方案。好在CAB的成员和E-Board同事都非常给力,且分工明确。我们成功举办了万圣节派对、感恩节晚宴、春季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我很怀念那段紧凑但有成就感的快乐时光,也很高兴看到CAB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期待未来我们能再相聚。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经常能听到亲戚朋友的困惑,说从校外的杜克大道路过时,DKU似乎静悄悄的,想不到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我想说,爱上昆山杜克其实非常容易,这里就像一个学术殿堂,可以心无杂念地投入学习。教授和同学都毫无保留地互相分享,畅谈自己的观点。我很少有这样摆脱“竞争”念头的时刻,只需要横向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自己。

曾经的我或许会像一部分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一样,迫切想要了解升学情况,询问如何才能挑选到相对轻松的课程以获得高绩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自己的兴趣上,给自己画一条“不敷衍”的底线,在收获更多思考的同时,也顺其自然地得到了好成绩。

回首四年,我很幸运能受到一群真正热爱学术的教授的指导,每节课都能点燃我的热情。与诸多国际生的相处也让我深刻认识到“work hard, play harder” 的妙处,从大家的身上我看到了紧绷与松弛并存的生活态度。在DKU,衡量一个人“优秀”的标准不是单一的,我们都在努力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我在自己想要争取的东西面前,不再犹犹豫豫与唯唯诺诺,成功了就是“I deserve it”,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吸取经验、沉淀自我、继续前行。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1. 永远保持好奇:哪怕只有三分钟热度,你也拥有了三分钟的收获。

2. 不必提前焦虑还未发生的事情:换个也许不太恰当的说法:天下本
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当时看似天大的困难回过头看也不过如此。
尽管我现在还没法做到完全地坦然,相比于四年前的我确实更加自信
了。无论前方是什么,我很期待遇见下一个四年、十年后的自己。
这没什么不好的。

3. 做一个大方的“野心”家:有“野心”从来不应是一个贬义词。“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大胆地承认/心理暗示自己很厉害,多多提升配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