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
裴子萱
初见心生向往,深交惊喜重重
昆杜同学们的热情和友善常常超乎我的想象。回想起这些琐碎的日常让我心头涌上了暖流,并且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将这些善意传递下去,在昆杜,也在今后人生的路上。
Q1: 你对昆杜的初印象是?
高三第一次了解昆杜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所与众不同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学校。自由的专业选择、跨年级上课、小班化的精英式教育,以及拥有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光是听说的这些标签就让我惊叹不已,因为这些是在国内传统的高校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教育模式。我隐隐约约感受到,在这里,教育或许会以一种我未曾设想过的面貌展现出无限可能。
Q2: 申请阶段最大的挑战是?
写文书,因为从未写过英文的申请文书,我也是经历了独自摸索才慢慢找到了一些窍门。
Q3: 哦,有什么窍门呢?
首先,文书一定要足够真诚到能打动自己。我认为真诚要靠真实而鲜活的事例来构筑,我的文书就是从三段我的个人经历出发,描绘了自己把握机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在合作中感染他人的成长历程。
其次,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并加入自己的独特思考。我着重描写的就是在组员都缺乏动力的情况下,自己是如何通过主动揽活和规划任务,重新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的。虽然这只是一次很平常的小组合作,但它能体现出我的团队精神和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
Q4: 在昆杜的大学生活和你想象得一样吗?
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Q5: 哦,展开说说?
首先,身处昆杜,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所学校对学生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比如,我写过的每一篇论文,不论长短,都会收到教授详细的评语和修改意见;教我们通识课的教授Quinlan Bowman说过,每一位同学的论文他都会花至少45分钟的时间阅读和评论,这份用心令我敬佩,也更加渴望进步。
再比如,当我没有选上学校抢手的日语课的时候,我的学术导师当即表示可以一对一教我日语,并且为我定制了个人化的学习计划。我惊讶于她的博识与专业,也感动于她的热情与关怀。这些细节让我产生一种“我很重要”的感觉,仅仅是因为我是昆杜的一份子。
其次,作为一个不甘于一直待在舒适圈里的人,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最大限度地给予了我挑战未知的自由。我在大一的时候选了一门生物课,教授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布置了一项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特别任务:录制一段介绍课堂上所做实验的原理和相关生物学知识的演讲视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
出于对趣味性的和挑战性的双重追求,我希望这个演讲能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教授听完也夸赞是个不错的主意。由于我之前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动画制作,我在期末周便一边复习考试,一边扎进各大网络平台苦学动效和剪辑技巧。一周后,我这个剪辑小白终于通过自学独立完成了动画的制作、配音,以及后期的字幕和配乐。当时我的朋友看了视频都有点惊讶,问我是不是选了学校的媒体艺术课,我笑称这是生物教授发的媒体艺术学生的“一周体验卡”。虽然不能和学媒体艺术的同学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是这个项目既考验了我将复杂的生物原理通俗化的能力,又是对我自学剪辑技巧的挑战,让我收获颇丰。
昆杜还告诉我在勇于挑战的过程中不要给自己设限。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似乎在大一就已经开始规划实习了,这让我还挺吃惊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对实习还一无所知,于是我就去了昆杜的职业发展办公室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
当我问到一般同学是大二还是大三开始实习的时候,老师笑着反问我:为什么不能从大一就开始尝试呢?接着就开始和我谈起了写简历的注意事项。当时我一下就愣住了,这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选项,但也是令我为之心动的选项。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先后咨询了几位实习过的学长学姐,自己也做了无数次模拟面试。历经一个多月的网申、笔试和面试后,我最终很幸运地拿到了KPMG (毕马威)的实习Offer。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昆杜老师的点拨与同学们的激励,我可能到现在也没有勇气按下发送简历的确认键吧。
Q6: 在与教授和同学们的交往中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在昆杜,虽然没有固定班级的概念,但是却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把大家连结在一起。
昆杜的教授们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作为学生的我们只会一次次地被他们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对我们的真切关怀所折服、打动。大一的时候,我对历史学术写作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给历史课的林蕾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的困惑。没想到林蕾教授对我的邮件很重视,而且回信邀请我共进午餐,一起探讨学术写作。后来我才知道,与教授共进午餐(Faculty Lunch)是昆杜的一项传统,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教授们坐在学生之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感兴趣的话题。后来我也逐渐习惯了主动约教授一起吃饭,听他们讲述最近在写的书,独自在异国求学的经历,从央行到教授的职业选择……每一次与教授们的聊天都是难忘的经历,让我惊叹:原来人生可以有这么多种精彩。
昆杜同学们的热情和友善常常超乎我的想象。当我向一些学长学姐咨询课程的时候,他们不仅毫无保留地把真实的上课体验告知于我,甚至不等我开口,就会把自己的笔记以及详细资料发过来;身边在担任同辈导师(Peer Tutor)的同学们甚至会在繁忙的期末周牺牲自己的复习时间,帮同学解答学习问题;聊天的时候偶然得知我喜欢做手工,手工社的同学就热情地邀请我加入社团并担任活动策划;甚至有陌生同学下雨天帮忙撑伞,搬宿舍时主动来帮忙……回想起这些琐碎的日常让我心头涌上了暖流,并且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将这些善意传递下去,在昆杜,也在今后人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