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
杜一楠
她说要做行走的观察者,用艺术传达对生活的思考
毕业高中:四川省绵阳中学
本科专业:媒体与艺术(创意实践方向)
斩获Offer(升学/就业):
- 杜克大学纪录片实验影像硕士
- 牛津大学纯艺术硕士
- 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硕士
-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叙事硕士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来DKU之前,我一直觉得电影制作与其它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自己遥不可及,直到我上了Kaley Clements教授和Miguel Rojas教授的人文艺术学科必修课Art & Humanities 102。这门课改变了很多我对艺术表达的看法,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同政治、社会、经济的关联性。
课上的观影让我对时间和空间的操控和转化萌生兴趣,由此尝试做出了我的第一个定格动画《性别的自画像》。短片用肖像画的方式将我的性别进行了男女之间的互换,以展示性别本身的演绎特征。这次尝试让我意识到,原来有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媒介可以让我将自己倾注其间。创作的产出总结了我之前的思考历程,而创作这一行为本身也成为了我感知事物的方式。
另外,学校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授在包括纪录片、多媒体、元宇宙以及创新创业的很多领域都有卓越的研究成就 ,让我可以跨学科地探索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并学习如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同时贡献自己的声音。
Q: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去加州艺术学院就读,在纯艺和动画方向深入探索。我对宗教和精神性也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希望在硕士学习期间探索如何用视觉的方式去呈现我对何为现实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如何将信仰与人的意识形态借由身体的互动传达出来。我的未来目标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将自己对世界的探索用艺术的平台传递出来,以去殖民化的方式向当代艺术贡献东方特征。
Q:新鲜有趣的艺术创作实践?
大二的时候,我很荣幸收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孔宁的合作邀请,为她的环境行为艺术制作了一个动画,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与孔宁女士结识是在学校举办的水乡电影节上,她受邀参加了由学生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影放映展出,而我的作品恰好在其中,是一个动画短片。受到当时在上的环境伦理课程的启发,我希望用宗教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艺术传达来折射人类与自然的脱节、迫害和受到惩罚的过程。孔宁女士在作品放映完便主动向我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我们合作的动画短片《小蓝人》很有意思,以一个小水滴的视角讲述了它在人类社会的所见所闻,凭一己之力对地球展开施救。制作过程中,我还亲自和音乐公司进行商议,为我们的短片制作了背景音乐。这次合作让我懂得了如何与业内人士沟通,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看法。短片最后在暨南动画节的特别栏目进行了展出。
除了动画,我对于插画、油画、行为艺术也有着浓厚兴趣。学校举办的艺术节和Mickey Chen老师组织的艺术实验室(Art Lab)活动都赋予了我充足的自由去创作,以反映我对时局的思考。最近,在学校艺术节上,我和田蕾源同学就以玻璃挡板为媒介、互相为对方涂鸦的方式,传达了对疫情期间人际关系及言论的思考。
我的艺术风格一直比较抽象,有对形体的扭曲、神秘主义以及图腾图案的探索。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立意、视觉和研究力度上都能够启发观众对生活进行反思,而不仅仅停留于从我的作品中寻找娱乐因子。
Q: 印象深刻的学术研究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聚焦于研究中美的教育现状。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和国际化通识博雅教育的学生,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现存问题有很多思考。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拜访了杜克附近的一个社区学校Insight College,了解到美国当地学生和老师对公共教育、审核系统以及私立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发现以学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以及大型工厂式的教学在中美其实都是常见现象,但每个国家也都有学校在引领变革,设计并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昆山杜克,也比如Insight。
Insight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以研究为导向,致力于让学生亲自设立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通过学校课程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后向社区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为了备考和响应教育部倡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营输送劳动力?我将自己所有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都纳入了动画纪录片,作为我最终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记录片,解构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利益方(资金、股东、校友、国家)对教育现状的塑造,从而引发思考,推动变革。
Q:印象深刻的学术研究经历?
我的Signature work(标志性成果项目)聚焦于研究中美的教育现状。作为一个接受了中国义务教育和国际化通识博雅教育的学生,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和现存问题有很多思考。在美国杜克的学期,我拜访了杜克附近的一个社区学校Insight College,了解到美国当地学生和老师对公共教育、审核系统以及私立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发现以学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以及大型工厂式的教学在中美其实都是常见现象,但每个国家也都有学校在引领变革,设计并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昆山杜克,也比如Insight。
Insight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以研究为导向,致力于让学生亲自设立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通过学校课程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后向社区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是为了备考和响应教育部倡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断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才,而不只是为社会的正常运营输送劳动力?我将自己所有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都纳入了动画纪录片,作为我最终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记录片,解构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利益方(资金、股东、校友、国家)对教育现状的塑造,从而引发思考,推动变革。
Q: 爱上昆山杜克的理由?
我在DKU尝试了很多课程,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这样的跨学科体验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只有从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才能避免对社会现象浮于表面的评头论足。
高中时,知识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被动消化的过程。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知识,也不清楚它对于我以及社会有什么作用。那时我对性别理论和女权运动一直很感兴趣,但我并不明白它们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机,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DKU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性别问题如何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开始审视性别的二元论,看到人们在打破性别的分界线后能够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共存于现今社会。DKU帮助我理解了一些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形成的过程以及存在的意义,并鼓励我主动去探索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大学四年,Kaley Clements教授对我影响很大,和他交谈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是我的毕业作品导师、生活督导和朋友,不仅在艺术创作和研究上给予了我实用的指导,也改变了很多我对生活的思考。他让我意识到人的一生可以与墨守成规作出抗争,我们需要保持自身的清醒,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生活的点滴。
Q: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我觉得媒体艺术专业适合于每一个渴求探索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以图像或是文字传达出来的同学。我从小就很喜欢列奥纳多·达·芬奇,欣赏他不拘泥于绘画,同时也在通过解剖、观察万千事物的行进轨迹、设计机器和建筑去了解生活和人性。他是一个行走着的观察者,而DKU则为了这样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足够丰富、充满灵感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摆脱学科的局限,真正贴近事物的生息。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研究、艺术和社团活动中。在昆杜的四年里,我和哈萨克斯坦室友一同举办辩论社,参与昆山人文研究,尝试创业并和伙伴建立了WeSquare咨询公司,同时也积极在电影放映会上担任翻译的职务。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也让我成为了DKU成长的亲历者。DKU还是一片崭新的、时刻上演无限可能的净土,希望大家为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在这里自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