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呈兮

学生故事

尹呈兮

在昆杜重拾自信与快乐


 

昆杜的课堂和作业设置更加多元,不会仅仅用一场考试去磨灭一整段时间的付出,反倒会鞭策我持续性地学习和精进。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

Q1: 你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于我而言,昆山杜克大学“是疫情之中的梦想,是视线尽头的光”。

 

Q2: 最早是如何得知昆山杜克大学的?

是通过一位熟识的学姐,她与我分享了在昆杜的学习生活,并推荐我报考。因为学姐本人就是一位全能才女,非常优秀,所以我能感觉到昆杜是一所非常厉害的大学。

 

Q3: 原来是有学姐光环加成~

是的,一开始的信息来源都是通过学姐,我爸妈也鼓励我先尝试申请看看。后来通过高考前的城市宣讲会,高考后和招办李含果老师面谈,我对昆杜也越来越了解,越了解就越向往,直到最后坚定地认为昆杜就是最佳选择。

 

Q4: 具体哪些特质加深了你对昆杜的喜欢?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理念非常吸引我,能够不受专业限制,随心所欲地选择不同学科的课程真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而且昆杜到大二下期才正式要求学生选定专业,这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试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加分项其实是昆杜的音乐剧社,在我看到音乐剧社演出剧照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个学校可以处~ 因为我非常喜欢音乐剧,高中也曾经担任学校的音乐剧社社长,所以当时我很期待加入昆杜的音乐剧社!

 

Q5: 所以高中时期的你也是一枚全能才女?

不敢和学姐媲美,但在高中我确实属于班上的活跃分子。我从高二起就是班长,也是“工龄”三年的英语科代表和体育委员,偶尔还会客串文娱委员的角色。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最自豪的两件事就是带领我们班拿到了运动会团体总分前八名和设计并绘制了我们班的毕业去向图!我的申请文书写的就是那次运动会,对应“分享一段领导力经历”那个题目。

 

Q6: 完美扣题了!那申请过程还顺利吗?

申请过程其实还蛮曲折的!我是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才知道昆杜这所学校的,所以高三上学期才开始准备申请。当时课业安排很满,我只能在少有的自习课上或是晚自习放学回家的一小段时间里斟酌和打磨我的申请文书,修改了不下几十遍后才终于踩着截止日期提交了所有材料。

 

后来初审通过后,没想到由于疫情的局部复发,我一直很期待的校园面试改成了线上英语测试。没办法到现场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也就很难充分展示我的英语口语和活动策划能力,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更戏剧的是线上测试过程中,我的网络卡顿,键盘输入也出现了问题,总共只有30分钟的写作部分整整耽误了10分钟!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终我还是幸运地通过了第二轮考察。

Q7: 哇真有惊无险啊… 这不是命定的缘分是什么!

是的!等录取通知的那几天其实也挺煎熬的,因为我高考发挥有些失常。那时我们全家的气氛都挺压抑的,很担心会就此与昆杜错过,留下遗憾。

 

Q8: 那最后得知被录取时是什么心情?

我整个人就像做梦一样,有一种一波三折后突然被幸福砸中的感觉!那天我们全家还在外面跟朋友吃饭,我爸知道后当场就掉眼泪了,比我还要激动。

Q9: 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来昆杜之后感觉如何?

刚进校的时候我总感觉自己不够优秀,主要还是因为学习成绩吧。我高中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而考试中数学又是最拉分的学科,所以每次大考后看到张贴出来的总成绩,都免不了失落。而且我高中的同班同学有很多学霸,和他们全科优异的成绩相比,就会觉得自己没那么好。但在DKU待了一两个学期之后,特别是大一下到大二上这段时间,我就感觉我的自信又回来了。

 

Q10: 具体怎么找回的自信?

当然还是从学习开始啦,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入校以来,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很自然地就适应了全英文课堂,完全不会有一整节课下来一头雾水的感觉。我自主选择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花了很多心思去钻研,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Q11: 兴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师!在昆杜上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觉得昆杜的课堂和作业设置更加多元,不会仅仅用一场考试去磨灭一整段时间的付出,反倒会鞭策我持续性地学习和精进。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

 

我记得第一次写文献综述,一开始我很困惑,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写作。于是我就去找写作辅导中心的老师取经,最后结合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理解写了出来,没想到就在教授那取得了很好的反馈。

 

这种从零到一,把一件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以前我从来没觉得学习是我的优势,但在昆杜,学习好像真的可以成为我的一项优势。

Q12: 恭喜你成功地爬起来了!那课堂之外有哪些尝试?

首先是跟着梁凡教授做科研。大一下学期,我在在和梁凡教授课下交流时很幸运地受邀加入了他的研究组。同一时间段,我也开始尝试申请校内的工作机会,本来是想做Orientation Leader (迎新大使),没想到最后出乎意料地被选中成为了Orientation Leader Captain (迎新大使队长)之一。后来我还有幸受邀作为学生代表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就感觉机会在接踵而来,自己的能力逐渐被看到、被认可,自信也就慢慢开始增长。

Q13: 听起来你不仅变得更自信了,也更快乐了?

是的!虽然现在每周也都很忙,但心理上确实感觉更快乐了。

 

Q14: 你觉得大学氛围和高中有什么不一样?

高中时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就是提高成绩,在高考中取胜,所以相互之间难免会有一种竞争的关系。但在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相互之间更加包容了。尤其是在昆杜,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愿意花心思在这个领域钻研,做出自己的成果。我很喜欢看到这种大家“各美其美”的状态。

 

Q15: 那你自己打算往哪个方向钻研呢?马上就要定专业了吧?

是的,我打算选择媒体与艺术专业,艺术史方向。其实高中时我一直坚定地想要选择历史专业,刚进校也有意识地在选择相关的课程。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真正凭兴趣选择的大多课程都是媒体与艺术方向的,和梁凡教授所做的研究也是与这个领域相关的,所以我最终决定取一个平衡,选择既有历史又涵盖媒体艺术的艺术史方向。我很庆幸昆杜给了我在大学头两年探索兴趣的机会!

 

Q16: 如果现在让你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教训吗?

还是要尽早规划,尽早准备!(血和泪的教训) 从你决定申请昆杜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开始构思怎样向学校更全面地展示自己。

文书当然是整个申请中最重要的部分啦!写文书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运用高难度的词汇,而是用流畅自然的语言把自己的故事讲清楚,真诚地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让学校了解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Q17: 入校之后怎样做才能最快适应学习和生活节奏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高中的学习方式,尽可能不做伸手党。

 

高中时,老师可能会怕耽误你学习的时间,所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放在你眼前。但是大学不一样,学习更多的是自己的事,所有的机会和资源都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和争取。

 

如果你上课不发言,下课从来不去找教授交流,那教授就没办法更深入地认识你,了解你的兴趣和困惑,也就没办法给你提供更多的帮助。

 

遇到问题时,也不要总是期待别人能直接给你答案,先尝试自己独立解决,这也是我来昆杜后一个很明显的改变和成长。

 

 

 

胡袁菲

学生故事

胡袁菲

昆杜骨子里的细腻与温暖


 

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学校都有专门的部门和老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种倍受关照的感觉真的弥足珍贵,而且是细致到个体层面的关照。

昆杜骨子里的细腻与温暖

Q1: 一个词形容你来昆杜之后的感受?

暖心,经常被学校的人和事暖到。

 

Q2: 最近一次令你印象深刻的暖心时刻是?

体测跑八百米前,体育部的老师带我们热身,给我们加油鼓劲;跑的过程中能听见他们的加油声,冲刺时也更有力量;跑完了还可以得到High Five,老师会跟每个人击掌,大声说”Easy,easy (放松)”。对于长期患有“八百米恐惧症”的我来说,这居然成为了最好的一次跑步体验。

Q3: 刚开始了解昆山杜克大学的时候,最吸引你的是学校的哪些特质?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识博雅的教学模式。有些专业以及课,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昆杜的选课制度提供了广袤的天地,让我们可以尽情试错,求知为学,探赜索隐。小班教学也非常吸引我,可以及时地跟教授近距离地沟通。还有就是我发现昆杜有非常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让我对我感兴趣的,甚至未曾设想过的方向进行探索。

Q4: 那申请过程还顺利吗?

整体还挺顺利的,最顺利的应该是写文书,因为我一眼就发现了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题目,就是分享一段获取知识的经历,我想到的是分享我对哲学的兴趣和思考。

 

Q5: 哦这个视角还蛮特别的,为什么对哲学情有独钟呢?

主要是源于高中时的经历。我是一个很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人,高中时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就会去看小说,随着情节思考可以缓解我的情绪,让我平静下来。我记得当时看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本书,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一下子击中了我,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一花一世界,哲学的世界恍若浩瀚星空宇宙,于是我就把自己对哲学的热情和感悟写入了文书。

 

Q6: 原来如此!那如果现在让你回看申请历程,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吗?

我觉得一个是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写作和口语。我高中主要是靠看外刊、TED演讲和英语小说提升阅读理解,建议大家可以多看一些西方文坛大家的作品,花时间去分析其中的结构和句式表达,比如我当时背诵了罗素的《三种激情》。每天也可以花几分钟听听新闻,这样既可以了解时事又可以提升英语听力,碎片化的学习长时间下来也很有帮助。

 

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多组织和参加活动,特别是你既有热情又能做出成就的活动。我在视频自我介绍的环节就重点分享了我从小跳舞和高中参加模联的经历,这两项活动对我的社交能力和英语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Q7: 那入校之后的体验怎么样?谈谈你对DKU的初印象~

入校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昆杜的人文情怀。参加迎新周的时候,我发现老师和学长学姐分享的信息都是非常实用的。在消防演练的环节,学校真的准备了两箱防毒面具供我们做逃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拆开学戴。每栋宿舍楼也配有消防设施,感觉学校确实在为学生的安全着想。

 

Q8: 细节之处见真心~

是的,宿舍的所有公共空间上面都挂着暖心的小明信片,我记得有一张上面写到“You matter even in the times that you feel you don’t”,每次路过看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温暖。

学校也很愿意聆听学生的声音,像心理社举办的树洞倾诉活动,还有Tea with Deans (院长下午茶) 活动,都是在给我们机会去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学校都有专门的部门和老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学术资源中心 (Academic Resource Center) 提供课外辅导和各种学习上的建议;诊所 (Clinic) 的老师体贴而热情,每次去医务室拿药都又快又有效;心理服务咨询中心 (CAPS) 还在期末周时特意推出了”睡眠角”活动,帮助我们缓解考试压力。这种倍受关照的感觉真的弥足珍贵,而且是细致到个体层面的关照。

 

Q9: 听起来你的日常生活已经非常充实了!刚进校大概花了多长时间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

我适应得确实很快,大概两周左右就适应了,现在就感觉生活很快乐,有很多时间去参加各种有趣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Q10: 你刚才提到有很多时间去参加活动,都是什么样的活动?

活动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我现在比较活跃参加的是哲学社、心理社、天文社的活动。哲学社会定期请教授来分享对不同哲学命题的理解;心理社举办过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活动、阿兹海默日主题活动;天文社组织了中秋赏月、看月食等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学术上,学校会定期组织讲座,比如介绍交互设计的,或是有关于生物、全球健康、社会学等的,各种主题都有。不同部门还会组织很多手工活动,比如画飞盘、做灯笼等等。只要我的课安排得过来,基本上能参加的活动我都会去参加。

Q11: 哇那你每天的日程岂不是都很满?

确实很满,感觉天天都在跑着赶场。每天上完课就是查今天有什么活动,几点钟,在哪个地方,然后跟我的小伙伴说“走啊,去”,乐此不疲。但并不是说每一位同学都是像我这样的状态,DKU的多元就在于她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充足的自由按自己的喜好去安排自己的时间。

Q12: 那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有认识新朋友吗?

那肯定!迎新周的时候26届的大家已经就打成一片了,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热心的学长学姐。几个好友周末也经常约着出去玩、爬山、逛商场、看电影、吃大闸蟹……

我还认识了几位国际生小伙伴,有一个美国的学姐是通过Tea with Deans认识的,她当时有分享自己在昆杜作为国际生的体验。然后之前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个中医刮痧活动,排队体验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位美国小哥,贴耳穴的时候给我疼出声了,也给他整害怕了,在旁边特别关切地问我:”Are you ok?”

Q13: 这对他来说应该也是一次很难忘的文化体验了!你觉得昆杜的同学们有什么共通的特质吗?

我觉得是心态开放,主动性强,适应能力强。因为DKU很多元,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开启谈话,多提问多交流,认识新朋友。遇到学术上或生活上的困难及时自我调整或寻求帮助,每个人都是幸福的DKUer。

Q14: 那有什么好的习惯和建议分享给未来的学弟学妹吗?

首先上课一定要记笔记,下课一定要复盘。我的个人习惯是记纸质的笔记,然后结合教授的板书和课件把知识点再梳理一遍。

其次就是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框架的搭建,推荐一个我觉得很好用的电脑做思维导图的APP,X Map,它可以左右分屏,一边列框架一边写,这样就可以保持清晰的写作思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时间规划,要明晰你向往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你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曲秋爽

学生故事

曲秋爽

在这里每天都很忙,但忙得有意义


 

我记得第一节课上,教授就跟我们说这里是一个充分安全的空间,大家有任何观点都可以自由分享。这种很有参与感的课堂形式,以及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我很受益。

Q1:  最早是如何得知昆山杜克大学的?

 一开始主要是通过我爸妈。我妈是听她以前的学生 (昆杜首届本科毕业生) 推荐后知道昆杜的。我爸信息搜集能力很强,他自己从昆杜官网上,公众号和家长群里了解到很多关于昆杜的信息,很认可杜克的教学品质,也觉得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模式能给我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

 

Q2: 这么说你爸妈很支持你走国际化教育路线?

 对,在教育上他们一直坚持让我多尝试多体验。在我初中毕业前,我爸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则交换生项目的广告,就联系了负责机构了解项目细节,了解过后觉得这是个值得一试的机会。那会我还比较小,家里最初是有些担心安全问题的。而且按照政策的要求,我需要在中考前找到一所能支持我办理交换生申请并继续回国学习的高中达成协定。去美国交换的一年就相当于休一个Gap Year (间隔年),回国后继续读高一,这也给我的未来增加了一份不确定性。但我爸的立场从始至终一直很坚定,他还是希望我能接触更多元化的资源,培养国际视野。在他的坚持下,后来我们也很幸运地获得了烟台二中校长的支持,我的这趟交换之旅最终才得以成行。

 

Q3: 佩服爸爸的远见和魄力!那在美国的这一年什么感觉?

 刚到学校还是有点缺乏归属感的,因为这个交换项目的机制,我是全校唯一的中国交换生,一下子到一个新环境多少有点举目无亲的感觉。课上课下也不太敢走上前和同学交流,就感觉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了,不知道该怎么融入进去。

但后来渐渐适应了就发现大家都很友善,也很热情,我会经常和同学约着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出去玩,增进彼此的了解。我还认识了很多其他不同国家的交换生,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很有趣。学校的老师们对我、对中国也都很感兴趣,很多老师会邀请我在课上讲一讲我在中国的经历,增进美国同学对中国的了解。

 

Q4: 一下变身中华文化传播大使!中美文化有什么不一样吗?

 有的,这一年还是蛮有文化冲击的体验。首先是那边的课堂和课余活动,跟国内还是很不一样的。我去的那所高中每天下午两点就放学了,课余时间很充裕。学校里活动也很多,我尝试了很多之前没有机会尝试的运动,像网球、滑雪、射箭、跨栏、高尔夫等,从各种运动中也真的能体会到中美学生运动素质的差异。

从我的寄宿家庭那里,也能感受到地道的美式文化。平常周末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有时会邀请朋友到家里聚会,美式爽朗的笑声一下子就让整个家变得热闹了起来。到了节日,比如感恩节、圣诞节的时候,他们也会带我体验当地的节日习俗,还会带我去旅游,感受美国不同地方的风光。

Q5: 真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年!有没有拍些照片视频记录下有意思的瞬间?

 

当然有!而且我还会流水账式写下每天的经历和感受,包括在学校上什么课、有什么趣事等等,主要是为了和家人分享我在美国的生活,让他们不要担心。我爸妈会定期把我的日记打印出来,带给家里的老人看。

 

后来我爸就萌生出一个想法:把我的日记汇总出版,分享给更多想要去交换学习的同学和家长。对他们来说,我的经历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能以第一视角用文字记录这种真实体验的人很少。在我去交换学习之前,我爸就曾尝试搜集过类似的记录,但能找到的寥寥无几。于是,在我坚持记录的同时,我爸也开始帮忙整理编辑,联系出版社。《我的美国交换生全记》就这样诞生啦~

 

Q6: 哇这也太有意义啦!你能坚持每天记录真的很难得啊~

 

主要我爸每天都会催着我要,放圣诞假也不放过我…

Q7: 哈哈原来爸爸不只擅于搜集信息,还擅于催更啊~

 对,最后能写出来出版真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爸。其实我的家庭氛围对我的个人成长与看待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我爸妈一直很支持我多去体验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包括我来到昆杜之后也是,一直鼓励我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兴趣爱好上投资。

 

 

Q8: 哦那在昆杜发展了哪些兴趣爱好?

 一直很喜欢运动!我从刚入校开始就是学校健身房常客,到现在能跑五公里,前段时间考完试,我还完成了20公里骑行。之前有一次去打篮球的时候收到了教练的邀约加入了篮球校队,有空也会打排球和乒乓球。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帆船社,参加帆船课程考取了美国帆船协会101和103等级的资格证。

然后之前参加学校Club Fair (社团集会)的时候,本来我只是抱着去逛逛的心态,恰好遇上模特社管理层招新。学长学姐非常热情,一句“很期待你的加入”就让我当即上交了简历,幸运地成为了模特社管理团队的一员,也是团队里唯一一名大一新生。我还参加了街舞社,遇到了很多舞技很牛的小伙伴。

 

 Q9:  大一生活已经全面开花啦!那学习上的体验感怎么样?

我觉得从新生入学的角度来看,昆杜真的非常新手友好,有很多获取帮助的途径。选课迷茫可以咨询Academic Advisor (学术导师),或是向学长学姐取经。教授都有Office Hour,不仅可以去问学业上的问题,和一些教授还可以聊电影书籍、兴趣爱好等很多话题。写论文有困难可以参加图书馆的工作坊,学习怎么查文献和数据,或是约WLS (写作辅导中心) 的老师进行针对性辅导。我觉得最有帮助的是学校设置的Drop-in Tutor Session (学长学姐的课后辅导时间),和每个周末的Study Group (学习小组),可以集中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Q10: 看来你很好地继承了你爸的信息搜集能力~ 有没有哪节课让你觉得比较有意思?

我觉得我第一学期上的政治经济课还挺有意思的,讲的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当时本来就是出于兴趣选修的。我记得第一节课上,教授就跟我们说这里是一个充分安全的空间,大家有任何观点都可以自由分享。这节课本来也是以讨论为主,可以感受各种观点和思维的碰撞。教授还会设置角色扮演座谈会,针对一个项目,让大家扮演各个不同的利益方,从不同的角度去分享对项目的理解。课上也开展过辩论等其他活动,这种很有参与感的课堂形式,以及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我很受益。

Q11: 你很喜欢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吗?

是的。我是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不想专攻单一领域,什么都想试一试。昆杜的各个学科之间有很多交叉融合的地方,可以尽情去探索。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忙,但忙得有意义,因为大家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Q12: 申请阶段有什么心得吗?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申请之前深入了解学校,从学长学姐,官网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如果昆杜真的是你的心有所属,那么这一步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记得在文书中把你对昆杜充足的认知表达出来,不只要写昆杜为什么适合自己,还要体现自己能给昆杜带来什么,比如加入或建设自己感兴趣的社团,领导学生活动等,这样才能展现出自己和昆杜的双向奔赴。文书细节的准确度和丰富度都取决于前期有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和思考,而我想这也正是评审老师们所看重的。

 

再是鼓励大家自己完成申请,不要过分依赖父母。高三时间确实比较紧张,但申请填报是与学校初次接触和培养感情的过程,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填报过程中可以从学校的要求里感知到学校期待什么样的人才,整理个人材料时也可以对自己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自己与昆杜的适配度。

 

Q13: 说得好!那有什么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的技巧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吗?

我觉得首先就是要主动吧,很多时候要靠自己去了解,多问,多参与。我经常会浏览学校官网和公众号,上面有很多活动信息和学习资源。大学与高中很大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高中老师会把详细的作业布置给你,但在大学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看任务要求,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也要自己主动去解决。

 

全英文授课可能一开始还是会有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词汇的识记,可以主动去找教授要课本提前预习,或者询问能否提前分享教学课件。我一般会在课前提前把课件预习一遍,整理一下不会的单词,这样上课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另外昆杜七周为一学期的模式其实压力蛮大,deadline不断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自己规划好时间。我准备了一个带日历的规划本,把一些重要任务记在上面,一目了然。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但在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做出取舍,根据时间精力合理规划。

 

 

 

黄学谦

学生故事

黄学谦

且看我们的梦想,一路生花


 

来到昆山杜克大学的每一步,我都不会忘记。那些动人的瞬间,只会随着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只会随着岁月的发酵醇香四溢。祈祷着,我希望能和我所爱的昆山杜克大学在未来,共创辉煌;期待着,希望大学里的青春,永不散场;静候着,且看我们的梦想,一路生花。

我和昆山杜克大学有缘。

 

高一的时候,父母看准了一所大学,但为了不给我压力,就没告诉我。

 

高二的时候,我也看准了一所大学,怕父母反对,也没告诉他们。

 

直到高三前的那个暑假,我和父母互通音讯,才发现想法不谋而合。原来,我们都看准了昆山杜克大学。

 

于是,我们全家人一条心,决定为考上昆山杜克大学全力以赴。

 

01  缘起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我一贯的作风。

 

了解了昆山杜克的录取流程以后,从高三九月份开始,我就一直在打磨申请文书,准备申请材料。与此同时,在爸妈的建议下,我也开始练习英语口语和写作,为之后的校园日活动做准备。

 

那段时间,我每天与空教室为伴,大年初一穿着红衣服红鞋子对着雪白的墙壁练习口语;我与学校的大天台为友,用其他同学吃午饭的时间来练习口语;我与自习室相约,早晨六点开始练习英文写作……我渐渐变得独立自主起来,英语成绩也由原来的110+变到高三的140+。内心的欣喜告诉我,昆山杜克离我越来越近了。

 

三月初,我收到了初审通过的邮件,但也得知校园日活动由于疫情原因改为了线上的领思英语考试。虽然很遗憾,但我还是很快投入了考试的预备中。虽然两次模拟考意外状况频发,所幸吸取了充足经验,正式考试一切如常,稳定发挥。

 

五月初,入围喜讯公布,我知道自己离心爱的她又近了一步。十年磨一剑,只待高考露锋芒;今日倚寒窗,就等六月捷报传。

 

02  缘折

每日坚持跑五公里的我,绝对没想到在高考前两天发起高烧,难受不堪。医院为高考考生亮起爱心绿灯,但看到体温计的那一刻,只觉得悲从心生。我不怕高考考砸,就怕与昆山杜克大学失之交臂。

 

无计可施,只得带病上阵。语文考试,37.6°,咳嗽声传遍整个考场;数学考试,39.5°,大脑超负荷工作;理科综合考试,38.7°,精神十分疲劳;英语考试,37.5°,已无体力再战。

 

没落地走出考场,心中百般复杂却又难以言表。回到家,看着昆山杜克大学的网页,我只感觉前功尽弃。喜欢了三年的昆山杜克大学,她貌似在与我挥手道别。

 

03  缘成

2022年6月23日下午3点,高考后填报志愿提前批次的最后一天。我刚刚睡醒就听到老爸激动地对着电话那头说:“谢谢,谢谢,我们马上填!”我瞬间清醒,仿佛知道了什么,心中极喜。果真如我所愿,电话那头是负责广西招生的老师,他告诉我,按照我当前的成绩,可以放心地填报昆山杜克大学的志愿了。那一刻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那么激动,那么高兴。毫不犹豫地,我在第一志愿那一栏稳稳填上了:昆山杜克大学。

 

来校报到的那一天,我和父母合影,回想起来到这里的每一步,如此艰辛,却意义无穷。感谢昆山杜克大学,也感谢那个为了梦想拼尽全力的自己。此刻,缘成,缘续……

04  缘续

入学以后,我的学习生活十分充实而美好。

 

学习方面,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与学者,他们有很亮眼的学历背景和很广泛的知识面。每次与他们交谈,总能从学科聊到生活,又聊到文化,收获满满。我也体验到了昆山杜克的快节奏教学,7周一个小学期让我变得更加主动,不仅学会了课前预习,还真正做到了自我归纳、总结知识,并养成了定期复习的好习惯。

 

我还接触到很多有意思的课程,比如大一上学期选修的WOC (Written and Oral Communications)。在这门课上,我们在教授的引导下探索世界各地多样的方言,并从中发现很多方言正处于濒危状态,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还尝试自己查找文献,搜集资料,完成了一篇方言研究的小论文,知识面扩大的同时学术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和提升。

 

生活方面,住在配置高级的大学宿舍里,仿佛有一种家的感觉,安静充足的个人空间与有爱有趣的公共社交空间相得益彰。宿舍楼每个月还会举办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关怀与包容,也结交到许多好朋友。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相互释放的和接收到的皆是善意。

 

有一次我因为考试不顺利感到沮丧,下午的英文演讲都没有准备。但没想到在我演讲结束后,一位尼泊尔的同学主动上前握住我的手说:“哥们,讲得很生动,我喜欢你的演讲。你的英语很好,加油。”这是我在昆杜听到最棒的鼓励之一。在这个多元化的校园,我真切感受到了跨文化友谊的温暖。

 

今年春节假期,我还和几位国际生朋友们一起游历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文化都市。从一开始的小尴尬,逐渐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一同探索中华文化,这些天的旅程在我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留下了永恒的精彩。

 

“通识博雅,自由生活”,这是我在昆山杜克大学领悟的人生之道。

05  末

来到昆山杜克大学的每一步,我都不会忘记。那些动人的瞬间,只会随着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只会随着岁月的发酵醇香四溢。祈祷着,我希望能和我所爱的昆山杜克大学在未来,共创辉煌;期待着,希望大学里的青春,永不散场;静候着,且看我们的梦想,一路生花。

 

 

裴子萱

学生故事

裴子萱

初见心生向往,深交惊喜重重


 

昆杜同学们的热情和友善常常超乎我的想象。回想起这些琐碎的日常让我心头涌上了暖流,并且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将这些善意传递下去,在昆杜,也在今后人生的路上

Q1: 你对昆杜的初印象是?

高三第一次了解昆杜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所与众不同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学校。自由的专业选择、跨年级上课、小班化的精英式教育,以及拥有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光是听说的这些标签就让我惊叹不已,因为这些是在国内传统的高校里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教育模式。我隐隐约约感受到,在这里,教育或许会以一种我未曾设想过的面貌展现出无限可能。

 

Q2: 申请阶段最大的挑战是?

写文书,因为从未写过英文的申请文书,我也是经历了独自摸索才慢慢找到了一些窍门。

 

Q3: 哦,有什么窍门呢?

首先,文书一定要足够真诚到能打动自己。我认为真诚要靠真实而鲜活的事例来构筑,我的文书就是从三段我的个人经历出发,描绘了自己把握机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在合作中感染他人的成长历程。

 

其次,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并加入自己的独特思考。我着重描写的就是在组员都缺乏动力的情况下,自己是如何通过主动揽活和规划任务,重新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的。虽然这只是一次很平常的小组合作,但它能体现出我的团队精神和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

 

Q4: 在昆杜的大学生活和你想象得一样吗?

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Q5: 哦,展开说说?

首先,身处昆杜,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所学校对学生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比如,我写过的每一篇论文,不论长短,都会收到教授详细的评语和修改意见;教我们通识课的教授Quinlan Bowman说过,每一位同学的论文他都会花至少45分钟的时间阅读和评论,这份用心令我敬佩,也更加渴望进步。

 

再比如,当我没有选上学校抢手的日语课的时候,我的学术导师当即表示可以一对一教我日语,并且为我定制了个人化的学习计划。我惊讶于她的博识与专业,也感动于她的热情与关怀。这些细节让我产生一种“我很重要”的感觉,仅仅是因为我是昆杜的一份子。

 

其次,作为一个不甘于一直待在舒适圈里的人,昆杜的通识博雅教育最大限度地给予了我挑战未知的自由。我在大一的时候选了一门生物课,教授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布置了一项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特别任务:录制一段介绍课堂上所做实验的原理和相关生物学知识的演讲视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

 

出于对趣味性的和挑战性的双重追求,我希望这个演讲能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教授听完也夸赞是个不错的主意。由于我之前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动画制作,我在期末周便一边复习考试,一边扎进各大网络平台苦学动效和剪辑技巧。一周后,我这个剪辑小白终于通过自学独立完成了动画的制作、配音,以及后期的字幕和配乐。当时我的朋友看了视频都有点惊讶,问我是不是选了学校的媒体艺术课,我笑称这是生物教授发的媒体艺术学生的“一周体验卡”。虽然不能和学媒体艺术的同学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是这个项目既考验了我将复杂的生物原理通俗化的能力,又是对我自学剪辑技巧的挑战,让我收获颇丰。

 

昆杜还告诉我在勇于挑战的过程中不要给自己设限。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似乎在大一就已经开始规划实习了,这让我还挺吃惊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对实习还一无所知,于是我就去了昆杜的职业发展办公室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

当我问到一般同学是大二还是大三开始实习的时候,老师笑着反问我:为什么不能从大一就开始尝试呢?接着就开始和我谈起了写简历的注意事项。当时我一下就愣住了,这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选项,但也是令我为之心动的选项。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先后咨询了几位实习过的学长学姐,自己也做了无数次模拟面试。历经一个多月的网申、笔试和面试后,我最终很幸运地拿到了KPMG (毕马威)的实习Offer。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昆杜老师的点拨与同学们的激励,我可能到现在也没有勇气按下发送简历的确认键吧。

Q6: 在与教授和同学们的交往中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在昆杜,虽然没有固定班级的概念,但是却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把大家连结在一起。

昆杜的教授们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作为学生的我们只会一次次地被他们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对我们的真切关怀所折服、打动。大一的时候,我对历史学术写作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给历史课的林蕾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的困惑。没想到林蕾教授对我的邮件很重视,而且回信邀请我共进午餐,一起探讨学术写作。后来我才知道,与教授共进午餐(Faculty Lunch)是昆杜的一项传统,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教授们坐在学生之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感兴趣的话题。后来我也逐渐习惯了主动约教授一起吃饭,听他们讲述最近在写的书,独自在异国求学的经历,从央行到教授的职业选择……每一次与教授们的聊天都是难忘的经历,让我惊叹:原来人生可以有这么多种精彩。

昆杜同学们的热情和友善常常超乎我的想象。当我向一些学长学姐咨询课程的时候,他们不仅毫无保留地把真实的上课体验告知于我,甚至不等我开口,就会把自己的笔记以及详细资料发过来;身边在担任同辈导师(Peer Tutor)的同学们甚至会在繁忙的期末周牺牲自己的复习时间,帮同学解答学习问题;聊天的时候偶然得知我喜欢做手工,手工社的同学就热情地邀请我加入社团并担任活动策划;甚至有陌生同学下雨天帮忙撑伞,搬宿舍时主动来帮忙……回想起这些琐碎的日常让我心头涌上了暖流,并且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将这些善意传递下去,在昆杜,也在今后人生的路上。

唐贝隆

学生故事

唐贝隆

只有克服痛苦,才能更好地感知快乐


 

其实跑步这件事本身并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的,尤其加速的时候是很累的,但是只有克服了痛苦,才能更好地感知快乐。如果你的生活每天就是坐在空调房里,醒了吃,吃了睡,那你很难感受到快乐。但如果你跑步,跑完每一公里后的成就感会让你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会对你的生活形成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让你变得更加自律和高效。

Q1:  作为昆山本地人,最早得知昆杜落成时感觉如何?

昆杜刚建好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对学校还不了解,只知道杜克篮球很厉害。但是我妈非常认真,她咨询了很多人,也收集了很多关于昆杜的资料,多方面了解过后就觉得昆杜值得一试,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她的认真鼓励了我,我自己了解过后也非常想来,毕竟谁不想以最少的费用在家门口接受全球顶尖的教育呢?杜克是全美排名前十的大学,教学品质毋庸置疑。而且学校可以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学习环境也非常自由,对于我这种习惯自主学习和分配时间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Q2:  所以从那时起你就有了清晰的目标?

是的。不过到了高中阶段,身边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我也曾在传统985院校与昆杜之间犹豫,但我妈一直非常坚定,支持我选择我最向往的,也是最合适我的道路。所以最终我能来昆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妈,我真的非常感谢她,是她的全力支持,让我最终实现了与梦校的双向奔赴。

 

Q3: 妈妈真的很有远见,最强辅助!那申请期间有遇到任何挑战吗?

申请期间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很想来,就很想认真对待申请的每一步。我知道昆杜很重视英语能力,所以我就疯狂参加英语竞赛,直到收获了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

 

我记得当时最大的挑战是写文书没有思路。高三学习节奏很紧张,一周只放半天,很累的状态下就更没有想法,硬坐在电脑前两三个小时也写不出来。这时我妈的最强辅助属性就又上线了,她给我推了很多讲写作技巧的文章和参考,教我把文书拆分成很小的部分每天完成一点,我的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我就知道该怎么写了。

Q4: 很好奇你最后写了什么故事?

 我是以高中练散打的经历为切入点,结合我高中时期的学习和活动经历,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心得。整篇文书的亮点在于开头,我没有一贯地平铺直叙,而是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我在赛场上被对手打倒的画面,然后结尾处也进行了呼应,写了自己通过努力变强最终成功击败对手,获得了胜利。

 

当时看的那几篇讲写作技巧的文章对我真的很有帮助,不仅把我的个人经历流畅地串联在一起,还让整个故事的打开方式变得引人入胜了。现在的我回过头来反思,这也印证了来昆杜之后学到的真理:Learning how to learn。你要学习怎样去学习,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文书的内容很重要,花时间去构思怎样呈现内容也同样重要。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瓶颈时,一定要主动求变,尝试新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好。

 

Q5:  说得好!那来昆杜之后你有什么变化吗?

 心态上还是有所转变的,尤其是在和教授的相处上。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基本没有和教授在课下沟通,对师生交流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课堂上。到了大一下学期,我就意识到自己需要转变态度,要变得勇敢一些,积极地去尝试和教授建立课堂以外的联系。

 

于是,我就主动找到了计算机科学课的龙江教授,问有没有机会可以做他的助教,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那个暑假,我帮龙江教授做了很多事情,搭建了一个多功能的,用于学生做在线测试的网站。新学期开始后,身为助教,我也有帮助解答很多同学的疑问。现在,我也在他的指导下,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做搜索引擎的准确度方面的研究和测试。

Q6:  听起来龙江教授对你的帮助很大?

是的,当时上完他的课后,我还没办法看懂一个完整的工程文件,只能写一段代码来实现某一个单独的功能。要想搭建一个网站,让它成功上线,需要熟悉前端和后端的语言,以及整体框架,这些都是我在和龙江教授的合作中学到的。如果我没有迈出那一步,主动去争取机会,也就不会利用暑假的时间自学,到现在也就无法熟练掌握这些课外知识,积累到真正的项目经验了。所以在这件事上,我的心得就是一定不要怕,要多跟教授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这是在昆杜加速成长的秘诀

 

Q7:  没错!昆杜人的一大共性就是会主动去探索各种各样的机会,在不断地实践和共创中成长。

是的,昆杜是没有闲人的,大家来这里都是希望可以学有所成的。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也一直在寻找我能有所贡献的项目,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位全球健康专业学长的团队,和加拿大国际学校的小朋友们分享健康常识;在准备讲学材料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正确地查找并引用学术文献的方式,对我日后的学术写作也有很大帮助。

 

大二上学期,我加入了一个叫Roomie的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支持下,尝试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通过性格、生活习惯、文明公约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找到投机的室友。

 

同一时间段,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XR虚拟现实技术主题的Hackathon编程竞赛。当时学校鼓励大家提出一些创意性的提案,之前一起玩乐队的朋友就邀请我和她一起尝试做一个VR游戏,旨在帮助自闭症小朋友和他人建立联络。我之前一直有做游戏的想法,听了她的提案就很受启发:我意识到做游戏乃至做科研并不是随随便便做一个产品而已,为什么而做,针对谁而做才是核心。现在我们的项目也正式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和自闭症儿童机构的支持,接下来我们会尝试进一步完善虚拟环境中的情节和人物设计。

 

Q8: 听起来你又经历了一次思维上的转变:从我能做什么到为什么而做?

是的,我想这就是项目逐渐成型的过程吧。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目标用户是谁,对社区能带来什么贡献,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Q9:  那学习之外,你在昆杜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运动是我大学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篮球是我从小就喜欢的运动,所以大一刚入学我就去参加了篮球社副社长的选拔并被选中,后来又被选入校队。

 

跑步是篮球之外在昆杜的一个意外收获,主要归功于昆杜的体育部。去年十月份,体育部举办了一个跑步竞赛,鼓励大家每天跑三公里,一个月后看谁累计跑步的次数多。我当时就想试一试,还想挑战一下记录,就每天跑七公里,结果最后真的坚持下来了,还获得了第二名。自此之后,跑步就成了我每天的固定日程。今年体测,我还获得了男子1000米的全校冠军。

Q10:  让你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跑步这件事本身并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的,尤其加速的时候是很累的,但是只有克服了痛苦,才能更好地感知快乐。如果你的生活每天就是坐在空调房里,醒了吃,吃了睡,那你很难感受到快乐。但如果你跑步,跑完每一公里后的成就感会让你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会对你的生活形成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让你变得更加自律和高效。

Q11: 入校以来,你最喜欢DKU的什么?

自由,这份自由是建立在学校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上的。

 

Q12: 具体是怎么体现的?

首先,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之上的。当教授把项目交给我的时候,他不会觉得我做不出来,而是鼓励我去尝试,他会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对我来说就是巨大的信任。考试的时候也没有严格的监考措施,我觉得这也是信任,反倒会激发我更认真地对待每一场考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就是学校的选课设置,我有什么都可以学的自由,也有扬长避短的自由。我可以按照我的兴趣和强项去选修最适合我的课程组合。

 

Q13: 那你现在对专业有明确的想法了吗?

有,我打算选择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下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我从小就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会惊叹于计算机强大的软件、巧妙的硬件结构,感觉计算机真的是无所不能的,也会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做出一款强大的软件。到了大学,对计算机科学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发现这是一门涵盖面很广的学科。学习编程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想研究计算机内部构造,需要对物理有一定的了解;想要自己写的代码跑得快,对数学算法还要有深入的研究。计算机还可以和医学、生物学等进行整合,应用场景很广,有很多探索的空间。

Q14: 申请阶段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吗?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自信,相信自己真的有实力被昆杜录取,这样才会激发出更多的申请的动力。

 

第二点是要摆脱固定思维,写文书时不妨尝试转换视角,写一个不一样的或者别人不知道的自己,这样也许会更加有助于你脱颖而出。

 

最后一点建议就是学会平静,保持平常心。过度紧张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失去当下,得不偿失。

 

 

吕东昆

学生故事

吕东昆

生活是一部内省的民族志


 

我把自己的判断归结为一种非纯粹理性的,对话式的再阐释(Reinterpretation) 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我的生活就像是一部内省的民族志——自身的身份认同是和他者的判断在相互作用着,在想象空间和生活的场域中重组与变化。

Q1: 你是如何得知昆山杜克的?

这要感谢我高中的校长、老师和我的母亲,最早是他们觉得有这样一所学校很适合我,所以推荐我去了解一下。我接触之后其实就对昆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和我的母亲分了一下工:我上学期间,昆杜的一些宣讲会她会去参加,将消息转述给我;我自己课余有时间会去收集一些关于昆杜的信息和资料。

 

Q2: 那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昆山杜克?

我很喜欢哲学和人类学,两者虽然不同属一个学科,但是作为学者的主体是没有本质差异的。哲学学者不仅仅是一个阁楼上的工作,也应该走出象牙塔,和社会产生关联,去观察认识不同的主体。所以对我而言,最为理想的大学环境有两个要素:一是多元的学术氛围,二是在熟悉的环境中深入进行民族志考察的机会。

 

先展开谈谈前者。某种程度上我是希望以“学术工作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我很早就意识到用不同于中文的其他语言做学术的必要性。用英语做学术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要求,也是理解他者文化的语境和认知方式的途径。所以在我的学业规划里,以英语为媒介,走出国门去了解大洋彼岸的社会,进行民族志考察一直都是必要的一步。

 

但要实现这一步就不得不考虑到两点困境:一方面,在国外做人类学研究不像在国内,缺乏天生的身份认同优势,很难快速地融入当地人的语境中。另一方面,我对目前所处的中国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互动不足,考察过程也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去考察他国社会未免有些好高骛远,最终很难两全,得出满意的成果。我需要先在熟悉的环境里打磨和成长。

昆杜的出现让我上述的矛盾与困境全部迎刃而解。她就是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根生于中国的土壤,和我们的社会紧密相连,又能够提供多元的文化,以及多语言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意义上,昆杜确实是最适合我的“梦校”,这就是我选择昆杜最重要的原因。

 

Q3: 昆杜和其他大学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首先,昆杜其实做到了对“附近性”的一定的实现。学生体量足够小,圈子足够小,所以可以形成一种类似于“熟人社会”的社群,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授之间的联系都更紧密一点。这是刚来昆杜不久就能体会到的。

另外一点,也是因为学生没那么多,所以资源相对充足一些,交流的机会也就更多。我们学校的教授和友校的教授,也包括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很乐意和昆杜的学生们进行各种交流。只这一个学期,我就见过奥斯卡提名记录片“Ascension”的制片人,听她讲这部片子背后的故事;也见过著名的人类学家项飙老师,和他一起交流中文网络的舆论问题;同时还和我们学校的多位教授,比如Nathan老师,Weissglass 教授,一同参加了研讨会、读书小组,听他们分享很多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成长的经验;这些都是很宝贵的人生智慧。通过这些交流,我们有机会去窥探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中,那些走得更远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日常,从而去窥探和推衍自己的可能性。

Q4: 你对做学术的兴趣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喜欢做学术呢?

兴趣很早就有了,高中开始会广泛地阅读,也会产生一些零碎的想法,但都没那么系统和规范。正式地去初步地拥有学术经历还是从昆杜开始的。最大的区别就是,零散的新想法任何时候通过阅读都可以产生,但是如何整理为一篇严谨论证的哲学论文,完成一篇考究的社科分析,是需要学习的。这点我是通过模仿看过的文献,自己尝试着去写,然后不断地向这两个领域的教授去请教,修改自己的文章,才逐渐轻车熟路的。这也是我来到昆杜之后一个很明显的成长。

 

至于为什么喜欢做学术,最初肯定是来源于求知的内在冲动吧。好奇心和理解某一件事物产生的快感是恒久的动力,再加上一些“发声”和“解决问题”的小目标,构成了对学术的“喜欢”。

 

Q5: 那在昆杜参与了哪些学术活动?有什么收获?

首先肯定是课程,课程方面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结构设置。我们人文社科的课程通常是先自学,大量地阅读,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课上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就问题进行讨论。我觉得这很符合我追求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与教授直接灌输给你他们的想法不同,你能够产生自己原创性的观点和看法,再通过讨论来检验和提升,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术创新的能力和创造的潜质。 

 

再是学术会议,广泛地参加学术会议也是我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节奏点。这个学期参加的几场学术会议对我来说都意义不凡:一是Superdeep的研讨会上,我有机会将自己最近的一项研究拿出来向同学和教授们分享,获取反馈,这很有助于我修改完善和继续进行研究。

 

二是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人文研究中心) 秋季举办的学术会议,我看到了学长学姐们的标志性成果项目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听到了很多校外的专家和教授分享他们当前的研究,了解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经历。

 

三是刚刚结束的神秘主义组会,我能够感受到不同领域学者(政治学、哲学、宗教研究、社会学、历史学、艺术与科技等)在讨论相同问题时思想的碰撞,有分歧的部分,也有相互借鉴和催生新想法的点子。这种跨领域的碰撞与融合也是昆杜的一大特色。

 

Q6: 在昆杜的这段时间有哪些成长?

最有意义的成长是对自己的认知层面上的。一是学会了智识的梳理和使用,这点要感谢经常一起交流的哲学小组的朋友们。

 

二是之前对自己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做出的判断还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原始印象,但现在通过内省渐渐清晰了很多。对判断进行内省的过程中,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对我启发很大。我把自己的判断归结为一种非纯粹理性的,对话式的再阐释(Reinterpretation) 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我的生活就像是一部内省的民族志——自身的身份认同是和他者的判断在相互作用着,在想象空间和生活的场域中重组与变化。

 

Q7: 申请阶段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心得吗?

我觉得一是对自己要有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自己的想法,哪怕听起来有些荒谬和不现实的理想,也要有信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大胆地去尝试,去突破,去创造。如果我是昆杜的面试官,我会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力的学生的。

 

二是要明白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和昆杜是互相选择的,你也是那个不可或缺的主体。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要在昆杜接触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模糊,那么一定大胆地寻找渠道去询问,学长学姐、工作人员、教授老师,找到你自己的渠道去了解昆杜,这对你自己的选择来讲很重要。

 

 

 

马新艺

学生故事

马新艺

自由的滋味:即想即试,不”画大饼”


 

现在的我可以自由地管理我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既是机会也是锻炼。永远不要给自己“画大饼”,既然此刻有时间,那为什么不做呢?

Q1:作为大一新生,开学迎新周有什么难忘回忆吗?

那肯定是Talent Show (才艺展示) 了,是一个很好认识新朋友的机会!我们组准备了一个歌舞秀,整个节目的精华在于最后大家都带上了悍匪头套,一起在台上跳舞。作为小组Leader,自那场表演之后我就获得了一个称号~

 

Q2: 什么称号?

社牛

 

Q3: 高三的你对未来想上什么样的大学有明确的规划吗?

刚开始其实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和我爸妈都明白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可能与我并不适配,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有点不服管、特别向往自由的小孩。我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索,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在大学拥有充足的个人空间,去尝试不同的新鲜体验,而这份自由正是昆杜所能赋予我的。

 

Q4: 原来如此!申请阶段有做哪些特别的准备吗?

有的,因为昆杜的申请模式与传统大学很不一样嘛,每一层筛选我都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我觉得申请就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可以独立去完成,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Q5: 说得好!那具体是怎么准备的?

一开始拿到文书题目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清晰的思路,就给之前在B站上关注的就读于昆杜的几位学姐分别发送了私信取经,结果真的收到了回复!然后我就根据学姐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写了出来,在语言表达上也有请我的英语老师帮我反复打磨。

 

Q6: 哦文书写的是什么内容?

写的是我性格上的转变和心态上的成长。初中的时候,我比较内向,也不太会跟别人聊天。后来到了高中,我就借由当班长、参加学生会、戏剧社还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不断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主动去和其他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打开自己,开始发现并享受沟通和与人建立连接的乐趣。

 

Q7: 好棒,为你的勇气和真诚点赞!那初审过后你做了什么?

初审过后就开始准备线上英语测试和视频自我介绍了。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测试,平时也没有一个沉浸式的口语练习环境,一开始测出来的分数还挺打击我的自信心的,所以后来我就反复练习和测试,大概有将近半年的时间,还好最终收获了理想的成绩。

 

Q8: 哇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来到DKU之后感觉如何,还适应吗?

全英文环境一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尤其是迎新周那一周,听完了各种讲座之后感觉大脑已经无法运转了,但后来就慢慢适应了,上课也都能听懂了。开学后两三周我去书店时,看到满书架的中文甚至都有点不习惯了。

Q9: 哈哈这回是沉浸式英语练习环境了~ 那拥有选课自由后,有选到自己喜欢的课吗?

有,我高中时就对化学很感兴趣,大一就很幸运地抢到了一节在新生之间比较难抢的化学课,我当时超级激动,还特意录了一个视频纪念。化学课的教授讲得很好,每个知识点都拆解得非常清晰。我们经常要做实验,有一次做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时还获得了实验课老师的肯定,我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Q10: 那化学是你接下来想要着重探索的学科吗?

是的,我之前专门咨询过我的Academic Advisor (学术导师),了解到昆杜的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专业下都有化学方向,我接下来会分别去探索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希望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Q11: 还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探索~ 那课外有哪些新鲜尝试?

我这学期申请成为了宿舍楼奥林匹克积分赛 “Hallympics” 的志愿者,主要负责策划不同主题的月度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宿舍楼进行积分,参与度和活跃度最高的宿舍楼还可以获得奖杯!上个月我们刚办了以Fitness Day(健身日)为主题的户外活动,比如飞盘竞赛;这个月是寻宝主题,活动形式真的非常丰富,也很有创意,是一个非常有助于同学们互相熟悉的方式。

 

Q12: 听起来很有意思呢!

是的,除了”Hallympics”,我还当选了我们这届的团支书,每个月也会策划支部活动。十月份受疫情影响,我们做了一场线上活动,我准备了“我有你没有”的小游戏,主要是帮助大家快速破冰熟悉,活动的最后也有请大家分享自己的选课、校内工作经验。本来我以为线上的互动效果会打折扣,没想到大家都很乐于分享,气氛超出预期得好!十一月,我们刚做了一场手工活动,有数字油画、编手链、还有画黑胶唱片。

Q13: 如此丰富多彩,是你向往的大学生活吗?

哈哈必须是!现在的我可以自由地管理我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既是机会也是锻炼。最近很多同学给我的评价是行动力强,我自己反思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擅于最大化利用空闲时间。很多待办事项我一旦有了决定,且当下有足够的时间,就会立刻去做,今日事今日毕,不拖延也不对付。永远不要给自己“画大饼”,既然此刻有时间,那为什么不做呢?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用纸箱折“宠物狗”的活动,感觉很有意思,就利用周末的时间折了差不多60只迷你茶杯犬放到了学术楼大厅。我还准备了一沓便利贴,邀请大家在便利贴上写下对新学期的期许和祝福,一张便利贴可以换一只小狗。最后我还专门开了个公众号分享了收集到的便利贴。我很开心在DKU能够拥有即想即试的自由,而且能在过程中给大家传递快乐。

Q14: 哇很有创意!感觉同学之间的氛围也很有爱,大家都会积极响应,互相支持?

没错,我觉得DKUers真的就像一个大家庭。前段时间有同学过生日,很多朋友在宿舍楼给他办了一场生日Party,烛光下大家围在一起唱生日歌的画面真的非常美好。

 

而且大家不光分享快乐,也会共同排解负面的情绪。我之前有次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下遇到的烦恼,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评论区安慰开导我,甚至有学姐约我一起去散步,给我很多有用的建议。



虽然大家过去的经历不同,未来的方向也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同样的热情去支持彼此,建立亲密的友谊。我想这份赤诚以待,正是昆杜小而美、多元且包容的校园所能营造出的独特氛围。

 

Q15: 有什么话想对未来的学弟学妹说吗?

我在高中毕业后也收到不少学弟学妹们的私信,询问我一些学校的情况,我给出的回复是:如果你喜欢这所学校,那就试一试吧!试了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一旦你下定决心想要递交申请,在材料准备和文书书写方面可以尽可能利用身边资源,像我一样多去向学长学姐请教经验,或者和英语老师谈一谈,都能收获很多。我自认为我的高考成绩比较理想,其实最大的秘诀还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不断地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绝对没问题!

 

昆杜是鼓励大家全面发展的地方,希望大家都能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信心,我很期待在新学年与学弟学妹们在校园内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