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然

她说要学会”扬长”,找到产生心灵共鸣的方向

学生故事

李蔚然

她说要学会“扬长”,找到产生心灵共鸣的方向


 

毕业高中: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科专业:全球文化研究(世界文学)

斩获Offer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管理学硕士
  • 哈佛大学教育创新与科技硕士
  • 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硕士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洲研究硕士
  •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媒体与科技硕士

 

Q: 为什么选择昆山杜克?

昆山杜克最初吸引我的地方有很多:自由且安静的城市和学术环境、设施舒适的校园、以及“家门口拿到世界名校学位”的便捷。但是第一次萌生“我一定要来昆山杜克大学完成本科学习”的念头是在2019年3月来昆杜参加校园日面试后。

那天,我和Don Snow教授一起探讨了有关文学翻译的话题,期间提到《傲慢与偏见》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版和原著的区别。在“翻译永远不是原著,读者进入的是全新的世界”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后,我们还你一句我一句地把《傲慢与偏见》原文前两段背诵了出来。这算是我和昆山杜克的第一次心灵共鸣。自那以后,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只有一个念头:想回昆山杜克大学,做Snow教授的学生。神奇的是,我真的在入校第一天就遇到了他,他也成为了我本科四年生涯的重要引航灯塔。

 

Q: 你和所选专业的故事?

我的专业是全球文化研究,世界文学方向。驱使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很简单: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半浪漫,一半烟火”,而全球文化研究恰巧融合了这两种特质。它具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优势,并借鉴了文学研究、文化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媒体研究、电影研究、传播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方法和理论,探讨“文化”如何创造和改变个人经验、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权力。

现在仍旧让我记忆清晰的是大一在Yitzhak Lewis教授的文化研究方法课上的“芭比辩论”。同学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芭比娃娃是女权主义的衍生物还是男权视角下的消费品。这个课堂活动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身边的一切其实都是权力关系和多样性的产物,而文化研究则可以在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在那一刻,“全球文化研究”对我来说从一个抽象的学术领域转化为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生产转化工具。在我最终选择了这个专业后,它也给予了我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Q: 毕业之后有什么计划?

我计划前往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创新与科技硕士研究生学位,与此同时继续在比较文学与数字人文教育领域开展我的研究和实践。如果一切顺利,我希望可以继续在美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未来投入到对公共文学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去。

 

Q: 饱含奇思的科研经历?

过去四年间让我最受益的科研经历有两段:一段是与季雯婷教授一起做的15世纪到17世纪的文人嗅觉文化研究,另一段是与李聪博士一起完成的张爱玲上海文学散步地图。这两段经历分别从文学科研能力和应用文学科研能力的方向上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与帮助。

和季教授的暑期科研项目主要是调查和重建前现代时期中国文人的嗅觉体验。在季教授的带领下,我和艺术史专业的刘笑一起研究了有关香和香炉的课题。在为期四个月左右的科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一是进行撰写文献综述和注释,二是在数据库中搜索、核实、阅读和抄录一手资料,最后明确自己的具体研究课题,探索更多相关资源。

我最终提出的课题是蒲松龄的小说《司文郎》中视觉中心主义向嗅觉中心主义的转变。在《司文郎》这个故事中,盲僧用嗅觉构建了一种不同于视觉的辨别文章优劣的方法。为探究这种非可视化的评价系统是如何被想象和建立起来的,我引入了传统中医中的五脏、五行、五味、五官、五色的相互对应以及他们之间的阴阳关系。这个课题对中医中的身体现象学认知方法进行了阐释,强调了在认识世界方面,非概念或非表征的知觉与抽象思维同样重要。 

和李聪博士的独立课题研究开始于我们对“如何让文学背后的文化显化,让文学教育更有趣”的讨论。早在大一暑假的一次实习采访中,我遇到了一个“痛恨”文学,甚至因为语文成绩影响高中入学的学生。他口中的文学课无聊且无意义,与我对于初中文学课的印象大相径庭。与他深入交谈后,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其实来源于他所在的学校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因此文学课老师基本上是让他做阅读理解练习题。那么如何能帮助那些缺乏资源的学习者在个人层面享受有意义的文学教育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李聪博士。

李聪博士是语言学习与游戏化设计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我的日语老师。在他的课上,我从来不会感觉无聊,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番讨论后,我们决定一起设计一份张爱玲上海文学数字散步地图。这张地图包括张爱玲在上海居住过的建筑和街道,并使用AR技术帮助用户识别这些建筑,将它们与张爱玲的作品联系起来。在AR技术的帮助下,文学学习超越了课堂:无论是通过正式课程进行实地考察,还是在大街上随意闲逛,学习者都有机会接触文学,用文学作品中的诗意与灼见审视自己的生活。

 

Q: 首创先河的领导力实践?

2020年夏天,我有幸参与创建了一个由学生领导的媒体中心,目的是希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传播工作中的创造力,同时为有抱负的媒体专业学生提供职业课堂。在与学校传播部共同的努力下,学生媒体中心于2020年秋天正式成立。这不仅是昆山杜克大学历史上第一个由学生主导的媒体中心,也是第一个能够直接参与学校官方传播的学生组织。

媒体中心一共设立了四个部门:特写、视觉设计、影视制作和协调工作。在招募新成员时,我特地把不同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因为多元化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媒体中心创造更多的灵感。同时,在传播部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16位来自新闻、公关、品牌、营销等领域的知名导师,为中心成员带来个性化的长期指导。

对我这样一个文学学生而言,领导力就是写故事的能力。我需要多样化的角色 (即团队) 来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需要像创作小说中的杰出人物一样帮助我的组员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让他们脱颖而出。作家每次创作前,总会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做?然后呢?这三个作家会思考的问题塑造了我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思维和视野,始终推动我带着激情和目标去激发他人的潜质,实现合作和共赢。这也是我热爱团队合作的原因。

 

Q: 你在昆杜得到的最大帮助是?

非常感谢昆杜的语言文化中心和学生事务处!这两个部门让大一刚刚入学还较为怯懦的我迅速地找到了自己在学校里的位置。无论是在学生事务处做学生助理和宿舍助理,还是在语言与文化中心学习语言和写作,以及到后来学习如何设计语言与写作学习,这些经历都帮助我成为了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的领导者。

我的标志性成果项目 (毕业设计) 导师季雯婷教授和语言文化中心的张欣教授是我最崇拜、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教授。如果我是一棵树苗,季雯婷教授就像是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她是我在前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路上前行的领路人,用永远的温柔和亲切支持着我掌握前现代文学研究和感官经验中的各种技能、学习各种语言、消化各种生活中的焦虑。张欣教授则像是我近旁的一棵榜样树:她是一个很有规划,并且有极高生活品味的女学者。她教给我如何平衡学术与生活、如何打破人生看似不可打破的界限、如何带着热爱世界的心去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

 

Q: 大学四年期间的成长?

  • 大一 | 探索者:观察和探究了多样的学科和职业路径,最终确定了专业方向和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
  • 大二 | 挑战者:挑战高效处理多项任务,和教授深入学术研究,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帮助下开启自己的创业项目。
  • 大三 | 耕作者:潜心专注在前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学教育领域,进行科研与实践。
  • 大四 | 接纳者:做好准备拥抱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接纳世界上更多样的人与文化,真正将科研与书本上的知识纳入实践。

过去四年间,最大的成长是面对自己的心态。我在入学前的思维模式一直是“补短”,即努力寻找自己与优异同龄人之间的差距,通过补足这些差距来让自己变得具有竞争力。但是昆杜将我的思维转变为了“扬长”,即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然后努力成为可以推动这个领域向前行进的专家和领袖。

 

Q: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接纳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永远不被已有认知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