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婧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学生故事

王祎婧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还记得来到DKU的第一个学期,我是不安的胆怯的。终于踏进梦寐以求的校园,但看着学长学姐们个个自信流畅地和教授们交谈时,我忽然有种“学校招我进来是招错人了”的感觉。但事实上,当岁月在湖水的波光摇曳中慢慢地流淌时,我也在悄无声息地成长起来。我不再是初入学校时那个害怕和外国人说话的小女孩,我开始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并且非常期待和他们对话。

01   向阳而生,逐光前行

“昆杜的存在,是不断把我推出舒适区,让我乘风破浪的虎妈。又是我最忠实的拥趸,在我觉得自己不断下坠时稳稳接住我的猫爸。”

 

当我打开邮件,看到2025届的住宿安排时,突然地意识到,我的大学第一年结束了。我也是要成为学姐的人了!如果说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我在DKU的第一年,我想那一定是探索。还记得来到DKU的第一个学期,我是不安的胆怯的。终于踏进梦寐以求的校园,但看着学长学姐们个个自信流畅地和教授们交谈时,我忽然有种“学校招我进来是招错人了”的感觉。我和我的advisor(学术导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紧张的连话都说不顺畅,Pedro笑着告诉我一切都会好的,我只是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而已。那时候的我非常焦虑,总感觉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赶不上。但事实上,当岁月在湖水的波光摇曳中慢慢地流淌时,我也在悄无声息地成长起来。可能是从Session 1 听懂课很困难到Session 2 基本上都可以懂,可能是从EAP(学术英语课程)拿B到拿A,也可能是再次见到我的advisor时开心地跟他分享好吃的,我的生活慢慢地发生了转变。我不再是初入学校时那个害怕和外国人说话的小女孩,我开始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并且非常期待和他们对话。

02 教育的意义在于知识以外

到了Session 3,这个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时段,我选了一门需要打代码的课。请先允许我重复一遍我的教授Charles的话,“这堂课的目的不是教你们如何打代码,而是如何思考。”第一节课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懵的,难道是想告诉我代码学不会也没关系吗?哈哈。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第一点是去想。比如,家长和老师总喜欢拿牛顿说事,“人家被苹果砸了咋就能发现万有引力,你咋就光知道疼呢?”其实,重点不是别人能想到这一点,我想不到,而是别人为什么能去想,而我根本没有去想。人和人的差距,旁观者是从结果里看出的,但是拉开差距却是从如何思考开始的。换言之,我们和牛顿的差距可能不是学术能力,也不是牛顿到底想到了什么,而是牛顿被砸之后“去想”的那个宝贵瞬间。我们也许被书本、箱子或者雨点砸过,但少有人“去想”。我们都认为物体落下是理所当然,进而错失了许多的瞬间。我之前觉得学会了最重要,直到跟教授讨论我的final project(项目作业)时,他说他很高兴我的选题是原创的,请我一定要保持住这份创造力。因为技术不会可以学,想法丢了会再多也没用。我才明白,训练自己“去想”这个动作,比现在会什么更可贵。

03  人生的  86400 种可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敢试。我从前是个标准的文科女,对代码、电脑的程序设置和运行,但凡和IT沾边的都避之不及,有点问题就找会搞这些的同学帮我,有一次甚至夸张到用QQ的远程桌面让对方直接操控。选这门课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要打代码,当我看到之前修过的同学给我展示代码作业的时候,红红绿绿的一大片让我差点当场去世。要命了。事实证明,当我坐在教授办公室的时候,那个为难的哟。每到这个时候,教授就会说,不会的时候就先写一步,print(打印输出)出来看看呗。报错的时候,就把这一步print看看。办法虽然笨了点,但一步一步来就不会出错了。他的耐心让我觉得即使我试了100次再报错100次也没关系,因为教授就安静地坐在旁边陪着我一起试错,既不会急着出声否定,也不会不耐烦地看手机,只是平静地等待。每到这时候,我就会被他的平静感染,不慌不忙地理好思路,在我写出来之后教授还会大声鼓励我“你看你这不是会了嘛!”后来,在学数据处理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过不去这条坎了,在教授那耗了两个小时才搞懂一道题。回去后在Google上查资料,请教学长学姐,不停地试,结果竟然用两种方法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我去找教授问,我们一起重新运行检验,之后他非常激动地说“I will cite you, Candice! I am glad you’ve become a real thinker!(Candice我要引用你的名字,你现在是个真正的思考者!)”很显然,最让我受益地并不是代码本身,而是教授引导我自己查资料,自己探索和试错这个过程,这给予我极大的勇气和自我认同感,去面对所有未知。当我的电脑出问题了,我不再第一时间找人来修,而是自己上Google查,试着去操作电脑。当我很主动地去扒拉Windows的设置时,我才意识到我不是学不会,只是不敢学,怕出错。我不再对IT或者其他的似乎遥不可及的东西望而却步,在我完成final project时,面对一些陌生的领域,我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Google上的资料找到解决办法。内心有着自信与坚定作为支撑,我知道,这只是术业有专攻而已,如果我报以热爱去学,我也一样能做到。敢试的人生每一秒都有不同的可能性,每一天都有86400种可能性。

04   打从骨子里的学术平等

请允许我再说一个很小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是振聋发聩的点。我曾经和教授讨论我们写critical review(批判性论文)的意义。我说那些作者都是哈佛的、耶鲁的博士,那写出来的论文必然是很严谨的,我一个大一新生能看出点啥问题呀,还要求我从topic(话题)、method(方法)、data(数据)等方面去发表看法,我哪有什么看法。没看明白是真的。教授瞪大了眼睛问我,那他们有没有因为你是DKU的学生,就说你写的都是对的?我摇头。他接着说,那你为什么直接认为他们就是对的?那一刻,我突然就意识到什么叫学术平等。一篇研究怎么可能是完美的,读者应该带有一种查找漏洞的潜意识,才能学到更多东西啊。自己能从他们的研究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优势,还有他们的疏忽之处。而这些都将为自己的研究做准备。

 

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我对知识的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从Charles教授身上学到的实在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渐渐懂得教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how to think(怎么去思考)”。那是时过境迁,当我已经记不得怎么打代码的时候,仍然珍贵的——报以好奇和求知去感知一切,怀以耐心和勇气去应对一切,以及永远不要看轻自己,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创造力。

 

在DKU的第一年,感觉很宏大,真正落笔时,也只能写下些零星画面。不断经历、沉淀,方可称为成长,等你回头再看的时候,只剩下唇角扬起的弧度。

愿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愿你所到之处,晴空万里,鲜花盛开。